没有任何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头部金融机构”,“非头部”……金融机构本来就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再加上这种模棱两可的形容。你知道具体是指什么机构吗?当你要找工作的时候对你有任何指导意义吗?比如工商银行算头部机构吗?友邦保险算头部机构吗?创新工场vc到底算头部机构还是非头部机构?
所以金融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行业,头部与非头部更是有不同的指标来区分。这么看起来的话,这张表单过于模棱两可。
第二,对于清北复交这种院校说的比较明确,其他的充斥着可以一拼,没有存在感,一般……这一类更加模棱两可的形容。那我就是一个普通211,你说的是没有存在感,那我就想没有存在感的混个职位行不行啊?你说的是普通211一般……那这个一般到底是绝对没机会嘛,作者也不敢说这个话,但是说机会很大嘛,他更不敢说。所以就等于没说。
所以总的说来整张表单,流露着对学校品牌的崇拜,想方设法流露出自己对就业招聘时候的熟悉,但却一句准话都不敢说,因为的确也没有人敢打这个包票,所以整张榜单看起来像有道理的样子细读起来,落实到某个具体学生身上的时候,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大家要明白为什么金融行业看重学校。
第一是金融这个东西很难检验个人的具体技能,比如你是个计算机程序员,那很简单,我直接考你算法题,甚至给你一个小项目,你做一做。你的水平一目了然,但是金融我总不能让你现场炒个股吧,更不能让你现场默写一个央行的制度吧。在无法准确检验个人能力高低的时候,只好借助学校平台,院系专业等等这样相对显性的东西来判断一个人的成色。所以总的来说,越好的学校机会越多,这个原则是没变的。
第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竞争导致的。为什么金融企业要找好学校高学历的人那是水涨船高的结果。一共10个机会来了100个人应聘,那我当然有充足的余地去挑挑拣拣,选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最高的学历的那几个人了。但如果10个机会就来了11个人应聘,你觉得他们还会挑吗?搞清楚了这个逻辑,其实你根本就不用看这种榜单。你就看一看今年你面临的竞争怎么样就行了。如果你面临的仍然是10个机会,100+人争这种局面,那你不要管这个企业去年有没有招过普通的院校,没有意义,你是个普通院校,今年你总不能指望你是个普通学校出身,却是那100个人里面学校最好的吧。
第三,有些时候你眼睁睁的看了那个企业招了普通学校的人,但你要知道他招那个人并不是因为他学校招的,有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说他能拉到大客户,他爸本身就是大客户。你光从结果去统计,说211也有机会,他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个榜单也就看一热闹,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找工作的同学其实判断一个基本逻辑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