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可以推荐一下你最喜欢的一本书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ui-li-xun-huan-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推荐《说文解字》

对于文史专业,特别是“三古”方向的,不深耕《说文》都是在扯淡。








张之洞《书目答问》: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

章太炎《国学讲习会讲演记录·小学略说》:今欲知国学,则不可不先知语言文字之学。此语言文字之学,古称“小学”。周秦诸子,《史记》、《汉书》之属,皆多古言古字,非知小学者,必不能读。” “盖文字赖以传者,全在于形。论其根本,实先有义,后有声,然后有形;缘吾人先有意思,后有语言,最后乃有笔划也(文字为语言之代表,语言为思想之代表)。故不求声、义而专讲字形,以资篆刻则可,谓通小学则不可。三者兼明,庶得谓之通小学耳。《说文》以形为主,《尔雅》、《方言》以义为主,《广韵》之类以声为主。


我的第一本《说文》是高二时买的,误打误撞买的中华书局缩印陈昌治刻本,说实话,这样的书,对一个没有基础的高中生来说,难度确实不小,高中两年里我都没有翻过它。再次找出它时,已经是我大一下学期的事了。

我学《说文》源于一人一书。我大学时立志要学古代文学,大一课少,且于专业课无涉,我便去高年级旁听。当时老师在讲《关雎》,说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时,他列出毛传、朱熹《集注》、陈奂《传疏》、马瑞辰《通释》及王念孙《广雅疏正》等诸说后,通过《说文》、《段注》考察“流”的核心义,从而作出论断。这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讲课形式,顿时兴趣就上来了。课后我找到该老师,向他表达了学习愿望,老师问我看什么书,我一一说毕,老师问没有《说文》吗?我说看不懂,老师坚定地说,要学古典,必须先学《说文》,《说文》学好了,还有什么书不能读?

回去后,我把《说文》找出来,端正地放在桌前,认真地翻阅,才翻到五百四十部目录就傻眼了。刚鼓足的气瞬间泄尽。随后又找到该老师,他递给我一本《学林春秋》,让我看看各个学者的学习方法。书里有一则陆宗达先生的文章——《我与<说文>》,老先生说他早年从季刚先生游,季刚先生让他把《段注》点一遍,他花了两个月把《段注》点完,黄季刚看都不看让他再点一遍,如此三遍,才算完事。这则故事让我触动很大,现在回想,正是这则故事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向。

看完陆宗达先生的故事,我找来《段注》,依着陆先生的方法照猫画虎,《段注》用凤凰古籍出版社出的标点本,老师看到后毫不客气地没收了,对我说功夫需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现在偷懒,以后迟早要补回来的,你去看上海古籍的影印本。不得已,遂按老师的要求买了影印本。

我初读《段注》还是感觉困难,毕竟从横排简体本一下子转入竖排繁体影印本总归是不适应的,读着读着就瞌睡了。为了提高效率,我用了最笨的办法——抄。其实,与其说我是在读《说文》,不如说我是在抄《说文》,边读边抄,光这个功夫我就做了三遍。可以说,我读《说文》的所得都是从抄中来的。

第一遍,我抄的是五百四十部。和着《段注》一起抄,边抄边摹写小篆。我的动作比较慢,担心时间不够,于是一些不太重要的课也被我挤掉。凡一天内能挤出的时间都被我用来抄书,大概一周左右便已抄完。前几组抄完我并没有多少收获,等到五百四十部完成以后,心中便萦绕着一股说不出感觉,仿佛能睹真龙,但眼前却有一窗薄纱,捅之欲破而不破。和老师一说,老师回道,你这才哪到哪儿,还早着呢。抄完五百四十部,我便把《说文》稍稍放下,每天以两条线读书,一是以濮之珍主编的《中国历代语言学家》为目,回到古籍中阅读各语言学家的传记;一是阅读“小学”的入门书,先读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郭在贻的《训诂学》次之,张世禄的《音韵学入门》又次之,最后读唐作藩的《音韵学教程》。就这样陆陆续续花了整整一学期的时间。

这样一来,我对“小学”的基本常识有了较完整的了解。但我又产生了一个疑惑,由于历史局限性,许、段之说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许慎解释甲像人头,乙像人颈,丙像人肩,丁像人心……许氏对天干、地支的解释明显是受到了东汉道教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背离了汉字的本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它还值得我们奉为圭臬地学习吗?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对《说文》的学习又停滞了一段时间。后来,读到王宁老师的《我的老师陆宗达先生》一文,文中一句:“对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先要认真读懂,才有可能继承;也只有在读懂基础上的批判,才可能分寸适当而不是轻率地全盘否定。”又读了张舜徽先生的《<说文解字>在古文字研究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才打消这一疑虑。继而开始第二遍抄《说文》。

第二次抄写则以《段注》为主,对全书七百五十余页进行抄写,抄写的过程中又参考了《郭在贻文集》和《文字学概要》,对许、段二说可商之处在一旁批注,同时边抄边对其进行现代汉语的标点。遇到不认识的书名、人名、引文皆一一查阅。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既要耐心又要细心。一遍抄完,已是八个多月。这一遍的抄写,对我学习《说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对五百四十部与《序篇》的认识,张舜徽先生说,要阅读《说文》,首先要将它的《序篇》和五百四十部首理解清楚。段玉裁亦言:“通乎《说文》之条理次第,斯可以治小学。”《后汉书·儒林传》说许慎“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这当是排除《序篇》而言的,许冲的进表和《隋书经籍志》都作十五篇。《后汉书》应当是承袭了《史记》《汉书》的体例,《太史公自序》和《班固序传》都是别除自序而记篇数的。《序篇》是对文字源流和著书体要的总论,是全书的纲领,自当精读,这也是李楯在《我听陆宗达讲<说文>》中说陆先生讲《序》就花了大半年且让他一定要做笔记的原因。许慎在序中说:“分别部居,不相杂厕……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相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这不光是他编书的体例,引而申之,又何尝不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呢?章学诚《校雠通义序》:“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据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语此。”从章氏这段话可以看出,目录学的作用不正与许说相映照吗?许慎这段话还表明了《说文》的编排体例,许氏这一概括并非原创,而是取之于史游的《急就篇》:“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按张舜徽说,许慎继承前人的成果,将歌括体的字书一变而为有系统有条理的著作,后人编字书多有承袭这一条例,如晋代吕忱《字林》、梁代顾野王《玉篇》即是。《说文》全书多为“据形系联”,但他的“据声系联”亦是创见。如《说文·句部》:“句,曲也。从口,丩聲。”其后“拘,止也。”“笱,曲竹捕鱼笱也。”“鉤,曲也。”均从句得声。这一编排方式为后汉以降,诸家编排韵书所承,如李登《声类》即是典型。五百四十部是“据形系联”的关键,《段注》:“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颜氏家训》所谓檃栝有条例也。《说文》每部自首至尾次弟井井,如一篇文字。如一而元。元,始也。始而后有天,天莫大焉。故次以丕,而吏之从一终焉。是也。”王筠《释例》说自*以下皆草木事,皆可证。

抄《段注》的过程中,我留意到了段玉裁对“六书”、字音的发挥,段氏作《六书音韵表》,注《说文》时每字之下皆言古音某某部,又多注明双声叠韵,于“六书”亦多有标注于下,所引我在抄写第三遍时,便做了归纳,准备六个本子,分别标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又作出表格,按段氏十七韵部作列,每抄一字,便将其归到对应的位置,在《段注》原书中,又用红笔圈出“凡”“读若”“读为”等词,做成“引得”,以便日后学习。这样一来,在以声求义、推究语源上又进步不少。

识字是为了读书,三遍抄完,老师让我读经,从“小学”走到经学当中。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跟我的老师一样,走的还是传统的朴学之路,虽然枯燥,但也乐在其中,篇幅有限,述止于此。




  

相关话题

  看哪本书可以全面了解抗战史? 
  如何评价《苏菲的世界》这本书? 
  你最喜欢的只有八个字的句子是什么? 
  给5~8岁小孩子讲故事是讲中国古代的故事好还是讲国外的比如格林童话里面的故事好? 
  什么样的读书方法才能快速榨干一本书的所有知识,避免低效阅读呢? 
  有哪些书 20 岁前不看,等以后看会发现已经过了看这本书的年龄? 
  《金瓶梅》到底值不值得看? 
  有哪些建议和值得学习的好书推荐? 
  为什么宋代以后的诗大都是仿出来的呢? 
  哪些书看了不如不看? 

前一个讨论
如果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团能彻彻底底的读懂金庸的小说,那么金老爷子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
下一个讨论
暗影国度中有哪些之前版本或者魔兽历史上出名的npc出现?





© 2025-0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