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觉得纯粹是因为人太多了,所以要多分几个系。
比如计算机、自动化、信息安全、通信、软件工程,还有新搞得人工智能,这些专业学的东西其实没那么大区别,而且有越来越像的趋势。
但是有那么多学生那么多教授,多搞一个系出来就能多一块牌子要编制。。。
你现在所见到的专业, 已经是融合之后的专业了, 以前的专业划分比这个还要细的多.
仅仅以机械专业为例, 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是统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要知道以前是怎么划分的:
起重运输机械设计
建筑机械设计
机床设计
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
枪械工程
农用机械设计
拖拉机制造与维修
铸造与焊接
等等
究其本质, 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包分配制度, 一批学校对应一批工厂, 入学既就业.
如今可能没人觉得这些工厂是什么好工作, 那个年代不一样, 因为全国80%以上, 甚至90%的人们在农村种地,而且只能在农村种地, 想进城去当农民工, 都属于违法犯罪的行为.所以进工厂已经算是很好的出路了.
至于后来为什么要专业融合, 就是因为很多包分配的工厂, 都已经倒闭了.这些专业, 也成了下岗工程师的摇篮.
就像古代匠籍制度取消世袭制, 是因为很多工匠, 根本就娶不上老婆, 绝后了, 所以才取消世袭制了.
但是封建残余依然存在, 其原因无非就是那些高校教师, 已经寄生在那些腐朽的专业上, 必须招学生来学这些专业, 让学生成为宿主, 他们的寄生才能继续存在下去. 然后一部分作为宿主的学生, 通过读研直到读博, 可以完成从宿主到新的寄生的转变, 继续维持这个生态系统的存在.
至于那些学生, 毕业之后能找个什么工作就去找什么工作吧, 反正他们作为宿主的使命已经结束了,下一批宿主已经源源不断地入学了.
像很多原本机械细分专业的学生, 都会在招聘会满脸堆笑,略带紧张地向Hr解释道:"我们这个专业的课程和机械差不多, 我们也会CAD, SolidWorks, 巴拉巴拉......"
因为没有必要。中国高等教育因为继承苏式教育的传统,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最早的大学生学什么专业就是进什么厂,所以倾向于把专业细分。学和厂里生产没有关系的知识,既没有必要,又浪费时间。
曾经专业细分的优势是,便于直接把学生送进对口单位,降低单位培养人才的成本。我大三大四的时候非常迷惑,为什么我们要学很多非常“大专”甚至“职高”的课程,例如铸锻焊的工艺原理及实操,因为我觉得这些课非常low,根本不应该是大学生学的。后面进厂实习后才恍然大悟,因为我们学了这些low课,进厂后马上就可以跟着老师傅干活,厂里培养“工艺员”的成本和时间周期大幅缩短。
凡是大部分员工都不认可,只有管理层一厢情愿的推崇的,就是low的公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