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很多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在本国混不下去或者想发财的时候,都会想到殖民地或者中国这样的地方试试看,所以民国时期的上海、天津、广州才会有那么多外国人。
再往早一点说,那些英法的殖民者,也大都是本国的亡命徒,但凡能在国内混得好点,谁也犯不上冒着喂鲨鱼的危险去远航。即便有命到了新大陆,那里也往往都是蛮荒烟瘴之地,来个疟疾说不定命就没了。
非洲当然不是中国的殖民地,如今也早已不是大航海时代,但道理就是这样的。对于想挣钱的人来说,穷地方才有机会。拿个我之前举的例子来说,非洲很多地方连塑料盆、暖水瓶这里简单的工业品都造不出来,你把中国10块钱的塑料盆拿过去卖,那里就能卖20。
你说非洲穷、非洲乱?这不是废话么,那里要是不穷,那里要是工业体系完善,怎么给你一个塑料盆卖20的机会。
所以啊,这也就是说当下很多人纠结的地方。他们一边喊着“内卷”,也知道破“内卷”的办法就是去找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市场,但是在看到有人就在找市场的时候,却又觉得这些地方又脏又乱。但一个成熟、规范化的市场,也意味着已经是被巨头瓜分和垄断的市场,普通人想挣钱,机会肯定是不多的。
其实这一点,你看中国就能明白。今天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外消费品牌,大多数都是从民国时期就开始在中国运营(比如可口可乐、太古集团等等),脑子稍微笨点的,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也早已经冲进来了。那时的中国肯定比现在穷、比现在乱,可也正是这样才有机会。现在中国但的确比当年好多了,可本土品牌也慢慢起来了,一个外国品牌如果现在准备进入中国市场,再花几倍的力气也不一定达到那些老品牌的效果。
当然,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你觉得接受不了那样的环境,留在国内也好,去发达国家也好,也都是个人的自由。但如果你选择了留在国内或者去发达国家,你得明白你在享受这些国家相对更好地物质生活以及更好地社会保障的同时,也损失了一些机会成本。除非你已经是大资本家,否则基本不可能生活在存量市场的同时,又享受着增量市场的机会。
从北京国贸往出走不超过100公里,就是穷得揭不开锅的河北农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那怎么到了“非洲”,这个比中国面积还大得多的大洲,有数十个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异比中国人和黑人的基因差异都大,就开始不分青红皂白统称为“非洲”了呢?
一个白人,去了趟柬埔寨,就说东亚又脏又热,东亚人生得又矮又小,我作为中国东北人,会怎么看?
行万里路,多长见识,没坏处。
很多回答太几把扯淡了,还说机会多去创业,你要是信了你准备去开饭馆一个月不到你就死在当地。
去非洲都是随着国家队走的,就是去打工的,非洲因为穷算出差,出差会有补助,所以你把去非洲当作出差就行了。因为出差有出差补助,所以去非洲就是找了份出差补助很高并且一直在出差的工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