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不义,不仅三国中立粉苏东坡如是说,连刘备本人也承认了。但即便如此,刘备仍然是三国一群盗土封王者中道德品质最好的人。
《资治通鉴》: 备疑未决。庞统言于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车骑,北有曹操,难以得志。今益州户口百万,土沃财富,诚得以为资,大业可成也!”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统曰:“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以为然。
在这段史料里,刘备不仅没有避讳自己即将失信的事实,还专门和臣子们半公开地探讨这个问题。
对于主公给出的道德难题,庞统用三层逻辑为他做解。
1.如果现在不入蜀地,未来我们必遭祸患(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很直白也很真实。刘璋本人根本解决不了蜀地的内外矛盾,必须依靠外人。在赤壁之时他还给曹操提供粮草,不会对曹操篡汉之事有什么想法。难保他未来不会继续和曹操结盟。
即使刘璋真的稳如死狗,曹操也不会一直放任蜀地不管。几年后曹操取得了汉中,并进图蜀地,连惯于征战的刘备都非常苦手,换做刘璋八成二十投了。如果刘备此时不取蜀地,等将来刘璋归顺曹操,荆州就成了四面环敌的死局。届时再想有什么作为,无异于痴人说梦。
刘备取蜀,既是隆中大计,也是形势所逼。
2.失去人性,失去很多; 失去兽性,失去一切(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庞统没有否定刘备以往遵循的儒家仁道,但他提醒刘备,汉家帝王从来都不是只行仁道的。
《汉书·元帝纪》: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儒家的仁道固然是好事,但首先得保证能成事。如遇形势不利,必须适当放弃一些道德原则,以兵家法家思想为主,果于必要的杀伐。否则便会被乱世淘汰。
孔融和刘虞都是前车之鉴。
3.一统华夏后,我们可以再对刘璋进行“征地补偿”(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
这一句话我曾经以为只是演义家言,因为它实在有些不可思议。你能想象两千年前的“征地补偿”吗?如果按前两条看,我们或许可以猜测刘备庞统在惺惺作态,但这句话却基本否定了君臣演戏的可能性。
刘庞这番对话是半公开的。如果将来刘备统一中国,这个对全国全军做出的许诺恐怕很难不被兑现。日后封国的许诺搁置了刘备心中的道德矛盾。它虽并不能完全弥补道德亏损,但确实是一个可贵的历史孤例。
综上,刘庞对话反映刘备集团在道德和军事形势之间有过一番权衡,证明刘备集团并没有沦为毫无底线的军阀甲。虽然刘备集团的最终结论是道德必须让步于军事,却依旧给受害者刘璋开出较好的补偿条件。刘备入蜀一事固然是失信,但也展现了复兴汉室的真诚。刘备对刘璋故旧积极示好,这表明他并非是贪图他人基业,只是为汉室的延续才不得不如此。坦诚的态度让刘备赢得了不少蜀地士族的好感,很多刘璋的忠臣都转而为他服务。
三国期间军阀混战,大家相互背叛后通常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曹操带队强奸袁氏妇女,孙权对关羽一杀了事,在乱世比比皆是。像刘备这样怀有罪恶感并尽力为之弥补者,万中无一。所以刘备集团虽然不是绝对的道学家团队,但他们仍不失为一个群追求相对道德的人。
千万别这么想,所谓刘备对刘璋不义的指控,完全就是莫须有
因为义是地位基本平等的,兄弟之间、盟友之间用的是义。
我们来看看刘备刘璋什么关系,刘备是刘璋的雇佣兵嘛,刘备还指望刘璋给粮草,地位高下很明显,应该用的是忠和不忠,下克上显然是不忠。
所以刘备打刘璋根本就不是不义,是不忠,凡是说刘备不义的,楼主都可以自信喷回去
中途岛战役……
几年前某军区站岗哨兵被袭,枪弹被抢,人死没死不记得了。是不是要提个问题“为何全副武装哨兵面对袭击挂掉”?
大惊小怪。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