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这个问题去找体育老师。
她告诉我,要想提升小说中世界的真实感,不仅要展现各种细节,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小说人物之间的交流过程来展现这些细节。
明确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并非是小说家们,而是一群研究社会学的学者。他们认为:所有的意义和理解都产生于人们的交流过程中,而这个过程就是对“真实”的社会建构。
举个例子:大早上你出门看见尤大炮从郝凤苕家里出来。你可能一笑而过,并不认为有什么奸情。但是,当铁匠媳妇姜楚桂跟你在小树林里嘀嘀咕咕,说郝凤苕和尤大炮搞破鞋了。你问姜楚桂,她是怎么知道的?姜楚桂会告诉你,她大早上出门看见尤大炮从郝凤苕家里出来,这时你就会开始相信这是真事了。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姜楚桂和你的谈话形成了一个交流过程,因而建构出“真实”,令你相信郝凤苕和尤大炮是真的搞了破鞋。这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谣言越传越真,三人成虎的现象本质。
我们这个世界的“真实”,就是在人们的交流过程中被建构出来的。因此,换到小说中世界的“真实”,也应该通过小说人物之间的交流过程来建构。这样才符合人类思维模式,才能令读者获得“真实”感。
小说家们虽然不一定了解社会学家们的观点,但是凭着天赋与直觉,小说家们在文学创作上竟然与社会学家不谋而合,也是通过小说人物之间的交流过程,来建构小说中世界的“真实”。
例如《射雕英雄传》第一回 风雪惊变。
小说家通过张十五向村民们讲评书,来交代小说中的时代背景,而不是用旁白来交代。这就是因为张十五向村民说书,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而会建构出“真实”。而旁白做不到这一点的。
那么新问题来了,小说人物之间应该交流什么内容呢?
根据社会学家们的观点,体育老师给我总结出三个层次:
第一层,人物在小说世界中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第二层,小说世界中的符号式表达,如艺术、文学及媒介内容。
第三层,人物在客观事实和符号式表达的基础上得出的主观认知。
简而言之,小说人物之间的交流应以客观事实、符号式表达、主观认知为主要内容。同时,它们也是小说细节描写的三大层次。
再以《射雕英雄传》第一回“风雪惊变”为例。
郭啸天斟了酒,劝张十五喝了两杯,说道:“乡下地方,只初二、十六方有肉卖。没了下酒之物,先生莫怪。”
张十五道:“有酒便好。听两位口音,遮莫也是北方人。”
杨铁心道:“我两兄弟原是山东人氏。只因受不了金狗的肮脏气,三年前来到此间,爱这里人情厚,便住了下来。刚才听得先生说道,我们住在江南,犹似在天堂里一般,怕只怕金兵何日到来,你说金兵会不会打过江来?”
在这段交流中。郭啸天交代了客观事实层的内容:乡下地方,只初二、十六方有肉卖。
张十五也说出了客观事实层的内容:听两位口音,遮莫也是北方人。
杨铁心说出了主观认知层的内容:只因受不了金狗的肮脏气,三年前来到此间,爱这里人情厚,便住了下来。刚才听得先生说道,我们住在江南,犹似在天堂里一般,怕只怕金兵何日到来,你说金兵会不会打过江来?
在随后的交流中,张十五又向郭、杨二人说道:“岳爷爷有两句诗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两句诗当真说出了中国全国百姓的心里话。唉,秦桧这大奸臣运气好,只可惜咱们迟生了六十年。”
张十五在此处说出了符号式表达层的内容:岳飞的《满江红》。
小说家就是这样通过这三人的交流,一步步交代出各种时代细节,从而来建构《射雕》世界的“真实”。
那么新问题又来了,小说人物之间的交流都有哪些方式?
体育老师为我总结出三种常用的交流方式:
第一种,让人物之间面对面,通过语言、气味、触感、肢体动作进行交流。这是最常用的,常用到没有这些,小说都可能写不下去的地步。
第二种,让人物之间通过书信、微信QQ、电话等进行非即时或即时交流。
例如:莫言的《蛙》,就是在蝌蚪写给杉谷义人的长信中展开叙述的。
第三种,让人物之间通过日记、著作、音频视频文件进行更大时空跨度的非即时交流。
例如: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
这里还要重点提一下《覆汉》,这部书在每一章的末尾会贴史书片段,如《旧燕书》、《新燕书》。这些史书对主角的评价往往立场、角度都不同,从而在小说中形成了史书作者们之间的交流与对杠,这使得《覆汉》这部历史穿越小说中虚构的世界,宛如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一般真实。
总结:
一、要想提升小说中世界的真实感,不仅要展现各种细节,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小说人物之间的交流过程来展现这些细节。
二、小说人物之间的交流内容有三个层次:
1、客观事实
2、符号式表达
3、主观认知
三、小说人物之间的交流方式主要有三种:
1、让人物之间面对面,通过语言、气味、触感、肢体动作进行交流
2、让人物之间通过书信、微信QQ、电话等进行非即时或即时交流。
3、让人物之间通过日记、著作、音频视频文件进行更大时空跨度的非即时交流。
待续未完哈,体育老师还未起床,等她醒了我继续问,继续补充。
现在,我要去给自己泡一杯枸杞。
细致和真实,不敢说是幻想小说的唯一追求,但基本属于最高概念之一了。
问题一上来就甩出王炸,很担心你消化不良啊。
……
写作里面经常会提到这样一句话:‘所有的描写技巧全都在细节上’。
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这一切都能归为细节的刻画。
同时,你需要将这些描写视为一个整体,不可拆分。
不能说一部小说环境描写出色,心理描写却很拉胯,这不是一个褒义的评价。
所以,如果想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势必要着眼于全部,所有的描写类型,不是单纯只讲环境刻画。
……
追求细节的同时不能只着眼于细节。
想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堆砌辞藻’。
利用大量修辞手法和形容词去描绘,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够事无巨细的描绘出来。
但这对小说来讲是不可取的。
你不是在作一篇‘写景作文’,你每一章的篇幅是有限的,你需要考虑到故事的整体节奏快慢。
你只能在有限的篇幅内追求细节的刻画。
每一个细节刻画机会都很宝贵,必须要做到一针见血,绝不拖沓,绝不贪笔。
……
小说中所有的细节刻画,通常是用来做‘点睛之笔’,而不是‘常规武器’。
刻画一个事物、人物的关键在表现其‘特点’。
这种特点不是通过文笔来表现,而是通过故事,情节,剧情来进行表现。
细节刻画所要做的就是在小说剧情进行到特定阶段时,一击即中的将事物的特点给表现出来。
假设你要刻画一个角色的‘善良’。
首先要做的是给出一个‘情景’,一段‘故事’,将角色的行动推向那个节点。
好比一场雨夜,公交车站旁一只刚出生的小猫被主人遗弃在一个纸箱里,来往的人群行色匆匆。
主角刚从末班车上下来,忘了带伞,躲在站台下避雨。
此时他听见猫咪的叫声走到纸箱旁瞧了一眼,小猫已经被冻得瑟瑟发抖。
主角犹豫了一下,选择将外套罩在头上冒雨赶回家里。
大概又半个多小时,街道上已经再无行人,浑身被雨淋湿的主角又打着伞戴着毛毯匆匆赶回车站。
这里面来往的行人只顾避雨是细节,主角忘了带伞是细节,小猫瑟瑟发抖是细节。
主角的选择是细节,罩着外套冒雨回家是细节,时间流逝是细节。
街道上再无行人是细节,浑身被雨淋湿是细节,伞和毛毯是细节。
细节刻画一般是‘蜻蜓点水’一触即收,不是聚在一起‘当头浇下’。
小说中没有故事情节作为驱动力的描写,刻画,文笔,都只是无根浮萍,空中楼阁,毫无意义。
……
细节的刻画需要与‘具体内容’相互契合,每一个细节尽可能有所‘表达’。
细节不是作者一拍脑门就想出来的。
细节是从‘人设’‘故事’‘环境’中衍生出来的,是客观存在的,作者需要‘抓住’细节。
苏珊夫人每个月都会来几次拍卖会,她总会穿着最新款的黑色晚礼服坐在距离拍卖品最近的位置。
她资本雄厚,所佩戴的项链,手环,耳坠无一不是出自顶级珠宝品牌。
唯独右手无名指上的那枚戒指例外。
稍微懂一些珠宝辨识的人都能看出来,戒指上镶嵌的只是一块廉价的彩色玻璃。
但苏珊夫人在任何场合都会戴着这枚‘玻璃’戒指,毫不掩饰,据说,那是她亡夫生前最后的遗物。
……
这个例子里面,‘最新款的黑色晚礼服’表达了苏珊夫人这个人设中一部分性格。她追求时尚,但却始终坚持自己偏好,‘她坐在举例拍卖品最近的位置’表达了她性格中的强势。
这之后的‘项链,手环,耳坠无一不是出自顶级珠宝品牌’,说明其富有,且拥有鉴别能力。
最后的三段话则是另一种细节刻画,连在一起用整体的描写点出人物故事,从而表现出人物魅力。
不管是直白的刻画细节,亦或者隐晦的塑造细节,都是契合‘人设’,表现‘人物’。
这里面最能让读者印象深刻的细节,一定是‘玻璃戒指’,因为玻璃戒指之中蕴含着故事和魅力。
……
细节刻画需要尽可能的‘清爽’。
上面的例子只说了在刻画事件和人物时的细节,如果是‘世界观’‘环境’乃至‘设定’细节呢?
方法其实都类似,只不过刻画的东西发生了变化。
如果让你塑造一个日式庭院,你会想到什么?‘金鸱吻’,‘枯山水’,‘物哀、幽玄、侘寂’。
如果让你塑造一个西式城堡,你会想到什么?‘哥特式尖塔’‘巴洛克建筑’‘高塔’‘风车’。
这些都是‘环境刻画’,世界观刻画中经常会用到的‘意象’。
你需要从‘意象’之中挖掘其‘视觉’‘听觉’‘嗅觉’中所能表达的特点。
依旧以日式庭院为例,白沙铺地,鹅卵石砌成小径,景观石,石灯笼,常青树,偶尔会用到苔藓。
都是很具体的事物,只要将这些元素搭配在一起,读者就能联想,原来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
细节刻画需要尽可能的‘通透’。
从这里开始,细节刻画就以‘真实感’为目标了。
玻璃戒指的例子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这种刻画手法就是为了让细节更‘通透’。
假设一部小说的世界观背景是‘大唐盛世’。
你要通过哪些‘情节’将这样的观感传递给读者。
你在世界观的刻画中包含了哪些‘生态’‘人文’‘历史’‘规则’‘风俗’‘写照’‘变化’。
单纯就拿‘大唐’的宵禁制度为例。
你能否够写明白,你能否刻画出长安城的‘坊’与‘市’,‘民’与‘官’,‘胡’与‘汉’。
世界观与大环境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但凡你能写通透了,写明白了,故事的真实感自然会有表现。
……
真实感与认同感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体两面。
想要做到‘真实’,首先要获得读者的‘认同’,得到一种‘原来如此,本该如此’的阅读反馈。
假设你要塑造一个‘末日’式的世界观。
车水马龙,井然有序的街道和荒芜脏乱,火烧血溅的街道,哪一个更符合‘大众认知’。
主角出门收集物资,随便找一个商店满载而归。
亦或者,主角忙碌一天,尸追狗撵,一无所获,哪个更显真实。
这两种都是很直观的对比,一般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很容易就能分辨哪个会更有真实感。
但还有一些不那么直观的例子呢?
假设主角在收集物资的时候受伤了,恰巧躲到了一栋居民楼里,隔壁一对老夫妻手里有‘药品’。
这个时候,因为末日的法律和道德崩塌,主角选择强抢,体现血淋淋的残酷是一种真实。
但反过来说,主角受伤,处于劣势,选择和平协商,拿物资换取药品,同样是一种人性的真实。
如果继续往下展开这个剧情,主角想要拿物资换药品,结果不小心露了财。
这对老夫妻选择见财眼开,伺机杀人夺财是一种真实。
反过来老夫妻两人的品格高尚,选择坚守道德底线,不为所动,这同样也是一种真实。
这种情况下,真实感的表现就不在于你怎么‘选’剧情,而是更加倾向于你怎么‘写’这段剧情。
……
不同的故事路线都有能够令读者信服的‘点’。
不管安排怎样的剧情,都是要以剧情得到‘解释’,给出‘原因’,获得‘认可’作为终极目标。
这个故事虽然是你编的,但你必须要让读者相信他是真的,是合理的,是这个世界里真实发生的。
哈利波特系列中有一种‘零食’,叫‘巧克力蛙’。
这种零食外形像是一只青蛙,主要制作材料是巧克力,但奇妙的是,这个‘零食’会自己跳走。
你在现实中见过这种巧克力会自己动么,显然不会,甚至牛顿的棺材板都快摁不住了。
但如果这种零食是存在于一个‘魔法’的世界中,你不会觉得违和,不可能,胡扯,违反逻辑。
相反。
正是因为有了许多诸如‘巧克力蛙’‘岩皮饼’‘蟑螂堆’,你会觉得哈利波特世界更加真实。
因为魁地奇有完善的规则,具体的玩法,你会觉得骑着扫帚打躲避球,好像的确是巫师会干的事。
因为魔法部的保密措施,因为一忘皆空魔咒,所以你会觉巫师确实隐藏在现实世界之中。
你在哈利波特中看到许多新奇的概念,有趣的魔咒,神奇的动物,奇妙的事件。
这个过程中也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个世界观产生了一定的信任,认可,于是便有了‘真实感’。
这一切,全部都隐藏在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刻画之中,这些小细节,全部都是具体非常详实的事物。
……
以上,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不要去设计,要去看见。
不存在所谓小说中的世界,只存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他们互为真实。小说是从此世界窥探向彼世界的一扇窗。作者就是坐在窗边的人。一开始可能看不了那么清,但你要找到属于你的格栅。可能只是一幅场景,是你萌生出写作冲动的最初的那个点。是一个人在山崖上或者在海边,或者在教室,或者在操场,或者在路灯下,或者在绞刑架上,有无数种可能,但是一定会有这样一个意向。可能一开始只是朦朦胧胧的,但是你不断地盯着它看,盯着它看盯着它看。最后会发现它一点点的变清晰。两个世界之间的次元障碍已经消失了。这个时候你可以站起身来前后左右看。欢迎你进入了属于你的世界。然后你只需要把你所看到的都记录下来即为真实。不存在主体之上的细节。细节是随着主体一起清晰的,然后就是最简单的事了,做好旁观的记录者,跟着那个世界走。如果你还在什么都看不清的状态,那你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细节。而是先去看清它。
我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总有人追求自己一辈子也做不到的技巧……
你说这个是理想远大,我就是觉得没有自知之明。
老老实实用自己的实力,写符合实力的书,有理想就慢慢提高实力……
有些技巧,我只看一眼,就知道这辈子做不到了……
追求也不过是自取其辱,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