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你的这本书已经超出我知识体系所能承载的极限了。
非常努力的去看,然后脑子就懵了…
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
问题不在于你的‘专业名词’使用的如何。
而是你将故事讲复杂了。
相比较于小说,这更像是一篇日记。
如果搭配图片,影像,这种写法倒也可以,通常被人称之为‘画外音’。
如果单独拎出来,你会发现这东西会很乱。
缺少很多信息,线索。
你的段落于段落之间是不连贯的,有时候在说明情况,有时候又在碎碎念,有时候又科普名词,有时候又陷入回忆…
基本是想到什么就描写什么…
你所刻画的东西就让人觉得,似懂非懂…
……
视角也是完全混乱的,你使用第一人称交代事情,却经常采用旁观者的描述…
你的描写不是‘我见,我闻,我听,我想’,而是‘我告诉你,鄙人当时在如何做’。
甚至你有时候的句式还会打破第四面墙,直接采用类似第二人称的句式。
不少描写是打着‘我如何如何’的幌子,实际上却在用上帝视角的描述。
努力想将事情都讲清楚,结果越讲越混乱。
……
这问题第一次让我产生了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建议了…
……
只能说从最基础的开始吧…
首先,不要着急动笔,每次下笔之前在脑海中先把故事理清楚。
这一章要讲哪件事,哪些场景和人物。
想清楚你要写的内容,事件是怎样发展的。
先给出几个故事节点,起因,经过,结果。
然后再问自己,从事件一到事件二中发生了哪些事,主角做了什么,产生了哪些对话,诸如此类,一环一环将节点连接起来。
做完以上这些步骤,再去动笔,自己在脑海里过一遍故事,确保整体大致能讲得通。
……
然后是具体码字过程中,每一段话,先想清楚,这段话是‘谁在说,说什么,怎么说?’
这三个问题要考虑清楚,读者能看出来。
这段话是作者在说,还是主角,还是配角。
写完一段,沿着思路顺势往下推“然后呢?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
重复这个程,将每一段的视角关系理清楚。
第一段描写了一把椅子,椅子上坐着个人。
第二段描写这个人是谁,在做什么。
第三段描写主角看见此人的行为,表现出了怎样的反应。
每一个段落之间保持连贯。
不管描写什么,一定符合以下三点之一:
一,推进故事进度。
二,塑造人物影响。
三,渲染情绪氛围。
如果这一段的描写不是以这三点为目标的描写,尽可能一笔带过,直接省略…
亦或者向后移到他适合他的描写时机再写。
……
至于代入感的问题。
代入感从来不是一个即时反应,这是一个阶段性叠加的东西。
不是说哪段话写好,立时立刻便有代入感。
代入感的形成就好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滴的去积累。
不知不觉让读者能够投入这个情景中去!
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你的故事得保证能讲清楚,讲清楚,能让人看得懂。
读者能认同你的故事,对剧情产生兴趣。
进一步,你的描写要保持一定的节奏性,保持信息和内容上的紧凑。
你需要利用描写中的信息和内容让读者展开一定的联想,愿意去想象场景,想象角色,想象故事的发展,想象人物的情绪与处境。
保持这样的文字输出,读者便会逐渐代入到故事中去…
代入的快慢每个人都有不同,因人而异。
所以,切入点不是某一段话,而是全文,有的读者进去阅读状态速度快,有的读者进去阅读状态的速度慢,如此而已。
……
以上,希望能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