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负反馈,分越低就越往低了打,不太正常的一种导向。
这电工当了几十年,连什么是“负反馈”都不知道……
”分越低就越往低了打“明明是正反馈,”分越低就越往高了打“才是负反馈。
说明即使是大作家,实际的科学知识也不高。换言之,任何人有足够的想象力和文笔,都能写出非常优秀的硬核科幻作品,不需要特别精细的科学常识。
换言之,高质量文本不需要作者有很精密的科学常识,language model 生成高质量的文本也是很可能实现的。
我觉得我还是受害者呢!百爪挠心、如芒在背的观影体验!
《上海堡垒》真是很神奇的一部电影,成本3亿、票房才1.2亿元,投资商亏惨了,所以资方是受害者;粉丝认为锅在剧情拉垮,而且上映后导演背后捅刀,所以演员也是受害者;大刘表示这部电影是“正常的科幻片”,跟风打低分不太正常,所以电影本身也是受害者;
所以当初为什么要捣鼓这么一部“受害者”云集的影片呢?《上海堡垒》豆瓣最终评分锁定在2.9,一共有21万人打分,有14万人打一星,试问谁有这个能力鼓动14万人打一星?观众吃饱了撑的专门去刁难你?
诚如大刘所说:“没有一个艺术门类,会因为某一个作品就诞生了,又因为某一部作品就死亡了。”中国电影需要像《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出现,需要大量的尝试,才能积累起经验来,带动整个产业。
但是,利用流量明星和粗制滥造走捷径圈钱的歪风邪气,无论对电影界,还是对科幻界,都是不良导向。宽容的是诚实的探索,即使失败也要获得尊重,投机取巧永远不配被认真对待。如果最终电影参与各方都抢着给自己戴上“受害者”的帽子,这才奇闻异景,令人遗憾!
刘慈欣这么评价,是因为他们没有给这部科幻电影附加任何政治任务,或者更崇高的历史使命。所以刘慈欣的评价就单纯就电影而论电影。
但是在现在网络,已经逃离了个人的私领域,不再把个人消费视为单纯是个体的私人行为。而把变成了公共政治领域。于是看电影,包括打分也都不再仅仅是个人审美的问题,而是背负起了纯重的神圣使命。打分不再成为一种个人权利,而变成了一场人民战争中的道德义务。
换句话说,在网络上,在当下,电影打分不再仅仅是个人的消费行为,而变成一个敌我交锋的战场。一个人选择看什么电影,不仅仅是其个人好恶的问题。而是变成了一个人必须承担着改变中国内陆电影产业,进而改变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环境的神圣使命。而打分也不再是作为个体的消费者向商家反馈这么简单,而是仿佛在践行某种引导大众走向历史正确方向的民主权利。如此购票和打分的整个过程,就从纯粹的私人消费领域转化为了代表正义和公意的一方打倒腐朽没落的少数派一方的神圣战争。
今天和十多年前,大众,特别是网民对消费者的理解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十年前,消费者只是单纯的市场主体概念,其核心是自由交易,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而今天,消费者逐渐在网络中,被政治化和神圣化了。在网络语境下,你的消费不再是个人的为满足自身需求的市场交易行为,你还必须承担引导整个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历史主体责任。这甚至构成了个人强迫性消费习惯的核心驱动力。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最深刻的变化就是,作为市场概念的消费者和政治意义上的人民主权论发生了内在的结合。
而在已经被敌我化的,水火不容的群众领域中,一旦有个人一旦被认为偏离了带有历史正确方向的大众审美,也就被认为是助纣为虐,而天生带有了原罪的不合格的消费者。
总的来说,我们在网络群众发现了一种朴素的关于消费的历史哲学,一种线性的由民意冥冥中主导的历史目的论,以及随之而来的高度的历史责任使命感。而这一视角,正是刘慈欣本人所缺乏的。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