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眼界能决定孩子的知识面,但决定不了孩子的眼界。
1
总有人在宣扬寒门再难出贵子,宣扬父母的眼界等同于孩子的眼界,父母的优势也是孩子的优势,试图给后来的人背上沉重的精神镣铐,这也太无耻了,因为在中国,主流不是这样的。
中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的国家,政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之上的,不会放任买办和资产阶级搞阶层固化,肆意剥削底层人民,把国家搞到矛盾重重。
相反,这几年,国家打击垄断行业,打击房地产行业,打击教培行业,都是在给社会疏通血管,确保社会各阶层的流通。
在这个基础上,孩子的竞争和发展就是孩子的问题,父母能给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在竞争的过程中也是有限的支持,不会对后来人造成碾压。
最终后代们之间的竞争,还是处于个人本事之间的竞争。
2
父母的眼界只能决定孩子的知识面,但是决定不了孩子的眼界,这事《毛选》上早就有论断。
知识如何才能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眼界,转化为个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实践的。
《实践论》中把个人认知的提升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感性阶段。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首先进入的阶段就是感性阶段。比如我们去一家公司,看到了这家公司的装修,看到了这家公司的员工,跟领导接触,知道了领导这个人,吃饭的时候,看到了公司的食堂,这些都是从不了解到初步对公司有了第一印象。
初期因为对公司不够了解,只能从外表的各种印象来叠加,叠加起来后来的印象就是感性阶段的认知。
当通过很多印象的积累和实践,逐步过渡到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就开始进入了理性阶段。
比如有的人去一家新公司,一开始找的是公司的氛围,人际关系和谐,愿意去这样的公司,但是通过一年到两年的实践,最终发现这不可能,因为一个部门的人际关系本质上以竞争为主,暂时合作为辅。
这样的实践过程,一个人的认知就从感性发展到了理性阶段,对事物发展的判断就更为精准。
过了理性认知阶段,第三阶段就是用理性认知反过来改造世界的阶段。
只有把这三个阶段走完整了,知识才会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眼界。
3
父母的眼界不能转化为孩子的眼界,就是因为父母的眼界是通过父母自己的实践来逐步掌握的,而到了下一辈,孩子们面临的实践跟父母的是不一样的,之前的经验价值有限,孩子们要从自己的经历中成长起来,还需要花费更多的功夫,但是下一代能否吃的了那样的苦?大多数是吃不了那样的苦的,毕竟通过父母改善了生活条件,就回不去了。
同样,父母的实践,父母的成功有时代发展的机遇,有属于父母的成长,到了孩子这一辈,机遇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就无法提供给孩子同样成长的实践条件。
所以即使父母再有能力,还有钱,还有资源,但是对下一代的帮助只是倍数的帮助,无法达到个人成长起来指数级的发展,这还要下一代好好实践才行。
而后来人通过自己的机遇和才华,是有机会超越之前成功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