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分制,简单的说,就是人民公社实行的一种按劳分配的制度。你干多少活,给多少工分,拿多少工资。
以澳大利亚孔子学院(前?)院长高默波教授的家乡——江西省鄱阳县(原文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用繁体字写作“波陽縣”,我个人通过百度百科查询得知这是57年~03年鄱阳县的旧名)中西边界的高家村为例。根据高教授的回忆与研究,高家村的工分分为毛工分和底工分,毛工分用于记录你干活的时长,比如说你干一天的活得10个工分,干半天就只有5个工分,你干活时间与你的毛工分直接挂钩。
那这时候恐怕又有童鞋要问了:那如果我一天都呆在田里摸鱼不干活,我岂不是也能挣10个工分?!这明显没有考虑到你干活是否有质量啊喂!
没错,毛工分只考虑到了干活的时长,没有考虑到每个社员的劳动价值,考虑到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劳动技能。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请出衡量这些因素的秘密武器——底工分了!
底工分代表的是你的劳动价值,公社年末会对每个社员的底工分进行评定。如果你的底工分是10工分,那你一天的实际工分也就是10工分,换句话说你的毛工分和底工分是一致的。但如果你的底工分是5分,另一个人的底工分是10分,那说明同样干一天的活,你的实际工分是5工分,而另一个人则是10工分。如果你只干半天的活,那你的实际工分就只有2.5工分。而如果你成天站在田垄上不干活的话……
生产队长:“来人!给劳资把这货工分全扣光,我就不信饿不死你!”
然后到年末,生产队会把全年收入除以该年度的总工分,算出单位工分的收入,然后按照每个人、每户人家攒了多少工分,把他/她应得的工资发给人家。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1964年,最好的女劳动力底工分是5.6分(在政策激进年代一度涨到8分),最好的男劳动力则是9.6分。老人可以领6~7分,小孩则是3~4分。这种政策,用高默波先生的原话来说,“撇开性别上的歧视不说,工分制是相当合理的,大体上反应了每个组员的劳动贡献。”
无独有偶,根据韩丁同志在《深翻》中的回忆,山西张庄大队也实行类似的工分制度。这种制度被称之为死分活评。具体实行办法如下:
首先给工作确定下死分,比如干完一天的活茬,可以赚10工分。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活评,干的好的人,有可能拿11、12分,干的差的人,就只能拿9分,8分,乃至7分。
而如果你敢偷懒的话……
检查评审组:
你这小子就是这样马马虎虎来田里干活的吗?!
真可耻!
让我来教你什么叫人民公社的精神!
啪!啪!啪!(指工分被扣,记分员在纸上记录的声音)
另外,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每个队还会举行社员大会,评选并嘉奖劳模,批评懒汉。劳模不仅可以得到非物质的鼓励,名字登上光荣榜,还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质鼓励,比如新的生产工具。而被批评的人则会感觉矮了一截,脸上无光。同时,生产队长会给干活不达标的社员一个返工的机会,不过返工显然不能拿工分。
队长和检查评审组:没有劲!(指干活没用力气)根本听不见!听不见!声音太小!(指干活没发出足够动静)重来!重来!重来!(指工作不合格被迫返工)
返工完成后:
农活的具体内容是相当复杂的,因而在此基础上,张庄人制定了诸多工分标准。一开始是70多种,但在50年代末期猛增到了160多种。在制定工分标准的同时,制定标准的生产队干部也会下地去劳作,亲自体验工分制度是否合理,然后与社员进一步商讨是否要对现行工分算法做出进一步改动。
至于这种工分制的效果如何?尤其是很多人所担心的——是否避免了“大锅饭养懒汉”,“干多干少都一样”的问题?
对此,请允许我引用韩丁书中的原话来回答:
一般情况下,勤快的社员对这些标准感到很满意,而懒汉则总是抱怨标准定得太高了,要挣到一天的满分太难了等等。他们找队长吵,找记分员闹,不过得到的总是一顿批评,“你们跟人家一样高,一样壮,吃得只比人家多不比人家少,为什么人家都能干而你们就不能?”
不必说,懒汉们很不高兴。
(完)
参考资料:
《高家庄:共和国农村生活素描》
和
我看过一个人发的
说觉得这社会钱太tmd不是东西了
为了钱,败坏社会道德,灭绝人伦等等等等
为此他精心设计了一个工作量计算系统
根据每个人工作量获得社会的资源
保证公平公正
费了半天事,最后幡然悔悟
这他娘的不就是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