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住角度,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每个人需求不同,而从投资角度,就可以量化两个指标:
1)年收益率
读者觉得每年房子至少涨多少值得投资?不加杠杆好算一些,至少得跑赢大额存单吧,也就是全款投资房子至少每年涨4~5%才划算。如果有杠杆,那么就得把利息也考虑进去,现在全国平均房贷利率在5~6%之间,二套房以上要么不给杠杆,要么利率增加,大家多数选择等额本息,所以前期还利息比较多,前几年基本不还本金,如果杠杆应用超过50%,短期持有的话,每年不涨个8%都不算一个好的投资。
2)变现周期
现在房子神奇在你买到手再变现就是二手房了,首先预售制拿到房需要时间,其次不少城市额外加限售期锁定一段时间,房子本身变现周期就要长期。不仅如此,很多地方陆续推出二手房的指导价,东莞某些小区指导价一出,一片哗然,有的甚至直接对半,觉得价格低就可以选择不变现,但不变现的资产还谈什么投资属性,靠那点房租吗?其次也是最关键的是,二手房限贷,击鼓传花最终都是中下层接盘,恰恰这个群体非常依赖信贷,没有下家变成富人之间的房子和货币流转的游戏,也是不赚钱的,本来应该是富人先拿钱投资,穷人举债接盘,富人的钱如数奉还,购房者的负债和储蓄三七分成。信贷收缩之后,穷人想接盘也拿不到贷款,即便能拿到贷款,也是去支撑土地财政而不是这些投资者,所以变现会越来越难,尤其是依赖刚需负债接盘置换前人收益的投资变现越来越难。
总结起来,房地产作为投资品本身就是要求更高的收益才能覆盖资金成本,尤其是有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增值预期够不够给银行付利息本身就是一个数学问题。其次,政策对于二手房变现的限制越来越高,一方面限制二手房贷款发放降低变现接盘者,另一方面指导价你觉得低估了你手上的资产,可以选择不变现,或者周期拉长,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变现周期加长意味着投资属性下降,缩量维持价格对于金融资产来说意味着什么很多人都是清楚的。纸上财富越来越难变现不是所有人能发现的,但真等多数人都发现了,那么逃跑的口子早就扎紧了。
分析这几年的趋势,收紧变现渠道不是今年开始的,银行早就开始给自己降风险了,高位的时候平均首付比例越高,银行的风险越小,房企三条红线,房贷存量红线,持有者有信心就一直在还款,本身就在降低银行的风险。房企作为白手套处境已经非常尴尬了,尤其是当时不顾风险扩张的企业,就看是断臂还是砍头了。地方收入,短期可以压缩二手房,把原本二手房的接盘者通过信贷和政策的方式推到新房需求上,再追讨追讨高收入群体逃掉的税收,尽可能给税改争取时间。留下当时既得利益者中的投资者,尤其是想赚走最后一块铜板的群体,还觉得能和地方和银行抢利润?毕竟当时投资者自己的非必要需求与刚需抢夺有限的供给,虽不是始作俑者,但也是推高房价的重要推手,这些人的利益即便被牺牲掉,怕是也不会有太大的舆论压力。
当地居民就偷着乐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