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授学者都喜欢通过网络跟年轻人交流「学术知识」,这种行为会扩大还是缩小知识鸿沟? 第1页

     

user avatar   tzar-x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高中就开始自学国关和国政理论的迫真国联壬,这个问题我可太有发言权了。

兴趣驱动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是严重碎片化的。

就像我们搞迫真国联学的精硬睾中生,一个个什么华尔兹辣,卡尔辣,基欧汉辣,小约瑟夫耐辣,沃勒斯坦辣,米尔斯海默辣,甚至什么基辛格辣布热津斯基辣天天读,一学期不读完三五本国关经典都不好意思在社团学术部干,不读十本想竞争迫真国联社团的学竖总奸?门都没有好嘛。

可问题有个dio用,经典读了不少,除了拿来吹水之外屁用没得,连案例分析都没能力写。最后上大学就算学了国关也得从IR101开始重新学起,不光要上理论课,还要上历史课,还得上些哲学课,外语课,总之把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上个七七八八再加上学竖训练,这才稍微有点能力刷刷考研试题。

就算我们这种精硬睾中生知道学些哲学很重要,什么句子开头必有苏格拉底,句子结尾必谈柏拉图,要不就什么海德格尔,波普尔之类的。有个dio用,全™是看着书单按图索骥来的。把哲学发展的脉络理一下?写个课程论文呢?瞬间就全都不会了。

高知输出知识,输出的只是零碎的知识。他们既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在“线上”和网友搞什么“系统培训”,说白了就是聊到哪里算哪里。碎片化而且不成体系的知识屁用没有,除了聊天吹水的时候看着很高端之外没什么用处。

而且兴趣驱动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形成了碎片化的思维习惯,要学习科班的内容还得首先清除掉旧习惯的影响才能学习科班内容,费事不说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

从这个角度来看,知识鸿沟根本就没有缩小,反而在光速扩大。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会扩大知识的鸿沟。

这个就和名校的网课一样,作用有两个:1. 让更多的人获得了更优质的知识,2. 让人和人之间的知识鸿沟变得更大。[1]目前经过验证的能够『减少知识鸿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像以前那样,用高压式的基础教育占据年轻人绝大多数的时间。这样不管聪明与否,都没有余力去进行其他的学习。这样就强行的拉平了人和人之间的知识差距。

任何多余的自由度,比如更多的课外时间,更多的网络资源,更有弹性的课程表,这些都是会增加年轻人之间的知识鸿沟的。

因为一旦有了自由度,人就会开始分化。对一些科学知识有兴趣的、有天赋的,就会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而出类拔萃;然后就和其他的年轻人拉开了差距,知识的鸿沟就扩大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有追求的鸿沟扩大难道不是好事么?

对,我也觉得是好事。基于同样的逻辑,对「双减」实行之后可能出现的分化,也不应该如临大敌,而完全可以也是一种进步。

很多人所推崇的『老师家长极端负责任的监督』其实也是旧时代红利的残影,是一种对时代的投机行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人才是极度渴求的——当时本科生毕业出路都很好,本科生毕业直接进企业当骨干,挑大梁的有的是;就算是留校之后,很多也可以当讲师,做教授。是因为当时的本科生水平高于现在的博士么?当然不是,其实恰恰相反。

是因为当时普遍的水平都比较低,而社会又需要。所以不管是填鸭教育硬学进去的,还是有天赋的,反正只要学出来了,都是社会渴求的人才。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高压式学习方法成为一个最优解——因为这个时候人的天赋不太重要,就像股市在大牛市的时候,垃圾股和绩优股其实差不太多,都是嗖嗖的往上涨,这个时候就是价值投资者的噩梦,反而是投机者的天堂,别管什么,能上车就是赚一波。

对应到当时社会的情况,就是别管天赋如何,高中的那些知识也谈不上太需要天赋,更需要纪律和执行力。老师和家长配合着压着小孩上了大学,就是一生康庄大道了。如果说当时有时代的红利,那么高压学习,就是对红利的投机。

但是现在已经四十多年过去了,继续翻这个皇历其实用处并不大。因为现在的中国是中低端的岗位供不应求,而高端的岗位依然是供过于求。所以继续的去不管不顾天赋、兴趣所在,而机械的去上一个自己无所谓在哪儿的大学,读一个自己无所谓是什么的专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是不断式微的。

每一个高端人才的产生,都是自身的特点和外在培养共同的结果——填鸭能勉强填出来一个大学生,但是总是填不出来大科学家的。所以要尽早的允许小孩发掘自己的特长和天赋,提供各种条件,比如问题中说的和教授学者交流也是其中之一。

Glen Weyl在自己八岁的时候就写信给当时的诺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讨论经济学问题。现在Geln Weyl自己也去了当年弗里德曼工作过的地方——芝加哥大学做教授。这件事情传为佳话。

如果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直接获得和学术、商业巨星对话的机会,无论是知识本身、还是榜样的力量,都有助于进一步发掘其潜力。

双减之后两极分化,相当于节省了很多无效的教育。成绩好的,可以继续去读学术性比较强的专业;成绩不好的,也可以更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选择更加实用的专业。当然,在什么地方开始分流是可以讨论的:

像德国,是从中学开始分流,成绩好的去高中,次好的是去专业职校,再差的去基础职校。但是德国人本身也在琢磨这套制度是不是可以改进,有些地方也建立了综合学科的高中,可以给学生们更有弹性的选择,避免过早分流。

像美国,就是尽量的不搞显式分流,相当于都是综合高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自己想要的路径。

德国式的好处就是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性强;美国式的好处就是分叉比较晚,更有弹性,但是问题在于让学生自己选择容易两不沾,最后自己成绩不好,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技能培养,就业就困难了。

各有好处,都可以参照,但是给予年轻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根据天赋、爱好来积极的获取知识,争取良性分化,应该还是未来的方向。

参考

  1. ^ Bettinger, Eric P., Lindsay Fox, Susanna Loeb, and Eric S. Taylor. "Virtual classrooms: How online college courses affect student succes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7, no. 9 (2017): 2855-75.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在知乎的前身《故事会》上看过一个笑话,说是一个小山村里来了个戏班子,给村里人唱戏,但是山村交通闭塞,从来没有人听过戏,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于是他们请来了附近唯一出山考过科举的老头一起来看,老头说好他们就一起喊好。

  到了听戏那天,老头看到精彩处忍不住说“好!”然后全村异口同声:“好!”戏班子都觉得村里人果然识货。又给加了两场戏,结果老头精力跟不上,开始打盹,不小心从椅子上掉了下去,全村人面面相觑以后,都扑通扑通从椅子上跳了下去。

  笑话看着很夸张,但以前文化交流闭塞的时候,年长者凭借见多识广掌握着理论解释权,这也成了类似于白嘉轩这样宗族长老或者族长权威的来源,他们在自己的宗族内把持理论体系不容旁人染指,若是碰上个好族长还好说,碰上个林耀东直接全家升天。

  而类似于族长,老教授……这样曾经的话语权把持者,在抖音这样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时,他们就失去了理论的垄断权利,因为网络上有大量与他们资格相仿甚至超越的权威也在坐着相同的事情,他们产生了竞争,所以作为观众的普通人有了选择,有了比较,有了汲取不同观点的机会。

  打个比方,我家族长是无穷小亮,你家族长是营销号,以前的时候,我家祠堂里天天搞亮记生物鉴定,而你家家训是一定要抓住水猴子,在以前,你是无法质疑这个家训的,因为第一,你自己并不能肯定到底有没有水猴子,相反,从小耳濡目染就是长辈给你讲自己在哪见过水猴子。第二,你也没有足够的力量质疑营销号族长的权威,最终只能在这个家里媳妇熬成婆,也成为了鼓励后辈抓水猴子的一位长辈,生生世世,寻觅不休。

  但是现在,我家藏狐族长跑到抖音上搞直播,恰巧把你家家训给拍着了,你一瞅,知道了,哦,原来你是营销号世家,这时候你就有了选择,有了比较,有了知道真相的权利,有了打破知识垄断的可能。

  总体而言,科学家教授这样平日里难以接触到的科技达人通过抖音这样的网络平台向受众传递知识是有益无害的,绝对谈不上什么扩大鸿沟一说,有时候去刷无穷小亮的抖音,其实就像是某种在线直播网课一样,还是实地的那种,给爱好者好学者提供一条学习的途径,怎么看都是有利于缩小知识差距的,走近科学已经停播了,但是科普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让知识层面丰富人中有分享兴趣和传播志向的人补上这个环节,是一个非常好的延续方式。

  短视频这样的信息洪流既然无可阻挡,那么发挥点其中的优势,总会是要比充斥着各种脑残内容要好的


user avatar   blackwarrior-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互联网其实最大的意义就在于知识传递与保存和以前的时代相比,有指数级的变化。

没有互联网之前,想找本自己想看的小说,需要去书店或者图书馆,如果本地没有进口,那基本上就买不到了。

没有互联网之前,想找个自己想看的电影,需要去盗版VCD市场或者租电影的地方,花几十块钱或者在租碟的地方办个会员,如果老片子市场没有,那基本上就看不到了。

没有互联网之前,想打个游戏,需要买个小霸王游戏机,去商场买100块~200块的游戏卡,才能玩得到,如果商场没有自己想玩的游戏,那就没有办法了。


互联网一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当时网速不行,也就128K,下载1,2个MB的东西都困难,但那个时候,基本上就把市面上几十年来的作品,甚至几百年来的经典作品全都凑齐了,四大名著再也不用花大价钱买了(虽然从今天知识版权的角度来看,有点不太对),孙子兵法,六韬,李卫公兵法,孔孟著作,佛家著作,诸子百家,毛泽东选集,马恩著作等等、等等,全都有了分享。

以前需要穷尽一个人一生的工资才能买到的著作,几百块钱一本的书,尤其是像马恩著作这种大部头,几十卷,每一卷都价格昂贵,让普通人望而却步的书,网上下载下来也就是一两天的事。(当然,现在也就几秒)二十四史这种,图书馆都不让外借的东西(我也没读完,就举个例子),在网上可以随便看。

所以这个问题,以我个人经历来说,真的是一个豪无争议的话题,如果没有网络,以当年的社会发展和个人财富来说,我根本不可能有机会读那么多的书,开阔视野。没有网络,没有书籍里总结出来的各种知识框架和道理,有些事情或许觉得不对,但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人这一辈子也只能浑浑噩噩的过下去。


互联网毫无疑问的是一个打破信息和知识垄断的利器。


而回到现在这个话题,随着基建的完善以及网速的提高,现在网络直播,视频会议,在线学习都成了一件平常的事情。尤其是疫情发展比较严重的时候,孩子不能上学,员工不能上班那段时间,网络上课,老师在视频里点名,也成了平日的风景。

知乎的崛起本身就是知识分子通过信息手段,把知识分享出来,传递给读者这样的一个动力。

因为知乎的读者和分享者众多,各领域各行业各阶层的人才都有,每个人都对自己工作的环节或者生活的环境非常熟悉,当人可以因为一个平台以及某些问题汇集起来,交流信息的时候,就像大数据一样,会让某些问题在各个角度、各个环节、360度全方位的被审视。

这样的结果就是,以前在某些领域权威的机构,习惯性的通过操纵信息的手段来达到有利于自己机构的目的,将很难再被实现。(或者说至少要更高操纵水平才行)


比如某些明星的回应,可能几个小时就会被打脸,比如某些靠死老婆发了财,玩弄舆论的,很快就被反噬,比如某些商家做出脑残的商业决策(疫情期间突然涨价),舆论就迅速翻车。

甚至某些科学家、院长级别,和新闻媒体机构,在以前都是绝对权威,根本没任敢质疑的声音,在网络时代,也会被人拿出他的论文,用放大镜来审视。

现在这个时代,妄想用一些大众不懂的行业细节来忽悠人,搞舆论宣传已经行不通了。

因为大众可能不懂某方面的知识,但是总有行业内的人来分享和科普,这时候,真理是经得起验证的,而谎言不是,所以一旦你的机构说了太假的谎话,只有有几个业内来戳逼谎言,马上你的光环、信誉就会破产。

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业内人士和外行人的知识分享,会让现在知识的传播速度更快,普及率更高,也让在网上发言的权威不敢胡乱发言,不敢随意拿自己的资历来蒙混过关。


现在互联网对学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也不是空谈,教授在某一个方面研究了很久,可是这毕竟是个人或者一个较小的团队,他对自己接触方面的研究精深,并不代表年轻人的脑洞没有意义。

早有研究表明,互联网目前对明朝历史的传统学术研究起到了影响。这还不算,很多史学界利用大数据方法做出学术成果,这都少不了网络的帮助。


而教授学者通过网络的学术交流,也是变相的“知乎”,一方面会提高普通爱好者的知识水平,一方面也会反向通过“民众”的大数据来促进教授们的学术研究。

扩大知识鸿沟,那是真不至于,有讨论的地方,必然就有吵架,但是认为吵架只会带来鸿沟,还是小看了天下英雄,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反正从知乎的各种知识分享来看,知识方面,真理还是越辩越明的。


user avatar   yu-kun-25-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交流就说明本来就没什么鸿沟

数学物理这一类真有鸿沟的理论性学科,大佬们在做科普时默认的受众是本专业大二以上,至少掌握了基础专业课程的本科生。

不相信这一点的可以自行订购某著名物理方向科普读物《物理》(没错它就叫这名)然后体验一下没学过本科基础课能不能看懂……

当然实际上哪怕是文史哲一类的“交流”,通常也是只讲故事不讲方法论(不然就真成本科基础课了,不过这种资源倒也不少),那这些东西也很难说真的就算知识了。如果没有反省过这些观点背后的论证过程,那就和介绍新技术的娱乐性科普一样,基本只有增加谈资的作用。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识没有鸿沟,知识只有深浅。

现在的网络世界,特别是经常上知乎的人,完全陌生没有听过见过的知识点可以说没有。

关键在于深度和广度。

网络是碎片化时代,多而不精就是常态。

一个问题下的回答统统看一遍,你说你懂了吗?

好像懂了一些,认真想下去,又发现自己懂个屁。

别人说的头头是道,自己拿起键盘,发现除了抖机灵,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写。

为什么写不了?

还是不太懂的缘故。

有专业的知识回答,客观的态度,才能够让人的知识勉强够得上,可以在一个很小的点上面略微发挥一下。

而这个专业性是怎么来的?

无师自通的人有,但是总是不太多。

大多数人的学习领悟能力有限,自己琢磨,自己研究,最后就会变成知乎上经常被嘲笑的“民科”

所谓一知半解,图笑大方。

最好的学习途径是什么?

当然是有专业的老师授业,深入浅出,一点一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次性给你说清楚。

这就有乐趣了。

之所以题目说到“知识鸿沟”这就是大众的一个误解。

莱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DiSerPieroDaVinci,1452-1519),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建筑学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

对于莱奥纳多.达.芬奇来说,哪里有鸿沟?他就是站在山顶上的人。

一般人自然是做不到。但也不是说这一辈子就只懂一个玩意。

只要你肯学习,善于思考,多向有知识的人请教,多在网络上听一听教授学者的交流,总是能学到点什么。

我记得以前看百家讲坛,真的有人会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人家讲授的知识点,然后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把问题搞懂。

现在的网络环境,一个专业的讲课那是真的有用,仔细学习一小时,你会发现又打开了一扇大门。这一个小时的内容,你别看他侃侃而谈,对于很多学者来说,这是他一生研究的精华所在,是耗尽了无数精力才弄懂的事情。

要你自己去琢磨,你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知识总是无价的,或者这些知识不能让你升官发财,让你一下子就变成一个天才。

但是各种知识的综合,各种知识点的逻辑汇集,却能让人有更多的人生领悟,感受到这个世界运行的脉络。就是用这些知识去征服一个美女,让她看着你,有一点仰望的姿势,尽管可能这只是一瞬间,能够让你免除一次洗碗,这也是好的呀。

没有一种知识可以孤立的存在,不同知识结构中,总有着共同的连接点,一个原材料价格的细微变动,最后有可能让你的工资或者物价发生变化。

俗话说可以在一滴水中观察到世界。

而带给你灵感的人,说不定是一个医学教授。你掌握的知识越多,关注一些教授学者在网络上的知识交流,认真地梳理逻辑,最后你会发现写一篇知乎回答一点都不难。

这就是交流带给你的力量和思想的源泉,就像在电影《黑客帝国》里那样,尼奥从1和0的变化中,发现了自己所处的世界的秘密。

活一辈子学一辈子,至死方休。


user avatar   ge-wei-44-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专业。

理科没问题,估计数学没人气。

文科的话,历史应该很受欢迎,法律要有罗老师那种嘴皮子也行,政治肯定是不行。


user avatar   fu-lan-ke-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觉得法律责任与贫富无关,家庭条件不好不能作为挡箭牌。

我觉得这个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会让一些人钻空子。

可能对于这个孩子确实是无心的,不是有什么仇恨的心理,纯粹是为了好玩,但是这样不公平的对待,

有钱就赔偿,没钱就原谅的对待方式,只会导致一些处心积虑的人钻空子。




万一,有些人就是仇富,就是刚好自己贫穷,发现有可以免于责罚的方式,又可以宣泄自己的愤怒,也去用油漆泼洒呢?

事发后,可以装作无辜的样子,贫穷的样子,是否可以免于责罚呢?

当一个人因贫穷免于责罚时,我认为车主可能是“善良”,但衍生出来可能滋生的是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被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为这么做本就存在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有幸免于处罚,就容易让部分人钻到空子。不应该因为穷就可以免于法律知外。




我觉得他虽然是小孩,但是不损害他人利益,乱碰他人东西的简单道理应该是懂的。并不是无知。

如果免于责罚,其实某种程度上,只会让他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对他的教育而言也许也并非是件好事。

责罚的目的在于吸取教训。做错了事,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孩子未成年,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当为其负起责任。

家庭条件不好,可以分期付,分期赔偿,可以定出一个赔款计划,以后慢慢还。

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否则,做了错事,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免于赔偿,是不是某种程度也是一种纵容?

孩子的过错,家长需要赔偿。



这样,家长以后也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user avatar   li-bu-xu-fa-tan-hua-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要是比绥靖,比卖队友,比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比民众艰苦抗争统治阶级脑满肠肥,比前方吃紧后方紧吃,那二战时蒋光头统帅的中华民国尚有一战之力。

你比综合国力?对不起啊,就你那一年钢产量不足十万吨(1945年数据约12万吨,疑似因为收复了日本人的钢铁厂)的中华民国别说比英国啊,你连当时的印度往前退位了三十年的大清你都可能比不了啊!哦,对了,北宋一年的生铁产量都有可能比这个多!丢先人脸呢?


user avatar   wang-fu-r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2020年开始,数码相机的销量急剧下滑,价格迅速飙升,现在5500元已经买不到什么正经好用的微单相机了。只能从卡片机中选择。

Canon G7X markIII这个产品,虽然没有旗舰手机的超广角,但是操控非常方便,抓拍扫街都毫无问题。

优势体积小,操控比手机好,揣进衬衣口袋或者沙滩裤口袋,不至于把沙滩裤拽下来。可以拍摄RAW格式,在曝光不准确、大光比环境和夜景、昏暗地方后期处理空间很大,而且还有各种SCN场景模式帮你拍到很多有趣的照片。

具备竖拍视频功能。

Canon G7X markII我曾经用来拍过很多有趣的抓拍照片。因为相机内置ND8灰镜,白天也可以 拍摄比较慢的快门,在人文摄影中比较方便实用

拍风景照片也不错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游戏《原神》周年庆之际在 Google Play 上被恶意刷低分? 
  为什么我书读得越多,越看不起周围的人? 
  男子起诉同居 3 年前女友返还 40 万,法院称「特殊金额算赠与」判还 20 万,如何评价这一结果? 
  京东要求员工「梳理亲戚同学关系」,要求汇报情侣和同学(从小学起)的关系,如何评价这一管理方式? 
  2021年,Firefox 相比于 Chrome 来说还有哪些优势? 
  到底做什么样的事情才叫做有意义? 
  如果拥有让周围时间变快的能力,你会怎么做? 
  如何训练思维的深度和缜密度? 
  华警银盾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有什么背景? 
  什么叫平庸?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哈佛大学"北京书院"将迁往台北,改名为"台北书院"?
下一个讨论
要再过多少年才能不信中医?





© 2024-05-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