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想了解异形鱼,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到比较完整的异形鱼知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sw-51-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吸甲鲶科(Loricariidae)是生活在新热带淡水水域中的一些底栖鱼类。这个身披骨甲,有吸盘状嘴部的鱼类科目前有983个有效物种,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鲶鱼科,也是物种最多的脊椎动物科中的第五种。它们在水族饲养中久传盛名,被称为“异型鱼”,饲养者众。对于任何一个养过观赏鱼的人,吸甲鲶科都可以满足它们的要求——从娇小到伟岸,从可爱到威武,从工具到观赏,这个古老而又先进的鲶鱼科都能做到。


特征

骨甲和吸盘

吸甲鲶科是一群相当独特的鱼类。即使是对于从未了解过鱼类分类的人来说,吸甲鲶科的鲶鱼也能通过多种特征很容易地与其他鱼类区别开来,如扁平的身体,身体上覆盖着坚硬的骨板和称为“odontodes”的与牙齿同源的“外齿”,以及位于腹部的、上颚和下颚肉质化形成一个吸盘的嘴,口内有或坚硬或软质的牙齿。吸盘嘴可以在急流中附着在固体基质上,同时也可用来拨开软质基质和咀嚼食物。嘴部位于头部的下方.颚部形成一个无法闭合的吸盘,上唇较窄,下唇较宽.在上、下唇两侧的交接处有一对发达的唇须。大多数的吸甲鲶可以借助这样的嘴部构造轻松地附着在水下的岩石或者沉木上自由活动,而不必担.心被水流冲走,而较为扁平的体形也很好地帮助了它们减少在急流中受到的阻力。另外一部分在水底沙滩栖息的品种不需要发达的吸盘来帮助定位身体。这些品种的吸盘较小,有些上、下颚上演化出了细小的触须用来探测沙里的食物,具有味觉功能。在吸甲鲶科中,味蕾几乎覆盖了身体和鳍刺的整个表面,也就是说它们的全身都是“舌头”,这与章鱼的触手具有味觉作用相似。

大多数鲶鱼都是夜行性动物,对嗅觉和味觉有着强烈的依赖。吸甲鲶科的鼻腔位于头骨之下的嗅囊,鼻孔向吻端转移,有两个外鼻孔与外界连通,且每一个外鼻孔都有两个孔洞;外鼻孔前后排列,前孔为入水孔、后孔为出水孔。除了这些基本的嗅觉器官结构外,吸甲鲶的鼻孔上还有一副鼻盖膜,借以将流动的水流导入前方的入水孔,加强嗅觉能力;


同时,为了适应夜行生活,吸甲鲶科的眼睛于角膜和虹彩层、水晶体之间演化出了瞬膜(Nictitating Membrane,类似眼睑的器官),借以调节光线进入眼睛内的量。它们的眼睛会和陆生脊椎动物一样,随着光线亮度的不同而改变:时而呈水滴状・时而呈半月状,或是呈现完全开的型态。



在其他的鱼类中,对光线的调节利用还在些软骨鱼类也可以发现,但在硬骨鱼类中具有“眼睑”的则非常少见,这让它们能够在多样的环境下生存。但并不是所有的吸甲鲶都是如此,部分鱼种似乎已经习惯刺眼的光线,所以并不具有瞬膜。最典型的的例子就如小精灵异形(Otocinclus vitatus)或是大型的拟锉鳞甲鲶(Pseudorinelepisspp.;如黑钻、黑甲、Rinelepis spp.;如巴拉圭异形),还有一些直升机鱼种,如圆头直升机(Paniloricaria cryptodon)、皇冠直升机等,它们的眼睛和一般的鱼只一样,并不会着光线的强弱而改变——这对于饲养者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轻易的在白天观察到,而不像其他吸甲鲶一样神鱼见首不见尾,天天躲缝隙里不出来。


口器

吸甲鲶科的吸盘状口器是它们最明显的特征,使它们可以独异于其他鲶形目鱼类,成为世界鱼类中最有特色的鱼种。吸盘状口器并非都相同,而是分为多种形态,口器也透露出它们的生活习性,尤其是食性;一般而言,生活在水流湍急主藻食性强的鱼种,其整个吻部直径会较大,口也较大,像是大嘴类(毛口属;Chaetostoma spp.),如珍珠达摩(C. milesi)小扁头类(毛勾鲶属;Lasiancistrus spp.),如八卦珍珠异形(Lasiancistrus sp,L322)、蝴蝶类(Dekeyseria spp.),如帕娜扁头(Dekeyseria sp.,L216)等鱼种。相反,一些杂食性或是偏肉食性的鱼种,其吻部不但灵活,还略呈管状,同时口端直径也较小,如珍珠类(锉勾甲鲶属;Scobinancistrus spp.)如黄金达摩(S. auratus)、小坦克类(兔甲鲶属;Leporacanthicus spp.), 如彩鳍坦克;坦克类(假棘甲鲶属;Pseudacanthicus spp.)如黑星坦克Pseudacanthicus spinosus. L160)等等;


牙齿

口器内的牙齿也随着食性的不同而不同。吸甲鲶科的齿型可以简单的区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种类型口器内,上下有一排相当细并紧密排列的牙齿,此结构相当明显,尔后依品种类型不同,在该排后方还有一排较不完整的齿膜,这类鱼主要以河床基质上的藻类与水生植物为食,或是可以啃食附着于沉木上的藻类、咬下质地柔软的沉木表皮,此类型目前占整个异形种类的大多数,但是以水族常见流通的知名鱼种来看,此类鱼种却不常见此类。这一类的主要品种有琵琶异形(清道夫)、蝴蝶类(长角丝属Dekeyseria spp.如帕拉扁头异形;小扁头类(毛勾鲶属Lasiancistrus spp.如赤丸扁头异形等等。

第二种类型的口器以皇冠豹属为主,即巴拉圭鲶属(Panaque),如钻石皇冠豹(L330)以及紫罗兰类(Mochlodon spp.,如蓝眼紫罗兰“L137”),另外还有小剑尾类(巴那瓜鲇属Panaqolus spp,如银河金点异形)为主。其牙齿为一颗一颗形状较为明显的坚硬结构,具有完整的排列型态,齿数也不少;此类的异形已开始跳脱单一的草食食性,在当环境中植物性食物来源不足时,这类异形会转而利用一些河床底的固状有机物,像是中大型的水生植物、掉到水里的种子、果肉等为食,或是只接啃食柔软的木头为食。这类也是少有的能咬伤人的吸甲鲶,毕竟能啃动木头。

第三类牙齿类型与第二类型同样,但是形状却更加立体、宛如汤匙状,但牙齿排列较为集中、零散,上唇牙齿较少而下唇较多;此类鱼种在食性上以不太需要植物性的供给,而是标准的杂食性,甚至食性以偏肉食性为主,如黄金达摩(L104)、下鈎鲶属(Hypancistrus spp.),如熊猫异形(H.zebra,L046)帝王迷宫(l333)、国王迷宫(l66)、皇后雪球(l201)、珍珠类(銼勾甲鲶属;Scobinancistris spp.)、小坦克类(免甲属;Leproacanthicus spp.)、长吻达摩类(似甲鲇属;Spectracanthicus spp.),它们对于动物性饲料有着极高度的兴趣,与其他吸甲鲶不同,须以不同方式饲养。


第四种类型以大坦克类(大勾鲶属Megalancistrus spp.如巨无霸异形M. parananus,L113)、坦克类(假棘甲鲶属Pseudacanthicus spp.)·如裳红剑尾坦克Peudacanthicus.cf. serratus”)为主要鱼种,在牙齿的型态上与第三类相同,皆类似为汤匙状的型态,但整体结构排列上却是排状,与第三类型明显不同。此类型的异形食性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的认知,因为它们在环境里对食物的利用相当多元,尤其会以动物性食物为食物来源,如动物尸体鱼肉,而非仅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棘球

吸甲鲶科另一个独有的特征是鳃盖演化为棘球(Interopercle Donte)。在它们的头的两侧并没有一般鱼类拥有的鳃盖・取而代之的是如关节般可以轻易转动、外翻的外棘;

这些刺状的结构是由鳃盖演化而来,附上坚硬的由牙本质组成的牙齿状结构,覆盖着一层矿化的牙釉质,与骨板紧密相连或由结缔组织纤维固定并连接原有关节骨,以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可转动、带刺的球状型态;至于原有鳃盖的作用则由鳃裂所替代。

鳃裂处于在棘球与胸部之间。主动鼓动以吸收氧气,此点也可以看出吸甲鲶的高氧性——它们大多数不耐低氧,而是对水中含氧高度需求。棘球是异形鱼在面临侵略干扰,或是威胁的情况下的防卫武器,也是在争夺地盘与求偶的斗争利器。外翻的棘刺对任何的掠食者来说都是极好的防御,使吸甲鲶变的难以下咽,棘刺在进攻时也宛如坦克上的尖刀,可对其他体表没有甲壳的鱼类造成强大的杀伤,这也是一些吸甲鲶无法与其他底栖鱼类混养的原因。


棘球上棘刺的长短与形状依种类而有所不同,基本上可以将其结构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棘刺宛如鱼钩般短粗,但翻转时可以将近180度的向前,就像恐怖电影里的魔爪一样;最典型的代表为大胡子类异形(Ancistrus spp.);

第二类型也是比较常见的类型,密而细长,虽无法有将近180度的向前翻转能力,但是棘球上致密的细刺一但翻转开来,也是杀伤力十足;典型的代表如皇冠豹类(Panaque spp.)或是迷宫类(Hypancistrus spp.),以及老虎类(Peckoltia spp.)等等异形;

第三种,也是大家比较没有注意到的就是属于下口鲶亚科(Hypostminae)以及甲鲶亚科(Loricariinae)的鱼种,它们不具棘球这个构造,而只是在鳃骨板与头部外侧有细小棘刺,典型的例子如琵琶鼠异形(Liposarcus)、鳄鱼异形(Glyptoperichthys lituratus)、黑钻异形(Pseudorineleps carachama)、阴阳直升机(Loricaria similia)等等直升机类,这也是温顺、适合混养的类群。



演化及分类

发现

凭借着骨甲、吸盘和棘球,在整个南美洲和中美洲南部,从海拔3000米以上的安第斯河到潘塔纳尔河和亚马逊河的广阔低地漫滩,到激流到静水的栖息地,以及南美洲北部海岸的河口,吸甲鲶科占据着各种大小的水文系统,如此繁多的鱼类自然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但在20世纪初,观赏鱼的养殖刚刚起步时,人们对这些鱼类了解很少,仅限于被当地人捕捉用于食用的大型、色彩单调的种类。直到部分德国的水族爱好者在寻找可以清除鱼缸中的藻类、残饵的鱼类时注意到了吸甲鲶科吸甲鲶类。在那时,小精灵异型(Dwarf Sucker Catfish, Otocinclus. vestitus),和雕甲鲶属、翼甲鲶属(清道夫)被引入鱼缸,并成为在人们心中吸甲鲶的代表。随着这些功能性鱼类的表现越来越卓越,以及当地居民对越来越多吸甲鲶的捕捉,许多色彩鲜艳,形态美丽的吸甲鲶科吸甲鲶,如疏勾鲇属(Peckolitia spp.)的维塔塔老虎异形(P. vittata)和巴拉圭鲶属(Panaquespp.)的皇冠豹异形进入水族视野,从此开始了人工养殖、繁育之路。


科内分类

对吸甲鲶科分类的研究也大概在一个多世纪前开始。以目前的研究分类﹐整个吸甲鲶科( Loricariidae)可以分成七个亚科﹐分别是钩鲶亚科(Ancistrinae)、下口鲶亚科(Hypostominae)、甲鲶亚科( Loricarinae)、三角下口鲇亚科(Delturinae)、下口蜻鲇亚科(Hypoptopomatinae)、石星鲇亚科(Lithogeneinae)和新吸口鲇亚科(Neoplecostominae),根据不同的分类法还有许多其他亚科;骨板与吸盘嘴是在地球鱼类中绝无仅有的组合,因此吸甲鲶科作为一个单系群(由一个共同祖先产生的所有后代)是毋庸置疑的,但人类对这个高度多样化,且在生态和商业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家族的进化历史的了解仍然相当粗糙。


L编号

对于这些每年都在发现新种的观赏鱼类,等待科学界为其正式定名是遥遥无期的,因此,一个专门的命名方式——L编号被发明出来。L编号创始于1998年。在德国著名的水族杂志Datz的9月刊上,Rainer

Stawikowsk开创了这个编号系统。在有一天,Rainer Stawikowsk和他的朋友坐在一起讨论水族界新发现的吸甲鲶该如何命名,大家讨论之后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吸甲鲶的所属科(Loricariidae)中的首字母来作为标识,L编号就这样诞生了。L编号不是正式的科学名称,但它允许人们在正式描述鱼类之前,通过一个“通用名称”来识别它们;当 loricariid获得正式学名时,L号便将被停用,而是使用学名。

所有的吸甲鲶编号都是以L开头的,指代吸甲鲶科Loricariidae,而L后面的每个号码相对应一种新发现的吸甲鲶,号码的排列以发现的先后次序为准则。所以大家看编号数字的大小就可以判断每种吸甲鲶发现的早晚。

L编号并不是确切的,可能同一个品种有两个以上的编码。出现这种问题主要的原因,便是采集点不同、个体表现差异较大个体的便被人们认为是不同品种而被命名,这给水族行业和不少玩家造成了困扰,不过Datz杂志已经对之前的一些错误进行了修改。



演化

吸甲鲶科科内的分化却争议颇多,有数十种不同的基于形态学和 DNA 的吸甲鲶科系统发育。目前来说,以分子为证据的分类方式占了主流。根据分子证据,吸甲鲶科起源于晚白垩世-古近纪界线,约65.4 Ma(46.4–86.6 Ma),而最早分化的亚科,以三角下口鲇属Delturus 和半下口鲇属Hemipsilichthys为代表的三角下口鲇亚科(Delturinae)起源于古新世,约58.6 Ma(41.2–77.6 Ma),而其余的亚科起源于始新世,Rhinelepinae约为46.6 Ma(33.3–61.8 Ma),甲鲶亚科(Loricarinae)约为42.4 Ma(30.1–56.2 Ma),而下口鲶亚科和下口蜻鲇亚科Hypostominae+hypotopomatinae约起源于35.8 Ma(24.8–47.9 Ma)。

在具体关系方面,石星鲇亚科(Lithogeneinae),包括石星鲶Lithogenes 和Astroblepidae,是吸甲鲶科内其他亚科的姐妹群; 三角下口鲇亚科(Delturinae)是最早分化的谱系,而下口蜻鲇亚科(Hypoptopomatinae)和新吸口鲇亚科(Neoplecostominae)关系较近,钩鲶亚科(Ancistrinae)、下口鲶亚科(Hypostominae)和甲鲶亚科( Loricarinae)关系较近。

除此之外,还有科学家建议为锉鳞甲鲇属(Rhinelepis)设置单独的锉鳞甲鲇亚科,因为除了外表独特、盔甲厚重外,锉鳞甲鲇属是唯独没有照顾卵和幼鱼习性的吸甲鲶;它们进行生殖洄游,产生数千枚卵,甚至可能高达180000枚;卵在环境中自由传播,而其他吸甲鲶则只有几十枚或几百枚粘附卵,父母的照料十分完善。


繁殖及两性异形

除了锉鳞甲鲇外,吸甲鲶的卵被产于岩石缝隙或洞穴中,或附着在岩石下表面,由雄性看护。雄性吸甲鲶会定居在洞穴中,并随后照料卵和幼体,用鳍和嘴来清洁卵、清除洞里的碎屑;用胸鳍扇动水流使洞穴水流流动,并吃掉未受精或损坏的卵。

吸甲鲶科的两性异形相当大,在繁殖季节最为明显。大多数吸甲鲶的成鱼都长有锋利的头部棘刺和棘球,而雄性的棘刺通常更发达,并用于对抗性展示和打斗。在生殖季节,亲体雄性很少离开它们的窝,不进食或者只是偶尔进食,然后很快回到巢中。卵孵化时间为4-10天,具体取决于孵化温度和种类。孵化后,带有卵黄囊的幼体仍然聚集在一起,并通过嘴附着在洞顶和洞壁上。卵黄囊在孵化后2-4天被吸收,鱼苗自由游动,但仍不离开巢穴,仍在巢中聚集在一起,由雄鱼看守7-10天。

筑巢的雄鱼具有极强的领地性,它们会积极地保护巢,使其免受其他雄鱼和潜在捕食者的攻击。筑巢的雄性和入侵者可能会进行竞争性展示,在此期间,两条鱼头对尾保持平行,背鳍和尾鳍抬起,棘球外翻。如果升级到战斗状态,两名雄性可能会向对方头部攻击,同时相互盘旋;如果一只未筑巢的雄性成功地将一只亲代雄性逐出其巢穴,篡位的雄性可能会吃掉由亲代雄性守护的卵。因此,雌性对巢中已经有卵的雄性表现出强烈的偏好。

在此习性的影响下,钩鲶属Ancistrus,也就是所称的“胡子鱼”,出现了最大的两性异形。大多数钩鲶属物种的成熟雄性在其鼻子上都有明显的肉质触须。鼻触须也出现在雌性和幼体中,但通常更小、更少,分布也更窄。这种触须与生殖活动有关,是一种欺骗性的交配策略:雄性钩鲶进化出鼻部触须,来模仿幼鱼的尾巴,从而响应雌性对有卵雄性的偏好,使得空巢雄性能够成功地与巢中已有卵的雄性竞争。



生物学及常见种类

钩鲶亚科(Ancistrinae)

钩鲶属属于钩鲶亚科(Ancistrinae),这个科以“鱼钩”命名,源于其发达的棘球;钩鲶亚科的棘球发达,大多数可转动,这使它们可以与除 Pterygoplichthyini的大多数吸甲鲶分辨开来。这个亚科的仅限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南美,但也有一些属(Ancistrus,Chaetostoma,Hemiancistrus和Lasiancistrus)分布在中美洲南部。


副钩鲶属 Baryancistrus

可以通过连接背鳍和脂肪鳍的膜与其他相关属区分开来:


半钩鲇属


半钩鲇属的紫钻、金钻这两种钻类是最适合初学者的异型品种,它们体格健壮,很容易适应人工环境。当熟悉环境后,在开灯的情况下也游岀来觅食,而不像一些胆小害羞的品种整天躲在沉木或者陶罐中。它们都喜欢弱酸至中性的软水,水温保持在25~30℃之间。如果饲养几条成年鱼的话,饲养缸最好不要小于300升,饲养缸内也要多放置沉木或者岩石因为它们的领地性非常强,过小的环境下,争斗会异常激烈,有时会造成体表的创伤从而引发疾病。金钻和紫钻的成体可以达到20厘米,雄性会长出夸张的鳃刺和胸鳍齿,用作打斗时的武器。它们对于水质的变化不很敏感,算是最易饲养的品种。在饵料方面,这两种钻类均需要植物性的食物,偶尔添加血虫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进行调节。


下钩鲶属


以大名鼎鼎的熊猫异型为首的下钩鲶属是被人类饲养最多的(除了胡子)的吸甲鲶。它们外表相当华丽,有的似斑马状的黑白相间,有的如同白色虎皮的豪放,有的似蕾丝装精致纹路,有的如同黑夜中的迷宫蜿蜓曲折,每一种都带给人不同的感觉。下钩鲶属在1991年由德国鲶鱼学家 Isaac isbrucker和 Han Nijssen正式描述确立。
本属的个体身体较扁平,头部较窄,并且吻鼻部被鳞甲完全覆盖,背鳍和脂鳍完全分离,背鳍有6根在末端分叉的鳍条和1根在基部便分叉的鳍条。下颚的牙齿较上颚的牙齿要更大更长,呈钩状。本属中的成员体形较小,在已知的20种下钩鲶中.绝大多数的成年体长均不超过15厘米。唯一的特例便是L102.它的成体可以长到超过20厘米。
下钩鲶属的分布范围集中在巴西的亚马逊流域以及途经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两国的奥里诺科水系。近来发现在法属圭亚那和苏里南的边境处也有下钩鲶种类。下钩鲶属的大本营则位于巴西帕拉省內的亚马逊河南岸三大支流:辛古河、投肯河和塔巴赫斯河。这些出产下钩鲶的河流均为水量充沛、水质清澈的白水河。其中大部分的下钩鲶品种生活在深水区域,著名代表就是熊猫异型,喜欢栖息在充满岩石的深水处,这里的岩石缝隙和洞穴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一旦受到任何打扰,这些小型异型就会以飞快的速度逃离.再寻处新的石缝藏身。
下钩鲶属非常适合在人工环境下饲养,它们体形较小,适合大多数尺寸的水族箱,而且对水质要求并不苛刻。只需注意的是温度不宜过低,应当保持在28~32摄氏度之间,其他参数均和白水水域出产的异型差不多。由于体形较小,如果水族箱的尺寸有限,则应当避免与凶猛好斗的异型品种混养。饲养箱内可按照它们的原生环境进行简单的布置,铺一层细的底沙并置放岩石来供它们躲藏。如果考虑繁殖,则可以放置些人工洞穴作为产卵场所。在食物方面.下钩鲶属以偏荤的饲料为主,尤其喜爱冷冻血虫,也许它们在野生状态下以水生昆虫为主食,而特别的牙齿构造大概是为了捕捉岩石缝隙中藏匿的昆虫幼虫而生的。雌、雄鉴别上,只有成年之后才比较容易判断雄性会比雌性更大一些,体形非常魁梧.鳃部的刺会很长,胸鳍上的肌齿也十分发达:而雌鱼则较为纤细秀丽。



巴拉圭鲇属


在钩鲶亚科中,最值得提及的就是“吸甲鲶之王” 巴拉圭鲇属(Panaque),在水族产业中称为“皇冠豹”。它们拥有相当大的体型,可达70cm;它们拥有巨大的头部,坚固的牙齿,是唯一可以吃和消化木材的鱼类,也是极少数以木材为食的脊椎动物之一。这些鱼类对食用木材的适应性状包括勺状、刮刀状的牙齿和用于凿木的大角度口部。研究人员还确定了共生肠道细菌,这些细菌可以让鱼消化它们消耗的木材。此外,藻类和附着性水生生物也是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它们用坚硬的牙齿啃食木头时,很容易听到刮擦的声音。皇冠豹类是最早被鱼类学家发现并研究的异型,在异型类刚开始被水族界认识的时候,皇冠豹就以其独特的外形和习性而备受尊崇,它们的地位就相当于七彩神仙。
大型水族箱是饲养皇冠豹这类大型异型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吃的多、拉的也多,大水体的水质较容易维持。在饲喂方面,皇冠豹并不挑食,荤的、素的通吃。比如蔬菜类的黄瓜、烫熟的菠菜、西瓜皮、土豆、甜辣椒、甘蓝等都可以用作青饲料。为了方便,也可以使用植物性异型饲料。动物性饲料中的血虫孑孓、蚯蚓等也是皇冠豹爱吃的东西。为了营养均衡,切忌只投喂单一的饲料,这样它们才会长得更健壮,也不容易生病。如果是长期投喂动物性饲料,皇冠豹的消化道会承受不了,而且会因体内脂肪过高而减短寿命。它们需要一个长度1.5米以上、宽度在50厘米以上的巨型水族箱来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因为大型的个体之间打斗会比较激烈,在有限的空间内很容易造成鱼体受伤。另外,对于这些以沉木为食的鱼类,要提供沉木供其啃咬,否则它们可能会因为缺少纤维素而肠道堵塞死亡。










三角下口鲶亚科(Delturina)


三角下口鲶亚科Delturina三角下口鲶亚科Delturina是一个小亚科,包括两个属,Delturus和Hemipsilichthys。该科是除石星鲶亚科Lithogenes之外的所有其他吸甲鲶科的姐妹群。它的地理分布仅在巴西地盾东南部,表明巴西东南部既可以作为吸甲鲶基础分类群的避难所,也可以作为吸甲鲶的起源点。由于存在由凸起的、不成对的板组成的背部和脂鳍膜的存在,这两个属都可以与所有其他吸甲鲶分开。



下口蜻鲇亚科(Hypoptopomatinae)


下口蜻鲇亚科Hypoptopomatinae包括各种小精灵类,大约有80种,占所有 loricariid 物种的十分之一,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东,从委内瑞拉到阿根廷北部。所有品种均在胸腹部长有一枚钙化桥连接左、右两端的胸鳍。除此之外,这个亚科大部分成员的胸鳍基部有一个豁口,这个豁口的作用目前尚无定论。这种特殊的胸鳍构造是区别于其他吸口鲶的重要标识。大多数hypoptopomatine物种通常在水面或附近发现,通常与河岸植被或一些地下结构密切相关,被人类饲养较少,最常见的是Macrotocinclus属或Otocinclus筛耳鲶属的“小精灵“鱼,该种鱼类食道与食管交界处形成导管胃并扩张成扩大的环状憩室,可以呼吸空气。因为专一的藻类食性,它们经常作为除藻工具鱼被购买。


筛耳鲶属 (小精灵)


小精灵类身材较为修长,大多数的种类身体十分扁平,两只大眼睛分别生于头部的左、右两端,两眼之间的相对距离较异型类远得多当它们停在草茎上时可以拥有更广的视角,以此帮助它们更好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它们喜欢群居于水草茂盛的水域,河流、湖泊、池塘,甚至沟渠间均有它的身影。在白天,小精灵类十分活跃,喜欢穿梭于靠近水边的水生植物间,大多数时间,许多不同品种的小精灵会聚集在一起吸附在叶片或者草茎上啃食低等藻类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许多品种可以在水中缺氧时呼吸空气,它们会停留在靠近水面的枝叶上并把头部露出水外大口地吞咽空气。一些种类甚至可以直接游到水面,这种情况发生时,数以万计的小精灵集群一起游到水面换气,非常壮观。小精灵类食道周围的毛细血管相当发达,吞下的空气在这里进行气体交换。这种特殊本领使得它们可以在旱季枯水期的恶劣环境中幸存下来。小精灵在产地的数量庞大,捕捉非常简单,只需用兜网没入水中顺着水草向上兜起便可以收获颇丰,经常可以一网捕捉到不同属种的小精灵、其他一些异型幼体以及枝状直升机类。小精灵类的饲养相对较为简单,许多普通品种作为功能性的藻类清除者被广泛饲养在水草缸中。它们体形小,性格相当温顺,只要有足够的水草便可以依靠啃食叶面上的低等藻类来维持生命。一些个体经过适应期后也会对人工饲料产生兴趣。但部分品种在饲养上需要下一定的功夫,它们需要足够的藻类来源,否则就会饿死。



下口鲶亚科(Hypostominae)


Hypostominae下口鲶亚科约有386种(Reis等人,2006年),是Loricariidae科中最大的一种。该科分为三个族:下口鲶族Hypostomini、翼甲鲶族Pterygoplichthyini、锉鳞甲鲇族Rhinelepini。








石星鲇亚科(Lithogeneinae)


石星鲇亚科(Lithogeneinae)是吸甲鲶科中最基础的亚科,是该科其他成员的姐妹组,只有一个属。与其他吸甲鲶一样,它们有一个吸盘,但仅在身体的后半部分拥有甲板。


甲鲶亚科(Loricariinae)


甲鲶亚科(Loricariinae)则包括各种直升机类,在观赏鱼中也称直升机亚科,特征是所有的成员拥有着近乎扁平的身形和一节节环绕保护身体的骨甲。甲鲇亚科(直升机)的种类繁多,食性也多种多样。一些素食性的直升机类和样,有着发达的肠胃,其长度几乎等同于身体总长的3倍以上,呈螺旋状盘在腹腔内。
肠道的长度反映了物种的食性。植食性动物的肠胃具有相当的长度,为的是消化食物中过多的纤维和碳水化合物。肉食性的直升机胃部非常发达,肠道也较为粗短,因为胃部是消化食物中蛋白质的关键器官。


直升机异形


大部分直升机类(如黑幻象直升机、枝状直升机等)在野外主要以植物性的食物为生,但它们在人工环境下为了充饥会摄取动物性的饲料。如果长期食用这些错误的食物,会导致消化不良而死亡。Rineloricaria属的直升机(鬣狗直升机、迷彩直升机)是杂食性的鱼类,主要啃食河床上的藻类以及有机碎屑,也会捕捉昆虫幼虫和小型甲壳类动物。这类直升机是公认的最易饲养的品种,很多种类已经在人工环境下成功繁殖。
除此之外,有一部分直升机完全以动物性食物来果腹,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居住在沙质底河床的锹型直升机,它们进化出发达的口须来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虽然这些直升机的食性各自不同,但大部分品种的幼年时期需要摄取一定量的动物蛋白质才能以正常的速度生长发育,缺少动物性蛋白的幼体很容易天折。



饲养和价格


水温


合适的温度和水质是养好异型的两项重要指标。
大部分异型产自巴西的亚马逊流域和贯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的奥里诺科河,所以它们大都可以混养并适应相同的温度和水质。在26~32C的水中,它们可以很好地生存并繁殖。如果选择的品种是来自巴拉圭、阿根廷或其他南温带的流域,当地的气候是冷热交替的,所以它们不能常年被饲养在恒定的水温下。最佳的选择是在冬季把水温降低,控制在18~23C之间,而在其他月份水温不宜超过27℃。
在高温的环境下,吸甲鲶新陈代谢加快,它们需要更多的食物,排泄物也更多,因此一套成熟的硝化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刚进口的吸甲鲶在温度稍高的环境下(30~32℃),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高温促使它们更加活跃地寻找食物,从而补充了长期运输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较高的水温也提升了鱼体的免疫力,同时很多品补充了长期运输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较高的水温也提升了鱼体的免疫力,同时很多品种的寄生虫在这种较高的温度下活动力降低,这样更宜于疾病的好转。另外,下钩鲶属需要很高的温度(28-32度),而其他吸甲鲶在28度左右也都相当活跃健康,因此28度是最合适的饲养温度。
与极易存活的清道夫不同,大多数吸甲鲶都相当脆弱。饲养吸甲鲶的水质要求洁净,溶氧量高。一般情况下.中性水质(pH6.5~7.5)是最为理想的,而硬度只要不是过分高,吸甲鲶就会活得很舒服,甚至繁殖都没问题。过滤系统是我们应当着重考虑的地方,推荐使用上滤和缸外桶式过滤,这两种过滤清洗方便,而且过滤面积较大,比较适合家庭式饲养,同时要勤换水,千万不能当清道夫饲养。


食物


关于饲料问题,吸甲鲶分为四种食性。第一种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刮食类。它们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嘴部宽大成大吸盘状,牙齿形状为纤细的两头齿,且数量庞大密集。这种构造是长期在岩石或沉木上刮食藻类而演化来的。这些鱼种通常居住在浅水处或岸边,这些地区阳光充足,藻类丰富。
而在较深的水域,我们会发现肉食性的异型。这是第二种。它们的嘴也比刮食型的个体要小很多,而且嘴旁的须很发达,其中坦克类和亚坦克类(棘甲鲶属、伪棘甲鲶属)的嘴边生满了感应味道的小肉须。它们的牙齿数量较少.但个头大,上、下颚强健有力。这种生理构造在撕扯鱼肉.或者捕捉藏身于石头缝隙间的昆虫幼虫是非常有用的,但此类鱼除了个别(下钩鲶属)都仍可以以素食为主。
第三种食性为杂食性,这些异型的嘴部和牙齿的构造介于前两者之间。它们的食性广泛,一些品种即使在深水处也找寻植物性的食物.如落叶枯枝、凋落的水果以及种子。
最后一种食性也是最为特殊的一种,食木类。只有三个属的异型有此特殊食性,它们的代表为皇冠豹、亚皇冠豹类、紫罗兰类。这些异型拥有勺状牙齿.可以啃下沉木或树枝的表皮1999年, Nelson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在这些鱼种的消化道内发现大量的木屑。在饲养这些鱼种时,要给它们合适的沉木啃噬,不然的话,它们的消化道会缺少粗纤维而阻塞致死。


喂食:底栖鱼贴片饲料/异型鱼饲料,按不同食性分为荤、素、半荤半素;荤食还可以增加丰年虾,红虫等活食,而素食还可以增加煮熟菠菜、黄瓜、螺旋藻片、小球藻片等,杂食性可两者混喂。


饲养条件


饲养条件也大概分为两种:裸缸饲养和造景。裸缸饲养的优点是便于观看,毕竟绝大多数吸甲鲶都会藏身在石头水草缸缝木底,不是仔细去翻找十天看不到一面;缺点就是不符合本身习性,可能会造成紧张、生病等;而造景缺点就是喂食困难,看不到鱼。折中方法就是裸缸+躲避罐的组合,取两者之长,这也是最流行的饲养方式。



建议饲养的品种


建议饲养的品种(便宜品种,均为幼体2-2.5cm价格,因吸甲鲶成长缓慢,每多一厘米贵10-20元左右):


工具鱼异形(食藻鲶,擦缸、清残铒用)


皇冠直升机 15元
迷彩胡子 L144 5元
蓝眼胡子 L144 10元
大帆胡子 L144 10元
清道夫 L023 2元
豹纹异形 L083 15元
小精灵 10元


观赏异形(杂食/肉食,或者虽吃素而价格高的)


帝王迷宫 l333 30元
皇后雪球 l471 20元
阿卡莲红老虎l391 30元
帝王血钻 l600 30元
黄金斑马 l134 30元
黑白双星 l240 30元
老鼠斑 l264 30元
熊猫异形 l046 120元
皇冠豹类 l190、l191 100元
红蜻蜓直升机 25元








发布于 9 分钟前




  

相关话题

  既然部分生物是永生的,那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宇宙为什么存在?人类自身呢,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们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无意识,我们为何会有? 
  世界上存在过哪些好看的古生物? 
  改变火烈鸟的食谱,能改变火烈鸟的毛色吗? 
  吸血鬼不会死,为什么还要喝血? 
  有人知道这是哪种生物吗? 
  专业间的鄙视链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促成这种优越感? 
  如果一个人的体表温度很高,而心脏和其他脏器失温了会怎样? 
  哺乳动物体型变大会被重力压垮,那么恐龙为什么没被重力压垮呢? 
  如果生物起源于海洋,那陆生的原核生物怎么来的? 

前一个讨论
「看不见」的 5G 能带来哪些「想不到」的生活改变?
下一个讨论
男子如厕太用力引发脑溢血,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哪些生活中的不良小习惯容易导致这类疾病?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