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重点关注测评异常学生,将对抑郁症的防范带来哪些好处? 第1页

  

user avatar   jian-zai-wo-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赞成。

不过,政策必须是组合拳才有效。

抑郁的学生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焦虑的家长。

焦虑的家长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焦虑的社会。

燃油是社会性焦虑,发动机是家长,孩子是那辆加速奔向悬崖的车。

不能光检测车是否超速,要检测发动机是不是也存在问题。

当然最关键的是把燃油整一整。

不要把预防汽车超速,变成对超速汽车的惩罚。

如何防止“抑郁”歧视 ,这个课题必须跟上。


user avatar   shen-yi-sheng-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论区有很多人对这个政策的提出有异议,可以理解,因为抑郁症群体在现有环境下还是会带来很多病耻感,甚至会被贴标签,被排挤、被孤立。但这个举措是个开端,后续相应的配套措施可能更为关键,我能想到的几点:

  • 能否保证被试者隐私,检查结果只有自己和监护人知晓,老师无权随意公布筛查结果;
  • 如果真的被诊断为抑郁症,是否有专业的人员进行干预,比如学校的心理咨询(但这可能是另一个槽点,因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往往不能保证隐私)或者跟医院精神科保持联络,建立转诊制度,定期邀请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科普讲座。

但整体上我仍然是支持这一举措,不然那些没被发现的真的患者可能就无法得到救助了。


@LongVXX指正: 在截断值一定的时候,灵敏度和特意度是定值,并不随纳入筛检的人群数量产生变化。当换用灵敏度更高的方法时,特异度降低,由于人口基数,假阳性的增加大于真阳性的增加,阳性预测值减阴性预测值增加(阳性预测值是指筛检阳性的人群中真实患病的比例,阴性同理)。这实际上是筛检的方法选择的问题,但即使方法灵敏度特意度都很高,筛检也只能说明“可能患病”,确诊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先说两个概念:

灵敏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正确判断病人的率。
特异度=真阴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100%。正确判断非病人的率。

翻译成人话,灵敏度是特定群体中,通过某种检测方法真的能够判断出有病的人数比例。特异度是特定人群中,通过某种检测方法真的能够排除没病的人数比例。

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也就是很有可能会出现一大波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学生群体,这整体上来说是好事,能够增加社会资源对于抑郁症群体的关注和倾斜。

但灵敏度的提高,可能伴随着特异度的下降,也就是可能会出现不少假阳性的抑郁症群体。这是需要警惕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所以应当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精神疾病的诊断并非依据量表,而是依据精神科医生做的精神检查。

那什么是精神检查?

精神检查指的是精神科医生对患者或来访者的一般表现、认知过程、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四个部分进行详细了解和评估。形式主要为问诊。比如一个患者的主诉为“反复情绪低落伴自责自罪半年余”,那么精神科医生就要对其精神状态进行检查,并且进行描述(以下描述为个人杜撰,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一般表现:“意识清晰,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完整,接触被动,对答切题。”
  • 认知过程:“未查及感知觉障碍,否认幻听、幻视、幻触,可查及自罪妄想,患者会认定自己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并且给他人造成伤害。近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欠集中。”
  • 情感活动:“过去半年中患者情绪大部分时间处于低落状态,兴趣感减退,精力体力不足,伴随自卑、自责观念,否认持续情感高涨及兴奋话多表现。(这是重要的阴性症状,用来排除双相情感障碍)”
  • 意志行为:“患者不愿出门活动,避免外出见人,工作状态不积极,经常找理由请假,在家中整日躺在床上,个人卫生情况较差,偶有自杀想法,但未实施。食欲减退,夜间睡眠早醒,且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根据以上的精神检查,然后如果患者的病程也超过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14天),即可考虑为抑郁发作的诊断。注意这里还有两个需要考虑的部分:

  • 排除标准:本次患者的抑郁发作没有器质性疾病的基础,比如并非由于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以及物质滥用所致。
  • 严重程度标准:患者自知力部分存在,对于自己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十分肯定。(自知力越不完整,疾病越严重)。

但现实情况是,不是所有的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的患者都会去就诊,网络这么发达,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先在网上找量表自测一下,这里就存在很多问题。

  1. 量表只能作为一个维度的评判,比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试的是被试的抑郁症状,但抑郁症状不仅仅存在于抑郁障碍中,双相情感障碍也可以有抑郁症状,焦虑症、强迫症时间久了,也可能出现抑郁症状。所以正确的流程是,先到精神科做精神检查,然后再使用量表来评价其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
  2. 量表分为自评和他评,这里面也有很多主观评判的色彩,因为选项通常是“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一个人感觉是中度,可能在别人看来就是轻度。而且一般自评量表的信效度要弱于他评量表,他评只能在医疗机构或者心理诊所来做。
  3. 有人指责精神科不够科学,从这个层面来说,的确如此,精神科的诊断并没有一个非常客观的标准,比如说一个人糖尿病,他/她可以做指尖血糖、胰岛素释放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来给出一个非常准确的数值,但精神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的标准,的确可能出现不同的医院得出的诊断不同。所以这样的情况下,病人唯一可以依赖的其实只有去专业的机构去做检查,如果还不放心,就多去几家医院做检查。
  4. 自己在网上做量表可能增加疑病焦虑感。[1]
药品说明书可以提供相当丰富的信息,主要成份、适应症、用法用量等,还有对患者来说最重要的一部分——不良反应说明。
可就是这个最重要的部分让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对药物望而却步,轻则头昏、乏力,重则共济失调、震颤、黄疸,严重的可能产生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作用。
认真看完不良反应的还能继续服药的可谓是“真的猛士”了。但大家可能会忽略的一个重要信息——不良反应是根据出现频率进行分类的,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十分常见≥1/10,常见1/100~1/10,偶见1/1000~1/100,罕见1/10000~1/1000,十分罕见<1/10000。很多人会选择性忽略这些重要信息,甚至以为只要出现在说明书上,就一定会发生。
对待说明书,要不就不看(遵医嘱),要看就看全面一些,不然就会自己吓唬自己,尤其焦虑、疑病患者,能不看就别看了。

同样的,自己随意做心理量表,也可能出现同样的问题。

综上,如果你怀疑自己出现了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问题,不要讳疾忌医,去当地三甲医院的精神科就诊,明确诊断,如果不相信当地的医院,还可以到大城市的更好的医院就诊,甚至在国内一些一流的医院还有多专家会诊——三个主任医师坐在一起讨论你的病情,这是不完美的现状下唯一还算靠谱的方法。

参考

  1. ^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5550005

user avatar   nell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真实有效地落实这个政策,最重要一点,就是:

筛查的是病,不是人。

应该把心理疾病和身体疫病同等看待。你在体检中发现哪里指标过高,等待你的不应该是强行退学、开除解聘、被家人和朋友抛弃、被霸凌、被贴标签、污名化。

发现疾病的意义在于及时就医,不耽误诊断和治疗,同时社会也好、学校也好、家庭也好都应该给予病患最大的支持和保护。

具体来说,在筛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第一,隐私问题。

各人的身体状况,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属于各人自己有权公开或不公开的私人信息。但是初高中是未成年人,父母有知情权。学校有直接利益关系,相关部门、咨询师、班主任也应该知道这个信息。

不过有知情权不代表有扩散这个信息的权利。

事实上,每个涉及处理学生心理评测的医务人员和老师都应该签署保密文件,许诺不可以不经允许散布学生心理健康评测的消息。

第二,心理筛查必须配套相关培训

除了专业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培训,这里说的主要是针对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培训。

对老师的培训可以安排在新学年开始的时候,两天就够了。内容要涵盖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具体的案例及其错误和正确的处理方法,心理疾病的去污名化,来自已康复志愿者的见证和现身说法,以及在平时的日常学习中,如何观测到学生释放的求救信号。

针对家长的培训除了涵盖以上内容,还应该多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去污名化的内容。因为家长会承担更多的心理压力,对这种疾病有更多了解可以去除这些恐惧和压力。

对学生的培训一方面也是以上这些基本常识的普及,另一方面应该建立一个自救和救人的机制。也就是发现问题了求救于谁?通常来说应该是学校的专业辅导部门,不建议找班主任或任课老师

以平常心看待心理疾病,大家就不怕自我评估和互相帮助。在感觉“这个人怎么这样”的时候,过去可能是嫌弃或避开,现在可以多考虑一层,ta是不是在释放求救信号,是不是应该接受一些心理辅导。

第三,不可以做出违背个人意愿的强制举动。

在个人没有对他人做出伤害的情况下,不可以强制退学、强制送院。可以建议,但必须尊重当事人的意见,同时做好保密工作。如果当事人选择继续上学,要尊重其选择和隐私。

还是那句话,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雷、甩包袱、把烫手山芋扔出去。筛查的目的是要尽最大可能的帮助人。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环境。

在患病学生求学过程中给ta最大的支持,包括并不限于:

  • 提供个性化的授课方法
  • 延长考试时间
  • 延后deadline
  • 力所能及的开绿灯
  • 保护ta不受歧视和欺负
  • 帮助ta在接受治疗的同时顺利完成学业。

总之,筛查不是为了让学校避免麻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处理他们生命中的麻烦。有这个意识做担保,才能真实有效的落实这个政策。


再说说培训内容,我提供一个大纲,有心的社团或学校组织可以自己扩展补充。

第一部分,要有对青少年精神疾病的纵览:

这个数据应该不难找。包括青少年精神疾病的种类,各种疾病在青少年中的比例,对不同年龄段学习生活的影响等。

比如,搜一下“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就能找到这些数据:


中国青少年几乎每5个就有一个精神健康出问题的孩子。这个比例基本和美国持平。

这些数据可以让人意识到整件事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严重性让人不得轻视,普遍性让人不必过分担忧。

由于青少年身体生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产生问题的几率其实是非常高的。青春期心理疾病其实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不要掉以轻心但也不用过分忧虑。

青少年普遍存在焦虑、强迫、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障碍、行为异常和情绪不稳定等情形,但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会发展为严重的抑郁症。

只要适当地疏导和支援,甚至有时候仅仅是表示理解和支持,认真倾听,默默守护,都不会让绝大多数病症发展为重度抑郁。

但如果置之不理或者对之不理解、嘲笑、辱骂、继续刺激,就很容易变成重症了。

第二部分,需要引入案例分析。

这里会涉及真人真事,注意隐去姓名和重要身份标识。

引入案例的好处是让人设身处地去经历以为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案例也比数字更具说服力。

可以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案例,提出思考问题:家长和老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有哪些,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成功的案例何以成功?家长和老师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帮助?

在演示几个案例之后就可以让学员操练了。给他们分组,每组分配一个案例,一起讨论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结束的时候每个组出个代表总结,其他组也可以参与建议分析。

在这些讨论里面,大家可以发现很多习以为常却错误的处理方法,集思广益也能让一些有用的经验得到传播。

第三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发现求救信号的方法。

因为很多患病的人不是一开始就要把自己关起来的。他们很多人一开始也想寻求帮助,找人倾听,希望获得理解和支持。

但往往遇到的是不理解、指责、甚至嘲讽和辱骂。

他们把心门关上不是在用力与世界为敌,而是无力再与世界争辩。

自残行为也是如此。

你以为那些伤口是为了掩盖内心的痛苦,实际上那些伤口是在向你呼救,向周围的人呼救。

可惜很多人看到了却为了避免尴尬,佯装不见。

类似的呼救信号还有很多,包括自残、行为突然改变、情绪严重波动。很多人把这些解读为“叛逆” “不乖” “变坏了”,那真是极大的误解。

他们并没有变坏,他们仅仅是在求救。

这些认知其实是有些反直觉的,所以适当的学习和培训肯定有必要。你现在不知道不是你的错,但如果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已经被提上了日程,那作为老师和家长再不主动去自我教育就说不过去了。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你的职责理论上仅限于“发现疾病”,而不在于“医治疾病”。

不要轻易尝试去拯救对方,即便是至亲之人也不行。

你需要将病患带到正规的医院,看精神科的医生,好好的帮助病患遵医嘱。

——其实,对于患病的孩子们来说,你的理解和陪伴就已经是最大的拯救了。其他的,交给专业人士吧。


user avatar   mai-cui-ya-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舍本逐末


user avatar   yu-er-17-6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支持、有必要!

此举可以有效的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筛选,做到提前有效预防,有针对性的舒缓青少年的心理,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结果一样是好的。

筛查结果是一把双刃剑,有的孩子心理比较薄弱,一旦知道了这个结果是否会雪上加霜,这个目前不得而知,另外也要做好保密工作,不要最后一人有事全校皆知,那就会无形给孩子带去更大的压力和阻力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以及部分同学间带来的歧视,那就事与愿违了。

筛查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手段。筛查过后如何引导教育才是根本。所以这个要学校、家庭形成有效的预防机制、安全机制、引导机制,更好的引导存在抑郁现象的孩子回归和保障他们的安全。

对于未成年以及所有人而言,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对于抑郁症的症状及防范,人民日报的图片很直观清晰的告诉了我们:

症状

注意

识别

人群

重点人群

重点人群

重点人群

如何预防

如何预防


user avatar   mk-x-k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看好。这个问题,我记得以前《淘气包马小跳》曾经讲过类似的事。

----------------------------------

淘气包马小跳-三种颜色的心情卡


有一天,有一家儿童报纸的记者到马小跳他们班来调查,调查他们的童年是不是快乐,结果,从交上去的调查表上统计出,全班有近一半的学生不快乐。

  “怎么会呢?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孩子不快乐?”

  这样的调查结果,显然出乎秦老师的预料之外。她有点震惊,也有点内疚,有那么多孩子感到不快乐,她作为老师,是有责任的。

  秦老师很着急,她想让所有的孩子都快乐,首先她得知道,哪些孩子是快乐的,哪些孩子是不快乐的。

  秦老师总是有办法的。她发给每个学生三张卡片,一张红色的,一张绿色的,一张黄色的。

  “这是心情卡。”秦老师说,“如果你今天心情是快乐的,你就别上这张红色的心情卡;如果你今天的心情是不快乐的,你就别上这张绿色的心情卡;如果你今天的心情一般,你就别上这张黄色的心情卡。”

  开始几天,马小跳每天都别着红色的心情卡,他没有一天是不快乐的。班上的同学,大多数别着黄色的心情卡,也有几个同学别着绿色的心情卡,秦老师就会把这些同学留下来,反反复复地问他们为什么不快乐,她要他们把不快乐的事情讲出来?

  这些本来不快乐的同学,很怕把自己不快乐的事情讲出来,更怕秦老师把他们留下来,所以都违心地别上红色的快乐心情卡。

  后来,全班同学都别上清一色的红色心情卡。看到全班同学都快乐起来了,秦老师自然比谁都高兴,她想她搞的这个心情卡的活动还真灵,那么多不快乐的孩子,一下子都快乐起来了。

  马小跳应该是所有的人中最快乐的一个。但他不知怎么搞的,偏偏把红色心情卡搞丢了,他只有把代表一般心情的黄色心情卡别在胸前。


  马小跳一到学校,就引起了秦老师的注意。全班同学都别着红色的心情卡,全班同学都快乐,就只有马小跳别着黄色的心情卡,就只有马小跳的心情一般,秦老师一定要搞清楚一直都很快乐的马小跳,为什么会心情一般。

  下午放学,本来要急着回去看动画片的马小跳被秦老师留下来了。

  “马小跳,在秦老师的心目中,你一直是很快乐的孩子,怎么……”

  马小跳想如果他告诉秦老师说,他把红色心情卡搞丢了,秦老师一定会批评他,所以马小跳这样说:“人是会变的,昨天跟今天不一样,今天跟明天不一样……”

  “你的意思是说,昨天你是快乐的,今天你就变了,变得心情一般?”

  “是这样的。”马小跳想快点回家,“秦老师,我可不可以回家了?”

  秦老师不同意:“你还没有给我说,为什么昨天你是快乐的,今天就有了变化。”



  “这……”

  “你讲出来吧?有什么问题,咱们就解决什么问题,秦老师会帮助你快乐起来的。”

  “谢谢秦老师。”马小跳给秦老师鞠了一躬,“如果你现在放我回家看少儿剧场的动画片,我马上就会快乐起来。”

  秦老师问:“就这么简单?”

  对于马小跳来说,快乐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快乐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大人才会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

  秦老师终于放马小跳回家了。但是马小跳回到家里,打开电视,调到少儿频道,他喜欢看的动画片刚好演完,正在显示片尾的字幕。

  马小跳啪的一声关了电视,坐在沙发上生起气来。

  “马小跳?”

  马小跳的爸爸马天笑先生下班回来了,一进门,他就要叫马小跳。

  马小跳猛一转身,用背对着他的爸爸:“别理我,我烦!”

  马天笑先生不相信他的儿子会烦,在他的心目中,他儿子总是欢天喜地的。

  “有什么烦的,讲给老爸听听。”

  马小跳真的很烦,他烦秦老师,他烦马天笑先生,这些大人真够烦的。本来他不烦,就是被他们惹烦的。

  第二天,想起昨天没看成动画片,马小跳一早起来就不快乐,马小跳别着绿色的心情卡,去了学校。

  全班同学的心情卡红成一片,马小跳的绿色心情卡格外引人注目。

  马小跳又被秦老师叫了去。

  “马小跳,你今天的心情又变了?”

  马小跳心里烦得很。

  “说吧,马小跳,把你不快乐的事情都说出来?”

  马小跳豁出去了,豁出去就是什么话都敢讲了。

  “昨天,你把我留下了,讲了半天快乐不快乐的问题,结果我回家后没有看到动画片,所以我今天不快乐。”

  秦老师拉下脸来:“这么说,你的不快乐是我造成的?”

  马小跳没吭声,但他心里在说:“的确如此。”

  也不知是不是马小跳的话对秦老师有些触动,从此以后,秦老师不再规定同学们每天都别心情卡。而心情卡的三种颜色,更没有任何意义了。


PS:后面这张图和问题无关,只是想放上去而已……


user avatar   UNSC7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打游戏


user avatar   gududat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user avatar   lao-ba-ai-che-d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觉得法律责任与贫富无关,家庭条件不好不能作为挡箭牌。

我觉得这个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会让一些人钻空子。

可能对于这个孩子确实是无心的,不是有什么仇恨的心理,纯粹是为了好玩,但是这样不公平的对待,

有钱就赔偿,没钱就原谅的对待方式,只会导致一些处心积虑的人钻空子。




万一,有些人就是仇富,就是刚好自己贫穷,发现有可以免于责罚的方式,又可以宣泄自己的愤怒,也去用油漆泼洒呢?

事发后,可以装作无辜的样子,贫穷的样子,是否可以免于责罚呢?

当一个人因贫穷免于责罚时,我认为车主可能是“善良”,但衍生出来可能滋生的是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被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为这么做本就存在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有幸免于处罚,就容易让部分人钻到空子。不应该因为穷就可以免于法律知外。




我觉得他虽然是小孩,但是不损害他人利益,乱碰他人东西的简单道理应该是懂的。并不是无知。

如果免于责罚,其实某种程度上,只会让他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对他的教育而言也许也并非是件好事。

责罚的目的在于吸取教训。做错了事,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孩子未成年,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当为其负起责任。

家庭条件不好,可以分期付,分期赔偿,可以定出一个赔款计划,以后慢慢还。

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否则,做了错事,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免于赔偿,是不是某种程度也是一种纵容?

孩子的过错,家长需要赔偿。



这样,家长以后也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user avatar   hakubanami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三年前的,不知道被谁带我时间线上了。。。。

三年前想吐的槽,这就吐一下吧。

最直接的结论就是:中二病的强行黑深残,其实就是高二学生强行给初二学生大谈黑社会的感觉。


这玩意我看了漫画,第一卷强忍着吐槽冲动看完的,没继续看下去。 怎么说呢,日本ACG作者,即使比较大牌的,架构起 “黑暗的中世纪” 也大多数都是一团糟,当然,有极少数很好的不在此列。到日轻这块,已经不是“一团糟”这么简单了,算是“最基础的逻辑也会崩坏”这种感觉吧。

其实 奇幻小说作者 背景设定 加构不严谨 是个通病,但是合理合适的,不较真不深究都能过得去,即使按 乔治马丁那个水平,给他的严谨打个85分,大多数日系作品的严谨性都很难及格(60分)

常见的问题有这几个:1,无论背景生产力,政治制度多么 原始, 大城市,王都之类的地方永远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状况。 这边有个例子,世嘉以前有个街机游戏《战斧》,是模仿罗伯德 霍华德 的小说《蛮王柯南》改编的电影所做。 游戏的画风确实,很够味,就是那个蛮荒时代的感觉:

但是 这游戏一移植到PCE 上,加了动画过场,就漏馅了,过场剧情中的画面极度的不协调,好象公元 三世纪的人穿越到了十八十九世纪。 这个吧,怎么说呢,游戏美术设定可以照着 阿诺 舒华辛力加 的电影美术来抄,

自己搭原创的(不知道外包哪个做的,但肯定是日本制作)立马就露底了。

实际上大多数日系作品里想象的欧洲中世纪,或者采用其背景的西幻都有问题,都过于富庶平和,说白了就是他们想象中欧洲就是维多利亚时代那样子,这种错误认知就跟 国内大多数人一提起西方中世纪就是 马克西米连板甲一样。

反倒是中期的最终幻想之类,直接把背景定成那个时代 搞得接近 蒸汽朋克,这种严重的不和谐感才消失。

2,种族,职业永远是本糊涂账: 在日系奇幻当中, 矮人和精灵 是职业,你很难搞清这个逻辑是为啥。

比如这个东西,五个角色职业分别是,战士,牧师,法师,精灵,矮人。

然后它的精神续作:

六个职业分别是 战,法,牧,盗,精灵,矮人。

问题是这玩意 是真真正正 拿 到过DND2版授权的作品,是正儿八经的 龙与地下城。而且官方还要解释,战士其实是野蛮人,矮人才是战士。 就是为了妥协于日本多数民众的错误认知而故意 设定成这样的。

同理呢,反派,不管是啥种族,无论地精,兽人,巨魔,牛头人,一概的是“魔物” 简直 满身是槽无从吐起。 这玩意还传染到了台湾, 当年 阿玛迪斯战记 里面,不管牛头人,无头骑士,泰坦巨人还是天使 恶魔的,一概是魔兽。

以上说得,还都是 优秀,经典作品,不去追究奇幻设定 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哥杀这玩意,第一页,就让我对日系奇幻积攒了这么多年的吐槽欲望刷新了一个级别、首先是冒险者公会这玩意,都说日轻奇幻是学DQ,可是人家DQ 只有酒馆,没有冒险者工会这玩意儿,在西幻里 冒险者属于集流浪汉雇佣兵,盗墓贼之类社会盲流于一身的人士,所以在酒馆这种鱼龙混杂地方找工作找雇主很正常。 类似的赏金猎人工会 我在JRPG里就见过一个, 世嘉的《梦幻之星4》但是人家那什么背景?人家那是 对标 星球大战,沙丘,曼达洛人那种 。生产力到了,经济情况到了,才会有这种东西。

再说 哥布林这种生物, 在 神话 原生设定里 是很厉害的东西, 采用原生设定比较接近的作品 比如 漫威的 雷神2 电影 ,进攻的就是哥布林,在地狱男爵2里还差点把地狱男爵搞死。 蜘蛛侠的死对头 绿魔,其实就是Green Goblin 绿皮哥布林。 (注DND中 这个定位给了 卓尔精灵)

把哥布林当 低级怪的,其实就等于你认同了 DND的那一套。认同那一套 却又玩跳反 ,这就很无语。

其实日系奇幻种种怪象,大部分原因都是:中《巫术》的毒太深了。

《巫术》是史上第一部 电子RPG游戏。对日本游戏创作者的影响力非常深远,元祖RPG三大作品 就是巫术,魔法门,创世纪, 以当年的电脑机能而言,是做不出多少游戏内容的,所以它把重点全放在了 下地下城 杀怪捡装备上面了。这样的话,非地下城地区,就完全的工具化了,意思就是,地下城有怪物,有宝藏,而地面上,什么武具店 防具店,酒馆,全是工具人,因为实在实在没有资源分给这些 游戏里次要的部分。 这不是因为 不想做,而是做不了。

日本人对巫术非常痴迷,创作出了不少类似作品,包括 日版巫术,冬宫 XX迷宫之类的东西。

但是你写小说,做动画的哪来这个限制啊。 就照着抄不动动脑子吗? 他们是看了巫术那种 打怪 ,卖战利品交任务,再下去打怪的游戏流程,才臆想出来 西幻的世界就这么小格局的吧?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广电总局强调抵制「唯流量」「唯颜值」的畸形文化?未来文娱从业人员将靠什么「出圈」? 
  如何看待北师明年起招收科幻文学博士? 
  已经确诊抑郁症,但总觉得自己是假装出来的怎么办? 
  谷爱凌妈妈谈教育「少点表扬聪明,多点表扬努力」,夸孩子需要技巧吗?正确的鼓励对于孩子成长有多重要? 
  北京广电局要求杜绝「娘炮」审美取向,如何定义「娘炮」审美?或将带来哪些影响? 
  为什么国内出现了一些要与新冠共存的声音,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 
  如何看待农家女 23 年前疑被两次顶替上大学,班主任称「我女儿没有你聪慧,无奈让她顶替你」? 
  农业农村部介绍「猪肉价格近期下跌非常快」,希望大家趁这个机会多吃猪肉多买猪肉,未来价格走势会如何? 
  如何看待美国以「无法阻止中国的防疫措施」为由,批准外交领事人员及家属返美? 
  如何看待深圳龙华第一豪宅,全体业主集体请愿退房,总价都在 1500 万以上? 

前一个讨论
萌新写网文,需要些建议,想提高自己的水平,给点建议吧,哪里需要改正?虽然写的尴尬,但谢谢大神评论?
下一个讨论
让人觉得舒服的恋爱关系是怎样的?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