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在中国早恋被看做一种错误? 第3页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是因为“恋爱”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和消费品吧。

如果把“恋爱”当成一种进入门槛随时代变化而上下波动的资源和消费品,自己感觉这个问题可能会容易理解一些。

“早恋是错误”,主要还是近四十年才出现的一种认知,是随着社会逐渐资本化而带来的人口问题和资源分配不均问题而逐渐得到强化的一种观念,在一度需要控制人口增长的情况下(即,在鼓励晚婚晚育和少生优生的大背景下),“早恋”也就变成了一种政治上和道德上都不那么“正确”的行为,尽管从个体角度而言,青少年的恋爱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因为生存繁衍是人的本能,爱美之心也人皆有之。

在等级分明的古代封建社会(以及有封建残余的现代社会),享受“恋爱”资源的标准是比较明确的,甚至“一夫多妻”和按需“联姻”的情况是存在的,尽管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享有,因为资源和权力的门槛清晰可见,在这种时候,纯粹的“恋爱”就是绝对的稀缺资源,所以歌颂“爱情”也是文艺创作上的永恒话题。

社会越是资本化,人口的增长方式就会越变得“需要”“有序”甚至“可调控”,但因为资本的流动性客观存在,又不能通过封建时代那种简单的“等级制”去硬性干预,现代社会更多还是要靠相对文明一些的“文化熏陶”去软性调控(尽管在封建时代,“文化熏陶”手段也十分常见,很多传统观点就是这种古代“调控”的产物)。


因为有时资源分配者需要“人口快速增长”,有时则需要“温和增长”,有时甚至还会需要“减少”或“负增长”,且这种“需要”或“不需要”的视角,主要是由资源分配者的立场而决定的,被分配者只是被决定和自我说服,社会越是资本化就越需要这种“可操作性”,但这种“可操作性”也是不完全的,往往是“覆水难收”的,只有打开的时候,按钮比较好按下,而关闭的按钮就没那么好按下了,需要一个文化概念上的“缓冲区”。

随着社会逐渐资本化,“恋爱”资源的准入门槛虽然不再像封建社会那么“硬性”,而是日趋“灵活”,甚至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而不断多样化。但当“恋爱”被精简阉割为单纯的经济性“婚姻”时,就会直白地体现出“爱情买卖”的本质。

就像手机既有旗舰机,也有较普通的千元、百元入门机那样,“条件”好的人,大可以各种“旗舰机”随便挑选随便用,而“条件”没那么好的人,就只能选择退而求其次,尽量着眼于自己最在乎的那点去买手机,导致尽管市场看起来是很公平的“各取所需”,但实际上仍然是受制于消费者自身经济与社会条件的“等级分明”,在这种时候,营造出各种能“自圆其说”的“消费观念”以及市场氛围就很重要了。

对于“恋爱”这种稀缺资源来说,“早恋”只是市场上被营造出来的一种“消费观念”,它对于“恋爱”的消费者而言既有合理性,可以让消费者根据其合理性去进行自我劝说;同时也是客观存在,体现出不同消费者之间客观条件差距的一种现实的“门槛”,可以让消费者有一个“不买”的“理由”,或者说“借口”。


user avatar   alan-wang-zzz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认为在这个问题里骂中式教育中国家长和在键政问题里骂知乎小管家的一样。

你什么都明白,但是你就是不承认也不敢说。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

初中毕业证在找工作时毫无用处。

高中毕业证也是。

连报名考一建一造的资格都没有。这两个都至少要专科。

只要不是当老板,这两个毕业证意味着打工生态链的最下层。

您是爹妈,忍心看着孩子落入最下层吗?


user avatar   sui-xue-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年纪轻轻,你侬我侬,干柴烈火,翻云覆雨。

你不觉得很容易搞出人命吗?

不要高估了年轻人的自制力。


user avatar   song-43-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没钱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共产党宣言》

user avatar   dfg-41-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来来,我先给你几个场景。

两个学霸,最后双双考入清华,他们早恋,你说出去,有几个会大声反对的?

两个富二代,学习不咋地,直接辍学接收家里的房子车子,这两个孩子早恋,你说出去有几个骂的?

两个普通孩子早恋,你说出去就要挨骂了。

不是早恋要挨骂,而是在庸俗的功利主义社会风气下,爱情不是生活的必须品,xing爱也不是。

这些东西一律属于生活品质的问题,而一个没有经济实力没有社会地位的人,在这种社会风气下是没有资格谈论生活品质的。

所以,我们不是反对早恋,我们其本质就是在反对没有物质资本的人去追求生活品质。

还有,“早恋”这个词的范围太广了,究竟什么地步才能算早恋?

互相承认男女朋友然后过家家?拉个小手,亲个小嘴?还是直接doai?

你看,程度不同,社会对其接受程度就不同。

你会发现,接受程度与愉悦程度成反比。

我们其实本身就是接受不了没有资本的人去谈生活品质。我们就是喜欢看着有资本的人肆意妄为,并且觉得只有到了那个地步,你才能享乐。

现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

笑贫不笑娼。

———————————————————

看了很多回答。

发现大部分人对此还有另一个观点。

早恋怕孩子被骗,觉得孩子没有能力在这个阶段保护自己。

我觉得,这并不是早不早的问题,是教育问题。

教育出问题,恋爱早不早,迟早出问题。

这大学里打胎的,宫外孕的,很少吗?(我知道tap985 211 基本没有这种问题 但是tap985 211 的升学率我想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所以首先,这个保护自己的问题,是教育问题。不是年龄问题,教育走不好,迟早出问题。

到了大学,成年了,就有这种是非辨别能力了?社会里面的巨婴很少吗?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在学生时期尤为重要。

但生活人生它就是你的一辈子。

恕我直言,现在的动漫电视剧电影漫画小说里对爱情的描写很少吗?

我们社会目前为止对爱情的那种高尚的追捧美化还少吗?

天天教人犯罪,告诉人犯罪的美好,然后告诉人犯罪是顶层人才能享受的。

先不说孩子,你能说服你自己吗?

搞性压抑就搞性压抑,天天整这个冠冕堂皇的。


user avatar   zhuobihaot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初中的要中考,上高中的要高考。这就是家长和老师关心的,他们不关心才不对呢。

中考多么残忍啊,一半的人要被分流出去不让上普通高中。说是分流都算好的,一些初中为了升学率,会提早给学习成绩差的做工作,让去技校读书,那可是软硬兼施。

高考就不残忍吗,尤其是那些人口大省,在一本率和重点大学录取率上很难看的,说这些人口大省的户口一文不值过了,说有人会为了子女的高考拿这些省份的户口那又是在说傻子。百分之几能去985,百分之几的学生能去211,不到一成的学生能去一本,不到两成的学生是本科,剩下的要么是大专要么就直接去打工了。

地狱模式下,多少人都选择了不买房、不婚、不育的躺平模式。初中生和高中生面临炼狱般考验,还能憧憬着爱情是多么的美好啊。可惜的是,再美好也掩盖不了现实的残酷。


我们那里很多初中毕业就工作了的和上技校的,十七八岁左右就把婚姻定下来了,就是等着到年龄领证呢。

因为肯学一门技术,肯找个活儿干着,肯踏踏实实谈感情,已经是非常好的好孩子了。

那些骑着摩托车到处跑的,整天在电脑前和手机前玩游戏的,和一群狐朋狗友找赚快钱营生的,真的是一年比一年普遍。这些人是既不会去工厂,也不会跑运输,更不会当快递员和外卖员,理发店、餐饮店、服装店他们也不愿意去。这些人谈感情也不会好好谈,不过一般都会有脑子不好使的小姑娘稀罕这种。

四线城市的市区和县城,没什么产业,大量的工作没有社保和公积金。想要好的工资待遇,那就得找个铁饭碗,没个好的学历那可得多么硬的关系才行。


user avatar   song-cheng-jun-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中国,不只是早恋,晚恋也是禁忌,你看你周围那些老头儿老太太们,几个有恋爱自由?即便守寡多年,想要老了找个伴儿,也不被允许。

恋爱这件事儿,在中国从来就没有被赋予过多少正当性。

小时候,你只需要努力学习,争取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力。长大后你只需要结婚生子,继续为社会提供新的劳动力。老了就一边儿呆着去,别碍事。

秦制之下,生产第一,凡是妨碍生产的,一律都会被视为异端。


user avatar   mars-50-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质是几千年来,中国家长和子女的相处模式决定的。

中国现代父母对子女的控制相对古代来说已经弱了很多。

但是相比国外来说,还是普遍强出不少。


user avatar   Exodus_van_Gain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得明确一点,“外国”有60亿人口,其中所在国家比中国落后的人口,至少50亿。

很多高赞答案在迎合焦虑,言必称“蓝领没保障”、“阶级社会,没资格犯错”,说得好像50亿亚非拉“外国人”有多少“保障”和“容错率”似的。

在我看来,“早恋”的妖魔化,主要是两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1. 军事禁欲主义的历史孑遗
  2. 阶层流动性太高,固化不够(相对于大多数“外国”),“考试改变命运”的机会太多,"做题总体战”有较高的边际收益

先说第一点。之前回答过一个“为什么中国比苏联还保守”的话题。其实苏联东欧式的“开放”,才是左翼价值观的本来面目。新中国的"保守”面目,实际上是中国革命特殊的历史背景“农村包围城市、长期战争夺取政权”,出于统战和现实利益(农村和军队的基本盘)考虑,导致的骨子里(生活方式、婚恋伦理方面)"自由、开放、反传统"的左翼价值观,向乡土传统(父权)和军事禁欲主义的妥协。而布尔什维克长期在城市活动,骨干以知识分子为主(中国左翼革命者中军人的比重远高于苏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皆为原版。

革命战争年代,性资源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两性婚恋是“生活待遇”的一部分。要到一定级别才能谈恋爱处对象(往往是组织安排)。这种传统在后来的和平年代也保持了强大的惯性。我大学里上《军事理论》课的时候,老师(年纪很大的军转干部)回忆年轻时在部队的生活:大头兵不能谈恋爱,后来提干了,才开始关注“哪个姑娘比较乖巧”…… 直到今天,PLA的性管制在全球主要工业国军队里也几乎是最严格的。

而新中国成立后,大量军转干部进入各行各业的管理岗位。革命军队的组织文化和管理特色,也随之影响了全社会。

学校作为年轻人最扎堆的单位,自然成为两性关系的管理重点。以前别说中学生“早恋”要被管制,连大学里谈恋爱,都不敢太光明正大。我大学里也有年长的老师提及,其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学校明确规定不允许谈恋爱。去年知乎上一个热点话题,“如何看待多所高校规定「学生未婚性行为将被处分」”,引起广大年轻人的群嘲,实际上就是以前的遗留,那个性管制极其严厉的年代的“吉光片羽”。

如今社会整体的性管制已经大幅松动,但在全球主流世俗国家中,仍然几乎是最严厉的。再叠加一些功利的因素,进一步导致了对中学生的“早恋”妖魔化 —— 这就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年的路,各行各业“野蛮生长”,各种发家致富、出人头地的机会异常丰饶。而相对比较公平的中式选拔考试,又对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题总体战”进行了定向选择,让那些不利于“做题总体战”的因素(早恋只是其中之一)都成了对抗自然规律的错误。

另一方面,90年代末的大扩招以前,大学生是很金贵的,更早些甚至毕业直接包分配,考上大学就前程无忧。自然导致,从功利角度打压自由恋爱的重点,主要针对中学生。

当然,如今随着大学生身份越来越不值钱,很多家庭也开始反对孩子在大学里谈恋爱,尤其对女儿。一方面怕耽误学业、影响深造,另一方面也怕凤凰男。另外也有很多做题家(男性居多),对中学时代“做题总体战”有强烈的路径依赖,进了大学甚至走上社会也觉得要先混个出人头地,然后再待价而沽找优质对象,在没有成为人上人之前谈恋爱纯属浪费时间(和反对“早恋”的逻辑一模一样)。

至于“早恋”到底有没有危害,我也不知道。我所看到的是,很多学生时代心无旁骛做题、进而选择了“很难学”的理工科专业的人,一把年纪进入婚恋市场后,不见得比那些“早恋”的文科生更幸福。假如有同班同学一男一女,除了学业之外其他各方面条件(当然包括外形)都相当,但男生能考985(且想考更好的学校)而女生只能考二本,则该男生很可能不会选择和该女生“早恋”。后来男生读了985的传统工科,女生读了XX学院的师范专业,。男生班上的女同学很少,想谈个恋爱并不容易,并且满脑子“学好技术有钱途”,也不太瞧得起那些“早恋”的学渣。然后男的硕士毕业进了郊区工厂,母胎单身;女生则应届考到了同城市区的编制……

如果我儿子读中学时和女同学谈个恋爱什么的,我肯定不会表示反对,不要入戏太深、别作出格的事情就行了。流光溢彩的春色,诗意散淡的秋语,轻轻浅浅的暧昧,点点滴滴的美好,知慕少艾的年华里的亦幻亦真……这样的人生,不比当奋斗逼做题家工具人经济动物或沉迷各类“宏大叙事”,来得更幸福?

当然,估计那时候“考试改变命运”也成为古早年间的都市传说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病人死了,家属来闹,医院会赔钱给他们? 
  如何评价东营市胜利一中副校长因女生头发过长斥责其「思想肮脏、不知廉耻」? 
  如果慈禧成了个马克思主义者,中国以后会怎么样? 
  外教问我,中国人怎么看待希特勒和犹太人,我怎么回答? 
  怎么才能活出日本战国大名的感觉? 
  如何看待大陆夫妇因男童街头大便被拍,而与港人发生冲突一事? 
  解放战争中,如果美军直接介入,国府能胜利吗? 
  为何儒家思想主导的世袭封建王朝要歌颂禅让制? 
  喜欢上自己表叔了怎么办? 
  如何评估欧盟的实力?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苹果不做息屏显示呢?
下一个讨论
3 月 3 日湖北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4 例,均为武汉报告,目前情况如何?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