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立陶宛批准台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外交部回应「产生一切后果由立方负责」,释放了什么信号? 第3页

              

user avatar   wang-lei-45-21-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我说处理对象就搞错了,是台湾在立陶宛设立「伪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是台湾在推动。

而立陶宛只是一个300万人口的小国(立陶宛全国人口还远没有台北市的一半多)贸易联系又少、距离又远,本身的确也不好处理,实话说当下要直接处理立陶宛确实没什么好办法、目前看也只能放狠话。

就好比万里之外的小偷和自己的叛逆小子在幻想着偷家产,虽然当下要亲自去万里外的小偷家宣扬正义不现实,但是动动手训诫下自家的叛逆小子给帮助摆正人生观难道也做不了吗?

这件事的另一个主角台湾就不用处理了吗?比如先遂了两岸人民的心愿逐步把__台措施先取消了?之后逐步按照两岸民意推进制裁?

是没这能力?还是没有动机?还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动不得?


user avatar   zhuan-zhi-ge-chong-bu-fu-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愤怒是一定的,但是如果了解他们历史文化的话只能说

很遗憾,任何后果他们可能根本不在乎。

这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可以随意蹂躏俄罗斯的国家,而且历史上他们蹂躏俄罗斯的时间比被俄罗斯蹂躏的时间长很多。

(事实上,今天我们熟知的莫斯科以西的大部分俄罗斯城市,都曾是立陶宛领土)

这是也一个和俄罗斯民族有死仇,后来被俄罗斯摁着蹂躏的国家。

这是个苏联的基辅空降兵团飞龙骑脸都不怕的国家。就算航母直接开到维尔纽斯他们估计也不在乎

他们对俄罗斯民族的恨,表达形式就是东欧剧变和反共反社会主义。(有点中国躺枪的味道)

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奔着我们的“最严重代价”去的,而且完全不在乎这个代价—毕竟代价再大也不可能大过基辅空降兵团直接开进首都.....

对这种情况最简单的就是,不鸟算了


user avatar   xin-hua-she-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立陶宛政府日前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多次劝阻,批准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此举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背弃立陶宛在两国建交公报中的政治承诺,性质极为恶劣。中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立陶宛背信弃义,任性践踏红线,必将为此付出代价。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立方在1991年签署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立陶宛共和国建交联合公报》中曾明确承诺:“立陶宛共和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立陶宛共和国政府承诺不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和进行官方往来。”白纸黑字,世人共睹。如今立方罔顾国家信誉,背弃其政治承诺,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性质极为恶劣。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和坚决反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立方负责。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括《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法文件都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一个中国原则是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社会普遍共识,是中国同包括立陶宛在内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中方始终坚决反对建交国同台湾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反对建交国同台湾互设所谓“代表处”。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与欧共体建立正式关系之时,欧方就承诺“不同台湾保持任何官方关系或缔结任何协定。”这一承诺对欧盟及成员国构成法定义务和约束,立方应该心知肚明,言而有信。

台湾问题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立方未充分认识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不听规劝我行我素,是与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不去,与国际社会普遍共识过不去,与绝大多数国家遵守的“铁规”过不去,最终必将为此付出代价!如果以为可以把台湾当作一张牌,企图通过它损害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以此为个别人、个别势力谋取私利,那是完全打错了算盘。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决心是无法动摇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是不可触碰的底线。“台独”是死路一条,任何妄图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都不会得逞。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立陶宛想与“台独”分裂势力沆瀣一气,同流合污,乃是逆历史大势而动,其结果不过是螳臂当车,注定失败。

我们正告立陶宛方面,立即纠正错误决定,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到黑。我们也正告台湾当局,妄图挟洋谋“独”是打错了算盘,注定逃脱不了失败的下场。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台独”是绝路一条,任何逆历史潮流、挟洋自重的图谋注定将以失败告终。



外交部发言人11月18日就立陶宛批准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发表谈话。全文如下:

立陶宛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多次劝阻,批准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此举在世界上制造“一中一台”,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背弃立方在两国建交公报中的政治承诺,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性质极为恶劣。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和坚决反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立方负责。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我们要求立方立即纠正错误决定。我们也正告台湾当局,妄图挟洋谋“独”是打错了算盘,注定逃脱不了失败的下场。

来源:新华社、外交部网站


user avatar   joyxyj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断ECFA之前,释放了什么信号真的不值当讨论的。


user avatar   chong-man-zhi-hui-de-a-la-bo-shi-ren-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阶段,我们说什么都不会发生。

第二阶段,我们说也许发生了什么,但什么都不做。

第三阶段,我们说也许我们也许应该做点啥,但是现在没啥好干的。

第四阶段,我们说当初也许该做点啥,但是已经太晚了。


user avatar   jian-dan-chu-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兑现的威胁屁用没有


user avatar   li-ji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道理,在跟世界上一些小国,甚至是微型国家打交道时,不要把它们当做国家。

不要用对付国家的手段对付它们。

因为这些小东西不具备中,大型国家的体制,对国家的反制措施未必能有显著的杀伤力。

其一,有些小国的经济本来就不咋样,跟中国的经贸也不咋的,你再怎么制裁又能坏到哪去?

其二,有些小国的领导人并不面对激烈的政治竞争,也没有跟正常的经济体系产生联系,你一通制裁措施落在人家国民头上,而真正拍板的领导人压根没波及到。

你像中美两国打贸易战,两边都有百万漕工利益受损,都会跳脚,搞狠了,自然会有人安排精神病枪手。这是大国之道,牵一发动全身。

但小国不一样。

你就算制裁了,它国内也不一定就会清理门户,因为人家内部兴许本来就没那么多破事,没什么可以被影响的。

大国是复杂的大型生物体,可以牵一发动全身。

小国是简单的小型生物体,甚至是单细胞生物,没那么复杂,不会有那么多反应。

所以,你真要反制,就得针对具体的人。

比如,台湾当局收买这些小国,采取的就是收买领导人的办法。根本用不着搞那么正式,收买了领导人就相当于收买了整个国家(反正整个国家也是他们家说了算,相当于人家的私产而非公器)。就跟个体户似的,老板一人就相当于全副家当,不像大公司还搞什么股东会,董事会一大堆乱七八糟的。

这套搞法对大国没用。因为大国的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态远比小国庞大而复杂,收买几个人根本无法撼动大局。但对小国是管用的。

既然收买是直接针对个人,那反制也得针对个人。

你断交也好,断绝贸易也罢,人家有可能一点儿都不怕,反正就算没有跟中国之间的交流,他们家也过了那么多年日子,领导人总有办法当人上人,比一般国民过得好。最典型就是朝鲜。你就算把朝鲜国民制裁得面带菜色,一点都阻止不了领导人红光满面。想象中的反对派烟熄火熄,根本就没什么揭竿而起。

相反,你要是学习前苏联,美帝那样定点清除,那人家反倒会害怕。

你哪怕雇个小偷去把他们家车胎扎了,也是实打实的直接威胁。

同样是经济制裁,你与其针对整个国家,还不如针对直接责任人(比如查封,冻结,没收,毁损在国外的财产)。

同样是政治制裁,你与其针对整个国家,还不如针对直接责任人(比如单方面宣布领导人是战犯,悬赏通缉)。

当然,咱目前暂时还做不到。


user avatar   jiu-yuan-7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和立陶宛断交以及中断贸易来往就行,台湾有十来个邦交国来着,每年要花不少钱,在添个立陶宛也不差了,台湾肯定要愿意,在向白俄援助一批军火,帮助白俄保障中东难民的迁徙自由


user avatar   twins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家里有祖辈,率部打过朝鲜战争,隶属第9兵团(27军80师)。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听到第9兵团,必然会紧接着想到长津湖战役,或者用美国人的说法,“朝鲜水库之战”。那次战斗中,志愿军战略战术都大体正确,但凡双方的海空保证和后勤装备在“一个数量级” - 差距能在十倍之内 - 最终也不会以第9兵团实质失去战斗能力的代价,才换得惨胜一场。

最终统计,双方减员大体上是5万:1万8。其中,因低温和后勤保障等原因,志愿军一方非战斗减员近3万人,很多都是生生冻死的。

连同第一、第三次战役,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整体,是我国近代以来(等同于有史以来),面对西方工业国家(包括日本),第一次取得战役级别的全面胜利

相信对于经历过、了解过这些历史,并把这些历史当作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以下的那些歌词、旋律,确实就如龙应台在这次活动中所说,“所谓的经典,它一定是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的,一定会成为经典”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



后来来了美国,一个可能在不少“龙应台们”的眼中,灯塔一般的存在。这么多年下来,借用龙应台的那句话,“你或许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那么美国的真实状况恐怕就是,“我们既在乎大国统御,也在乎大民福祉,且互为保障,且互为天然因果”

我不愿做一个在美国生活个几年就开始高谈阔论“美国怎么怎么样”的“公知”笨蛋,但姑且允许我用类似的文体表达:

在来美国之前,我并不知晓,
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战争纪念碑”;
几乎每个城镇的小广场,都有“战死烈士纪念碑”;
重大体育比赛国歌仪式末尾,常会安排军机通场飞过;
每当有阵亡士兵归乡时,车队规模和迎接民众都类似国家元首一般;
......
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其国旗和国歌的热爱,相比普遍的中国人,有过之而不及。

我想,这些“表征”背后的“情感”,必然也是基于对特定历史的经历、了解和认同,并把这些历史当成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铭记于心。而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特定的艺术作品,才能“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成为经典: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箭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那星条旗,不还在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的大地,勇士的家乡?”

-----------------------------------------------------------------------

之后机缘巧合,在聚会中见过朋友家的祖辈,二战末期入伍的马润,打过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老爷子坚持认为朝鲜战争是平手,同时表示,没想到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能打(可能是因为二战他打酱油为主吧,但他也确实对当时的日本人用了“animal”一词来形容)。同时他表示,美国现在如果选择和中国对着干,将是最大的愚蠢。不知这是来自于他对历史和现状观察后的系统思考,还是只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对“伟大的敌人”的惺惺相惜。不禁想到之前听家中祖辈谈起,对曾经的敌人,曾经在名义上战胜过的敌人,字里行间,总是多少充满敬意


好,说回龙应台。我个人非常认同她在末尾做的一个比喻:“歌,它就像一棵树,树需要有根,根在土里头,非常地要看它是附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头...”

她说的没错,所以我全文也就是在描写这种“土壤”,中国的土壤,美国的土壤。

这是一种非常底层的土壤,不会因为其他平行因素而被动摇甚至否定的土壤。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另两位祖上,父亲是23年的党员,儿子(我的外祖父)是大学教授,在文革中,父子二人莫名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甚至这种扭曲的经历到今天都有影子一般的影响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意识形态害死人”的“树”的土壤。相信也有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第9兵团的宋时轮上将,生涯晚期曾经反对过某件事 -- 虽然对此我个人表示不置可否,但对一些人,也是一种土壤,能长出特定的“树”来。

美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直接调动101空降师来护卫最早的5个黑人孩子,安全地进入白人学校上学的历史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人与人生来平等”的“树”的土壤。

俄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初的红色帝国,造得出上万颗核导弹,造不出不同款式的丝袜来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计划经济行不通”的“树”的土壤。

但这些土壤,并不矛盾,正如“大国”和“大民”也绝无矛盾,更有可能是互为因果,互为保证一般。在追求最底层土壤的同时,我们也从未放弃过争取其他内容:自由、平等、文明、互助...吃得起茶叶蛋,买得起猪肉。

但我依然能理解龙应台的那种“恐慌”,甚至是“恐惧”,一种稍有洞察力的人,就能透过屏幕闻到的,无处不在的不自信和恐惧。这种“恐惧”其实也是“树”,而这颗“树”,也有“根”,也有“土壤”。这片“土壤”,对应的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这样的一个事实:

如果“你们”不选择和“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么“你们”就没有“国”,没有“民族”,没有“历史光荣”,没有“文明荣光”,是前朝的战败的弃民,是内战失利的败将,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是即将上不了台面的弃子。

说到底,如果“你们”不是“咱们”,而只是“你们”,那么“你们”连根都没有,谈何“土壤”?

美国和中国就像那云杉,而英国日本等“小国”,也必然算的上苍柏。而台湾呢?最恰当的比喻,恐怕就是松萝 -- 也有根,但是是气根。

于是,我终究也不会怪罪龙应台。毕竟,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台湾没有“土壤”,于是只能培养出松萝一般的龙应台来,临时依附在一颗大树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然后因为附着的大树有根有土壤,就产生了自己也有根有土壤的幻觉。却不知,松萝这种植物,人称“空气质量的检测仪” -- 都不需要环境怎么腥风血雨,而只要空气质量稍稍下降,就会死掉。

而龙女士追求的,貌似不仅仅是作为松萝,一切静好地活下去,而是,不但要作为松萝优雅地凌空飞舞,而且要否定大树的根,大树的土壤,希望大树的根烂掉,大树尽快倒下去...甚至直接否定这棵树,一颗彻底摒弃了“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彻底由万亿人民“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凝练成的大树,将其描绘成“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下的非本心产物...

那么,这可能依然无关是非,但必然有关立场。相信龙女士如果身体健康的话,有生之年必会看到,架空了国之尊严,你追求的小民之确幸,是多么地虚无缥缈,多么容易灰飞烟灭。

好在,虽然龙女士恐怕没得改变了,但她还是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希望”,而年轻人永远有希望。这个希望,在此设定下,其实也异常简单:你要做没有根的“你们”,还是要做根深叶茂的“咱们”?怎么选,自己想,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真的无所谓。

-----------------------------------------------------------------------

愿这石头比人更坚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碑

无名英雄之墓,美国,弗吉尼亚,阿灵顿国家公墓

此图不解释

有些“土壤”,以及土壤上面长出的“树”,在伟大的国家间,本质上是共通的,现在一些台湾人不理解而已。这是他们的不幸,可悲,可怜。






-----------------------------------------------------------------------
偶然看到本问题下一些匿名或非匿名的答文,我自己道行不够,还是忍不住多说两句:

我对龙的评价,对“龙应台”们的评价,可以翻我的答文历史,是一贯的,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作品、历史、言论的较充分了解,而下的个人结论。依然,这只是个人结论,而不是客观真理,于是人人都可以表示不同意。但这结论确实与我是否知晓此次事件,看到的是3分钟?5分钟?21分钟?24分钟?还是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没有任何关系 - 我看的视频是21分钟版本,我觉得足够充分了。

同时我相信,但凡看过20+分钟“完整版”的人,如果对龙的立场和目的,依然表示无知无觉 -- 若你是真心的,我只能说你情商不足,辜负了龙的“一片苦心”,她要气背过气去了;若你是假意的,那么你对我来说,就只是“你们”,而不是“咱们” -- 如前所述,你愿意做“你们”,还是愿意做“咱们”,是你的事情,我无所谓。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以下的内容也是主要说给对我这篇答文多少表示认同的朋友讲的:我整篇答文,既没有对当时在场的大陆学生表示任何赞许,也没有对“香港学生”/“香港年轻人”的观感发表任何评价。这种评价的缺失,确实是我有意不为之。而我真实的评价就是:不知道、无所谓、不相关。我们也看到,本问题下面也有一些朋友提到了,在场的大陆学生“并不这么觉得”,在场的香港年轻学生“很少”,以及,“香港的年轻学生根本不这么觉得”。

于是,如果你们真的对港台真实民意有兴趣,还是建议不要因为这么一个单一的事件,而脑补出一些可能与真实状况相去甚远的想象,然后产生不必要的额外感动,最后口口声声说什么“龙应台被香港人打脸”之类的话,结果却让个别香港人跳出来说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这么想” 来刷存在感。非要总结一个“真实民意”的个体感知,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对中国政权无好感的,过半大概无疑问 -- 这也无所谓;而真正重要的是,这群人之中,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真诚的认同感的,是否过半?我还真没这个信心。

最终,正确的“姿势”只有一个,原答文也已经说过了:“你们”到底是愿意当“你们”,还是跟“我们”一起当“咱们”,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根本无所谓。如果“你们”选择跟“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也是“你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我们”可以表示“多一个不嫌多”而表示欢迎,但终究只是不置可否;但如果“你们”只想要当“你们”,乐于跟“我们”划分清楚,那“我们”一定表示“少一个不嫌少”,您自求多福;而如果“你们”不但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当“咱们”,而且还轻则贬低“我们”的历史认同和现实追求,重则始终盘算着对“我们”的利益进行实质的损害,那么,“你们”也就不仅仅是不相关的“你们”了,而是“我们”的“敌人”。

所以最后真想说的是,为何一群没有血脉联系的人,愿意聚在一起当“咱们”,就是因为那些共同的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把我们天然地,不带任何强制和压迫地,绑定在了一起,才有了民族,才有了国家,才有了“同胞”一说。绝不是一个人,他身为“华人”,那就天然成了“同胞”,否则骆家辉也该是“同胞”了。对于那些无意与我们共享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的“华人”,不但不该有让他们当“同胞”的强迫,甚至都不需要有对他们希望当“同胞”的期许。

21世纪,个体自由为大,一个人认同或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个人爱或不爱特定的社会符号,都是个体无所谓是非的个体核心自由。“龙应台们”愿意当无根之草,就让他们当去;一些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台湾人,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暂住,那就合法地暂住下去;住不下去了,愿移民就移民,也没人需要拦着。


user avatar   wang-xiao-ba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支持。因为匿名是网络环境差的万恶之源。


知乎做得好。与此同时,头条和抖音也上线了IP属地。


根据 @新浪财经 报道:

据悉,今日头条、抖音展示的帐号IP属地均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文或评论时的网络位置,境内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而且帐号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相关展示不支持手动开启或关闭。

在公告中,今日头条和抖音均提出,展示账号IP属地是为了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快手则表示是为了防止部分网友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蹭流量、传播不实信息、冒充当事人等干扰正常讨论的行为。

实际上,在字节跳动和快手的产品上线该功能之前,微博已经于今年3月先行一步。3月17日,微博官方账号称,因发现个别冒充当地网友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微博将上线“用户个人资料页展示近期发帖所在地”的功能。

据悉,微博也是在个人主页中展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布微博或评论的IP归属地,而且IP归属地显示规则与评论区此前显示规则保持一致,国内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显示到国家。


2、

几乎所有的网红产品,都是利用人性的七宗罪所达到的。


而匿名就是网络环境的万恶之源。


匿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无论你是咒骂那个普通人去死,还是问候他的十八代祖宗。


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看过了太多这种悲剧。


为什么女权的“权”会被污名化成“拳头”的拳?


我个人是支持女权的。但是里面有人在故意把水搅浑。


为什么有人被人肉和网暴?


因为在屏幕面前可怕的那个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很多明星粉丝对普通人群起而攻之,所倚仗的,不过如此。


为什么微信上的环境要比微博等好得多?


因为微信是实名化的。喷他,意味着他可能能找到你的真实身份,如果他想的话。


当然,做人是需要互联网树洞的。在BBS这种场景下,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化。

而在如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我支持全面实名化。


但愿天下不再有网络暴力。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2017年2月4日台湾载大陆游客大巴在高雄发生交通事故,22人受伤? 
  如何看待台湾旅游大巴车祸致26人遇难,陆客在台旅游出事是否太多? 
  为什么伊朗能和美国硬刚? 
  有位95年出生的台湾同学,认为台湾=中华民国(他们很多人好像都是这么认为的),我该怎么反驳他? 
  除了统独问题,国民党和民进党在公共政策上有什么区别? 
  孙正义在2014年说日本2050年经济能超过美国成第一,如果真成真了,世界会如何?? 
  大陆在哪些方面领先台湾? 
  如何看待国民党大佬郝伯村给儿子国民党副主席郝龙斌的真心话小纸条? 
  为什么香港跟台湾相比 人与人之间在包容力上有很大差别? 
  如果1949年解放了台湾,其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前一个讨论
元宇宙行业开始抢人大战,年薪开到百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竞争对手总是黑华为?





© 2024-06-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