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口是不明智的,很多风口来的快,去得也快,飞得越高,摔得越惨。
思考这类问题,我们要避免被有心人带节奏,尽量多用底层思维去思考。
什么是底层思维?不是社会底层的思维,而是思考事物本质底层逻辑的思维方法。
举个例子,有答主说宠物行业可能会火,或者养老行业可能会火,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证及时参与到这些将要红火的行业中去呢?
有人说,那还不简单?
宠物行业要火,那应该学兽医,毕业做宠物医生。
养老行业要火,那应该学养老服务,毕业做老年护理师。
这个思考方式对吗?
大错特错。
这种直线思维,有几大风险:
1、压错宝:你学了兽医,结果宠物行业没火,养老行业火了。
2、错过时机:你学了兽医,宠物行业也火了,结果你毕业的时候,宠物行业火过去了。
3、只能喝汤:你学了兽医,宠物行业也火了,你去了宠物医院打工,一年挣了10万工资,而你老板挣了200万。
其中这第3点,是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就像很多年前,社会上机械行业、土木建筑行业火,很多人去学机械、土木一样,火的时候进去打工,也不过多拿了几年工资奖金,行情过去立马打回原形,喝那点汤全部都要吐出来。
用打工人思维、单纯的技术思维去思考这类问题,得到的永远是错误答案。
我们可以试着换个角度,这样思考:
1、什么行业,是任何风口行业都离不开的?
2、什么工作,是不管哪个行业红火,都能参与分大块蛋糕的?
满足条件1的行业不少,满足1、2的可不多。
举个例子。工业哥最早在能源装备行业做工程师,涉及有风电、光伏、储能等多类项目。
2017-2019那几年行情一般,大伙日子都挺惨。从2020年开始绿电行业景气,很多相关股票像宁德时代、隆基股份、明阳智能、金风科技等都大涨,但是工程师们呢,却依然没挣到多少钱。
钱让谁挣去了呢?
1、持有这些企业股票的人
除了公司的老板、高管等核心团队,还有大量私募、公募基金,以及部分有眼光的股民在股价起始阶段参与投资,他们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2、参与新企业上市的人
行业景气这两年,有很多原来业务一般的未上市公司迅速做大,并抓住时机在A股上市。除了上市公司核心团队,为企业上市公司服务的券商、律所等金融法律服务机构也赚到了大钱。
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1年A股IPO过程中券商收取平均保荐承销费为4000至6000万每项目,会计师审计费平均610万至1152万每项目,律师费365万到831万每项目,而港股上市的费用还要更高。
3、为企业项目运作提供金融服务的人
像光伏、风电、储能类项目,投资金额都很大,一个50MW的风电场投资大概得5亿,50MW的光伏电场大约也得4亿左右,企业在投资时一般都需要融资,往往采用贷款或者金融租赁的方式。
不管哪种方式融资,企业都将在一段时间内负债运营,压缩各项成本支出以尽快还完贷款本息,但做这笔融资的金融机构项目团队立即就能拿到一笔巨额的佣金,按照行规一般是融资额的3~5%,以一个项目融资3亿计,5个点的佣金就是1500万。
行业的风口就像是城头的大王旗,总是不断变幻,然而资本,才是风口的制造者和最大的收益者。
不管哪个行业兴起,资本总会最先发觉,就像闻到味的苍蝇一样蜂拥而至,播种而后等待收获,直到这个行业的利润被榨干之后,再去寻找下一个猎物。
在这个制造风口、收割红利的游戏中,收益的排序是怎样的呢?
1、资本:毫无疑问,资本作为幕后老板,必然要分最大的蛋糕,包括风投、私募等投资机构
2、创始人:创始人及核心团队,就是老板、高管们了
3、金融服务机构:银行、投行、律所、事务所、融资租赁
4、拥有较大数量股权的中层、骨干:这些持有大量可以兑现的股票,随着企业上市有机会脱离底层
5、不拥有或者极少股权的基层员工:底层打工人,红利的主要贡献者。
在传统行业时代,根据风口来选择专业和行业的人,几乎99%都会成为风口红利贡献者,在资本的大饼诱惑下疯狂加班,付出了青春和健康,收获一身伤病。
为什么互联网行业诞生的富人多,不仅仅是因为互联网待遇高,而是因为互联网是少数能够给大量基层、中层员工提供股权激励的行业。早在七八年前,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持股员工比例都高达80%左右,现在的一些新互联网公司更是实现了人人持股,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财务自由、阶层跃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同样的起步条件,进入互联网行业你不仅能获得更高薪水,还有机会成为上面4的角色,而大部分行业除了那点薪水之外再无其它,极大概率只能成为5的角色。
所以,选择行业和工作的目标,是成为1~4,避免成为5。
没有风口,有的只不过是从一堆下堕行业中选择寥寥几个没那么坏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