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皇帝有各种“号”,比如谥号、庙号、尊号,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皇帝还有一个“陵号”。
所谓“陵号”,就是皇帝的陵墓的名字。
陵号最早创立,就是从西汉开始的,汉代以前——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刘邦之前,没有“陵号”这一说法。
刘邦死后,他的陵墓被称之为“长陵”,他儿子惠帝死后,继承这一做法,将其陵墓称之为“安陵”,自此以后形成传统,于是文帝陵称“霸陵”,景帝陵称“阳陵”,武帝陵称“茂陵”,昭帝为“平陵”,宣帝“杜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平帝“康陵”,等等。
我们前面说了,陵号自刘邦始,所以西汉时陵号的选择,还没有什么讲究,基本都是按所在地名取的,比如景帝的阳陵,就是因为在弋阳县,武帝的茂陵是因为在茂乡,宣帝杜陵因为在杜县等等。
所以,文帝为啥叫“霸陵”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在霸水(即灞水,今灞河)边上。
当然,从西汉以后,陵号形成了一套制度,起名就没有这么随意了,有了一定的规则。
和谥号、庙号一样,陵号也被用来代称皇帝。举个例子,曾经有一副很著名的色图,画的是赵光义强J小周后,画的名字就叫《熙陵幸小周后图》,——这里“熙陵”就是赵光义的陵号。
霸陵因地得名
秦穆公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
灞水为长安八水之一,长安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上林赋中的“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异态”,就描述了八水绕长安的景象。
灞桥和灞桥折柳赠别亦为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见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