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实现公有制之后,生活是什么样的? 第1页

           

user avatar   michael-32-6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众所周知,朝鲜搞的是社会主义,搞的是计划经济,让我们来看看朝鲜人民的生活,以下内容来源于中国新闻网:

1、在平壤街头,黄绿两色高楼整齐矗立在街道两旁。一位平壤市民告诉我们,其中大多数是居民楼。不论是在首都平壤,还是在农村,年轻人准备结婚的时候都可以向政府申请免费住房,一般一户普通人家,在没有生育儿女的情况下,能够申请到一户70平米左右的房子。

2、记者在平壤街道上看到,平壤妇女大多烫发或扎着马尾,穿着衬衫、裙子、风衣等工作套装,脚上穿着高跟鞋。平壤的男士则更多穿着衬衫、深色套装,但也有人穿着西式长袖衬衫。在一些重大节庆期间,朝鲜妇女还会穿上色彩艳丽、款式多样的朝鲜传统服饰,走上街头,载歌载舞,庆祝节日。

3、据当地市民介绍,朝鲜每周一到周六工作6天,每天工作8小时,周日法定休息。一般来说,人们会在早上7到8点上班,下午5至6点下班。每天早晚高峰时间,在地铁和公交站附近,可以看到在路上奔跑赶着搭车的上班族。

4、在朝鲜,作为平壤人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电车在朝鲜街道上随处可见。记者在平壤火车站附近看到,一节节电车车厢红白相间,车厢外用红字写着“为人民服务”的字样,车厢内挤满了赶路的乘客。

5、平壤地铁也是当地人出行的重要方式。据报道,早在1973年,平壤地铁就在中朝双方合作下完成建设通车,是目前全球最深的地下铁。平壤地铁最深处达到了地下200米,平均深度超过100米。进站后,乘坐一段垂直距离约100米的自动扶梯缓缓下降,电梯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喇叭,播放朝鲜民族歌曲。经过约2分50秒,可到达地下站台层。如不坐电梯,则需要徒步爬上300多个台阶才能回到地面。

6、一幅幅大型马赛克壁画、一座座艺术浮雕,加之各类巨型吊灯,让平壤地铁平添几分艺术气息。平壤地铁没有任何广告,墙壁上挂一块电子板,显示了17个地铁站的站名,只要按一下目的地,就会显示乘坐路线。地铁实行单一票价,花5朝元即可任意乘坐。地铁站的站名都和朝鲜革命历史有关,比如荣光站、烽火站、革新站等等。站台上设置数个报刊栏,不少等车乘客围在一起浏览《劳动新闻》、《体育报》等报纸。

7、地铁站中新旧地铁同时运营。旧地铁为红绿相间车厢,内部墙壁为木纹样式,座位为绿色皮椅。新地铁为红白相间车厢,内部装有液晶电视,播放一些朝鲜动画,显示天气情况和交通换乘信息,车厢内有粉色皮座椅和红色塑料座椅。地铁中,人们或坐或站,也有不少人在低头看书或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

8、除了公共交通,在平壤城区中也可以看到小轿车,街上甚至偶尔会出现奔驰、奥迪等进口车型。在平壤火车站附近,记者看到了不少出租车,以黄绿车身为主,还有红黄、蓝灰等多个组合色。

9、工作之余,朝鲜人也会在闲暇时享受美食。朝鲜冷面、海鲜、烤肉、大同江啤酒等都是朝鲜人的最爱。在平壤市中心的老字号冷面店玉流馆门口,人们早已排起长队,等候用餐。冷面用黄铜色高脚浅碗盛上,牛肉、白梨、鸡蛋、黄瓜、泡菜在碗里依次铺开,再撒上芝麻和辣椒酱,还配有绿豆饼。外国人光顾,一碗玉流馆冷面价格近4美元。

原文链接:探秘朝鲜百姓生活:早晚挤公交 排队吃冷面


user avatar   bei-ke-1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哈哈,我倒是设想过。

所有材料都是有计划的进行,所有的生产都是计划,甚至你生几个孩子,什么时候生,都得看计划。

因为啥,计划有了奶粉,你没有孩子,那不是浪费吗?

提高奶粉产量,提高奶牛得几年计划,你有了娃娃没有奶粉行吗?

想喝母乳?不行,因为要屏蔽掉一切变数,你想要花花绿绿的衣服,不行,没法计划,所以不能生产。

额,你今天生病了不想上班?不行,因为工厂的生病率只有1%,有人请假了,所有你不行。

某工厂失火了,造成某地区食物短缺,其他地方外调行不行,不行,运输,车辆分配都是有序安排好的。

你可不可以被牺牲,可以,因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某个比你重要的人,就可以轻松拿走你的肾脏移植。

为了两万人,牺牲一万人,是不是合适,合适。两万人比一万人重要。

这就是我设想的公有制社会。


user avatar   58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平等啊啥的没什么意思,还是流于意识形态。答案很简单,19世纪就有答案了,就是物质极大丰富

这个极大丰富其实就是字面意思,很多个总是各种办法解释,也没必要。

极大丰富的意思就是过剩,过剩是资本的灾难,却是人类的福音。只有过剩才会不再珍惜,但也不会追捧。

假定今天告你公务员不用考,想上就能上,你会觉得它是什么好岗位吗,会去发了疯的去追捧吗。

社会提倡勤俭节约,那是社会公德,却不是现实。超市里正是放着永远都买不完的菜,人们才不会焦虑,才会用心去选择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稀缺的。它的价格因过剩才会足够低廉,我们都知道背后是巨大的浪费和回收处理。

私有制能够维持制造差异就是因为垄断稀缺,甚至刻意制造稀缺。如果有市场竞争会自发导向过剩,一旦出现垄断反而会变本加厉的做空制造稀缺维持利润。

因而公有制之后的生活很简单,就是想干啥就干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所有社会资源的供应都是充裕不限量的。

这样美好的社会只是一个理想,等无限能源出来后再说吧。


user avatar   luo-yi-guo-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有幸在“公有制”下生活过几年,不过,大多数人都不会认同那是公有制,可能只有@郑庄公 先生认同那是他理想中的公有制。

我母亲1953年院校调整中来到初建的大学,马上就分配给她一套房子,当时那栋楼还有3套房空着,我母亲看中一套南北向的房子,但是管理员说,不行,这是给J科长留着的,还有一套南北向的在3楼,我母亲考虑父母年纪大了,爬3楼可能会费力,于是要了最后一套,2楼朝西的房子。她太没有生活经验了。

而母亲的同事大都没有结婚,他们都没有分房的资格,都住在学生宿舍的筒子楼里,随着时间的过去,没结婚的结婚了,加上新来的,教职工越来越多了,房子不够了,于是就两家共住一套房,厨房和卫生间共用。再后来房子更不够,合住的比较多了,更多职工住学生宿舍了,还有住平房的了,所谓平房,就是一排房子,隔成一间间的,有好几排,住人以后又在房子前面接出一个棚子,做厨房,没有上下水,没有卫生间,几排房子有一个公共的厕所,有几排水龙头和长条的水池。平房的条件要比住宅楼差很多。

家具也是配给的,你可以带个铺盖卷就入住了,要什么家具你去后勤部申请就是了,我知道的家具有,双人床,单人床,五屉衣柜,饭桌,写字台,椅子,方凳,书架,碗柜,米柜,儿童的小椅子,台灯,写字台上的玻璃板,等等,只多不少。我去同学家玩,家家的家具都是一模一样的,其中几样我家没有,因为我外婆从城里搬来住时带了一些家具过来,没有领同类的家具。所以是比较特别的,文革初期演沙家浜,红卫兵们就跑我家来借饭桌,因为我家的饭桌是古香古色的八仙桌,害得我们没地方放饭菜。哈哈,物以稀为贵。

领家具也是看工作性质和级别的,我住平房的同学家里罕见写字台,这个到我参加工作时也有体现,我领过两次办公家具,我可以领一头沉写字桌,而中专毕业的同事只能领三屉桌。级别的差别分得很细的。

我父母他们的工资都是差不多的,大学毕业56元,然后一级级往上升,研究生是62元,…,90,100,120,…,260,…。我知道的有这些级别,17级是100,18级是90,那时干部和教师分24级,说是13级以上的可以看大参考消息,18级以上的可以看小参考消息,大参考也叫内参。

工人另有一个排级,1~8级,与干部排级是相反的,干部1级是最高级,24级是最低级,工人则8级是最高级,我同学的父亲中有8级钳工,8级木工,8级瓦工,我知道的,8级工的工资好像是108元,2级工38.5元。

大院里的孩子都可以上幼儿园,上小学,大学里有自己的幼儿园和附小,但是附中只招收高中生,是需要考试的,你成绩不够就只能上比较差的学校了,学校的差距是比较大的,我知道的有一批中学是解放前的名校,比如北京四中,师大附中,清华附中,101中学,解放后的一些高干子弟学校,如十一学校,八一中学,育英等,对不起,我那时还比较小,知道的不多。

我最近特意问过邻居的大哥,他们那时上初中去哪里上的,因为我们周边只有一所初中,93中,93中在我们这些小孩的印象中是比较差的中学,大哥告诉我,成绩好的一般是考101和清华附中,也有去其他学校的,余下的都上93中了。不过那时学生数量不是很多。1952年出生的孩子,要到1963、64年才上初中,而1966年文革就改成就近入学了,所以我家周围的大孩子只有2~3届需要初中择校。大院里52年以前出生的孩子比较少。

就我们的小时候的经历来看,家具用具这些都是小意思,差别比较大的是房子,其次是工资,再往后是政治待遇,而大家最关注的可能是子女教育。

那时候,房子都是公家的,家具也是公家的,你要是调走了,房子要交还给学校,租借的家具也要还给学校,你的工资只是生活费,学校有校医院,挂号5分钱,没钱也可以看病,我69年挖防空洞时被铁锹砍到手指,跑到校医院缝了3针,打了破伤风针,我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孩子出生后1~2岁就可以送幼儿园,一直管到小学毕业。

但是到1966年时,社会上似乎存在着某种不满,尤其是青年学生当中,我一直对这个非常疑惑,他们到底不满什么呢?我那时刚刚上小学一年级,是完全无感的。这些年我几次与我母亲的学生了解,也关注一些文革初期中学生的回忆文章,但是我觉得还是缺乏深入的了解,只能说说我现在的理解。

49~66年间,国家对待知识分子阶层是比较优厚的,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待遇上看,而且很重视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建设,我母亲教过几届“调干班”,这些调干生多是从军队和地方的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干部中抽调到大学学习的,后来他们都成为50~60年代的机关事业单位工矿企业的领导干部,5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是非常受重用的,分配的工作也比较好,待遇也好。虽然也有反右这样的政治运动,但是在整体上还是尊重知识分子阶层的。

在青年学生当中,上大学依然是最高的追求,那时候大学生的比例是很低的,而且上大学是需要竞争的,即高考,考试成绩决定你可以上什么学校,调干生是另行的,也没有持续多久,在1958年左右也有从工人农民中间直接选拔优秀者进入大学学习,但是只试行了很短的时间,不得不说,在青年人当中看待大学生有一点点“羡慕嫉妒恨”的情感在里面,要说考试的能力比较,旧时代的知识阶层的子女应该是最强的,而干部子女略弱于他们,工人农民的子女自然就更弱一些了,所以文革是从批判17年旧的教育制度开始的,废除高考当然就顺理成章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文革初期受冲击最多的是知识分子,而且一开始是干部子女最激进。任何一场大的运动背后一定有其社会基础。

再说职场上的年轻人,在40、50年代的人占据各个位置之后,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地推进的,说难听些就是熬年头,你是新才俊,但是你上司老气横秋,不学无术,但是你还很难超越他,而所谓的学术权威更是有不可质疑的地位,这对年轻人讲是很容易产生反感情绪的,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可是在前苏联的教育科研体制下,这个弊端似乎比欧美要严重,看看美国青年才俊脱颖而出的几率之高,再看看前苏联重集体轻个人的做法,年轻人的上升通道是不畅的,阶层固化是明显的,这个也是文革前的一个社会不满之一。

该回题了,公有制下最最主要的平等,平等地工作,平等地分配,平等地享受。也许生产力高度发达了,房子,车子,票子都不是个事了,这个容易做到,在我们的想象空间里应该还是可能的。但是人心呢?只要你与别人相比,你总可以找到你不满足的地方,或者叫不平等的地方,这个太难满足了。

我不能同意郑庄公先生的说法:“公有制在什么时候都可以推行”,真的不行,先不说人心,生产力落后时你就别想,因为只有很少一部分资源可以“公有”,而且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而且等级制度存在时,既然限制了范围,限制了等级,还叫什么公有?自欺欺人嘛!


user avatar   lao-ma-58-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有制下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一,首先是普遍贫穷。低工资,低物价,商品供不应求,买什么都要票。

二,等级差别悬殊。公务员可以算第一等级,工资高,有特权。国企工人是第二等级,铁饭碗,生活有保障,福利也较好。非国企职工,临时工算第三等级,没有铁饭碗,福利也差,甚至没有福利。第四等级是农民,工作最辛苦,劳动强度最大,但收入最低,甚至无收入,也没什么福利。

三,生活方面。吃。看过电视剧《老农民》吧?农民们甚至在春节期间吃一顿饺子还要偷偷摸摸的,像做贼一样。许多农民一年只能吃一顿饺子,就是在春节期间。城市居民条件好些,但平时吃不起肉,水果。通常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吃上水果。

穿。有些人只能到春节期间才能穿上新衣服,有的人在春节期间也没有新衣服,就用染料把衣服染了。

住。有些网友赞美那时代的福利房。国企正式职工才有福利房,而且人多房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当时在我的邻居中六七口人住一间小屋都不稀奇。至于室内厕所,只有少数人家有。普通人家连厨房都没有,就把过道当做厨房。

行。那时代买一辆自行车都不容易,因为要票。没有票,有钱也不卖给你。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为了买一辆自行车犯愁了好几年,就是因为没有票。摩托车在那年代是稀有的东西,大多数人买不起。

医疗和教育。公务员,教师,国企正式职工享有免费医疗,其他人没有这福利。

学杂费低,贫困家庭的学生免学费也比较容易,到父母单位或者居委会开个证明就给免了。乱收费从来没有。学校不会轻易让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即使买,也是完全自愿,不会强制,而且定价多少就收多少钱,不赚学生的一分钱。

政治方面。经常搞政治运动,受迫害的人很多。在农村,地主富农和他们的子女受歧视,甚至经常挨斗。在城里通常没那么严重。

再谈谈文化和教育方面的情况。在文艺方面,由于强调“为工农兵服务”,所以文艺作品大部分是描写工农兵,特别是描写农村的大概最多。五十年代的作品是比较好的。到了六十年代,鼓吹阶级斗争,出现了许多反映阶级斗争的作品。到了文革年代,是毁灭文化,文革前的全部作品基本都被否定,连《红岩》这样的革命作品也被否定,爱情小说被说成“黄色小说”。

教育方面,我认为也是五十年代比较好。到六十年代,文科教材的质量明显下降了。到了文革年代,学校已经有名无实了。1969年毕业的所谓中学生最可怜,他们连中学课本是什么样的都没见过,就中学毕业了。许多中学生连写个短短的假条也错字百出。

报刊。在那个年代,所有的报刊都是官办的。文革前的报刊还比较好些,例如有些刊物经常答复读者的疑问,或者介绍一些知识。到了文革年代,报纸成了鼓吹斗争的工具,当时的所谓“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成为了权威性的刊物。而当时的群众组织办的报纸(有油印的,也有铅印的)倒是披露了当时武斗等方面的信息(官方报纸绝不报道这类消息)。但是九大以后群众组织相继被解散,红卫兵都被赶到农村,群众组织办的报纸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文革年代的官方报纸主要是鼓吹阶级斗争,其他负面消息(例如意外伤亡,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矿难)是从不报道的。当时我的一个姑姑有精神病,走失,姑父想在报纸上登寻人启事,都不给登,理由是担心“阶级敌人利用此事做文章”。

那时候的报刊,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令人作呕。不但内容令人作呕,连文章的标题都令人作呕。

再说说娱乐。五十年代受苏联影响,流行过跳舞。到了六十年代,中苏分裂,跳舞就不允许了。到了文革年代,否定一切,文革前的歌曲都不许唱了,只能唱歌颂红太阳的歌曲。打扑克是那个年代中国人民的一项重要的娱乐方式,特别是春节期间,免不了要打扑克。可是在文革年代,连扑克也买不到了。

在文革前,乒乓球很流行。文革前期,专业的体育比赛终止了,到后期才逐渐恢复。

好像说得太多了,就此打住吧。


user avatar   jin-yan-zhuan-yong-xiao-hao-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年前有一部献礼父辈的电视剧--金婚 讲述的是一个建国后的普通工程师家庭从50年代到00年的相濡以沫,蒋雯丽和张国立主演的.故事发生地在北京.

这个片子拍的很真实各种当时运动下的艰难维持,不正常环境下,正常人如何小心谨慎保护自己和家人。在中老年群体里引起了很大的共鸣.

在号称完全公有制的社会里,主人公和其教师妻子兢兢业业,是谁都不得罪的老好人,每次都会评优的先进工作者,

但是在年末分房评职称的评选里常常都落选,那些书记的侄子,领导的外甥,甚至于会一哭二闹三上吊闹事的同事都比他过得强(同事有个凶悍的农村老婆),

他还不能不满意,要服从组织安排,要讲觉悟,这其实是一种对好人,老实人变相的压迫和剥削,那个年代能够混得好的都不是省油的灯.

而在另外也是反映那个年代的剧作王朔作品改编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描写大院子弟生活,他们这群“八旗子弟”的成长,除了拍婆子(谈恋爱),武斗打架(无事生非),去老莫(莫斯科饭店),看电影,溜冰,几乎看不到别的有关于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无所事事,精神迷茫,在各种“他叔,他伯”父辈交织的人情网里过得如鱼得水,不为任何衣食住行发愁,最困难的年代里,喝着牛奶吃水果,蹲马路边拍婆子,混日子.

就算打架斗殴进局子也就是老头子一个电话的事情,甚至于时代的方向,内部消息南下做倒爷,第一桶金也是由他们那批血统特殊的群体开始鼓捣起


公有其实就是变相的官有,因为话语权的完全剥夺,连反抗的声音和能力都没有,

如果活过那个年代,不是大院子弟只是普通人,怀念那个年代是不可思议的


user avatar   wang-jing-68-42-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剥削来源于分配利益的权力,而不是什么剩余价值。私有制下,资本家剥削工人,只是因为资本家占据了各项生产要素中更稀缺的那部分,即生产资料,由此导致资本家更容易抢到利益的分配权,那当然是更多的往自己兜里分配。

但抢夺分配权并不是一定要掌握生产资料。你掌握了组织能力,一样可以获得分配权。实际上组织生产的能力和投资决策能力也是稀缺资源,如果你能掌握这些稀缺能力,一样能掌握分配权,最明显的例子比如有些人办企业的钱全都是借来的,但并不妨碍他赚取利润。如果有人认为借钱买资产也算占有生产资料,。那我可以另外举个例子,做基金来投资的那些人,他拉来的投资买了什么生产资料?

这些人是用自己的稀缺劳动力获取超额收益,然后才成为资本家的,而不是所谓的成为资本家后才靠剩余价值获得超额收益。很多人意识不到: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也是劳动力,而且是极度稀缺的劳动力。

我并非否认剥削的存在,而是说剥削和什么剩余价值毫无关系,剥削是掌握了分配权后的结果,掌握了分配权的人想剥削就剥削,他要是道德水平高,不想剥削,那也是他的自由。

绝大部分人的劳动不是啥稀缺资源,所以注定了这些人会被剥削。当然,有些人觉得可以掀桌子反他娘的,但要注意,“反他娘的”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是组织力最极端的表现,换句话说,除非你的组织力的水平到了极高的造诣,也就是你高度掌握了高端组织力这种极为稀缺的资源,否则你是没能力“反他娘的”。

说白了,在“反他娘的”这个过程中,依然只有极少的人掌握着分配权,其他的人与大部分工人是没啥区别的,只能寄希望于掌握分配权的人的道德水平够高。

工人同样也可以返过来剥削资本家,我就有个现成的例子。我老婆合作的一个珠宝加工厂,里面有个老师傅。这个老师傅以前自己给别人打工,赚到的钱存起来自己开了个加工厂,结果做了几年,自己收入一个月才5000,还不如自己打工时高,他又不敢砍工人的工资,因为工资低了人家直接跳槽了,这些有点儿技术的工人有得是工厂要。最后他把工厂卖了,到了现在的工厂里来打工。

问题来了,这个老师傅是吃饱了撑的,不愿意去剥削人,非得要被人剥削才心里舒坦么?说白了,他的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太差,相比之下,工人的技术更稀缺,这时候给工人分配多少钱就不是他说了算,而是工人说了算。相比之下,他的技术更稀缺,还不如去给别人当工人话语权更大。


好了,上面就是私有制下的劳资关系,剥削不是不存在,而是谁掌握了分配权,谁就有能力剥削别人。掌握生产资料只是降低了获得分配权的难度,但并不是说只有掌握生产资料才能掌握分配权,生产要素有很多,只要你掌握的生产要素足够稀缺或者足够多,就能控制一部分,甚至是全部分配权。

甚至有些人是先掌握了分配权,然后才掌握生产资料的。

公有制下是什么样的呢?公有制下再也不需要掌握生产资料了,只要你爬到合适的位置,就能掌握相应的分配权。换句话说,只要你能爬到合适的位置,就能剥削其他人。比当资本家还简单,资本家好歹还得通过控制生产资料间接掌握分配权,遇到技术牛点儿的工人,你那点儿生产资料还未必能拿捏住人家。而公有制下,大家直接去抢夺分配权了,都不用间接了。

有些人认为能靠其他人来监督掌握分配权的人。然而分配权是和资源调度绑定在一起的,而资源调度又依赖组织力决策力这些稀缺能力,如果人人都能判断某项资源调度的决定是否正确,那这能力还稀缺么?资本家还有亏本的么?

换句话说,公有制最后只能在寡头统治和毫无竞争力之间二选一。前者必然导致剥削和私有化,后者则直接在竞争过程里被淘汰。

所以你问实现公有制后生活是什么样?那要么就是寡头统治,要么就是穷得叮当响,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寡头统治下穷得叮当响”。至于现代化的公有制,那当然是更高效的寡头统治和更快地穷得叮当响。


user avatar   fan-fan-91-21-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个问题是想问,在公有制下还内卷不,个人能不能躺平了生活。

应该不行。

公有制,并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反而需要说有人更加为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学习,工作。

如果不愿意学习,工作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其实也就和现代差不多。

那为什么要实现公有制,因为公平合理,机会对所有人都相同,你抓不住机会,自然会被社会淘汰。

任何给与,弱势群体特权的社会,本质上都是不健康的脆弱社会,这样的社会与国家,很难坚持太久

资本主义国家会用经济危机,用经济法则淘汰这些人。

而社会主义国家,会用资格认证消灭这些人。

反正要明白,对于别人没有用处的人,都会淘汰。这点不用社会刻意去做,用机制就可以消灭他们


user avatar   zheng-zhuang-gong-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有制的生活是平等的,人人都没有买房看病养老的忧虑,生产效率也是最高的,但是这不等于富裕。因为富裕其实是个伪概念,没有穷就没有富,富是穷衬托出来的,所以公有制里不谈富裕。

有人以为,一实行公有制就富了,家家都有车有房有空调。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实行公有制后会不会家家都有车有房有空调,得看时代,是什么时代的公有制。两千年前实行公有制,也会家家都有空调吗?不可能的,那个时候的科技做不出来空调。

公有制的优点就是生产效率高,而且分配公平,没有竞争,人民生活轻松,没有压力,大人没有压力,小孩子上学也没有压力。什么叫幸福?归根结底,生活没有压力就是幸福。至于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得看当时的科技生产力。

蛋糕做得大不大,够不够全体人吃,由生产力决定,蛋糕分得均不均,合理不合理,由生产关系决定。前者是自然科学的事,后者是社会科学的事,不是一个系统里的问题。自然科学家探索如何制造出来先进机器,把蛋糕做大,社会科学家探索如何制造先进制度,把蛋糕分匀,不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楼炸了都不给穷人住。不能把自然科学的原因归到社会科学上,两者也不能互相取代。

马克思探索出来,要把蛋糕分匀,必须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而且公有制顺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生产效率最高,同样的机器设备下能把蛋糕做到最大。所以公有制有这两个优点。而私有制,蛋糕又小又分不匀,浪费资源。

有人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不发达就不可以实行公有制。这是对马主义的歪解。

生产力的大小是没有顶的,多发达的生产力才叫发达?今天的生产力不发达,不可以实行公有制,那么一百年后的可以吗?两百年后也会说一百年后的生产力落后。所以发达也是伪概念,能不能实行公有制与生产力大小无关,一个是社会科学范围的事,一个是自然科学上的事,两条铁路上跑的火车,风马牛不相及,可以并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都可以实行公有制。

蛋糕需要均分,窝头就不需要均分?大蛋糕需要均分,小蛋糕就不需要均分?原始人吃野果啃树皮就不要均分?所以任何时代都需要公有制。而且公有制效率最高,能极大促进生产力提高,这就更需要公有制。

等生产力发达了,蛋糕做大了,再搞公有制,均分蛋糕。这种话我们也能信?得等到什么时候?

有人对


user avatar   oh-ho-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依据我的父亲和母亲曾经跟我讲述的他们儿时在人民公社下生活的回忆:

只有过生日的时候才能吃到一颗煮鸡蛋。

有几户人家都是家里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

能吃上浆水面和豆腐炖白菜帮子就已经是过年了。

只有三十晚上才有肉吃。

哪怕是小孩子,也必须下地去赚工分,因此不让小孩子读书是普遍现象。

村里面最受人尊重的阴阳先生,也只有荞麦面吃。

吃不饱是常态,平时做菜的时候,一个大铁锅(农村大铁锅,依据我的回忆,那口锅直径至少得要有一米)里面只有一滴油。

一家人配给的粮食总是不够吃的,为了防止小孩子嘴馋偷吃,就把窝窝头放在篮子里,挂在房梁上。

为了完成生产指标,土豆不能给人吃,只能喂猪,猪要上交。

接上一条,打下来的粮食都不能自己吃,必须要上交,最后只给你留一点点口粮。这些口粮根本不够吃,所以挨饿是常态。

卫生条件极差,药品十分缺乏,就算是那些最基础的药品,也难以获得。我记得我的母亲曾经说过,她小时候以为没有打虫药吃而长寄生虫。一次她上厕所的时候,绝对不对劲,于是回头一看,有几只虫子挂在屁股门上,还在蠕动,最后是我的外婆拿两根木棍夹在一起,硬扯出来的。

以上,等我想起一些其他的内容再来更新。




           

相关话题

  苏联是怎么提高人们工作积极性的? 
  废除私有制是否可能? 
  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到底能否相融? 
  苏联是怎么提高人们工作积极性的? 
  私有制几千年了,现在还要走多久? 
  我们明明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什么私企越发达的地方越富裕? 
  如果即将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你会怎么做? 
  非公有制和私有制有什么区别? 
  如果大多数俄罗斯民众怀念苏联的公有制,那么为何“俄共”的主席4次在竞选总统中都输给了普京,没能当选? 
  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到底能否相融? 

前一个讨论
西安作为一个大城市,为何会在这次防疫中出现这么多漏洞?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我们熟知的名言其实还有后半句?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