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指哺乳类的一些细胞分泌的一些盘状囊泡,1983 年发现于羊的网织红细胞,1987 年命名,起初被当做细胞排放的垃圾。不同学者用这个词表示的囊泡的直径范围不一,有 30 到 120 纳米、30 到 150 纳米、40 到 100 纳米、50 到 90 纳米、50 到 150 纳米等(不在“外泌体”范围内的囊泡就叫囊泡,一些学者将直径 120 到 1000 纳米的囊泡称为“微囊泡”)。
外泌体的外层是磷脂双分子层,内部可以包裹着一些 mRNA、miRNA、蛋白质、脂质、DNA 片段,膜上亦可有跨膜蛋白,可以携带内容物排出细胞之外、与其他细胞的细胞膜融合并释放内容物。外泌体携带的蛋白质可以有融合蛋白、转运蛋白、热休克蛋白、跨膜糖蛋白等数千种。上述尺寸范围之外的一些囊泡也如此,或是有不同的内容物可选。
正常细胞可以利用外泌体进行细胞间通讯,调节生理过程;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的外泌体可以传播病毒,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一些癌细胞会大量投射包含癌细胞特异性蛋白质和相关 RNA 的外泌体,周围的正常细胞摄入若干外泌体后有概率癌变或帮助癌细胞转移。显然,上述尺寸范围之外的一些囊泡也一样。
非哺乳类的类似结构就叫囊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