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枪管的散热和更换。
机关枪因为发射速度很快,所以枪管温度会急剧升高。一般情况下,机枪都会设计有相应的散热系统,但在高烈度战争下,即便是水冷的马克沁,也不一定能扛得住剧烈的射击,所以一般机枪都会在达到一定的射击量下更换枪管。如果没有可供更换的枪管,或者备用的枪管损坏,又或者战事紧张到没时间更换枪管,士兵也会通过洒水等方式来给枪管降温。
我之前看一个国民党士兵的回忆录时,就说到过一些跟机枪有关的细节。
比如,有一次他们向日军阵地发起冲锋,打死了日军的机枪手,然后他的战友很高兴,抱起鬼子的机枪就往前冲。但那个机枪发射的时间已经很长,枪管非常热,他的战友的手就这么被烫掉了一层皮。
还有一次在战斗中,因为枪管过热已经影响了射击精度,而彼时更换的枪管都已经打完,阵地上也没有水,于是几个人赶紧找个坛子接尿,用尿来给枪管降温。
当然,这些东西我这个半吊子军迷都懂,找个靠谱的军事顾问,肯定也能看出来。只不过,大多数投资人,对这些细节性的东西也没什么兴趣。
有枪背带不背着,枪也不上肩,我看看你这样端着能走几里地?
大量装备三八式步枪的我军,装上三零刺刀枪长近1米7,
所以才要扛枪。
然而,其实应该是这样的
包括被许多“军迷”奉为“最优秀国产军事片”的集结号:
太极旗飘扬看多了吧?也难怪,同一个韩国特效团队嘛。
(而集结号里双方都戴着钢盔,别说街道上混战了,连作为观众的我有时候都分不清谁是谁)
拉开距离,照冲不误。哪来的什么巷战CQB。
再看看弹幕里号称“国产第一军事片”的集结号:
太多的国产战争片,前期各种宣传彩蛋,什么“退役军人群演”“全体军训三个月”“一手还原武器”,
不知道军训三个月训啥了,是不是负责人连纪录片影像都没看过几眼。
文艺作品脱离群众,就会拍的啥也不是。
中日军队(近代中国主要学习日本的军事操典)因火力不足、机械化程度低,大量装备栓动步枪(三八式还是二战最长的步枪),步兵冲锋强调的是“快速运动”,单手持枪是为了步兵的运动速度。
只有接敌时才双手持枪,枪口刺刀向上,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刺刀作用。
而西方军队(英美苏德)机械化程度高,无需中日这样的长途徒步+冲锋,又装备了冲锋枪等大量自动火力,因此强调的是“快速瞄准打击”,双手持枪便于快速瞄准。
这和东方军队打绑腿、西方军队穿长靴是一个道理。
其实应该是这样的:
这样的:
1.单手持枪
2.双手持枪
我军在正式创立自己的条令之前,也是使用的日式持枪动作:
1.单手持枪运动
2.接敌时双手持枪,枪口是平端或向上,而不是向下,是为了更好的刺杀敌人。
(这部《解放石家庄》电影,我妈说在她小时候,村里放这种大踏步冲锋电影时,底下群众都鼓掌)
就现在国产战争影视剧里的那个端枪,一看就是美国大片抄来的。
如果不信,可以抱着根粗木头跑个200米试试,看看是枪口向下省力,还是枪口向上省力。
可惜,很多导演没意识到。还觉得挺帅、“挺真实”。
明明我军的动作是独树一帜的干净利索又英武,为什么非要模仿个《兄弟连》的西方军队,仿佛走个“西方路线”才觉得帅气?
有些国内导演,既没有西方导演的镜头语言,也没有人家的剪辑手法,自己传统战争片的表现风格(《南征北战》、《上甘岭》)又不屑一顾,
只会生硬的模仿动作,最后弄个半土半洋、不伦不类。
西方的没学明白,自己传统的又丢了,就是弄个不伦不类,最后学个韩国二道贩子,加层滤镜就忽悠了多少人,捡好莱坞吃剩的东西,还觉得“挺真实”“好看”
(这是典型的戏剧舞台上的表演方式,拿到荧幕上也这么拍?)
……………补充新更
还有一个关于驳壳枪的小细节。
现在影视剧的驳壳枪,枪背带都是系在腰带里的,无他,就是为了“好看”
作为参考,同时期的柯尔特1911长度是21.9厘米,托卡列夫T33长度是19.6厘米,南部十四才11.7厘米。
而“驳壳枪”“盒子炮”的设计定位,是当成“冲锋手枪”使用,长度达到28.8厘米,你像普通手枪那样把枪带别在腰带里,抽出来很费劲。
看看枪背带的长度,放了多长。
而影视剧里这样别枪,你是抽不出来的——
而讲究一点的影视剧,就比较真实,
…………
古装剧里的城池战役,大城池几乎没有防守效果
比较常见的大城池模式,一般是三层复合防御。
第一层:人工沼泽地
由泼水,或刻意挖低土壤,制造出的一片松软地带,用于拖延敌军的前进速度(干旱地区可用大量碎石代替),让守军抛射更多箭矢。
第二层:护城河/深沟(如果比较干旱)
用于阻止敌人攻城武器/云梯靠近城墙。
第三层:瓮城
一层附属城池,套在主城外面,用于消耗敌人的抛石机/震天雷/撞城车/云梯。敌人大型的机械进不到内城,内城城墙就难以攻陷。
一般大型城池都有这三层(比如西安)
并不像古装战争片里一样是两伙人抢城墙,打上去就赢了。
枪带是不能扎在腰带下面的,枪带必须在最上,否则很可能就拔不出枪来,尤其是像驳壳枪这样的大枪。
正确的佩戴法
下面有位不知是电影《长津湖》粉还是托的在洗。某乎军事历史类大神牛戈对驳壳枪的携带有过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去看看,有大量的图片
很多国产影视剧里,遇到炮击,甚至手榴弹爆炸的时候都是一片火光,这个是绝对的错误。
说个亲眼所见的。本人军工企业子弟,上世纪80年代见过靶场。
手榴弹这玩意威力真的一般,哪里像影视作品里一样,一炸一大片、连土都能炸上天?当时我厂负责给越南前线补给,手榴弹的反馈不太好,后来也学着霉军造手雷(反响相当热烈,后来国防科工委还嘉奖了我厂),真的就是“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
手枪只能用于装13,或者是武力不对等的特殊场合(例如对付非军事人员)。这玩意最大的毛病在于精度感人。距离稍远就是靠天吃饭。至于杀伤力其实还好,甚至于有贯穿伤害极高的54手枪,这玩意绝对是鬼见愁。
大炮的话没怎么见过,只能远远听个响。但炮弹飞过上空时的诡异声音,以及远距离传来的震感,还是很恐怖的。影视作品里显然把大炮的威力弱化了。
冲锋枪看似威风,但其实地位尴尬,懂的都懂。
机枪是真正的大杀器。别的不说,机枪子弹(加弹头)的长度,有儿童的手掌长。如果被击中……
还有,枪炮的成本很高——这还是最圡的陆军,最Sao的空军和最洋的海军,那肯定更贵了。
所以,现代战争就是个吸金兽。不要当好战分子。
用火把给火炮点火
明清时期火炮会用什么器具来电火呢?
虎蹲炮:每位铁锤一把,剪一把,锥一把,药线盒一个,药升一个,木送二根,木榔头一个,火药每出八两,共备药三十出,火绳三根,火线四十五根,木马子三十个,合口石子三十个,铅子如重一两者用三十个,重三钱以下者用一百个,分大小轻重定数,合口大铅子十个,每个重五钱,皮篓二个,每二位驮架一副,随二位药子什物驮架一副。
狼机手:每名共管佛狼机一架。每架子铳九门,铁闩三根,铁锤、剪、锥、匙、凹心送子各一件。大铅子一百个,火药三十斤,火绳五根,椰瓢一个。
战车:每辆佛狼机二架,子铳一十八门,铁闩四根,铁锤、剪、锥、匙、送各二件,火药六十斤,铅子二百个,火绳十根
在后面点的孙元化的《西法神机》里有西式的箍火绳杖,当然实际上明军用木有使用过该书上的这种火绳杖是个问题。
清人关天培的《籌海初集》上有写到“燃火兵用火龙杆”字句,这里的所谓的“火龙杆”或许可以参考《兵技执掌图说》里的点炮图像。
老电影里的英军点火工具
虽然和清军是同一道具,但都没有用火把点火
与古籍图像相去并不甚远
谈几个抗日片里其他人没提到的
帽檐的风带是可以拉下来的
日本钢盔是可以直接戴那种略帽的,但一般要反过来避免遮掩视线(这条没有明文规定,实操中很多士兵如此)
还有钢盔的问题
不少抗日剧一水的90钢盔,几乎没见有过樱花盔(サクラヘルメット,但这个感觉是昵称,具体型号没查到)
就是这种亚德里安盔形制的钢盔。典型特征是盔顶有个樱花标志
后面取消了樱花标,并且形制进行了改进,但造型和90那种标准的流线型仍有所区别
日本电影《战争与人》系列和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有所体现
军刀问题
实际上918时期,日本的官发军刀仍然是欧洲风的军刀(日本刀可以装备,但必须自己带祖传刀或者整高价)国内影视剧几乎没见表现过。
就算是1934年军刀改制推出日本式的94式军刀,老西洋式军刀也一直留存在日本军队
关于皮带问题
很多国产剧都有这个问题,日本陆军挂双排扣斜挎武装带
但实际上,双排扣斜挎武装带从来不是日本陆军的配置
陆军军官的腰带更准确来说比较多种多样,绿色的单排扣军官腰带或者棕色的束腰形腰带等,但唯独没有搭配斜挎的双排扣武装带。
出自《战争与人1:命运的序曲》
上二图皆出自《战争与人2:充满爱与悲情的山河》
但海军就一直有斜挎双排扣武装带,不知道算不算陆海对立的产物。
而且哪怕是军官,一样有打绑腿的,而非永远的马靴
军衔的固定问题:
日本不管是昭五,还是九八和三式,所有军衔都不是缝上去的,而是插片固定
我说一个特别特别冷门的错误吧
军事职位的翻译错误
我发现很多字幕组,尤其是民间字幕组,在给国产战争片配英语字幕的时候,都会很容易犯一个错,军事职位全部直译,
举个例子,之前在B站影视区官方号上看的一个《长津湖》的预告片,里面有一个镜头,吴京手下的士兵叫他“连长”
大家可以注意到底下的英语写的是“Company Commander”
连长这个词的官方翻译确实是“Company Commander”,但是用在这里并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汉语更习惯使用具体的职位来称呼军队官职,列如“连长”“排长”“二营长”
英语则习惯于使用军衔来称呼军队官职,列如“少尉”,“少校”,“上校”
所以,连长在这里不应该用“Company Commander(连长)”,
而应该翻译成“Captain(上尉)”
同理排长也不应该翻译成Platoon leader(排长)
应该翻译成Lieutenant(少尉/中尉)
营长也不应该翻译成Battalion Commander(营长)
应该翻译成Major(少校)
师长也不应该翻译成Division Commander(师长)
应该直接叫General(将军)
---1/15更新--------
插个题外话,看到有回答提到了手拿步枪的姿势错误,我突然想起来,早年很多二战题材的电子游戏里手枪姿势也存在的一个错误
我相信大家肯定都在各种电影各种游戏里见识过上图这种右手伸直据枪,左手托住辅助的双手持枪的姿势
但是如果你在二战抗战题材的电影或游戏里见到这个姿势,说明导演/游戏创作者对历史不够考究
这种姿势学名叫韦佛式,是上世纪50年代一个叫杰克韦佛的美国警察发明的
在二战期间,各国军人的主流据枪方式是单手据枪
经典二战射击游戏《使命召唤2》的画面,大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玩家在游戏里使用了韦佛式,这并不符合二战历史
横店抗战剧的廉价和扯淡...就不说服化道台词这些各种重灾区了...
姿势和队形基本完全不符合历史。
影视剧里的八路和鬼子都是用这现代真人CS一般的双手动作抬着根本不能连发的全威力弹药栓动步枪在战场上要么是慢吞吞的挤在一起东西乱看同时移动,要么是黑帮斗殴似的嗷嗷叫着一窝蜂乱冲上去...至于机枪这种几个一起操作的武器在影视剧里变成大号冲锋枪一个人抱着瞎突突我都懒得吐槽了。
神剧里八路军的机枪...你这是兰博吧?
1943年八路军一个机枪班...副射手,射手和其他班组是要配合行动的。
神剧里鬼子和现实中鬼子的队形...唉...
顺便补充一套Erica1940画的吐槽老式枪械使用姿势的图,○是历史上正确姿势,×是各路神剧姿势。
嚯嚯,“导演和剧组不在乎,所以观众说个屁”...我掏钱了还不许我说了?厨子做的饭有问题还不许吃饭的评价?这哪儿来的舆情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