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笔下的夏侯惇的勇猛,既是从民间文艺中继承来的,也是演义叙事中所需要的。
在罗贯中之前,在元代的杂剧和平话中,夏侯惇就已经是曹操非常信任和依赖的猛将了。他那极有辨识度的左眼失明,在《三国志平话》中被描写为是被吕布诈败后射瞎的。与之相比,演义中夏侯惇在击败高顺后被曹性射瞎的情节,并未拔高民间文艺中的夏侯惇的武勇。
众所周知,在历史上,在博望坡之战中打败夏侯惇的是刘备本人,但是在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中就已将博望坡之战叙述为了诸葛亮的手笔。这是诸葛亮出山之后的第一战。通过这一战诸葛亮获得了关羽和张飞的佩服和信任,后面刘备军一路败绩也并未损伤诸葛亮的形象,就是因为光彩夺目的博望坡之战在前面已经确立了在读者心中的诸葛亮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出场定型”的效果。因此,博望坡之战的敌人必须是实力强大的对手,出于这一创作目的,夏侯惇也有必要被设置为一员猛将。在勾栏瓦舍的故事观中,统领军队的武将的个人武力对这支军队在战场上作战的战斗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夏侯惇的武力必须十分强大。那十万大军,如果交给刘岱王忠之流的武将带领,听众会认为即使没有诸葛亮,刘备依靠着关羽张飞也能够作战取胜,那么博望坡之战就失去了对诸葛亮的光辉智者的形象的第一次塑造的重要作用。因此夏侯惇作为诸葛亮出山第一战的背景板,他的武力也必须非常强大。
所以,民间传统中夏侯惇就已经是曹营中的重要猛将,这一形象形成于罗贯中编写《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前。对罗贯中的创作意图来说,已经存在的夏侯惇的形象十分适合使用,因此罗贯中继承了这一民间传统中的夏侯惇形象,并为之添加了更加丰富的表现。
在讨伐董卓阶段,罗贯中着力突出的是刘备,曹操,孙坚的矫矫不群。在此之前,在讨伐黄巾阶段,罗贯中就着力描写了刘备,曹操,孙坚的光彩表现,在此之后,这三人更是后来三足鼎立的蜀国、魏国和吴国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隐形的设定,诸侯实力的强大,在感性上与其麾下猛将的强大是等同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甚至说不清一个武将的武力与其所率领的军队的实力的区别。例如讨伐董卓阶段,俞涉的丢脸表现就隐隐透出袁术的外强中干的不堪。刘备手下的关羽和张飞这时的武力表现自不必说。孙坚手下的程普也有着速杀胡轸的夺目战绩。曹操手下的夏侯惇,出于同样的逻辑,作者给他安排了对战吕布的战绩,虽然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迅速败北,但是很快又迅速杀死徐荣,奠定了自己的武力地位。有了这些武将的英勇表现,我们在感性上会觉得,后来这三家分裂天下,各霸一方,是理所当然的。
在讨伐董卓阶段,曹操的实力还很弱小,他后来连续获得顶级谋士的加入,是在他得到兖州之后的事。得到兖州之前曹操的战绩,除了曹操本人的智谋之外,曹操起家时即跟随他的六员武将,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弼作用。夏侯惇是起家六将之首,终其一生深受曹操信任和倚重。身处这样的“风口”,夏侯惇成为罗贯中笔下的一员猛将,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罗贯中只重点刻画两种手下,一是神机妙算的谋士,二是英勇善战的猛将。将夏侯惇塑造成谋士,既不符合历史和民间文艺,也不符合罗贯中的叙事所需。塑造成猛将,则成本低,效果好。于是我们就有了这一位刚烈的铁汉,这位坚强、勇敢、忠诚、同时不失宽厚的心胸和博大的视野的百战宿将。在很多读者心中,他是曹魏阵营的军魂。
更多演义回答:祁达方的《三国演义》文集
喜爱季汉的朋友们都知道,关羽张飞在《三国志》里老是吃败仗,败着败着就成了“万人敌”,就成了“熊虎之将”,就威震华夏了,这是因为史料遗失的缘故。
同理魏国的夏侯惇,败着败着就成了“时之雄将”了,就成了“元勋”了。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手里有些什么史料是咱们现在没有的?咱也不知道。
所谓“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你当玩笑看看就够了,如果曹操真的只是把他当个吉祥物护着,为什么官渡之战时河南尹是他?为什么派去救刘备抵抗高顺的也是他?为什么刘备袭扰博望坡的时候带兵抵抗的又是他?为什么在东线督众军抗吴的还是他?
难道夏侯惇这些活儿都是捡便宜的?真要浪翻了,轻则曹休石亭一蹶不振,重则夏侯渊、鮑信、蔡阳身首异处。你家吉祥物敢这么长期且反复放出去冒险?
从前期到后期,跟夏侯惇各个时期干着类似活儿的人拿来对比对比,高下立现,何况鮑信、夏侯渊、曹休这些人还是智勇足备之人。
有句老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我觉得拿来形容夏侯惇是相当合适的。
(手动分割)
插句题外话,话说我上面回答里面没有说过夏侯惇和关羽张飞军事能力谁更强吧?
我把他们放在一起说,只是为了说明三国人物都普遍存在史料缺失,关羽张飞具有代表性,仅此而已。
我真不能理解,为何就这样都能引得薯粉出警:
真就立靶打靶?非要找人硬杠?
还有这种阴阳怪气的,这就是蜀粉的素质?说好的精神高富帅,为什么粉丝里会有这种人?拉黑不送。
现在我重新声明:我觉得夏侯惇军事能力不差,但并没有达到关张的高度,明白?
我想我的签名也说得很清楚了,有话好好交流,对于这种在评论区引战的,阴阳怪气还追着不放的,恕不奉陪。
既然要粉季汉,就学学自己心目中那些“精神高富帅”的品质——而不是粉的是季汉,学的却是东吴的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