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喝多了会吐其实是酒精中毒的症状之一。
饮酒后,酒精(乙醇)很快进入血液循环。其中不到10%的乙醇可以随着呼吸、汗液或尿液直接排出。其余90%则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并进行代谢。
乙醇在肝脏中的代谢是一系列氧化反应——先是在乙醇脱氢酶(ADH)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醛,随后在乙醛脱氢酶(ALDH)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最终在肝药酶的作用下被代谢成二氧化碳和水。
乙醇和乙醛是造成“醉酒”的主要原因。乙醇的作用类似于鸦片、吗啡等阿片类物质,在引起快感的同时,也令人欲罢不能,甚至沉溺其中。不过,过多的乙醇也会引起头晕,这就是喝酒“上头”。
乙醛能够扩张皮肤黏膜血管,令人面红耳赤,同时,乙醛也是效力强大的肌肉毒素,毒性是乙醇的30倍之多。
一个人在喝酒后是否容易醉酒,醉酒后又有哪些表现,主要取决于乙醇和乙醛在体内的分解、代谢速率。
如果能够很快把乙醇分解为乙醛,随后又很快代谢为乙酸,那么无论是乙醇还是乙醛都能被很快清除,也就不容易醉酒,喝酒后对人体的危害也相对较小。
如果从乙醇转为乙醛的速率很快,但乙醛却无法及时代谢,那么大量的乙醛在血液中堆积,就会产生脸红、心跳加速、出汗、恶心、呕吐等反应,对人体的危害也较大。
反之,如果从乙醇转化为乙醛的速率很慢,但乙醛能够很快被代谢,那么这些人虽然容易喝醉,但并不太容易脸红,而且喝酒后的危害也相对没那么大。
至于一个人是否容易醉酒,则与基因密切相关。
影响酒量的关键基因是编码乙醇脱氢酶及乙醛脱氢酶的ADH1B基因和ALDH2基因。ADH1B和ALDH2基因上的多态位点rs1229984-C、rs671-A能够降低自身代谢酶的活性,从而减缓乙醇代谢速度。
尤其是ALDH2-rs671基因型,它决定了体内乙醛的代谢速率,GG基因型的人能够正常代谢,AG基因型的人只能达到正常的13%,AA基因型仅能达到正常的2%。
而rs671-A突变在亚洲人群普遍存在(高达30%~50%),该突变会让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大大降低,使得酒精摄入体内后无法被及时代谢。乙醛与蛋白质形成“蛋白质加和物”,令人体免疫系统误以为的外来有害物质并启动免疫反应——长期饮酒会导致人体处于慢性炎症的状态,从而增加高血压、脑卒中、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以及多种癌症(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的风险。
酒精不在胃内消化。酒精可以直接刺激胃壁,胃会增加胃酸产生量并延迟胃排空来尝试适应这刺激(身体并不知道吃下去的是什么玩意,先按那东西有用来操作),这样操作可以引起炎症、疼痛,有可能导致身体启动呕吐反射来尝试排出胃内容物。
人的胃和小肠吸收酒精,在肝脏中依靠乙醇脱氢酶将酒精分解为乙醛,再依靠乙醛脱氢酶将乙醛分解为乙酸,最后依靠肝药酶(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将乙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缺乏这些酶、喝得太快、酒精度太高、个体差异导致耐受力低等因素有可能发生酒精中毒或积累较多乙醛而中毒,这些中毒的症状也包括呕吐。
大约 50% 的东亚人携带变异基因 ALDH2,乙醛脱氢酶活性受到抑制,饮酒后积累的乙醛引起“面红耳赤”的反应。
己酸乙酯有毒,可以导致恶心、呕吐,但酒里的己酸乙酯的量不足以引起问题。
黄酒之类杂醇含量高的酒可以有更多杂醇(异丁醇、异戊醇等)引起“上头”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