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版号落实之前,中国一度一年有1.4万款游戏上架。
我不是纯圈外人士,我很清楚那会儿对中国画师界可以用黄金末日来形容。
大家可能听过一个词,叫换皮游戏,就是某系统换个建模就用了。
而那会儿游戏已经不再是换皮,而是描边游戏,拼接游戏。甚至色差游戏。
没错,那会儿很多游戏建模是描图,拼图甚至原图换色就上架的。
游戏从业门槛无限降低。
一款游戏从制作到上架只需要一周。
成本可以控制在3万元
一张人设或者cg的价格是——7元
中国当时最搞笑的两股声音就是动画时长超过日本,游戏数量超过美国。
这其实是因为手机诞生以后,所谓的真手机游戏极其拉胯。水果忍者,神庙逃亡,愤怒的小鸟很快就让人无法满足。
而大量4399小游戏还有那小霸王9999合一游戏储备极其庞大不说,对当初手游本身就是降维打击,而且一周就能学会改游戏了。
超低的投资门槛,超多的投放渠道。让很多根本无心要搞的人来这赌一把。
实际上版号上架之后画师的日子反而过的不错了。不信看看约稿群报价,2015年均价是200—400一张的,现在价格是600—1000,原画更是从1200涨到了6000—2W,反正我认识的画师再也不担心老板指着一个价格不到两位数,三个月美术速成班的说信不信我交给他了。
版号毫无疑问对中国游戏发展没有任何好处,还自断一臂。
但你要知道当初游戏发霉溃烂以及流脓了。截肢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其实现在很多中国游戏海外上架国内玩不着的。包括我,真心做游戏的其实路走宽了。
自2016年全面采取游戏版号制度以来,每年的倒闭公司数量都在迅速增加。
2015年倒闭1122家,到2016年立刻就增加到3019家,2019年时达到了18710家,2021年约有超过2.6万家倒闭。
即便没有版号寒冬,每年正常能拿到版号的游戏也不超过1500,这个数量根本不足以养活过去那35万家的游戏公司。
只要用版号制度,必然要倒一片的。
从2015年以来,中国的游戏公司数量一直在下降,新增的公司赶不上倒闭的。
2021年倒闭公司数量更是达到了新增公司的9倍以上,整个行业在慢性自杀。
在2018年,有关部门正式提出了「倒逼市场精品化」「控制游戏发行数量」。
长远目标应该是把中国境内的游戏公司控制在300家以内(从35万家往下减)。
2014ー2015年时过度繁荣的游戏行业吸纳了大量资本和人才,沉迷游戏也会造成各种社会问题,总体上是负面的。
这会影响国家未来的决策和资源配置。
所以才要出台版号审核制度,把相关资本与人才引导到正确的产业轨道上。
2015年中国发行14.2万款游戏,到2021年下降到755款,减少了99.46%。
消灭了99.46%的游戏,自然要有相应的公司倒闭,自2016年版号施行以来累计直接倒闭的游戏公司就超过了8万家。
至于游戏相关的发行、宣传、公关、外包和其他公司倒闭数量更是无法统计。
即便是活着的游戏公司,也因市场萧条、收入连续减少而出现大幅度裁员。
过去五年里,近80%的游戏从业者至少经历过一次失业,或者直接转行了。
一系列政策的效果也立竿见影:
游戏从业者过去五年减少了近35%,游戏行业融资数量也呈直线下降趋势。
在经历了2018年、2021年两次版号寒冬之后,试图进入游戏行业的人员和资本也会大幅度减少,实现「市场调节」。
而活着的游戏公司,也因为「未成年游戏禁令」等因素,导致收入下降了。
毕竟游戏行业占用大量社会资源,但对于国家发展却没什么用(甚至还有害)。
在国家急于产业升级、全面实现民族复兴的当下,游戏行业自然要被打击。
游戏这个行业可能就不符合国家的战略。
大的方面我也不会说,就作为一个美术生和曾经的从业者说点相关的。现在中国每年报考美院的人有小五十万,知乎上经常遇到“xx岁还来的及转行原画吗?”“我现在的水平能够入行原画吗?”这样的问题。你说你们这些年轻的优质劳动力,不想着去工厂拧螺丝,一个个就想着画画,国家怎么办?美术不当吃不当穿,更不能变成火箭卫星。国家的根基是实业好不好。年纪轻轻好手好脚去画画,国家的劳动力不能这样浪费,远不如乖乖回去拧螺丝把中国劳动力红利再续一波。
如果某种商品被个人或商业公司垄断,那么其影响就会和保守商业或制造业秘密的影响相同。因为,一旦这一商品被垄断,垄断者就会把市场存货量控制在有效需求之下,使得这一商品的需求量永远得不到满足。这么一来,他们就能以大大超出自然价格的市价卖出他们的商品,从而获得高工资或高利润,作为垄断的报酬。
在商业垄断出现之后的各个时期内,商品的最高价格几乎都是由垄断获得的。相反的,在某些时期或长时期内,商品可能有的最低价格,都是由自然价格或自由竞争价格获得的。在各个时期内,垄断价格都是垄断者可能向买者榨取的最高价格(或者说是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而自然价格或自由竞争价格则是卖者能够接受的最低价格。如果商品售价低于这一最低价格,卖者就不能够继续营业了。
除了垄断之外,还有一些作用不及垄断,但性质与垄断相同的组织或法规,比如排他的同业组合、学徒法规和各种限制特殊职业竞争人数的法规。这些组织或法规,实际上控制了某些产业,是一种扩大的垄断,往往能够让垄断者以超过自然价格的市价卖出这些产业的所有商品,也稍微提高了生产这些商品所使用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
这种市价增高方式,是由各种法规引起的,它会因为这些法规的有效而存在,也会随着这些法规的消亡而消亡。
——亚当·斯密《国富论》
老故事在讲一次。
区县里的企业不多,就几家小榨菜厂。
一到政协会议,提案的都不积极,唯独企业家代表最积极,有趣的是,企业家代表提了一堆诸如“应当整顿小作坊,家庭式榨菜作坊”,“为了保护环境,应当限制新建榨菜厂”。
这种“限制新建榨菜厂”的提案,是不是有点类似于版号制度?然而这恰恰是当地作“企业家代表”的政协委员,他的企业你猜得到吧?
一个区县的企业家代表,都知道用这种提案来保证自己的在弹丸之地的垄断地位。你去看看这十几年的全国政协的企业家代表的提案,再想想这些企业家代表们,背后是啥企业呢?
上一次版号停发,导致业界一片哀鸿遍野。
结果是腾讯网易两家拿下80%以上的营收,小厂热衷于被收购,被“大厂”看好;人才加速流转到大厂,外界风投被圈内大厂替代……
也加剧了寡头效应。
为什么?因为大厂的避风险能力强,有足够的空间适应政策和调整,而小厂绝大部分都没有这么灵活的身段,面对当时无法预估的开放时间和排队,最终止损的大有人在。
而如今,又是一次一刀切的停版号。
说实话,大厂还是那个大厂,即便不行依旧可以延续上次调整的sop再走一遍。家底厚,可以折腾。
小厂还是那个小厂,本土培养出来的人才依旧擅长在本土摸爬滚打,没有海外指望的团队大部分只能继续选择止损。
不管你是做存量的还是买量的,只要立项的时候不是面向海外,现在基本一泡无.
除非资方大佬愿意陪着你烧钱。
这只会加强寡头效应……
我有时候就幻想:我要是大厂,我就天天刺激有关部门一刀切,反正最后死掉的那部分团队的利润,人才,甚至项目都收入囊中,划算的很……
省得多蹦出来几个米哈游鹰角这样的,存量用户画地为牢,3000亿的蛋糕,他们拿走了我就少一份……
嚯,过了个年,看到了另一个奇葩新闻……如果以这种方式和一个游戏杂志说再见的话……那可真是让人目瞪口呆+匪夷所思啊
惊闻莉莉丝和散爆都砍掉了在研的二次元产品……哎,虽然原神火爆全球,但是二次元的核心市场还是在中日……单靠日本是不行的……脱帽
反正这些做不出产品的国产游戏公司本质是个流量变现渠道,活着也没什么意义,倒了当然也无所谓。
版号停发受到影响的不是中小企业,而是从来没有拿过版号的新企业。
旧企业无论你是大还是小,只要你拿过版号,就可以在现有版号的游戏基础上持续开发运营,从而维持收入。
很多人反复强调限制版号限制了精品,不过我其实非常想问,所谓的精品游戏,有哪个游戏是那种一年发几十个游戏的公司创作出来的?那些精品游戏,大多都是几年才做一款游戏的公司做出来的。如果你几年才做一款游戏,版号停发几个月对你能有什么影响呢?
版号是不是倒闭精品,这个其实目前非常有争议。但版号的初衷确实是为了限制发布出来捞一票就走人而不持续运营更新的游戏。
如果你的游戏是持续运营持续更新,基本上是不会被版号影响很大的。
所以我觉得吧,你骂,解决不了问题,你要揣摩管理者的意图,那么自己总是有路可走的。目前的这个政策不是要弄死游戏,而是为了,弄死那些发布出来就没下文的游戏,只留那些长线运营持续更新的游戏。
结论:让没有持续更新持续运营能力的游戏都退场,这大概就是相关部门的意图,大公司如果做一堆上线就不管的游戏也不会活得舒服,小公司只做一个长线运营游戏也能活得很好。至于你觉得这样合适不合适,那没有意义,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游戏公司如果要想活着,就只能按照这个路线走。
我想这就是提前准备抢占元宇宙先机吧。
一个元宇宙只需要一个版号,但是后续更新什么都可以,只有逼的狠一点,这些游戏公司才能在美帝制裁之前提前转型元宇宙。
又赢了。
很明显,很多__
把小年轻不爱交际、不肯努力、不愿进厂、不生孩子的原因归结为“一天天就知道打游戏”;
把小孩子不刷题、少运动、近视眼、身体弱的原因归结为“一天天就知道打游戏”;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打游戏则国足1:3越南;
小日本的“活跃少年儿童计划”,只能治标;
停发游戏版号,从源头管起来,治本;
中华5000年的智慧,他们学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