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错了,越拍越脱离群众。
一言蔽之,所有拍浪的片子,镜头都应该对准沙滩,而不是站在沙滩上拍浪。
不拍沙滩,浪就是一个自由流体,爱咋咋地,没有冲撞的冲击力,也就没有矛盾,没有对抗,没有妥协,没有挣扎,没有真实活着的样子。
沙滩上有什么?碎石头,是琐碎的尖锐石头;大石头,是沉重的累赘石头;还有一脚踩进去拔不出来的坑坑洼洼。
但最多的,还是浪花互动的痕迹。拍后浪时,其实沙滩上的前浪,在用身体支撑着后浪;拍前浪时,其实沙滩上后浪,在用身体推压着前浪。这里面力量复杂的相互作用,才是让浪变成浪的原因。
但也有人说了,别在这里谈什么沙滩,人家拍出来的浪也很美丽啊!
的确,对站在沙滩上的摄像机来说,一切浪花都可以脱离沙滩而美丽。
新年伊始,面向中老年人生活分享的社交平台“美篇”发布宣传片《前浪》,在包括央视网在内的各平台发布。该影片请何冰做演讲人,主题是展示并赞美中老年人多彩的生活方式,打破来自年轻人的代际偏见。
可观众们很快发现,片子展示的都【有钱有闲】的老年人的生活,因为他们分享的都是摄影、书法、T台走秀、民国服装cosplay、说走就走的旅行……
可以说,这完全是两年前何冰为B站录制的《后浪》的一个镜像视频。名字是镜像,主题也是:后浪的主题就号称是展示并赞美年轻人多彩的生活方式,打破代际偏见。而年轻观众却发现,影片中出现的全部都是有钱有闲的年轻人的生活,与普通人根本不沾边。此外,文案节奏,剪辑,打光,甚至背景音乐都如出一辙。
问题在于,《后浪》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宣传片,引发的是骂声一片和全网声讨。以至于“后浪”很快成为一个新的中文词汇,用于形容那些家境优渥生活无忧,从而可以通过昂贵的小众爱好展示“个性”的年轻人。也就是“X二代”的一种更含蓄更有讽刺性的近义词。
何冰作为一位饱受年轻人尊敬的老艺术家,经此一事,喜爱值大跌。
当时颇火的朱一旦团队制作了讽刺视频《非浪》,成为其播放量最大的视频之一;而快手借着热度针锋相对地发布宣传片《看见》,邀请艰难困顿却始终热爱生活的冬泳怪鸽黄春生来演讲,被转载到B站成为当天最热视频之一。
可已经这样了,为什么“美篇”还要制作一个一模一样的《前浪》呢?
我在知乎上看到相关讨论,大部分回答在痛骂此视频,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困惑——难道《后浪》被骂得还不够吗?为什么美篇还要这么做?
事实上,《后浪》招致声讨的真正原因在于2020年前后的两个变化。
第一是B站用户增长速度过快,用户构成迅速下沉。
在《后浪》发布前,B站月活用户数量达到1.72亿,同比增长70%。B站已经从最初专注动漫、鬼畜一类小众亚文化的平台,成长为年轻群体中的第一大视频网站,各个阶层背景的年轻人都上B站。
第二是受贸易战和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年轻一代大都接受了更好的教育,但很多却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
这就很可怕了。
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比如世纪初,比如10年前。那时候的大学生看到《后浪》,很多人产生的情绪应该是“向往”,而不是现在的“愤怒”,因为他们对未来有信心。自己现在虽然无法过上这样的生活,但凭借努力,未来说不定可以,或至少自己的下一代可以。可2020年看到《后浪》,却觉得遥不可及。同样是一代人,我的终点还不如别人的起跑线,这怎能不令人愤怒?所以在“内卷”过后,“躺平”成为了关键词。
用户的这两个变化发生得太快,显然B站的决策者没有意识,马屁拍到马脚上,舔错对象了。
但“美篇”的情况和B站不同。
知乎上很多批判前浪的答主说,没看到一个工人农民,全都像是“退休干部”。他们说对了,城市中产及以上,就是美篇的目标受众。
美篇并无公开财报,但我们可以从相关报道了解其市场定位。
根据2018年的报道,美篇用户57%以上在一二线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超过50%,还有1%的博士活跃在美篇。
大家想想,这可是中老年用户为主的平台,我国2020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达到54.4%。那个年纪的大学生乃至博士生,现在都是什么阶层?
如果说18年数据有些陈旧,那我们看看2021年的两个报道。“36氪”对美篇做的报道(其实是广告),明确提到,他们的主要目标是退休的“大量高层次、高知的中老年人”。报道中举出的美篇用户的例子是:
“如果是周六日的话,我一天上网时长可能有10个小时,至少有7-8个小时在美篇上。” 48岁的汪老师是湖北省检察院检察官,拥有军事、文学双学位,喜欢在美篇创作诗词。他认为,类似美篇这样的内容社区平台,最大的价值在于为中老年群体“提供了一个表达感情、获得认可的渠道”。
……
像汪老师这样的“斜杠老年”们,在步入人生的不惑之年后,开始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爱好上,诗词、摄影、登山、戏曲、绘画、舞蹈……
而美篇的另一篇推广类报道就说的更加明确:
看到了吧,“美篇”的目标用户,就是他们宣传片里面的那些有钱有闲有高雅爱好的“前浪”,也就是“后浪”的爹。既然如此,60岁以后仍为生活奔波的劳动者们(或按照报道中的对应说法,“低层次、低知”的中老年)凭什么出现在美篇的宣传片里?
当然,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大,这两年一些中产以下的中老年也加入美篇。但是,美篇同样没必要顾及他们的感受。美篇的盈利,主要靠的是虚拟礼物的打赏分成,和直播有些类似(但美篇主要是熟人)。对比一下,女主播表演什么节目,完全是榜一大哥说了算的。
没钱打赏只能刷666的底层们,人再多也没用。
这就是资本运营媒体的逻辑。在全世界,这几百年的时间里,同样的故事不知上演过多少次了。
1964年,英国著名的报纸《每日导报》(The Daily Herald)被迫关闭、出售。可这份报纸的读者数有474万之众,比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和卫报的总和还多一倍。它关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广告收入太低。因为这份报纸主要面向的群体是劳工阶层及其同情者,这部分人恩格尔系数高,消费意愿低,无法得到广告商青睐。
在历史上,无数面向劳工阶层的报纸都是这么倒闭的。这就是资本支配的结果。
所以,我们当然要批判《后浪》,批判《前浪》,乃至也可以批判B站和美篇的制作团队。但绝不能仅止于此,而要更进一步,看到不合理的媒介体系本身。也要意识到,国有媒体或者公共服务媒体是很重要的。他们必须有底层立场,为底层发声。任由资本的逻辑支配所有的新闻传媒,打着所谓“自由”的旗号,只能让大多数人的声音被淹没。
希望名字里带人民、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老年一类的媒体,能够有更大的影响力,并且真正给他们中的大多数一个发声的平台。或者说,只有他们真正给大多数人一个发声的平台,才能具备更大的影响力,成为货真价实的“主流媒体”。
为什么这些前浪拥有幸福生活??
因为他们有退休金。
这些退休金是哪来的??
后浪缴纳的养老保险。
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我见多了。但是这种端着饭碗,一边吃一边骂的我还是第一次见。
另外,展示前浪真实面貌的节目不是早就播完了吗??
《后浪》《前浪》都让你夸了,合着就是拿80后90后当牛马呗~
80后90后是拉车的牛马。
《前浪》是坐车的老爷太太。
《后浪》是赶车的车夫。
车走得慢了,《后浪》会用鞭子抽打牛马。
车走得快了,《前浪》受颠簸后也会鞭打牛马。
这个视频里面,我没有看见过一个农民,一个工人。只有上流社会的交际舞,滑冰,跳伞,冲浪。
而我看见的,自己身边的“前浪”却是这样的:
1.45岁想要进厂因为年龄大被拒绝,只能去找那些环卫工人做的那种零时工,干一天拿一天工钱,干这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那里招人就在微信群里互相打招呼,时有包工头拖欠工资,日复一日然后就欠款跑路的。早上6点,干到下午6点,中间休息两个钟。一天才180块。
2.到了更大的年纪,这种环卫工人做的种树,挖草工作也不要了,只能去捡废品,卖点水瓶。有个老人60多岁,晚上捡瓶子,白天拿去卖,我不知道她一天能卖多少钱,也不知道晚上要捡到几点,我只知道她这样的老人估计不能去跳伞,也不能去滑冰。
3.要是在城市里都呆不住,那就只能回自己老家了,儿女能寄钱回家的都还好,主要是买菜难,看病难,我们那里村子离集市5公里多,以前老人还能坐三轮车,摩托车,还有那种载人的货车去买菜,
现在老家县里下命令整治非法载客,三轮,摩托,小货车都不给载人载客了。老子买一个菜都买不了,只能拖那些村里稍微年轻一点的去帮忙买,其实年轻的也差不多60多岁了。一次买许多菜,坏了也舍不得扔,就那样一餐又一餐。
其实总的来说,不管是前浪还是后浪,这些视频里的年轻人,老人都只是上层社会的人罢了!剩下的那些呢?反正我在电视里没看见过他们的身影
我是觉得比较奇怪,都有快手的《看见》短片那么成功的例子了,为什么何冰老师念出《前浪》的语气还是那么的......怎么说呢,浑厚十足呢?
《前浪》视频我看了:前浪继续奔涌向前——何冰演讲_哔哩哔哩_bilibili
《看见》视频我也看了: 奥利给大叔短片《看见》_哔哩哔哩_bilibili
我只说我自己的看法。
在《前浪》里,给出的画面大多是拥有精致生活的老先生们,他们是不去计较无用之用,将某个爱好活成自己想要的形状。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劳动,只需要享受,享受那些极为小众且精英的爱好,似乎只有精英式的老年生活,才有资格被称作前浪。
同时还配上何冰老师浑厚、中气十足、磁性饱满的腔调,更是让人沉浸其中。台本里有大量的设问句、排比句,同时还有第一人称“代言”。其实何老师自己既不是前浪、又不是后浪,既不符合B站用户画像,又不符合美篇APP用户调性,给人的感觉就是来当代言人——是的,是广告意义上的。
但是在《看见》里,我能看到的群体就太多了。有不完美的少年,有缺牙的老人,有残缺部分身体的人们,有着艳丽装饰的男人,有着刚强服饰的女人。
这些画面不是小众的生活,而是大众的模样;不是精英的趣味,而是平凡者的爱好:
我们买不起精致的衣服,穿个枝叶也能起舞;我们去不了高大的歌厅,也可以在菜地里弹琴。
大部分的人过的,不是李子柒的生活,而是华农兄弟的生活。
但更重要的是,里面的大部分人在劳动。
在捕鱼的过程中、在放羊的过程中、在背负重物的过程、在采摘哈密瓜的过程中、在刻苦锻炼的过程中、在烘焙面包的过程中......
在清理高空窗户的过程中、在铲煤渣的过程中、在开重型货车的过程中、在做建筑材料的过程中、在给其他人送外卖的过程中......
我是学美学的,在我心中,是有一个美学高下排名的。
因为热爱劳动,人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因为热爱劳动,人才会专注于手上的东西;因为热爱劳动,才会折射出时代凝结的光芒。
“我们是世间的尘埃,却是自己的英雄”。
而黄春生,是快手的深度用户,是快手的名片,他的能量与情绪饱满,与快手是契合的。
而前浪的真实面貌,在《看见》里,早就一览无余了。
还是那句话:
无需去做矫揉造作的美,你比你想象中更美好。
预测何冰明年的某某公司推广视频:《中浪》
和后浪怎么一个尿性。通篇强调一个重点。
16号重温了一遍《最后的棒棒》
电影里老黄63岁在重庆拎着一根短木棒给油漆店燃料店打工,搬大米搬家具。
2公里110斤颜料15。一袋大米4毛。
为了帮人疏通下水道,伸手下去挖厕所。薪酬20块
有了高血压也不敢去医院,因为大医院去不起。
就连买降压药还要扣扣搜搜。
为什么要拼。
外孙要上学,女儿买学区房。
贷款压的难受。
待在家多一张嘴不如多一个钱包。
我现在越来越恶心这种花大价钱追求小众兴趣爱好然后表达自己优秀的。说到底这种不就是传递一个价值观
花钱=优秀
偏偏很多人好吃这一口。
年轻人自己挨了棒子要骂后浪。现在欺负中老年不会说话。没人骂前浪是吧。
六个钱包的道理适用于中国所有的新婚家庭。
但并不是中国所有的中老年父母都有钱包。
现在那些钱包鼓的跟哆啦A梦次元口袋一样的老年人站出来。
告诉所有人,
中老年可以活的很精彩。
精你马。
没钱的前浪是柴。
没钱的后浪是料。
那没钱的中浪在哪呀
《后浪》里的年轻人老了就是《前浪》里的样子,
这下自恰了。
就这点退休娱乐也好意思吹前浪啊?
李焕英81年买电视,那才叫把全国人民爆出翔!
奇妙的是,知乎大众却能跟贾玲跟李焕英共情……
所以也没必要喷那些怀念民国旗袍油纸伞的妹子们
美丽的旧上海1943,纯朴的老国企1981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