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谷爱凌妈妈谈教育「少点表扬聪明,多点表扬努力」,夸孩子需要技巧吗?正确的鼓励对于孩子成长有多重要? 第1页

  

user avatar   ceciliacat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04年的秋天,人大经济学教授给我们上的课里面,最让人惊艳的就是计量经济学里讲到的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应用,本质上是利用线性回归方程的最小平方函数,建立起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假设有 等多个变量 对 造成了影响,那么我们可以利用下面这个简化的线性关系来表达其数量关系:

求解过程在此不展开,但这个方程其实是希望拟合现实状况:即一个结果 的背后,其实有从 到 的k个影响因素,而这些因素对最终结果 所造成的影响是由 这些权重所二次影响的。


我们来举个例子:

孩子成功完成了一幅漂亮的画作

我们猜测,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可能受到以下 8 个因素的影响:

构图
配色干净
涂色精确
童真的想象力
坚持画了30分钟
纸张质地好,没涂破
画笔饱和度高
握笔姿势很棒

但后面3个因素没通过假设检验:

纸张质地好,没涂破
画笔饱和度高
握笔姿势很棒

最终,主要是前面 5 个因素,按照下列权重所发挥的作用: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上述回归统计的结果发现,孩子之所以能够成功完成这幅漂亮的画作,是因为:

首先,他具有童真的想象力坚持画了30分钟
其次,他的构图特别棒;
第三,他此次的配色很干净;
加上稍微注意一点点,不要涂出框、涂重,

最终早就了这幅漂亮的画作。

因此,如果想要孩子再次创作出同等水平的画作,我们需要重点鼓励以下4点:

发挥你的想象力+坚持画完+构图特别棒+配色干净

当孩子上述4点都做得很好以后,再补充鼓励:

哇,要是你没涂出框就更棒了,没串色的涂色方式,让这幅画更美了!

与此同时,忽略掉那些奇怪的「握画笔姿势一定要正确」、「你给我拿张厚点的纸来画」以及「这套笔都快没水了,我给你拿一套新的笔来」等对最终结果影响极小,甚至可能对主要的自变量产生干扰的因素:

比如,一再强调握笔姿势的正确,可能让孩子的注意力放在握笔姿势上,难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我觉得,上面的过程清晰地展示了「鼓励孩子的技术/艺术」,更进一步:

如果孩子完成了一件事,我们的分析本质上就是事后复盘(即归因分析)。那我们需要清楚知道哪些真正的影响因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并且这些因素有轻重缓急之分(即上面提到的权重)

如果孩子正在做一件事,我们的分析本质上是对结果的事前预测(当然更难一点)。那我们需要清楚知道哪些真正的影响因素可能会造成了怎样的结果,并且这些因素有轻重缓急之分(即上面提到的权重),然后重点强调权重较大的关键点,从而成为孩子的脚手架。

这是因为,我们给予孩子的分析(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都会塑造孩子的行为,这里我直接引用美国儿科学会关于「塑造孩子行为」的公式[1]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更多好的行为,那就鼓励孩子现在做得好的行为;

而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取得更多好的结果,那也同样需要鼓励和这个好的结果密切相关的行为因子

这才是所谓「具体的鼓励」里面,「具体」的真正含义。


关于「夸能力」还是「夸努力」,「奖励」还是「鼓励」,我曾经写过很多文章,比如过去知乎这篇回答:

在2021年末的时候,我的新书《成长型养育》历经三年时间终于面世,就是希望在国内推动由斯坦福大学的Carol Dweck教授在上世纪就已经提出来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希望更多的父母,用这样的理念去养育孩子。

Carol Dweck教授来自斯坦福,谷爱凌和她的妈妈谷燕也来自斯坦福,而这里,正是成长型思维的发源地。谷爱凌妈妈所讲的「少点表扬聪明,多点表扬努力」,也正是成长型思维的典型做法。


但是,作为一门系统的理论,我更希望大家注意的是下面三点!

(没错,这样的分析,我只会在知乎来写)


第一,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

不同于西方经历过「自尊心运动」失败的文化背景,国内的教育环境里面,本来就非常强调孩子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古人讲到的「水滴石穿、熟能生巧」无一不是在强调努力的作用;而很多家长也会在日常就夸奖孩子很努力。

第二,努力不只是埋头苦干。

在被学界围观了10+年对努力的过分强调以后,Carol Dweck在上世纪90年代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去解释何谓「努力」,她提出:

努力=努力+努力的策略

这点很重要,因为不是埋头苦干就能出成果,正如「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一样,努力的策略真的很重要!

第三,如果孩子已经足够努力,如何调整努力的策略呢?

这就是我在本篇回答一开始时,试图用线性回归方程来拆解的「影响最终结果的关键因子」,只有鼓励到点子上,才可能让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焦虑:天哪,上面一堆公式看起来好难。

其实并不是,只不过是我拆解得比较细致而已;很多时候,作为父母,我们积累的先验知识,早已能帮助孩子去识别,哪些关键点要做好,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所以,实操的方法来了:

当我们鼓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抓重点去鼓励。这些「重点」是我们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而且当孩子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这就好比,我们总说让孩子「好好写字」,孩子会很懵,那么我们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让孩子写字注意「横平、竖直」
第二阶段,让孩子写字注意「看清楚每笔都落在了田字格的哪个部分」
第三阶段,让孩子写字注意「轻重要一致」

孩子也就能写得更好了。


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做成长型父母。

参考

  1. ^ US AAP. How to Shape & Manage Your Young Child’s Behavior. Trauma Tool Box for Primary Care (Copyright © 2014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10/15/2018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谷妈妈说得非常有道理,但也不全对,怎么夸要看孩子的特点,缺啥,就夸啥。谷爱凌肯定不缺聪明,但绝不适用于绝大多数孩子,对于学习真吃力的孩子,首先鼓励他的自信心,就是要适度的有针对性地故意夸他聪明,这样才能帮他建立自我,尤其男孩子,高中以前是显得不够聪明的,如果自我意识定位于笨蛋,反而容易松懈放弃了。这时要看准时机,不动声色地赞扬他,“思路不错,就是粗心了,下次要更仔细。”,“不够熟练,但大方向对了,加多一点练习。”,这样孩子的自信才能颤颤巍巍地建立起来,随之努力才产生了意义,自觉性就提高了。到了瓶颈处,再鼓励努力,毕竟咱们普通人很容易意识到自己在智力体系中的地位。但这些都不是绝对的,一个人的智力与努力,在各个方面各个阶段是犬牙交错,互有长短。换着花样地夸,来回来去地夸,就能把孩子夸出头的。


user avatar   zhang-zheng-xi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千万慎重。

谷燕女士看来还是在美国的时间比较长,对中国舆论趋势的认知已经落后了,可能不清楚努力(内卷)现在基本上已经是个贬义词了。

中国的孩子真的不需要再强化“努力”这个认知了,看看那些高考工厂的孩子吧,他们的时间已经被压榨到秒这个级别了。谷爱凌同学当然极其优秀,但仅仅就努力而言,每天能睡十个小时还能兼顾高强度滑雪的谷同学,给这些孩子提鞋都不配。对于这些已经卷到极致的孩子来说,进一步强化“努力”这个认知,下场可能不是抑郁症就是猝死。

我在我家老大出生以后,看了无数的育儿书籍和营销号,得出一个结论:

人类距离程式化量产“优秀孩子”起码还有一千年。

所谓的育儿科学,全部都是经验归纳型社科,和经济学、心理学等等其他社科一样,本质上都是中医。你说他完全无效吧,他有些情况下捅咕捅咕确实能治病。你要完全信任他吧,你看别人都治的挺好,可同样一剂药下去,别人没事,你的肝肾全被干废了。

别误会,我对经验归纳型科学和中医都没有意见,在无法数字化解读之前,这些都是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有益补充。我只是非常担心,有些育儿焦虑的父母,看到谷燕女士的成功,便急吼吼的照方抓药,最后害了孩子还不自知。


user avatar   yamamoto-NUM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想到连如何夸子女都要有正确的姿势了,这种话初听挺有道理,仔细琢磨下,就是伪科学,就是那种不经研究论证而简单推论出来的所谓道理。就像亚里士多德随口说的:两个铁球,一个一磅重,一个十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则十磅重的铁球落地更快,而且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后来被伽利略打脸。

夸人技巧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用符合你平时生活习惯的话语会更自然。平时夸孩子聪明,就继续夸他聪明好了,要知道,聪明也不是白得的,聪明也是要靠后天努力才能维持住的。就像门捷列夫睡梦中发明了元素周期表,我们会说他很聪明,但他的聪明的发明是日积月累的思考最终导致了灵光一现,我们夸他聪明并没有磨灭他的努力。父母如果非要照抄别人说的“科学”的鼓励方法,而不是自然而然的语言,则非常容易在措辞或者语速、断句上失当,听者的感觉是非常不真诚,像是照着课本背出来的。

在资讯这么发达的时代,孩子们获取的信息已经不少于父母了。父母能看到这类提问,子女们也一样能从不通渠道看到。如果子女发现父母为了“科学”地鼓励孩子,在夸自己时采取了跟以往不同的语言,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脱口而出的话语,那种感觉就跟吃了苍蝇似的,还不如不夸。


user avatar   si-lu-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她的回答是:“爱凌刚上学时,老师说:不要纠正孩子的错别字,不打击孩子的创造力;少点表扬他们的聪明,多点表扬他们的努力。我就是照着这两条做的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指望了,现在彻查死路一条。

当初马科长说出别问了,别问了的时候你们说人家高情商,保护了当地的煤矿工人,现在说这句话的机会到了江苏省委调查组身上。

脉络早就理清了,是不是拐卖,是;为什么没人举报,因为整个地方都把这事当成和吃饭呼吸一样自然,整个地方都是知情人,你们能把整个地方人全抓了?你们心里装着九州万方,人家地方心里只装得下县城。

这个时候,徐州只能求你们了,别问了,别问了。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东南大学万某在支教期间踢飞其所教学生? 
  如果足球纳入高考,能挽救中国足球吗? 
  如何看待教育部新通知:严肃查处(高校)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等行为?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国元素与国际奥运元素完美融合,开幕式入场曲子是世界名曲集合,大家都听出了哪些曲子? 
  小学生花 3000 多连买 82 个盲盒,盲盒对于孩子的吸引力在哪,该如何树立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大学生生活费一般多少? 
  现在小孩的教育到底该怎么做? 
  坐标上海,高中不给学生排课,是否合理? 
  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总是哭着不去幼儿园,怎么办呢? 
  大学老师的讲课质量有多么重要? 

前一个讨论
大家总说差期刊灌水,好期刊还是灌水,难道论文不是有一点点创新就够了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演员何冰再次演绎《前浪》,展示前浪真实面貌,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