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15 岁少年 18 次进酒吧豪掷 28 万,家属称是家里全部积蓄,酒吧有「诱导消费」嫌疑。你怎么看? 第1页

     

user avatar   xin-dai-diao-ch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诱导消费这个锅,酒吧怕是甩不掉了。

15岁的少年,还是个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个限制行为能力人,哪里有底气18次进酒吧豪掷28万?他是不是你的目标客户难道你心里没点数?即便真的家里有矿,你不拦着他,你就有责任!

所谓民事行为能力,就是指民事主体以自己独立的行为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有民事权利能力而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民事主体,要想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就只能通过他人代理。这位少年,要想享受这样的高消费,得由监护人说了算,就是让他爹过来买单。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或许酒吧会辩解,看着这位小伙不像个未成年人,人家长的着急,说话办事成熟老练。这话,只能唬唬跟你一样弱智的人。

一个顾客是不是目标客户,他的真实消费能力、他的家庭背景、他的生活状态,从他的谈吐举止上、待人接物上轻松可以了解,去一次就能摸得清清楚楚,他都去了18次你还说把他是成年人,你是装傻还是真傻?

很显然,醉那个啥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商家以盈利为目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了业绩提成,管他少年老年,不看年龄只要给钱都是好顾客。时不时来点营销话术,加上点激励措施、发嗲表现,少年要是能把持住算我输。别说少年,有多少成年还频频被骗!这个行业本来就水深,诱导消费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潜规则,你懂的。

监管部门是该出重手了,诱导过度消费,违背市场经济规则,违背民法典的立法目的,由此产生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必须早早治理。

如果把这件事的责任全部推到商家头上,显然是不公平,少年的家长必须承担一部分责任,教子无方,就要交学费。毕竟你把人家的酒喝了,先不说那个酒到底值多少钱,那也是拿钱买来的,不是大风刮来的对吧。

除了追究商家和家长,还有就是少年的损友了,要好好查查提示短信删除是谁教的,要好好查查每次都是谁鼓动纵容的,明明知道他的家境,还去跟他一起祸败,变相坑人,这样的队友恐怕也是未来堪忧。


user avatar   lu-shang-bu-chi-niu-rou-m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家长最好还是给孩子一些零用钱,但必须定时定量,决不能随要随给。

这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对钱的概念。

越是没有收入的人越对钱没有概念,越是对钱没有概念的人,花起钱来就越惊人。

比如酒吧豪掷28万的这个15岁男孩,或者之前那位酒吧过生日200瓶香槟洗地的无业女孩。

越是没有收入,就越对金钱没有概念,花起钱来就越容易大手大脚,自身缺乏社会经验,被消费主义洗脑,再加上商家的刻意诱导,花钱一旦上起头来,往往就不知道几十万是什么概念了。

京东上一只帝王蟹248块,28万可以买1129只帝王蟹,每天一只足够吃三年,这还没算批发价带来的优惠。

可你在酒吧花掉28万,只需要一晚而已。

一晚之后,什么都得不到。

我很讨厌商家宣传的用消费来渲染尊贵感,酒吧花28万就能从普通人变成马云吗?神龙套能让你买的起一线的房子吗?酒桌上听到一声声吹捧,你那被烟酒熏坏的肝肾晚年就不用进icu了吗?

不属于你的身份花钱无用,属于你的身份无需花钱证明。


user avatar   mr-anderson-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诱导消费。明知未满18,还要接受别人点单,全款退那是肯定的了,要不要赔也大概率跑不掉。聪明点赶紧跪,千万不要头铁。头铁能不能铁过腾讯?腾讯游戏充值钱也退了,没赔钱是万幸。

15岁小朋友那些酒有没有喝下去,喝下去了有没有身体伤害?有没有精神伤害?要说没喝,那么没喝的酒哪去了?消失的酒谁喝了?

除了这个未成年人 ,其它有没有未成年人消费过?有没有喝过酒?如果有,那么如何处理?

店里的酒是不是都是正规渠道进货


user avatar   yin-jian-li-fu-mu-xue-t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笔积蓄是完全可以追回的,但从教育孩子的长远角度来看,仅仅追回积蓄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家庭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孩子的财富教育问题。

而对于这个问题,尹建莉老师的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曾给出了答案:

“乱花钱”只是表象,深层原因是孩子内心空虚且不自信,以及对父母的不体谅。

这种心理问题的来源,和父母一直以来对孩子的严厉管制或不尊重、关爱不足有关。

自卑感需要消弭,物质的堆积能带来心理暂时的满足,但它持续的时间很短,一旦意识到自己身上不再有别人艳羡的资本时,就会去寻找新的吸引点,于是再去花钱。

缺乏父母关爱或尊重的孩子,也不会把体谅送给父母。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钱人的孩子会乱花,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甚至较差的孩子也有这种情况,原因是他们的心理基础是一样的。

这种情况,要解决的不是如何监督孩子花钱,而是如何让孩子内心自信,感觉有爱。

浪费从古至今都不是个好习惯,任何时候都应该教育孩子懂得节俭。

但凡事过犹不及,家长如果用节俭消解一切开销的价值和意义,无意中也是把钱奉为圣物,这也会导致孩子形成另一种拜金心理。

有一位妈妈,出生在农村,从小知道生活的艰辛,自己平时很节俭,从不买华而不实的东西。

她有一个9岁的儿子,在妈妈过生日这天,孩子想到妈妈从来没有收到过别人送的花,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就花几元自己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了三朵康乃馨。

当孩子把花送到妈妈面前时,没想到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

她对孩子说:你给妈妈买礼物我很高兴,可是我们以前说过的,你花钱需要提前跟爸爸妈妈说,而今天你却没有告诉我们。

再说,妈妈觉得买花不太实惠,它很快就会枯萎,你要是送些其他的给我,我也一样会喜欢的。

孩子一下子哭了,他说:

“妈妈,我是想给你一个惊喜,所以不能提前跟你商量。虽然花会枯萎,可是心里会记下这个快乐的。”

这位家长事后感到很不安,她隐约觉得自己做得不对,不该有那样一种反应。

但她还是担心如果自己纵容孩子买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孩子会不会慢慢学会乱花钱,以后是不是会形成一种攀比心理?

我的答案是:不会的,只要家长不乱花钱,没有攀比心,孩子就不会形成这样的心理。

有些家长在金钱上对孩子管得非常严,从不给孩子零花钱,他们会对孩子说:

“你想买什么跟我说,只要合理,我都给钱。”

这个规定看起来碗大汤宽没问题,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合理”或“不合理”,是家长来判断的,它根本不是孩子的想法;

而且孩子有时会有些属于自己的小秘密,不想跟你说,比如某个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过生日,孩子想送一个小礼物,如果他手里有一些零花钱,就不会为难。

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后,贫穷与富有就是一种心态了。

对孩子控制太严,显而易见的潜台词是不信任孩子。

信任不会让孩子变坏,相反,家长看管得越紧,孩子越容易找机会偷钱。

如果你的孩子之所以没偷钱, 仅仅是因为你把钱看管得紧,不让他有机会拿到,你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至少失败了一半。

孩子如果能在自主消费上和父母取得共识,他就不需要偷偷摸摸,没有一个孩子天性喜欢干偷偷摸摸的事。

细节也很重要,可体现信任或不信任。

在给孩子钱时,最好放心地让孩子自己到抽屉或父母的钱包里取出需要的钱数,不要检查,也不要用狐疑的眼光打量孩子是否偷偷多拿了钱。

信任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

诚实是本性,说谎是技巧,如果依本性能解决问题,他是不需要再动用技巧去解决的。

另外,家庭收入要对孩子透明。

并非一定得让孩子知道存折上的具体数额,而是要坦然让孩子知道家中的财务状况。

至于具体数额让孩子知晓到什么程度,这取决于家长自己。注意要提醒孩子,家庭财产数额是隐私,不可以讲给外人。

孩子往往乐于和父母共同知道一桩自家的“秘密”,这样他有主人公感觉,觉得被尊重。无论如何,切不可用谎言来欺骗孩子。

我认识一位家长,她丈夫月薪1万元,但她为了防止上中学的孩子乱花钱,就对孩子说爸爸每月只赚3000元。

本来房贷都还完了,却对孩子说还有20万元的房贷。

这样的谎话说得再天衣无缝,孩子也能慢慢察觉出来。

所以当她向我倾诉,说她的孩子说谎、偷父母的钱出去乱花,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一个人之所以会“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多半是因为偶尔的过失被错误处理,一直有负面能量不断输送给他。

没有人天生是堕落的,只有环境一直在营造一个小偷,一个人才能最终成为小偷对人性的不信任,可能是家长自我心理的一种投射,反映的是家长自身的问题。

作为专注家庭教育领域的平台,我们的联合创始人、首席导师尹建莉老师,是超级经典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尹老师将自己的女儿圆圆培养得品学兼优。圆圆16 岁参加高考,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 22 分,后在美国常春藤盟校攻读硕士学位。

我们助力家长,家长助力孩子。

目前,已有 1000万儿童家长在学堂收获成长,解决育儿困惑。关注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即可获得【免费育儿咨询】人工服务。

看完记得点赞,如果孩子在金钱方面出现问题还请家长多反思自己。

真正的教育准备是完善自己,在财富教育方面也一样,不但要求家长有好的教育理念,还需要有好的财富观。

作者介绍:樱桃小肉丸。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工作者。


user avatar   qing-feng-84-77-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凡是带有娱乐性质的场所,本身就很吸引人,难以让人拒绝。因此,未成年人到酒吧娱乐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寻求消遣和刺激。

这种需求虽然我们可以理解,但是酒吧只要能够严格落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制度,禁止未成年人消费的行动,就不会出现未成年人在父母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花光家里所有的积蓄。

然而,我们从这位15岁少年的事例来看。酒吧明显对未成年人的管理极其不到位,致使当事人小张18次进入酒吧,豪掷28万元买酒。

尽管酒吧工作人员当时看过小张的身份证,但还是选择了视若无睹,准许他可以进入和消费。显然,这件事与酒吧的不作为有直接影响。

除此之外,这件事的当事人小张和他的父亲也要承担一定的过错。

小张是不应该随意出入有严格限制的娱乐场所和未经父亲允许消费。而其父则是没有保管自好己银行卡和对孩子存在监护缺失。

我想到最后,大概率是小张和他的父亲承担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是酒吧自行承担的结果。当然,酒吧被罚款也是必然的!


user avatar   doctorw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子女教育和法律的问题很多答主说了,我来说个社会方面的。酒吧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了信息差,诱导未成年人消费,利用未成年人的虚荣心来赚钱,让未成年人在不知道后果的情况下消费,这种做法其实就和战争中把一个城池里的小孩全都杀了然后炫耀自己战无不胜一样。


然而,这种不厚道的赚钱方式大行其道,这不仅仅是监管缺失的问题,也符合资本逐利的特征,对于资本来说,做生意,如果能赚钱,被枪毙和坐牢都可以承担,就坑一个15岁小孩家里的钱,也没那么伤天害理吧?就在你们觉得酒吧不厚道的时候,酒吧还会觉得:我还没叫那个小孩贷款呢,你们急啥?我已经很厚道了!


只要你心够黑够狠,那么的确是可以赚到钱的,看看这15岁的娃,连老爹的银行卡号密码都知道了,里面还有28万,这种对于酒吧来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不吃白不吃啊。这和之前健身贷款60万的女子是同一个路数,一个是利用虚荣心来诱导你消费,一个是利用焦虑来诱导你消费。还有那些医美也是。


而对于农村出身的家长来说,你预见不到这种诈骗,那么很容易就被收割,这东西基本上没法防,你首先要知道现在有这么一种玩法,你才能对自己,对小孩进行教育,我经常能够在地铁站附近看到公安贴的告示,告诉大家要警惕网络诈骗,电信诈骗以及现实中的诈骗,如果不幸中招了,快点走法律途径。


你辛辛苦苦赚到的钱,会有很多人惦记,想让你掏出来给ta们。


此外,对于这个15岁少年,家庭教育是一定缺失的,先不提金钱观,就拿从花钱获得别人一声赞许的这种虚荣心来说,这是社会风气转型中的一次又一次的牺牲。如今这个社会,谁虚荣心强,谁好面子,谁就一定会栽跟头。不只是这种酒吧坑钱的,医美的,健身的,连那种想成为仌然后去给资本家当韭菜,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次痛苦的转型,上一代主流是讲面子,而新一代要转型成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在更早的年纪学会理性消费,少点虚荣心,不是因为虚荣心能带给你的快乐多短暂,而是因为会被坑。

<你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有个词叫做焦点效应,很多人都高估了对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看法,比如你在演讲时,你自己紧张,但是别人觉得你没有紧张,因为别人根本就没认真听,所以你讲错了什么,你当作没事一样切换过来就可以了,大家都在摸鱼,没人听你的,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来看看关于焦点效应的讲解↓

焦点效应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6559304275841024

视频搬运自抖音科普博主Ethan清醒思考(ID:EQLQ),一个心理学科普博主,对两性心理,情感心理和个人性格,成长方面有很深入的理解,值得一看。



user avatar   zhang-wen-tong-72-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民法典》显然酒吧的行为已经违法,后续会是退钱还是如何,我们等着法院判决就好。

那我们看看有没有其他值得关注的点。

1.最开始是跟同学一起去的,同学是出于什么目的带他去,是一开始就和酒吧老板串通过的吗?还是只想跟着爱花钱的冤大头同学沾光,在酒吧里呼风唤雨?

建议查一查该同学和酒吧老板的流水。


2.关闭了消费提示。

这一点如果是少年自己想出来的,那他或许是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还要去消费。那么有没有可能是钻研透了法律,去钓鱼,吃霸王餐?

如果这是酒吧老板,或者同学教的。那就「诱导消费」这罪名就更重了。

可以查一查聊天记录,判断这一点吧


3.连续18天,每天趁父亲睡着出去,到凌晨回来。

这个情况的话,无论家人还是学校都很容易发现异常的(虽然可能当时没开学,仅猜测)


4.其实酒吧老板的聊天「你今晚还来吗」「余额不足了,得充值」这就是普通的营销经历对客户的商业对话。

如果要起诉的话,应该咬准的重点是「身份证15岁仍然允许进入」


user avatar   li-yuan-hao-90-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监护人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被监护人的行为承担责任比较好,当爹的要坦然接受自己监护不力的责任


user avatar   morganc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unbelievable = 无法相信


user avatar   wang-tian-tian-91-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国的出生人口确实是在逐年降低的。

但包括题主在内的大家需要厘清一个被误读的概念:出生人口降低≠生育意愿的降低。

出生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人口结构。

这一点非常好解释: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人平均初育年龄是几岁。

大约是25、26、27岁的样子。

2015年的中国人口结构如图所示。在所有有生育能力的成人里,25-29岁人占比最高。

2019年的中国人口结构如图所示。在所有有生育能力的成人里,30-34岁人占比最高。

这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事实:符合平均初育年龄的人在逐年变少。

从未来的人口结构来推理,往后出生率必然还会下降,营销号还会狂欢,贩卖焦虑什么的最简单了。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人口结构的收紧,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我写这些想表达的是,情绪是非常容易被煽动的,看到出生率马上思维发散到不想生,马上发散到高房价,马上发散到教育成本,马上发散到性别对立,马上发散到“这国怎,定体问,我陷思”,七十二路空明拳啊讲故事啊啥都来了。空谈这么多唯独不谈科学,殆矣!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宁波晚报发文称为保护肖战录制《演员请就位 2》,当地派 40 辆汽车护送还掐断监控?是真的吗? 
  为什么二奶小三不违法而嫖娼违法?如何区分和认定? 
  看完寄生兽以后一直在想,人类吃动物的肉算不算违背伦理道德? 
  如何看待广东一独居聋哑独居老人遭多名学生入室殴打并抢走财物?警方通报 4 人被刑拘,需承担什么责任? 
  如何看待“奔驰维权女车主”担任监事的公司被查封? 
  调查显示,仅三成 95 后每天工作超 9 小时,95 后比 85 后更爱摸鱼,如何看待这一调查结果? 
  哈尔滨一公交溜车夹死 72 岁刷车工人,车队队长称:驾驶员操作不当,未拉起手制动。各方应承担什么责任? 
  人口数量下降能缓解当前社会内卷的现象吗? 
  网传西安一月子中心粗暴对待婴儿,公司称已道歉但绝不承认虐婴情况,涉事员工和公司需承担怎样的责任? 
  你如何看待“创客”(Maker)们群聚制作一些随处可见的机器人、多轴飞行器的行为? 

前一个讨论
读研真的就是给导师干活的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SCI 论文越多,科研能力越差」的评价?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