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秦国享国500余年,为何统一后才坚持了不到15年就灭亡? 第1页

     

user avatar   xu-xiao-yi-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法家的问题所在:马上取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

原因很简单:法家以赏罚二柄来驱动,抢了东西来就赏、犯了错就罚,以赏为对外掠夺的动力,以罚来划定行为边界。这在群雄并起,相互劫掠的强竞争环境下非常好用,动力强、约束高、成本低。

使得整个群体的运作简洁高效、执行力强、运行成本低。恰如荀子入秦而震撼不已。

但等到法家把对手一一打倒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1、没得抢了。能抢的全都抢来了,那么如何赏呢?!本来抢100块,拿出一半来分都没问题,反正君王得的是大头,只要能抢到,君王的力量就在增长,而且增长的比下面的人还多、还快,所以君王不怕下属能干、更不怕赏的有多重。

但现在没得抢了啊,再赏都是从君王腰包里掏,也就是说君王用自己的血肉来赏下属,那赏的多了、赏的重了,叫做尾大不掉。

赏的轻了,那就等于动力熄火了。而臣子却都被赏罚二柄刺激的欲壑难平啊,那他们现在手上又有权,那咋办呢?!凉拌!要么鱼肉百姓、要么彼此争斗。

2、以前,由于结果简单明了:能不能抢到东西、抢到这些搭进去多少。所以赏罚非常简洁直观,但现在是治天下了,问题就复杂化了,一方面政绩的好坏不直观了,用啥来综合评价一个官干的好坏呢?!现在这都是个问题,更何况没有计算机、没有大数据、没有舆情系统的古代?!尤其是为了防止尾大不掉,什么事都是一堆官一起彼此监视、彼此掣肘、彼此竞争的情况下来区分出单个官员干的好坏呢?!

所以,大一统之后,立刻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谁干的怎么样,搞不清楚了。所以二世才会觉得确实应该搞督责,其实放今天就是绩效指标考核,没毛病的,但谁来掌握这根鞭子就成为了关键。

3、以前,整个政治环境是君王掌握强大的力量,然后以结果行赏罚。但现在由于不知道谁干得好谁干得坏,连臣子在干啥都不知道了,怎么办?!只能把原本简单高效的行政体系复杂化:流程化、合规性。简单的说,就是任何一个事权都要分拆给几个平级的官员合作办理,然后再设置监察人员并坐。

这个办法的好处就是可以管住官员防止单个官员由于独掌大权,然后坐大;但也自然导致政务复杂低效,给了各级官吏上下其手的空间,所以官僚体系迅速腐化、低效、充斥各种关系户,再简单的事情都复杂了。

长此以往,单个官员确实无力抗衡君王,但整个官僚系统逐渐板结、有了自己的利益诉求、有了自己的意志,而君王也不得不服务于官僚系统的整体利益,哪怕这个利益是在损害君王的利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综上,法家治天下就面临着:动力熄火,开始激烈的内部争斗;逐步形成凝固的、腐化的、食利的官僚集团鱼肉百姓、残民以逞,而君王却不得不依赖该集团否则真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也就是说,法家治平对君王的要求太高:要能在赏罚二柄无效的情况下能约束住官僚系统的贪婪、驱使官僚系统有效运转。

这就是儒学为何在大一统之后,在天下治理方面显现出自己的独特优势:法家以赏罚二柄刺激欲望,导致官员欲望太强、不择手段又无底线。而儒学是通过教化在人的内心植入软约束,虽然官场就是个利益场的大染缸,但强调良心和道德总好过赤裸裸的追逐利益:念道德文章的文官总比不择手段又攥着刀把子的好对付不是。


就题主所问,我个人的回答是:法家过于强调以赏罚二柄刺激欲望,而在大一统之后,官僚系统一方面被欲望刺激的内斗剧烈、另一方面又会迅速腐化、板结。过于贪婪、腐化而低效却又内斗剧烈的官僚系统对君王的能力要求太高,稍有驾驭不住就会倾覆。

所以大一统帝国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压制官僚系统的贪婪、推迟其腐化的速度。以我们的历史经验,主要是几个方面:

1、以文官为主体的流官体制,即郡县制。大一统之后,更要是念道德文章的文官,虽然最终也避免不了腐朽,但好歹能维持个一两百年

2、扶持寒门士子。寒门士子更有动力,更有理想【应该说有理想的比例高一些】,当然其力量也弱,对皇权的威胁也自然小得多

3、以考来选才。舍此之外的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等等,最后都会形成跨州连郡的巨室豪门,成为事实上的贵族

最终,我们形成的就是:独裁皇权高高在上、【科举出的】流官+【有科举功名的】士绅治小民。也即,本朝与士大夫共天下,大大推迟了官僚系统的腐化速度,这才实现了王朝的长治久安,总能有两三百年的王气。


user avatar   tk110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的根源,要去《商君书》里面找。

两千余年以后,一位伟人说:不断进攻是军国主义得以存续的关键,一旦攻势停歇,它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这句话非常适合秦国。并且从变法强国之初,商鞅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了。即所谓“抟力”与“杀力”之辨。

商鞅认为,国家强大的秘诀在于:驱使它的人民只做两件事,耕作与战争。

可是耕地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作战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人们不乐意去做,怎么办呢?

那就用严刑峻法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同时用爵禄赏赐诱使他们自愿去做。

实现前者,就要堵塞其他的阶层上升渠道,只留耕战这一条路,所谓“利出一孔”。

实现后者,就要奖励耕战,以耕战的成果作为授予爵位的依据,所谓武爵武任、粟爵粟任。并营造全社会尊崇耕战之士的氛围,鼓舞人民比拼赶超的热情,使人们闻战则喜。

但仅此还不够。使全民投入农战,仅仅可以完成力量储备,还不足以实现国力的增强。

所以就有了第二点:抟力与杀力。

能抟力,能杀力,曰攻人之国,强。能抟力不能杀力,曰自攻之国,削。

意思是:能够集中力量并消耗力量,是攻打他国的国家,会变强。能集中力量却不能消耗力量,是自己攻打自己的国家,会变弱。

商君书里面解释过原因:如果集聚了力量却不消耗,就会生出各种弊病,这些弊病就会形成内耗;如果把这力量用来攻打别的国家,那这些弊病就会转移到对方那里去。

后世的法家用举例的方式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周武王不过占据了西岐那么巴掌大点的地方,却能够封赏天下诸侯,用的是什么?用他西岐的米,一人分不到一升;用西岐的钱,一人分不到一文。所以他哪来的那么多财物?当然是从纣王那里抢来的啦。此所谓明赏不费,赏之尤至于无赏也。

先把人们的力量聚集在农战上面,然后驱使他们去战场上取得赏赐。唯有如此,国家才能强大。

商君的强国之术,不是做大蛋糕并分蛋糕,而是让百姓保持饥饿,从而驱使他们去抢别国的蛋糕。

史载秦人在战场上不惜命,徒脚赤膊也敢冲击别国的甲士。因为在秦人眼里那哪是甲士啊,那分明是良田美宅奴仆和社会地位呀。

一旦这种饥饿得不到缓解,饥民们就不会再听从了。秦统一后,意味着没有了增量市场,商君之法濒临崩溃。

不仅仅是失去了军功的来源,更重要的,是一种已经运转了上百年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思想观念乃至生活习惯的全面瓦解。

不得不说,商鞅是一位极其富有洞见力的政治天才。他敏锐地抓住了战国时期的主要矛盾,用这种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最大限度整合了一国的力量,为完成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统一伟业奠定了基础。

但也埋下了秦国灭亡的种子。

“能抟力,不能杀力,曰自攻之国,削…”

秦孝公看着外面分崩离析的国家,心里五味杂陈,口中默念着商君教给自己的这句话。当年那个年轻的中庶子卫鞅,与他畅谈了三日三夜,再出来时,心中的迷惘一扫而清。那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商君,商君,大秦完成了先王的遗愿。可是大秦就这样灭亡了。商君,可再有良策,以教寡人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我只管完成你的梦想。其他的,留给后人去做吧。”

秦孝公叹了口气,把脑袋缩了回去,盖上棺材板接着睡大觉了。

商鞅则把脑袋摘了下来,随意一扔。一百年了,他早已习惯了这种散装睡姿。


user avatar   jian-xi-xi-xiao-hai-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撑死了了呗。

以秦汉的生产力,不足以采取这种先进的郡县制!

汉初也是郡国并行制度。

现代也有很多的公司被撑死。和秦国一样。

六国有低成本处理问题的方法,而秦国不适用!因为秦国灭了六国所以秦国必须承担起这部分责任。

最简单的是赵国抵御匈奴,楚过对付百越。赵国对付匈奴只需要长城加上五万到十万军队就可以了,秦国就得加固长城,然后再加上最精锐的蒙恬三十万秦军才能解决。

楚国对付百越,也不需要太大的成本,而秦国就得任嚣赵佗加上五十万军队才能压服。

大量士兵背井离乡,家属别说不可能跟过去,跟过去也是戍边,穷山恶水的,老秦人自己就受不了了。

唐的强盛,隋打的基础,汉的辉煌,秦功不可没。

隋秦两代短命王朝,说白了都是步子太大扯到蛋了,帝王的思想太超前,国家无法承担他的意志,导致国家崩溃,但是他们做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代价都被秦承担了,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上就是享受成果了,反抗的要么被杀,要么老死了。

帝国危险因素,六国余孽,有能力的楚汉的时代早就跳出来了,没出来的也老死了。人口损失巨大,民心齐定。

秦国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比如驰道,长城,灵渠,郑国渠等等,民夫死光了,汉捡现成的。


就这样,西汉初年维持的统治还是郡国并行制度,并且放弃了南越。等于汉初实际控制,就是关中汉中蜀中晋中这点地。比秦国大点有限,


硬件承担不起软件,硬件就会崩溃。帝王太超前,太想做千古一帝,有时候真的是一种悲哀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统一成本过大,导致了秦的速亡。

“车同轨,书同文”,光一个长城多大的支出?湘桂运河、阿房宫….法家脾气又大,恨不得毕其功于一役,于是财政支出过大过快,货币贬值严重,半两成了榆荚,人心尽失。

中华第一帝国消化统一成本,一直要到汉武帝时期才完成,又开始大规模支出打击匈奴就是例证。


user avatar   she-hui-ke-xue-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尽管战国七雄在政治上、文化上甚至军事上都做了一统天下,取周王而代之的准备,但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国家制度变更,却不是那么好完成的。

秦国偏居一隅,国祚绵长,是因为其国家管理体制已经和那块土地的禀赋深深的结合在了一起。航运不通、土地肥沃决定了必须以农业立国,而农业立国就必须让政治、文化、组织等各方面符合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规律,进而使得民众的组织性、政府的动员力非常强大。然而,其他六国也在漫长的统治时间里完成了国家制度与土地禀赋的结合。如齐国东临大海,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商业繁盛,管理尺度就相对宽松,这正是商品经济所需要的。

当秦国变成秦朝、当秦国以关中平原的地理禀赋所赋予的管理制度去横推天下,去覆盖中原、东海、江南、西南时,必然存在诸多的制度与文明、制度与文化、制度与习俗的不合,这为六国贵族的封建复辟提供了民意基础。

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秦国一口吃成了个胖子。

周朝为什么绵延八百年?因为是封建制,允许地方特点保留下来,以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磨合。

战国末年时,各国在交通、文化、军事、经济等方面打破封建、推广郡县的准备接近完成,但并未真的完成。秦国通过军事征服变成秦朝后,虽然大力推动驰道、文字,焚书坑儒、强干弱枝、迁移富户、度量衡甚至长城、边境战争等有利于消灭封建制基础、夯实郡县制基础的举措,但长久封建制所形成的封建制经济基础、封建制精神文明却不会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革新完毕。从后续的历史来看,承接秦朝几乎所有政策的汉朝在立国一百年后,才由第七位皇帝刘彻实现了以“推恩令”为代表的政令统一、才彻底消灭了封建制。而且在他之前的几位皇帝都做过阶段性的工作,如汉景帝的“削藩令”。最早甚至可以说是从汉高祖开始的,“非刘不王”只是条件不允许的阶段性妥协。

汉初的“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正是承接了周的封建制精神文明,从而缓解了秦朝急迫的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型的社会矛盾,直到客观条件彻底成熟才转变为“独尊儒术”。事实上“独尊儒术”并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因为汉朝需要一门学问将原属于战国七雄的国学融为一体,并能够支持富国强兵政策,进而反过来降低内部矛盾,实现高度融合。而道家失之于松散、法家失之于严苛、墨家失之子于天真、兵家失之于偏颇、纵横家失之于无能、农家失之于浅显,唯有儒家既有形而上,也有形而下;既能加强中央集权、又能加强社会组织动员;既能巩固国家发展基础,又能化解封建制的物质精神文明,因而儒家才被选中。当然也可以说,儒家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封建制国家体制向郡县制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更适应这一转变的学术体系。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秦国-秦朝是一段不成功的、被复辟的、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变的革命。秦国和齐、楚、燕、韩、赵、魏一起,在生产力大发展推动生产关系来到历史的临界点时,展开了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的全方位碰撞,最终社稷粉碎融为一体,并由光辉灿烂的汉承接了这一恢弘的历史任务,带领中华民族走到了历史的新阶段。

汉的文治武功,正是完成了这一任务后的“奖品”。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三个道理:

一、生产力是水、生产关系是杯。水总会渐渐装满杯,并要求换大杯;

二、杯换的越早,水流失的越少,通过性越高;

三、换杯要早,也要柔、要渐进、不要休克,否则必然破坏国家机器导致换杯失控;

最后,温铁军教授曾提到中国从秦始皇以后几乎就没有封建了,用马克思观察西方社会得来的经验套在中国身上是不合适的。本人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下一步,应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新梳理中国历史,比如将秦始皇到宣统的这段没有封建的“封建社会”改为更准确的名字,如“地主社会”等。唯有如此,才能更加清晰的理解历史脉络,把握住历史的真正规律。


user avatar   wang-lao-yu-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中国古代政权一直存在着一种类似于“生命周期”的特点,即: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政权的国家机器愈发腐化、糜烂,进而出现衰败抑或者说“老迈”的迹象,最终在若干因素的打击下及某一导火索的催化下崩溃,形成了气数已尽或者说“寿终正寝”的表象。

这一点在商、周两代就有所体现,在两汉以降也十分明显。

其实说到这里题主的答案就已经出来了:

秦帝国的崩溃并非“二世而亡”的暴毙,而是经过了7个世纪(或500余年)漫长岁月的寿终正寝。

实际上,秦廷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老迈迹象,朝廷内部公然进行着严重的裙带关系,甚至出现了横跨军、政、法的家族化、世袭化,朝廷以外则封君及地方长官叛乱不断——只是这一老迈迹象被其他诸侯国更为严重的老迈迹象及取得的军事胜利所掩盖。

除此之外,也被“秦法之严”的段子所掩盖了——在文艺作品中,“秦国”是一个拥有着完美制度的“法治/制国家”,国家机器在“秦孝公”一朝至“始皇帝”一朝无比健康,而公元前209年的崩溃单纯是“二世皇帝”有神经病及“赵高”的基因突变——也有段子认为是驻守长城和岭南的“秦军主力”因为“秦始皇”密令的“秦可灭,华夏不可灭”而不进行回援所致。

2、

估计有年轻朋友会提出一个问题:

秦王朝的“暴毙”是一个老迈王国的寿终正寝,为什么这一观点从没见任何专业历史学家提出来?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古代政权虽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老迈”迹象对于专业历史学家而言属于“废话”。

对于专业历史学家而言,他要说明的是这种“老迈”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比如西周晚期的“老迈”表现是王师衰败、诸侯坐大、采邑主“诸侯化”、诸方失控等等,而非单用一句“老迈”概括。

但究其根本,国家机器的衰败是根本原因,它直接导致了上述问题浮出水面,并且不再具有自救的能力。

3、

估计会有更多朋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按理说,中国古代政权呈“生命周期”的迹象是常识中的常识,但为什么一旦涉及到秦国及秦帝国总会有很多人忘记这一点?

对此,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下:

秦国及秦帝国在这一点上并非个例,实际上商、周两代及东周其他诸侯国的老迈问题也常被人忽略。

究其原因,应在于国人对三代始终抱有一种“理想化”的情结,古人以“三代圣君”及“西周完美化”为表现,今人以“大秦法治/制”为表现——于是,夏、商、周、秦四朝覆灭的原因均被解释为末代君主的神经质行为,而在此之前的每一代帝王都兢兢业业、英明贤良——绝不存在国家机器的老迈问题。

4、

现在回到秦国本身。

秦国对新占领地的疲软在秦昭襄王一朝就出现了疲软的迹象:

在河东郡,秦国虽靠伊阙之战迫使魏廷割让此地,在双方为此纠缠了30年以上,甚至在邯郸之战以后还出现了治所安邑骚动的情况;

在南郡,秦国在鄢郢之战中占领了此地,但秦法的贯彻即使到战国末期依旧不理想。

不可否认,秦国对以上地区的乏力存在有客观原因,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秦廷的所在地相对封闭,而上述地区的地理环境又不通畅,更何况还是在战争的压力之下,以公元前3世纪的古政权而言本来就很难进行太有力的统治。

但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

一是上述客观原因在秦统一后依旧存在,秦廷对河东郡、南郡的统治尚且吃力,对更远的东方自然更为吃力;

二是秦国在秦昭襄王一朝时上有封君节制郡县长官,秦廷在昌平君之乱以后改变了封君制与郡县制并行的制度,改为单一郡县制,官僚系统外的二重节制被取消。

注意,在秦帝国时期战争并未结束,秦廷依旧是在战争压力下运作着对36个郡的统治。

以上因素应是秦廷在秦帝国时期采用流动朝廷方案的重要原因。不过,流动朝廷只能相对解决地方的问题,并不能解决朝廷内部的问题——尤其以冯氏为代表的家族化重臣在司法系统长期的不作为之下,即使皇帝本人在“山鬼献璧”的秦使团伪证下也只能采取沉默的态度——那么,最后的政治强人的离世也就基本宣判了这一老迈帝国的终结。


user avatar   feng-kuang-shen-shi-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用纠结,也不用把时长整到500年那么长的时间。嬴政统一天下才10年。

秦始皇自称皇帝的时候,才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秦朝的灭亡,很大的程度就是人亡政熄。

秦朝可以同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进行比较。

两者都是一个帝国缔造者死后,国家就人死地崩。

秦始皇建立的帝国虽然在15年内被败家子给灭亡了。但是他是华夏文明,乃至东方文明的制度确立者。

功绩有扫灭六国,统一海内;开创帝制,加强中央统治;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轮,统一文字、货币等。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在文明上的地位,可以同买买提相提并论。

买买提创立了伊斯兰教,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使得阿拉伯民族正式形成。

文明的征服具有灭绝性。阿拉伯帝国的继任者,征服了很多地区,但是阿拉伯人未必就是统治阶层与统治民族。但是这些人被伊斯兰文明征服。比如波斯,比如土耳其。

在考察秦国灭亡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

陈胜居然自称是没有死去的扶苏。即秦始皇的儿子。

由此可见,如果秦始皇没死去,胡亥但凡不那么傻逼,秦国还是能坚持下去的。

最后,因为战斗的兵马俑去守护秦始皇去了。

这才导致秦朝灭亡。

否则战斗的兵马俑地球都能统一了。


user avatar   hua-fei-28-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TM招谁惹谁了,好好的人生被一个广告给毁了~





~~~~~10月30号更新~~~~~~~

1.初来知乎,获得这么多赞,诚惶诚恐啊,在这一块谢谢大家了~

2.当然,我不是下面这位大哥了,不过我能说我和他重名吗,重名吗,名吗,吗,崩溃~

(大哥,你在哪,看到联系我,做个患难朋友,你看咋样)


user avatar   hao-zhu-74-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卢卡申科去了莫斯科又回来了,说明还是有统战价值的,所以他依旧可以为自己的利益打一点小九九。

当然有且仅有一点而已,主要还是主子心意。

一来白俄逢独立三十年之大变革,国内动荡需要军队给他撑腰,而白俄对于俄罗斯的意义远比中亚斯坦重要,所以这个部队本身抽不得。

二来白俄本身军力非常拉胯,整个东欧可能也就是真摩尔多瓦比他弱鸡,根本派不派兵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还徒增后勤压力,就不如继续当狗腿子化身军事基地有用。

三则既然白俄出不了兵,出兵也没有贡献,那么舆论上就不如光棍点,作为政治经济上的缓冲,也凸显西方国家制裁的不合理,里子的实惠现在比白俄出兵的政治意义对于普京重要。


user avatar   zhuan-da-zuo-g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感情成为生活的一种负担而且无力改变的时候。

与女生不同,大多数男生是不会把感情当作生活的全部的,过日子是头等大事,感情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对于男生来说,一段好的感情是能让生活更轻松的。

一个男生可能会因为你漂亮而喜欢你,但这种喜欢无非是荷尔蒙冲动无法长时间维系,真正能让男生愿意和你一辈子走下去的,是你能够理解他,能够支持陪伴,能够默契相处。

但就这一点上,很多女生都是在逆行。她们所期望的感情都是建立在对于男生的索取之上,她们会因为男朋友没有足够专注自己而去作,会因为男朋友没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闹,会频繁吵架提分手来试探这个男人是否足够爱自己,却忽略了这个过程中,自己一步步在抛掉自己值得被爱的筹码。

当男生觉得和你在一起,不但体会不到丝毫乐趣,反而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积累失望了。但这个时候男生一般不会直接放弃,他们会尝试逃避,会尝试沟通,会寄希望于你能逐渐去改变。

所以有经验的女生应该知道,男人的态度变化是有个周期的,不会因为你和他吵几次而一下子和你分手,但是会逐渐冷漠下来,这个过程中他就是在开始怀疑是否真的合适,会希望看到你有所变化。然而往往女生在这个阶段,又会因为男生的逃避而更加变本加厉去作去闹,想要控制对方,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等到失望积累够了,也就变成绝望。他会判断你已经不会变了,无药可救了,再相处下去只会让那自己越来越累,最终决定分开,等你意识到问题所在时已经来不及了,这种理性思考下的分手,往往挽回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很多女生整天担心男生变心不爱自己,但同时却又是亲手在不断把他往外推,想想还挺可笑的。




     

相关话题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警示和影响? 
  如果古代中国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历史会如何如何发展?会走上和欧洲类似的道路吗? 
  俄罗斯还有什么可怕的? 
  为什么我们国家不输出意识形态? 
  美媒称感染新冠对特朗普政治命运造成毁灭性打击,你怎么看? 
  为何中国不能实行跟美国一样无户籍限制的政策? 
  为什么好多人爱用「你国」「贵国」这种词来表述中国? 
  为什么乾隆明知道和珅是巨贪,却不处理他? 
  如何看待共青团发声:“吴亦凡事件”这个瓜还得法律来切? 
  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比立太子更优越吗?如果中国古代一直实行这种制度,历史会有什么不同? 

前一个讨论
行业内对低代码开发是什么看法?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刘浩存一家有这么多的黑历史?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