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俄罗斯会侵略乌克兰么? 第1页

  

user avatar   58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啥俄罗斯要进攻乌克兰,他图啥?

基辅再傻它也是国际认可的乌克兰唯一合法政府,政府军剿匪平定叛乱有什么程序错误?

俄罗斯最多就是派些不知道哪儿来的志愿军进去帮忙进行“人道主义救援”,战果扩大有限。打起来也最多是基于现有东乌土地扩张一些,搞一个缓冲区。

俄国经济和东欧地缘已经够糟糕了,真没余力再四处点火。


user avatar   BSZ-81-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明明是乌克兰自己的锅,问题咋是俄罗斯进攻乌克兰?

[cp]@王孟源dudu 答:因爲當前烏克蘭局勢剛好是美英霸權的典型操作,所有昂撒媒體必須統一口徑、全力推動假新聞,結果不但人在國外的讀者往往面對洪水般的謊言,習慣照翻美國國際新聞稿的地區如台灣,更加是胡扯蛋的重災區,所以我上周和史東做《八方論壇》,特別選的題目就是討論此次美俄對峙的幕後真相。最近幾天又有一些新消息(主要是Scholz的決策),我正準備再做另一期訪談來追加評論;這裏只簡單提出事實的綱領。


首先,Putin絕對沒有主動打烏克蘭的意圖,任何拿著《NYT》或《Washingtong Post》文章指指點點的人,必須先回答兩個基本疑問:1)打烏克蘭對俄國有什麽好處?2)即使你假設Putin是個衝動的蠢蛋來回答前一個問題,那麽爲什麽去年春天不打、夏天不打、秋天不打、現在隆冬期間反而升級衝突?並且還遲遲不真正出手,平白賦予美方做外交和軍事準備的時間?英美宣傳機構欺負自己國民智商低、容易忽悠,所以編出來的謊話漏洞百出也不成問題;旁觀者如果也接受那些明顯的胡扯,就太辜負父母賜給的腦子和師長辛勞的教誨了。


當然,這個事件即使忽略全球地緣戰略態勢的大局背景(亦即中國崛起、霸權交替),只看局部的互動,也是4方(俄、美、德、烏)博弈的問題,有相當的先天複雜性,所以光知道美英宣傳不靠譜並不保證正確認知會自動浮現(參考當前充斥大陸網絡的胡猜,更別提所謂智庫的分析)。還好博客這裏已經反復解釋過其中三者(俄、美、烏)的戰略考慮和決策習慣,先簡單為大家復習一下。


Putin對自己的戰略意圖和戰術運作一直很公開、直白,沒有什麽猜測的必要或懷疑的餘地:他的目標是短期内遏止北約東擴、長期則試圖收復若干被侵占的勢力範圍,而所選用的手段則是所謂的Strategy of Tension(這真的是俄方自己的用語),亦即既然美英靠製造事端來打擊對手,俄方在終於補好所有罩門之後,可以反過來維持或甚至提升衝突緊張的態勢,讓美方承受不住自己引發的麻煩。


美國的霸權伎倆我更是已經討論過幾百次,總結起來就是忽悠“盟友”當炮灰。這裏又分第一綫的軍事外交炮灰,和第二綫的經濟貿易炮灰:先讓前者挑起事端,然後見死不救,再鼓動後者去做傷人傷己的制裁,美國作爲“仲裁者”,可以從中多方揩油。體現在對俄方向,烏克蘭是前者,德國則是後者。這套伎倆固然無本萬利,但必須有一、二綫炮灰都配合才運作得起來;這一點正是理解這個事件脈絡的關鍵。


從前面的討論,可以看出美俄博弈的成敗,取決於德國的選擇。2014年Putin在烏克蘭失手,落入美國的陷阱,被迫出兵。當時Merkel受到外交和輿論的多重壓力,又兼被BND(德國聯邦情報局,那份報告後來被泄露出來)忽悠,說只要配合美國做全面經濟制裁,CIA會夥同俄國的Oligarchs發動政變推翻Putin,於是她咬著牙忍痛接受德國企業的巨額損失,結果卻是Putin的民意支持率衝破90%,權力更加穩固。到了2015年,她已經明白自己上當,於是特別訪問Moscow,和Putin進行了一場秘密會議(這裏所謂的“秘密”,指的是她下令摒棄所有德方的幕僚、助手和翻譯,獨自和俄方會談幾個小時,所以全世界都知道他們談了,卻誰也不確定談的是什麽),然後德俄之間隨即有了兩個公開的外交發展,一個是NordStream II上馬,另一個是Minsk協議,要求烏方容許東烏高度自治以換取和平。


其後的七年裏,Merkel一直是棄車保帥,不求取消對俄制裁,不圖貫徹Minsk協議,只求建成NordStream II。這裏我認爲是她人單勢孤,在美國全面滲透掌控德國政治、情報、宣傳體系的背景下,連和幕僚討論的餘裕都沒有,只能獨自默默地為解除這些桎梏做最間接隱性的努力(德國政治人物誠實討論戰略議題的空間,可以從昨天海軍總監只説了兩句客觀評估就被迫辭職看出來)。她的第一優先考慮,自然是預期美國會重施故技,利用烏克蘭挑起衝突,再次强迫德國去當經濟炮灰,而NordStream II是讓德方能置身事外的關鍵前提,只要有它作爲備用,德國的天然氣供應就不受東歐局勢制約,可以獨立選擇理性的外交政策。


所以烏克蘭之所以又在2021年發生衝突,並且一路拖延惡化到2022年,是烏、美玩弄敲詐的老把戲,卻沒有想到俄、德都已做好準備,願意奉陪的結果。上周我上《八方論壇》討論這件事的時候,還不能確定Scholz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延續Merkel的策略,過去幾天的一系列新聞,徹底解除了我的疑慮。例如昨天Blinken和俄方會面,居然是空手到,拿不出承諾的Counter-Proposal,只能要求延展日期;這裏的幕後機制,是美方原本對Scholz做了三點要求:1)譴責俄國侵略;2)軍援烏克蘭;3)公開承諾將發動新制裁;結果被德國全部否決。雖然博客讀者應該看得出,Scholz若是同意了,反而等同為Zelensky開一張空白支票,導致戰爭必然發生,但在當代歐美的民選體制下,出現有基本常識的領導人,依舊算是一個驚喜,畢竟不但日本和澳洲做不到,連Biden政權原本都自信滿滿,沒有意料到德方會有自保的舉動。

王孟源 於 2022/01/24

#问答时间#

问:I've come across an interesting perspective for the Ukraine situation, claiming that the US stands to benefit from small scale unrest near Europe, so that capital would flow out of European markets into US markets. Biden's supposed slip re: 'minor incursions' would then be an orchestrated signal under this reading.


But to my understanding, the main pressures on the the US economy now is precisely the abundance of liquidity, so wouldn't that be counter-productive? Or is it not an issue as long as the US govt isn't the one issuing the cash?[/cp]


user avatar   qiu-ming-shan-lao-si-ji-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lin-xi-63-55-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普京是完全没有在此时开打的意愿。

对俄罗斯来说维持现状就是最有利的——吞并克里米亚、实控顿巴斯地区,反而对乌克兰来说才需要尽快收复领土。

是北约一直想借此机会对俄罗斯施压。

打了图啥?直接把家门口的乌克兰化为叙利亚,年年为了维持安全耗费资源。

维持目前顿巴斯的低水平冲突,每年死个几百人....是俄国和北约都能接受的。

说实话,俄国这两年的经济那真是....真打俄罗斯财政肯定破产,这毫无疑问。

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与顿巴斯战争本来就是皇俄派搞独走,导致遗祸至今。

强占克里米亚,导致俄国的国际环境直接恶化到苏联时代,前后近80个国家参与经济制裁,俄国经济至今没恢复元气。

2014年俄国靠多年高油价积累的红利,才能在乌克兰、叙利亚和利比亚多个方向动手。不能只看胜利,还有烧钱呢

如今八年全面制裁下来,早就穷了。

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之后,俄国就宣布冻结养老金发放,全部用于补贴财政。

这都冻结快十年了,还在继续冻结呢。

如今靠挪用养老金支撑乌东、叙利亚和利比亚的低频次交火,那全面开打呢?

是不是要直接强征全体公民的财产啊?

如今俄国维持周边脆弱的地缘环境已经要竭尽全力了,真的不可能再开打。

这几年,近的要维持高加索、中亚和东欧方向的压力,远的还要保持中东、北非、拉美的军事存在,战线被拉的极长。

这还没算俄国远东可是直面美国本土。

这局面让P社玩家来看都觉得心累。

俄罗斯至今都在为苏联时代糟糕的地缘战略还债,军费投入早就竭泽而渔了。

打乌克兰?除非普京能变出1000亿刀。

北约打阿富汗花了2万亿刀,而如果要打比阿富汗底子更好的乌克兰,更加节省高效的俄罗斯花1000亿刀不过分吧?

问题是俄国没有,真有他早就打了。


user avatar   fullsail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认为打不起来,俄罗斯就剩个架子了。再打架子就倒了。普京嘴上厉害,但还是知道自己的斤两的,

但战争嘛,到了那个档口不是你想收手就一定能收手的,比如一战的开打,二战的日本关东军,下层势力也有想裹挟上层一起的。并不是普京完全能决定的的,皇俄就可能搞事,乌克兰内部也一样,想擦枪走火的也不会少。

如果开打,刚开始对中国肯定是有利的,毕竟矛盾转移了,压力瞬间释放。

比较尴尬的是欧洲,二战后,至少大家会明白一点。绥靖政策最后都会把自己埋进去。欧洲里面,真正对战争有点准备的估计也就波兰,其他国家都稀松,德国垫底。所以一旦有动静,欧洲在开始阶段会立即转向寻求美国支持,什么欧洲6代机,谁等呀。肯定是米国的F35先买回来,军费占比至少也要提升几倍。

而后要看欧洲能否一条心了,如果欧洲团结起来,四处给俄罗斯拱火,俄罗斯倒真没有多大胜算。俄罗斯出现大麻烦也不是我们愿意看见的。

所以最好的情况,还是维持现状。

===========================================

看看俄国打成这个样子,你们还觉得我判定的俄罗斯就剩个架子。是埋汰他了? 3月后再来看的,你们再来看的,不会觉得我分析的越来越正确了吗。

2022.3.30,俄军转为所谓重点进攻,从基辅,哈尔科夫等方向逐步撤军了,大家这下明白是不是高看了俄罗斯了把。俄罗斯去踹人家房子的时候是不是也挺SB的。

2022.3.13,你们再来看的,不会觉得我分析的越来越正确了吗。

2022.3.9日了。继续维持对俄国的判定。

2022.2.27,还有,耍个无赖,开始国内宣传都是美帝和欧盟制造假消息。国内以这种宣传论调为主。各种专家教授的预测也和我差不多。国内也没有从乌克兰撤侨的消息,证明,全国上下的判断都一致,只能说俄国干了一件大家都没想到的事情。真正判断对的倒是美帝狗日的,证明其情报工作的确很强。

2022.2.27 其他观点继续维持,坐等普京同志继续打脸。

2022.2.26,不删,分析错了就认,为什么要删。挨打要立正。谢谢大家鞭尸。BTW:我分析对了被你们差评的大把事情,你们回头点过赞吗?

===========================================

=========================================

既然都来了,帮忙也看看这个。



user avatar   intelm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简称:智障)(MR)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 由于遗传变异、感染、中毒、头部受伤、颅脑畸形或内分泌异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中,称为智力迟滞。由于大脑受到物理、化学或病毒、病菌等因素的损伤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则称痴呆。
病因
1.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如先天愚型等占弱智儿童5%~10%。基因突变如先天性代谢异常病属于此类。
2.产前损害:包括宫内感染、缺氧、理化因素如有害毒物、药物、放射线、汞、铅、吸烟、饮酒、吸毒、孕妇严重营养不良或孕妇患病。
3.分娩时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早产儿、低血糖、核黄疸、败血症。
4.出生后患病,包括患脑膜炎、脑炎、颅外伤、脑血管意外,中毒性脑病,内分泌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癫痫等。
临床表现
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
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
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
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
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
8.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


user avatar   jie-tou-xi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样理解这句话?从这句话来看,应该如何与女人相处?


  

相关话题

  如果乌克兰成功加入北约,会有什么效应? 
  如何看待拜登支持率跌至执政以来新低,七成受访美国人认为国家走向错误方向? 
  如何看待俄罗斯外长:俄已做好准备与欧盟断绝关系? 
  如果现在的美国总统是奥巴马或者特朗普,乌俄局势会如何发展下去? 
  为什么b站精苏这么喜欢搞踩一捧一,说二战没英美苏联也一样赢,美国摘桃子啥的,各种虚空输出。? 
  如何看待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称「全球都想成为美国盟友」? 
  乌克兰军队还能撑多久? 
  如何评价菲德尔·卡斯特罗以及其去世对古巴的影响? 
  美国为啥要制裁研制新冠疫苗的俄罗斯机构?疫苗研制的利益链是怎样的? 
  如何看待泰国前总理英拉就任汕头国际集装箱码头董事长? 

前一个讨论
日本就俄乌问题表态「与美国站在一起」,俄罗斯称「日本的威胁令人费解且很不明智」,如何评价日方的态度?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影厅中间座位被改成「付费按摩椅」这一现象?你作为消费者能接受吗?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