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中国足球已经是市场化情况下最好的竞技体育项目了,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
大家以为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之所以我们奥运会奖牌那么多,是因为我们奥运项目上“弯道超车”,用一批体育公务员去赢发达国家的业余选手。
以羽毛球为例,马来西亚羽毛球一哥,世界排名第七的李梓嘉,他自曝自己月薪1.2万人民币。
中国哪一名羽毛球国手年薪低于60万人民币?
但是中国羽毛球国手的收入是靠羽毛球联赛挣来的吗?
并不是。
中国羽毛球联赛已经连续好几年都只搞赛会制比赛,连主赞助商都没有了。
没记错的话,2019年世界羽毛球奖金排行榜第十的选手,总奖金额为20万美元。
这属于养不活团队的水平。
换言之,羽毛球要是市场化,基本上不会有家长会让自己孩子走职业羽毛球手的道路,因为挣太少。
退回到体工大队模式,女足暂时可以干,男足一定不能干。
女足的发展时期就好像是火铳刚出来。虽然世界女子足球已经发展到了热兵器时代,但是火铳威力不大,射程也不远,中国女足用不明白火铳,战斗力快速下滑,有些人就觉得咱可以回头再把仓库里积灰的弓箭翻出来用,反正打起仗来也差不太多。
这种情况下,退回到体工大队环境下未必不行,毕竟女足世界正在处于并可能将长期处于火铳阶段。
男足的发展时期就好像是陆海空三位一体作战的系统和理念已经开发出来了,大规模工业化兵器生产和现代军队系统已经产生。中国男足举着二战时候缴获的三八大盖一脸茫然,面对现代化军队屡战屡败,然后就有人站出来说可以把咱仓库里积灰的那个弓箭拿出来跟人拼,没准能行。
这个情况下,退回到体工大队时代,拿弓箭对抗现代军队,除了文明六能长棍子捅飞机外,哪还行得通?
想把足球搞好,唯一的道路就是青训,必须要有广泛的成系统的青训,必须要有成规模的青年联赛,必须要有完善的完整的青训管理规定。这个青训,无论是社会去做,还是体总牵头,最终的目的都应该是做好青训。
如果国家真的决心把足球这项事业发展起来,必须要走的路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第一阶段十年生聚:花十年的时间做基础准备。包括全社会范围的人力物力基础。
首先,改善足球基础设施。在所有中小学及高校建设最少三块足球场。其中,高校校至少拥有一块标准尺寸足球场。城市内建设足够的足球场,以足球公园的形式对全社会开放。其中一部分场地适当收取费用面向全社会足球娱乐比赛使用,一部分场地留给足球俱乐部租用用于日常训练活动。另至少有一块专业场地,仅作为俱乐部间进行正式比赛使用。并对公园足球场进行立法保护,尤其必须写明严禁跳广场舞,并制定相关的处罚规定,用以保护球场。如此,便可保障全社会有足够的足球训练场地可用。
同时配合教育部双减一增的进一步落实和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识教育结束时间为15:00。之后进入素质教育阶段,至18:00。
大学广泛建立足球系。主要设置分为现代足球理论教练员,足球裁判员,足球保障与后勤人员,足球相关训练教练员。用十年的时间,为全社会培养出数以百万计的具有专业素质的足球教练员,体能教练员,裁判员,后勤保障员。并将这部分具有从业资质的专业人员下发至大中小学,作为校园足球的坚定基石。全社会范围组建俱乐部,组建各个级别的赛会制竞赛系统。之前培训的裁判员和专业保障人员为联赛健康运行提供专业保障。
以上,用十年的时间,搭建起了全社会的足球发展基础。
进入第二阶段,十年教训。
足球必须从娃娃抓起,走校园足球和俱乐部足球相关联的发展模式。我们已经拥有了广泛的校园足球基础后,开始搭建校园足球联赛制度。建立小初高一小时联赛圈,俱乐部三小时联赛圈。解释一下这个一小时三小时的问题。我们观察一下世界上足球厉害的国家,除了巴西阿根廷这种之外,大多数的国土面积都跟咱们一个省差不多。人家大量的俱乐部之间其实距离很近,这样就能保证一场比赛花费不了太多时间。而我们的足球俱乐部之间距离往往比较远。有比赛的时候往往会舟车劳顿。对于小球员而言,坐三小时高铁加汽车到比赛场地,比完赛再三小时高铁加汽车回家,实在是太累了。所以,组建一小时三小时联赛圈就很重要了。一小时联赛圈,基本上建立在校与校之间,小型城市基本上各区县都能参加,大型城市基本上区县范围内也可以组织得起来了。小球员下午15点放学,去到对方的主场,花费时间在一小时以内,比完赛,放学回家的时间也刚刚好。对小球员来说,并不算很疲惫。周内校园赛,校园赛优秀的球员被自己的教练推荐给俱乐部,组建俱乐部联赛。周末训练,周日比赛。中小学生依然保持一小时竞赛圈。高中生和大学生则进入三小时竞赛圈。周日三小时竞赛圈,即使去对方的主场,通常上午出发,中午到达,调整状态下午比赛,比完赛回家,这个还能接受。而其中最最优秀的那群人,已经被职业俱乐部青训梯队选择并培养,纳入青训体系了。这样一来,一套完善的校园结合社会的足球体系就算搭建起来了。
如此十年生聚之后,社会足球系统每年最少给国家培养千万级的足球人口,能注册上至少一百万的球员。这样,我们的球员就不再是几百个人里挑一个,而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小球员里挑选出来的。我们这样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球员,难道还不足以支持我们成为世界顶尖的足球强国?难道我们人种不如别人?
当然,以上这个想法,现在根本不可能实现。主要有两大矛盾。
第一个矛盾,因为我们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社会资源不可能如此向足球领域倾斜。我们的孩子还面临着巨大的考试升学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校园足球很难把路走得通。足球俱乐部没人参与自然就养不活。一切的根基最终都是由经济来决定的。以上的说法,预计当我国人均GDP最少要达到3万美元的时候,才可能说试一试。
第二个矛盾,我们的足协领导和体育总局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干一些莫名其妙的事。管理足球的人五年左右换一个,每一个上台都在急于否定前任,自己刷点存在感。有些脑子正常的,刷点存在感还是在干正事。有些脑子不正常的,上来净扯幺蛾子。如此一个计划,必须要有几代足球人矢志不渝去坚持才能有效果。而咱们的那群……算了吧,我是不相信的。
那个熊与朋友的笑话应该很多人都听过:
“熊比人跑得快,为什么面对熊时还需要全力逃跑?”
“因为我不需要跑的比熊快,只需要跑的比我的朋友快,熊就不会吃我。”
中国足球圈子就有很多人是“跑的比朋友快”才能留下来的,他们的竞争对手,更有天赋的同龄人,选择了退出,于是坚持到最后的这些人就填充了中国的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大部分。
中国足球根本的问题在哪里?不是场上这些球员,他们已经是幸运儿,真正影响了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是那些被淘汰下去的“准专业球员”,他们担心退役后的生活得不到任何保障,于是抢在少年时期就退出,把中国足球的未来留给了那些“能坚持下去”的人。这种“跑得快”的淘汰机制是中国足球二十年来稳定退步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体工大队时代培养的队员看起来反而不错,因为他们是最后一批经历了“层层选拔”的球员。你踢得好,就一层一层参加高水准队伍打高层次比赛,你踢的没他们那么好,就被淘汰下来,然后分配工作。
正是因为体工大队模式为那些被淘汰的准专业选手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分配,这一“落后模式”才能对足球少年的家长保持一定的吸引力,也才能够让中国青少年足球存在一定程度的优胜劣汰。
市场化以后,“体制内就业岗位”从足球培训体系中逐步脱离,那些被淘汰下来的青少年球员将会发现,自己投入了几千上万个小时在训练上,耽误了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却换不来一份工作。中国还没富裕到“被耽误”还能若无其事的程度,所以大部分足球少年的家长选择了及时止损,与其拼一把虚无缥缈的年入千万,不如踏踏实实放弃足球混个文凭。
名为“前途”的熊,取代了“天赋”,取代了“努力”,甚至取代了“机遇”,开始主导中国足球运动员的选拔。不把这头熊干掉,中国足球还得继续退步。
我们现在连这头熊吃了多少有天赋的足球少年都不知道。
体工队再烂,也比现在这种伪职业化强。
郑智是最后一批体工队选拔出来的人,在此之前光是留洋在五大联赛能打上主力的就有杨晨、范志毅、孙继海,包括郑智。
杜威郜林是新体制下第一批人,往后都是些什么货色还用说吗?飞机郜都是难得的当家主力前锋。
有些人拿着之前机场比赛的成绩说明以前也很烂,那现在算什么?烂成泥了?
国足从来没有强到过亚洲一流,但体工队那帮人除了80年亚洲杯小组没出线,人家拿了2次亚军、2次季军、2次第四名。
职业化培养的人拿出来过什么?连续两次小组赛被淘汰,但凡国足从07年到现在能打进一次亚洲杯决赛,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喷国足。
同样是足球荒漠的亚洲,为什么体工队体制能跟上亚洲足球发展的步伐,职业化就跟不上呢?
你要说亚洲没有参考性,那请问欧洲联赛总有吧。杨晨在德甲是看饮水机的吗?范志毅和孙继海在英国是打酱油的吗?
为什么体工队可以培养出能在五大联赛踢主力的球员,职业化不行呢?
是欧洲足球也不行吗?现在中超球员的水平超过90年代的德甲了?
而且就算是职业化后培养出来的人,能踢出来的大多数也是半体工队出身,武磊孙祥这些从徐根宝那出去的可跟职业化没多大关系。
实事求是的讲,中国职业化足球的青训培养就是一坨*,真要说做了点事的也就鲁能足校。以前靠体工队留下来的人打进世界杯,后来靠徐根宝这种半体制内的人培养球员。
也就是1985年以前出身的人,现在85前都退了,85后90后有几个球员能顶上来?
很多批评体工队的人,连体工队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男足不是举重,社会影响力非常大,体工队体制远比现在中国的职业化更像西方的职业化。
体工队的核心是小学阶段选苗-中学阶段专业训练-高中阶段出成绩。
与之配套的体系是具有足球优势的小学—区市体校—市级少年队青年队
再强调一遍,足球选苗跟冷门项目定点找人特训不一样,一个城市里会有很多的教练(类似于球探)在各个小学里观察人选
初步具备条件的,先在校队训练比赛,特别优异的可以入选少年队
小学阶段过后,就有了第一次抉择,是选择普通学校升学,还是走专业培训。普通学校升学也还有继续练的希望,但希望不大。走专业道路就去专业的足球学校或体校。
(与大家想象不同的是,这条路对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说并不排斥,因为体校也发文凭,而大多数学习一般的人大概率是考不上高中的,都是中专毕业证,谁也别嫌弃谁)
也就是从初一开始,大约12岁开始就接受专业的足球训练,如果能踢出来就进省市青年队,踢不出来练几年拿着文凭去找工作。
这种情况下,群众受众面是非常广的,我小的时候就被考察过,那已经是90年代中期了,当时那个城市还保留有体校。因为大多数的小学他们都能走走看看,小学也愿意配合,毕竟从学校的角度看真走体育了可以使学渣价值最大化。这个基础已经很像西方的社区足球氛围。
那些个教练,就类似于现在西方俱乐部的球探,他们的工作就是找有潜力的小球员往上送。
80年代后体工队的目的是奥运会金牌,但在足球这里因为规模足够大,这些基层参与人员没几个开始想的就是送国家队,而是能不能往市队送一个、省队送一个。实际上做的是非常基础的工作。
如果你细心,你会发现体工队时期出来的足球运动员高度集中在几个城市,最主要的是就是北京、上海和沈阳,因为这三个地方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程度最高,配套的学校体育体制最完善。
最有名的就是辽宁的张引,李铁就是从他手里出来的,一手带出来了李铁、李金羽、肇俊哲、曲胜卿、张玉宁这一批人。
李霄鹏就是从青岛体工队体制出来的,范志毅是从上海体工队体制出来的,杨晨是北京体工队体制出来的。
体工队确实跟欧洲的职业化比不了
但你要说中超这种职业化就别碰瓷了
论覆盖规模、你不如体工队;
论专业化程度,你也不如体工队。
这叫什么职业化,这连买办都不如,一卖了之当成圈钱疏通政商关系的工具。
~~~~~~~~~~~~~~~~~~~~~~~~~~~~~~~~~~~~~~~~~~~~
更新,说真的,大多数人都从小听着国家这不能搞,那不能搞长大的,对传统体制有天然的排斥,这种排斥并不是真的了解,而是价值观的灌输。
我来详细说下足球到底该怎么搞。
首先,请大家了解几个基本情况:
1、我国中考五五分流,一半的学生是考不上高中的;
2、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每一个学生都对应着一份财政生均拨款;
3、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时很少,如我在的城市小学下午1:30上学,下午3:30放学;
4、足球需要的是广泛参与,注册人口几百万上千万,实际能踢出来的职业队员也就几千人。需要的是1万个小孩子没事踢踢球,从中选出来一两个苗子进行培养,其他人只是当锻炼和乐趣。
5、足球训练并不需要向文化课那样天天上8节课,一天90分钟的训练对于青少年来说甚至已经有点多了,周一到周五 每天1小时就可以满足要求。
为什么说这几点呢,因为网络上大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自己离开小学已经很多年,又没有孩子上小学,对青少年的状态是不了解的。
所以,才会有评论区里不厌其烦的所谓“出路”问题。而实际上,这根本不是问题。
我先说我的方案
顶层上要分成三大块:教育系统负责扩大参与基础、体育系统负责选苗培养、国资委系统负责运营(如果还有以前的大型国营企业,国资委不用参与)。
第一步,选试点省市,不需要全国都一起进行,也没那个经历。北京上海辽宁山东广东这些基础好、城市化程度高的先试点,青少年多的河南湖南安徽有可以参与,十个左右的省级单位就可以。
第二步,教育系统出场。利用小学3:30放学后的空余时间,组建足球兴趣班,无门槛,报名即可参加。兴趣班进行简单的足球接触和训练,1-3年纪年龄太小以玩为主,4-6年纪在兴趣班训练的基础上选拔出校队,在区一级的层面开展小学足球联赛。
第三步,体育系统出场。市体育局要拥有自己的教练队伍,负责对教育系统进行技术支持,因为普通体育老师并不具备太多的足球知识,他们的培养目标是全能型。垂直领导区教体局的基层教练,这些基层教练负责指导区内中小学足球兴趣班的训练,同时,要发掘具有培养价值的苗子。也就是发挥基层教练和球探两个功能。市体育局还要负责组建本市的U15、U17、U19等各级青年队。
第四步,小学毕业是一大门槛,兴趣班被选拔出来的苗子送到区体校或市体校,进行专业训练(一个学校一年被选中1个人就很了不起)。其他兴趣班的孩子正常升入初中,初中继续小学的模式,组建校队在市一级开展中学足球联赛。此时的初中已经有点类似于纯粹的兴趣班,初中每天一小时的锻炼,不耽误您孩子考清华吧?没有条件办体校的城市,可以选择一两个足球优势初中建足球特长班(小弟当年就进过这种班),他们连课表都不用怎么改,只需要配一两个区教体局的教练专门负责他们的训练即可。
第五步,初中毕业。在这里将进行最关键的分化,经过3年专业的培养,真正优秀的球员已经可以直接进一线队打比赛了。义务教育在这里结束,没有被一线队选中的,可以继续考体校(中专),那些兴趣班的孩子们正常参加中考。在体校的学生等待继续的遴选,同时以市体育中专为基础选拔市青年队参加全国青年锦标赛。中考考不上高中的,也欢迎上体育中专,尤其是自小就参加兴趣班的孩子。三年中专之后,一部分人会抓住最后的机会被选中进一线队打比赛,一部分人考大学,一部分人就业。
这里边我知道很多人纠结与考大学和就业,会想他们也能考大学?多说几句,他们考大学才简单。因为大学里有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体育学是一个一级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体育学在B以上的985211大学有清华、浙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华南师大、苏州大学、福建师大、东北师大。
体育教育专业要参加高考,同时考专业课和文化课,文化课与普通专业一致,录取时单独录取。比如,地狱模式的河南,本科一批分数线是518,体育类本科分数线是336,降了快200分。天堂模式的黑龙江本科400分,体育196分。
这还不是最简单的,因为还要参加高考,另一个运动训练专业干脆高考都不用参加,各个学校单独招生,文化课基本上是你稍微学一下就能过。
还有一个小众方向,就是高水平运动员,这个几乎所有大学都有,人数很少,混入普通专业。奶茶妹妹跳健美操进清华是名正言顺的。
能让中考考不上的同学,最后进入本科高校学习,拿到本科毕业证学位证,这难道是一条很差的路?
回归正题
第六步,一线队比赛。这个时候需要国资委的大佬们出场。教育局基本上在初中之后就没什么事了,体育局把球员练到19岁也要退场,体育系统是专业人士,发掘苗子训练球员是他们的优势,组织联赛他们是真不行。因为这里的专业是运营,而不是球场上的战术。体育局队伍的组建停止在U19这个阶段,成年职业联赛由另外的机构负责。
由本地国资委设立一家企业,性质同现在的国有企业一致,从事的是体育运营的服务业。也可以设置成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这个单位的核心是从体育局那里独立出来,招聘专门的人来运营。足球是可以赚钱的,门票、广告、转播收入并不少,能赚多少钱就发多少工资。和现在的区别是养不了上千万几百万年薪的大爷,但正常运营几十万的年薪还是可以保障的。中超这帮球员本来也就是拿个几十万,地产商烧钱之后才有了这种奇怪的现象,亚洲N流的球员,世界一流的年薪。
这个参赛资格也不局限于各地官方一家,大型企业愿意参加也欢迎。但大型企业不能不做贡献就参加,当地政府能参加是因为他们搞了青训,对足球有贡献。这一点企业做不到,但也不能什么都不做。比如上港这种企业,内部要有足够多的足球爱好者,企业要支持,然后,你组队去参加业余联赛,一步步打进顶级联赛。阿里腾讯愿意搞也欢迎。
这个时候全国要形成这种格局
职业联赛分成甲级、乙级和丙级。甲级联赛是顶级联赛,乙级联赛是次顶级联赛,甲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丙级作为地区职业联赛。依次升级降级。
在各个地区,设立业余联赛,足球氛围好的,可以设立N级,足球氛围差的可以只设一级。想打职业联赛的队伍,从业余联赛踢起,进入丙级职业联赛,然后依次升级,甲级里踢的不好的,依次降级。
对于足球专业学生则形成这么几个分类
第一档,进入职业队踢比赛
第二档,作为高水平运动员特招进名牌大学
第三档,考大学读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
第四档,考大专读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
第五档,读中专体校毕业后找工作
真正有问题的是第五档,但第五档本身对应的就是中考都考不上的,而且是300分都考不到的,那么就算他不踢足球,他又能干什么呢?他能考上大学吗?不能。他能找到好工作吗?不能。
他本来就是当服务员、送外卖、进富士康的,那么踢足球影响他当服务业送外卖进富士康吗?不影响,反而踢球把身体练好是个优势。
你们纠结这个问题,是因为把学霸和学渣混淆了。学霸的烦恼和学渣的烦恼不一样。对于学霸来说,足球可能影响他的未来;对于被中考刷下的人来说,足球是他另一个希望。
没有足球
阿根廷只是多了一个叫梅西的残疾人,巴西贫民窟里多了一个叫罗纳尔多的黑帮成员,C罗可能跟着他爹当花匠,贝克汉姆可能接他爹的班当个厨子。
足球有一点好,从来不炒作什么学霸人设,都是泥腿子出身,高中上过的就没几个。这一点没什么太大的顾虑,因为被学习淘汰下来了孩子太多了,光是他们就足够足球选才。
我说的这么多,在职业队比赛之前,难道不是跟西方的足球培养体系更像吗?你先不要考虑叫什么名字,你就看这些内容是否合理。
在小学扩大真正踢球的足球运动不对吗?
让专业教练指导中小学足球训练选拔苗子不对吗?
让被选出来的苗子接受专业训练不对吗?
这不就是西方社会做的青训吗?
难道我们给他冠个名叫“举国体制"就不行了?
这就是所谓”举国体制“”体工队“这种模式下的青训
你们觉得不行只是因为你们接受了计划体制下什么都不行的刻板印象。
这些事,中国的俱乐部有去做的吗?职业化都30年了,老板们都死了几茬了,有谁做过?俱乐部的教练们除了坐在那等着收钱还能干啥?恒大足校一年几万块的学费有多少家庭能支付?反正罗纳尔多他家肯定是支付不起的。
足球不是核武器,中国不是必须把足球搞好,搞不好也没关系,交给这群商人继续摆烂,再差还有东帝汶、阿富汗呢。反正市场化下商人搞的再烂,也是合理的,也是在正确的道路上的。
张路专栏:当年的业余体校为什么会垮掉?
当年的业余体校为什么会垮掉?
张路 2018,2,27
现在很多人怀念60--70年代足球业余体校的体系,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青训体系,对它的垮掉很是惋惜,主张重建。
关于中国足球业余体校体系垮掉的原因众说纷纭,很多人归咎于职业化,这其实是不对的。
我从12岁开始在北京先农坛业余体校足球班接受正规训练,后来成为专业运动员,是这个体系的直接受益者。1981年起我在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开始参与青少年足球训练研究和管理,又亲历了业余体校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本文把这些记述下来,是想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以为后人借鉴。
大约从1963年三年困难时期结束以后,我国的足球青训体系开始有了一个雏形。当时小学主要是校内学生自发的足球活动和不多的校内班级间比赛,有一些学校有校队,但都是临时组织,没有系统训练。1964年起北京市开始组织正式的全市小学校队比赛。但1966年文革开始后就停止了,到1976年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
小学毕业时业余体校开始招生,所以体校学生是12--16岁的初中生,我们白天在学校上课,每周有2--3天下课后到体校接受半专业的足球训练,周日再打一场比赛。
到初中毕业,也就是16岁左右,专业队开始从体校选拔尖子组建青年队进行专业训练。当时上面可能有规定,专业队16岁以前不许招人(小年龄项目如体操、跳水等除外),所以小学、业余体校和专业队层次和分工很清楚。
这个层次从大约1981年开始被打破,这要从八一队说起。
八一足球队是国内足球的一支劲旅,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没有自己的青训体系。八一队驻在北京,但无法在地方建自己的业余体校,所以总是面临后备人才匮乏的局面。为此八一体工大队通过总政文化部上报国家体委,特批八一队可从全国招生组建足球少年队。
1981年八一队开始执行“1316高水平训练计划”,从全国各地方业余体校招收了一批13--16岁的尖子,组成八一少年足球队,配以高水平的教练和科研人员,享受专业队待遇,进行专业化训练,争取成为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一支突击队。
应当说这个计划的初衷是好的,对八一队来说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整个过程也无可指摘,但这件事情的连锁反应却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北京市。八一少年队经常要打比赛,周边同龄的队伍就是北京各业余体校队,交手之下,体校队不堪一击。也难怪,一边是全国精挑细选的尖子,高水平高待遇,另一边是一个区里的苗子,普通教练,业余训练的条件,自然无法匹敌,经常是大比分的惨败。
北京市体委坐不住了——我们从起跑线上就输给八一,以后还怎么竞争?于是决定从13岁开始把各区体校尖子抽出来组成北京少年足球队,纳入专业队编制,享受专业队待遇,进行专业训练。一年之后,这支队伍对战八一少年队已势均力敌,体委领导也松了一口气——庆幸补救及时,没被八一队甩开!
北京和八一是全国的标杆。各省市一看标杆这样搞,自然群起效仿,都开始搞13--16岁的足球专业队。
但问题就从这里开始了。
体委突破16岁组队的限制,从13岁开始组建专业队,又把各区体校尖子抽走,这些业余训练的体校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条件,几乎是一夜之间,北京市各区乃至全国初中年龄的业余体校足球队全部解散。
体校要生存就只能也向下伸手,于是教练们都开始组建小学年龄的队伍。问题是小学生不像中学生,下午放学后去体校训练,安全问题和交通问题很难解决,家长不放心,因此招生困难,逼得体校教练们不得不改变方式,到小学去设点。
所谓设点,就是在全区选出同年龄的足球苗子组成体校队,集中到本区某一个校长重视,条件又好的小学上学,这支队伍既是体校的队,参加体校比赛,又是这个小学的校队,代表学校参加区、市乃至全国的比赛。这样,学校和体校的利益兼顾,大家都有积极性。为了提高效率,增加训练时间,这些设点校的队伍都采取集中食宿、学习和训练的形式,称为“三集中”。很快这种形式就在全国推开,成为业余体校生存的基本形式,甚至被认为是体教结合的完美体现。
但是,设点校的存在极大地打击了非设点校的积极性。设点校教练大都是专业运动员出身,水平明显高于一般的体育教师,他们把各校的尖子抽到自己旗下,又有各种特殊的待遇和条件,别的学校自然无法与之抗衡,与他们比赛受尽蹂躏,最后就都不玩儿了。到1989年,像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每个区就只剩了设点校那2--3支队伍,其他小学都不再搞足球了。此时全中国每周踢球3次以上的7--16岁青少年只剩了1万人。
这1万人大都出自三集中的设点校,参加全国的“三杯赛”。为了出成绩,他们每天练2—3个小时甚至还要多,由于管理不善很多孩子学习被荒废,还学了一身坏毛病,成了“文盲加流氓”。很多教练急于出成绩,长时间的不科学的成人化训练又练废了不多的苗子,成材率极低。为了争锦标弄虚作假、谎报年龄蔚然成风,中国足协也无能为力。广大家长见此情景再也不让孩子踢球,到了此时,那些设点校再想掐尖子也无处下手了,最终招不上学生,小学的体校也只能停办。
至此中国的业余体校体系彻底垮台。
https:// baijiahao.baidu.com/s? id=1653801961606363553&wfr=spider&for=pc
附上连接
张指导对于足球的一些见解我认为很深刻,希望对足球以及体育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这不仅是足球体育同样也是教育的一些建议
【十问张路:中国足球,是怎么跑偏的-哔哩哔哩】 https://b23.tv/UtXbyPn
【张路锐评:中国足球现在的苦果是二十年前我们自己酿成的,体育和教育本可以不对立-哔哩哔哩】 https://b23.tv/sjb10Z4
【张路:中国足球病根在哪?只发展青训不解决问题-哔哩哔哩】 https://b23.tv/YFO9UGs
中国足球在体工队的时代成绩好不是因为体工队所以成绩好。讨论问题要有点正常的逻辑,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不能直接解释为因果关系。
体工队时候我们的成绩好,是因为我们现在主要的几个竞争对手在那个时候都很差。属于矮子里面拔将军。这些年全世界足球都在发展,别人进步的快,我们进步的相对慢。不是因为体工队的原因。
足球这种运动归根到底就是个足球人口选材基数的问题。全中国上下接受专业足球训练的足球人口5万人,同样的数字在日本一种版本说是70万,一种版本说是110万,但是光看日本高中联赛有4000支球队参加,每一个州县都有自己的联赛…我相信100万人也不夸张。你从5万人当中选择代表队和人家从百万人当中挑选一支代表队去踢,有什么好踢的?
这不是体工队与否的问题。你把球队当宇航员养也踢不过。
这没有办法,这个是个社会系统的问题,当我们国家高考还是较大概率的,可以改变一个平民孩子今后的命运的时候,绝大多数年轻人都会选择高考,而不会选择成才率低的多的职业足球。
有句话说出来不中听,足球踢得好的国家都需要阶级固化,社会上升的阶梯基本封闭。要么像欧美日本这种方式的封闭,要么像非洲南美那种低水平上的封闭。要么社会保障体制不错,大家没有后顾之忧,要么没啥社会保障体制,大家反正也发展不起来。只有这两种情况下,人们会全身心的去踢球,要么全心热爱,要么被迫谋生。
像中国这样既不够热爱也不够求生。怎么和人家比呀?
七八十年代时候的体工队模式之所以能培养出很多人,是因为那时候体工队是事业编。外头反正没啥好工作,这反而成了好的出路,所以大家挤破头想进去。今天让你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放弃学历教育这条路,跑去走体制内体工队的路,又是足球这种出息的概率太低的项目(练乒乓球还是有人的),本身也选不上太多人
首先,这个问题的描述有太多错误,基于这些错误得出的结论必然也是错误。70、80年代,国足在亚洲竞争力确实要强于现在,但根本原因是当时整个亚洲足球水平极低,而非体工队模式。国足从来没有什么碾压伊朗日韩的成绩,相反,阴沟翻船案例并不少于现在。比如说,
74年迟尚斌容志行领衔的国足在亚运会小组赛0比2输朝鲜、0比1输伊拉克被淘汰;
75年徐根宝迟尚斌容志行的国足在亚洲杯预选赛0比2输朝鲜;
76年徐根宝迟尚斌容志行的国足在亚洲杯正赛1比1平马来西亚、0比1输科威特、0比2输伊朗;
78年迟尚斌容志行的国足在亚运会0比2输伊拉克、0比1输韩国,在亚洲杯预选赛0比1输韩国;
80年容志行古广明的国足在奥运会预选赛0比1输新加坡被淘汰,在亚洲杯小组赛1比2输朝鲜、0比1输叙利亚被淘汰;
81-82是国足的高峰期,在亚太区世预赛名列第三,但也曾在第一阶段比赛0比0被香港逼平。关键先生我认为是黄向东,4比2胜朝鲜他梅开二度,4比2、2比0胜沙特、1比2负新西兰他各有1球入账,主打后腰的他成为全队最佳射手;
82年国足在亚运会0比0平印度、0比1输朝鲜无缘前4;
83年贾秀全柳海光古广明的国足在奥运会预选赛第一轮先后3比3、0比0平韩国,0比0平、0比1输泰国被淘汰。
再往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519惨案、只差一步到罗马、吉隆坡惨案、伊尔比德惨案等。
至于体工队,我相信多数支持者可能都搞没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以后有时间再细说。
关于是不是应该回到体工队模式,我的观点是不应该。最简单的理由,朝鲜一直是这个模式,由于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可以将其视为一个相对静态的参考系。从中,不难看出,随着亚洲足球水平的大幅提高,朝鲜足球竞争力也是越来越弱。有人会说朝鲜10年还进世界杯了,其实球龄长一点的球迷都知道,当时朝鲜队的2个关键人物郑大世、安英学都是在日本出生长大的。而近三届亚洲杯,朝鲜不光连续3次小组赛出局,更是交出了9战1平8负进3球丢23球的逆天数据。
难道,这就是你们想要的吗?
足球是一个非常吃天赋的运动项目。然而,不同于篮球等项目,足球运动的天赋无法简单地用身高、体重、速度这些指标去量化,也很难在低年龄段进行有效的准确的评价。所以说,唯一或者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高质量的训练和比赛,从大规模的基数中进行持续的筛选。当然,这个筛选必顺是公平的。
然而,这些东西,在中国足球环境下都不存在,所以说,有因就有果,平常心对待即可。
作为一个“愿意熬夜看球”的伪球迷,我很悲观地觉得,中国就搞不了足球。
哪怕中国一口气出十个孙兴慜这样的天才,也最多保证一代,但整个足球基础想好,基本不可能。
为什么?
你要看看真正足球基础好的,是哪里?是欧洲。
欧洲的足球是什么样的?
我只举一个例子,克洛泽的纪录片里提到,在他20岁左右的时候,还在德国第七级别联赛踢球。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不百度情况下,我是无法理解第七级别是怎样的存在的。
但可以想象,德国足球体系有能力支撑起至少七个级别的足球比赛。从德甲一竿子插到乡村!
这是什么?这是制度吗?
不,这是文化!
你不可能靠一纸行政命令就建立起稳定的七个级别的联赛!
德甲的球员年薪百万没有问题,德乙的球员年薪十万没有问题,德丙呢?德丁呢?德戊己庚辛呢?
你的市场化能够养活这么多低级别球员吗?还有相关的各项从业人员?
靠吃大锅饭能养的活吗?
不可能的呀!
底层足球没有大市场,大资本不会投资,底层足球可能一辈子出不了一个球星,大锅饭养不值!
那他们是怎么活着的?
人家靠的是家乡父老!
我一个小县城,组织一支队伍,代表家乡征战某一级别联赛,出了县城根本不可能有支持者,但家乡有多少人爱足球我就有多少支持者!
人家靠的是欧洲人深入骨髓的足球文化!
只要有一个县的球迷支持,一支底层小球队的小赞助小运行,加上可能有兼职人员,可能有社区义务劳工,人家一支小球队不就够活着了吗?
上层球星年入百万大富豪,我最底层从业者全职能拿5-6000,兼职能赚2-3000,能跟其他正常底层工作待遇匹配,谁不愿意去踢球?
我一个孩子去踢球,是天才直接飞黄腾达,不是天才也有足足七个级别联赛供我一级一级选!你再差练了那么多年球总比普通人强点吧?
去乡村联赛兼职踢够糊口,你愿不愿去?
然后,靠着无数这样的小球队系统组成整个国家的足球体系,不就实现了人才源源不断的供给吗?
人就算一次大赛暴毙了,那又怎么样?这套系统又不会崩!下次再来呗~
归根结底,欧洲人靠的是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全国上下的足球文化在支持足球!
人家整个体系能养活几百万从业者!
中国可以吗?
你中超的球员都有钱,年薪百万,可你从百万到十万,到几万,这中下阶层有吗?
人踢球不是赌命来了呀!
如果我有孩子,我本能也会不想让他踢球。
为什么?
我知道踢球好能飞黄腾达,可踢得不好呢?
如果孩子爱踢球,我当然能接受他月薪5000去踢他爱的足球,因为大部分人干别的工作也差不多就这个价位。
可是中国足球有多少月薪5000的岗位呢?
中国足球产业能养活几个从业者啊?
人家欧洲人踢球的风险是跟中国人搞不好进电子厂差不多,那么多级别联赛给你个爱踢球的塞个岗位很难啊?
南美也相似,只是经济太差,所以好球员都往欧洲跑而已。
足球文化这东西,中国根本就没有,而且也不可能说有就有!
中国电竞为什么红火?还不是玩家多?加上游戏自带排位系统,等于自带生态。lol才十年左右,现在lpl多红火,什么ldl什么城市争霸赛,虽然槽点一堆,但人还不是活着?还不是在稳定培养新人?
当然,电竞总共才多少年,体量是无法与足球相比的,但电竞的文化深入青少年之中,未来,等80-90后等一代代老了,电竞项目自然会越来越壮大,成为根植于中国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力量。
所以说,中国足球有个锤子前途可言啊?你不解决底层足球文化问题,给你十个孙兴慜又怎么样?强一时有什么用?
当年姚明那么高人气,带动国内篮球热潮高涨,但时至今日呢?
在国内篮球文化比足球文化流行多了吧?
真实案例:在我这十八线贫困县,每年夏天都还有县内各镇的篮球比赛呢!小时候每年夏天我爸都带我去贺龙广场看球!
但即便如此,中国篮球现在什么水平?也就那样吧~更不用说文化底子比篮球还差远了的足球了!
唉~
理解你的观点,但问题是过去的培养体系塌陷了,而新的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
中国足球过去这种各省体工队模式与乒乓球、跳水、游戏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足球的综合成本却要比乒乓球、跳水、举重高多了,而当年唯奥运会成绩,各省体育官员考核都看这个,足球成绩当然不能和这些争金夺银的项目比了,成本又高当包袱被体制抛弃那是必然。
被体制内抛向市场后,足球队的价值却让各省体育官员们瞪目了。一个没办法在奥运上争金夺银的项目,随便一个省市球队都有企业愿意掏出上千万来接盘,这在1994年可是巨款,于是体育官员们就不愿意放手了。上世纪最多的新闻就是这种扯皮官司,企业花了钱要说了算,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所有权,所有权话语权还在体委,体委觉得这是颗摇钱树不能放,还要倒腾一部分钱去养乒乓球、羽毛球等这些能拿奖牌让自己有政绩的项目。甚至有些省更有意思,把成年队找个企业成立一个俱乐部,青年队再找个企业也成立一个俱乐部,然后还能一起打联赛,少年队也能打包再卖。如此搞法,哪里还有什么培养体系,早就肢离破碎了。
后来企业家们也都明白了,无非就是个政商结合的买路钱,而且投资足球这钱花的还名正言顺。足球就成了个商业运作的工具,自然也没人花心思去做十年不见得有收益的青训培养体系,三五年投资下来只要商业目的达到了,找个理由企业也就该撤了,体委也无所谓,反正是抓着金蛋再换一个接盘侠继续玩这种游戏。所以你看过去的新闻,中国足球就是各种城头变换大王旗。
但是这种游戏玩到10年左右,还是彻底的玩不下去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经济繁荣各体育项目的商业价值及收益都起来了,没有必要再靠足球挤奶了,足球成绩差民愤还大,这时候还留着那就是负资产,但这时候商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都知道金蛋凤凰也成了残花败柳,也没有人出来接盘继续过去的游戏。进了监狱的青岛队总经理说,反正没有人关注,踢假球也是为了自娱自乐。
正是这样的低谷,恒大出现了。恒大顺利拿到了过去根本就没办法拿到的所有权,恒大直接把炒作段位拉高到亿元级别,当时的新闻都是北京国安的罗宁经常骂恒大不守江湖规矩,恒大直接砸了二十几个亿,两个亚冠冠军,至于恒大的收益嘛,恒大负债都上万亿,还个债都要惊动美国人的国务卿,你说许家印亏了还是赚了。
以前的中国足球,体委把他当奶牛,企业把他当工具,后来的更厉害,都能把他当金融杠杆了,可就是谁也没有去想过建设培养体系,玩金融的钱多至少还装了个样子。所以题主,回答你的问题,过去的体系再落后,毕竟也是培养体系,但是也回不去了,因为是这个体系的人亲手毁掉的。中国足球真正的新生,还是需要建立全新的培养体系,但是现在看不到任何希望,毕竟经历了这一切的中国足协毫无波澜,不知道这个机构存在的目的到底是啥。
您在6岁的时候上幼儿园,比3岁的同班同学强壮的多。
您9岁的时候上小学,同班同学6岁,您还是不错的。
您15岁的时候上初中,同班同学12岁,您还是可以的。
您22岁上大学,同班同学19岁,已经比您强壮了。
您26岁大学毕业的时候,同班同学太多超过您了。
然后您说您还要去幼儿园........................去吧。
体工大队的时代,韩国第一运动是棒球,第二运动是围棋,第三运动是射箭,第四运动是冰球(当时韩国冰球也不错),足球不入流,现在韩国第一运动就是足球,尤其是孙兴慜之后,喜欢足球的人群暴增。红魔啦啦队甚至要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干涉总统选举等重大事项,他们这么说是因为他们真的可以这么做,只不过不做而已。
体工大队的时代,日本第一运动也是棒球,第二运动是保龄球(日本曾经是亚洲第一保龄球大国,当然也是从中国学过去的,现在不行了),第三运动是高尔夫,现在日本高尔夫整体水平也不差,第四很难说,因为相扑在日本不被认为是体育运动,足球被认为是无聊的运动,甚至低于日本篮球和排球。排球美魔女记得不,当时排球比足球热门多了。现在日本第一运动也是足球,足球联赛的吸金程度超过了所有其他项目的总和,这还是日本棒球大发展的情况下。大家现在最津津乐道的已经不是甲子园而是高中足球联赛了,甲子园已经让位给足球。棒球都干不过足球,其他的就别想了。日本足球已经建立了完全的业余联赛机制,一场业余联赛可以吸引超过2千名观众,我国中甲比赛很多情况下送票都很难场场过2千。
体工大队的时代,中东足球仅仅是极少数受过盎格鲁·撒克逊高等教育人士的玩物,一般民众都认为男人就应该玩板球、曲棍球或者篮球,足球是什么?现在中东足球联赛经常刷新高额年薪记录,成为无数超巨的养老地。
甚至东南亚足球,经历过假赌黑,而且是两次大规模假赌黑之后,也开始涅槃重生,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联赛发展都很好,缅甸老挝柬埔寨联赛也在不断发展,之前缅甸军事政变之后,军政府甚至将不会暂停足球联赛作为稳定社会政策的单独一条。
职业化的作用就是如此,其实所有的职业项目,我国玩的最好的就是篮球和足球,其他的都惨不忍睹。乒乓球羽毛球全球有联赛的国家极少,欧洲乒乓球俱乐部半职业性质就不错了,太多球员本身兼职教练和陪练甚至其他工作,欧洲羽毛球更是有变成老年放松运动的趋势,甚至有人提议成立一个新的羽毛球协会来制定不同于奥运会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