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建筑业设计院全体降薪? 第1页

  

user avatar   guchuanzhu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常。

只要在2015年前就在建筑设计院里工作的人,都应该知道状况,不降薪才不正常。

2021年再烂,也烂不过2015年。

人数:

数据是2007年的统计数据,勘察设计的总从业人数为117万,高级职称是24万,中级职称是32万,初级职称是24万。

从理论上来说,2007年包括初级职称在内的这批的人,只要一直在勘察院、设计院工作,到2020年时,都超过35岁,而且都应该有高级职称,同时考虑到有人退休,但也有新人入场,新的肯定多于退休的。

然后查找2020年的统计数据,总从业人数为439万,又实现翻倍。其中,高级职称是46万,中级职称是76万,初级职称是60万。

也就是到2020年,实际有高级职称的人数是46万。

但是,根据2007年的推算,2020年应有高级职称人数是80万,而实际上只有46万,相差34万人。

结论就是,大部分应有“高级职称”的人,实际上并没有“高级职称”。

按照2007年与2020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初步估计,评为“高级职称”的淘汰率 = 34万差值 / 2007年总人数80万 = 42.5%。

结论就是,从“初级、中级职称”到“高级职称”,淘汰率约40%。但是,考虑到有退休人员,同时也有新的员工人场,所以,淘汰率应该小于40%,可能在30%左右,这个数值已经很恐怖了。

淘汰率:

2007年对比于2020年,如果行业回退到2007年,那么2007年时全行业的从业人员总数是约117万,2020年是约440万,也就是将有300多万人被淘汰出局。

根据2010年的资料,持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证书的人数约2.5万,2020年是约3.8万人持证。换句话来说,如果行业下行,按照从业总人数120万左右来推算,结构设计的从业人数不会超过30万。而且以后的持证人数还会增加,说明以后无证且“老龄”的员工将会被淘汰出局,画图的将是无证的“年轻人”。

从2007年到2020年之间,在行业增长的情况下淘汰了几十万“老龄员工”,以后行业不行了,只会被淘汰得越来越快,比例将会大幅度的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垄断性行业设计院,一般不裁员优化,需要优化的是市场充分竞争的建筑设计院,只能说明以后的建筑设计院将有大量的“老龄人”被“优化”掉。

这就是传说中越老越吃香土木工程

裁员、平庸员工、结构性优化、淘汰掉因身体原因不能拼搏的员工、向社会输出300万人才、狼性,,,都一样。

看了这么多词汇,还是“优化”最好。

结论:

2015年时就这样,如今不知道有没有政策续命?

知乎上很多人高估学历的作用,因为高考分高只是有较强的考试能力罢了,但是考证的话不一定能过。

看到某问题下某回答写到少民的问题,如果有证书不被裁员的,在知乎上肯定会被渲染成少民特权,其实特权是证书,而不是民族,这种渲染,在知乎上一查一大把,把证书跟民族混淆。某省民族种类多,在2015年某建筑院裁员时,年龄大的,哪个民族不被优化掉?

特权?哪里有特权?

结构设计的老员工在建筑设计院里一般有两条路线:

1、自己能接活,但是结构设计不是建筑方案设计,在招投标时没有话语权,很难独立接活;

2、走技术路线,一般需要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证书,通过率就摆在那里。

还有一条路很小众,就是转行做岩土,可以做基坑设计、勘察等,核心原因就是岩土专业比较独立,在招投标中自成一体,但一般有个前提,就是通过注册岩土考试,遗憾的是通过率还是太低。

为什么岩土更好,因为岩土比较独立,而结构依附于建筑。比如做地勘,可以自己接活自己干,结构明显不能,同时行业互通性更好,做民用建筑地勘可以转型做市政地勘等,这点也超过结构。

如果想转行,最实际的方案就是持有注册岩土工程师证书,不然一大把年纪,谁要你,真以为越老越吃香?

毕竟越老越吃香,老了被优化到社会继续做贡献。。。


user avatar   gong-cheng-feng-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正常,这是为2010~2021盲目扩张付出代价了。

根据国家统计年检,每年的建筑竣工面积和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数都是可以从国家统计年检上查到的。我多次回答过类似的内卷问题。其实就是个很简单的行业增长速度跟不上从业人数增加速度

大概的数据,

2010年左右,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数是120万人,年建筑竣工面积是20亿平方

而到了2020年,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数是490万人,年建筑竣工面积40亿平方,其中好像是2017年竣工面积是43亿,然后回落。而从业人数增加最快的好像也是2017年左右,一年增加了100万。

答案就很清楚了,竣工面积增2倍,从业人数增加4倍,自然内卷到天上去了。如果以2010年的从业人数和竣工面积参考,在考虑而今的设计日益精细化,需要更多人力,那么如果维持在40亿平方的竣工面积,从业人数维持在300万左右是合适的。

那么就意味着,490-300=190万。要挤出去35~40%的人。这就是一个开始挤出的过程,降薪算什么?降薪算是对行业前途还有念想,觉得维持住核心团队,等市场回暖,东山再起的。

其实他们就没有意识到,哪怕维持在2020年那种年40亿平方的竣工面积,目前的人也是太多了!无非是一个缓慢挤出还是断崖式挤出的过程。

更何况,能维持住2020年竣工40亿平方的基建规模吗?我看很难。其实稍微估算下就知道我们要维持住基础设施,大改需要每年更新多少。人均住宅面积大改35平方,那么算下其他公建基础设施工厂,也就是人均80左右,全国14亿人也就1120亿,30~50年更新一次,就是每年22.4~33.6亿。这个量级,所以其实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数控制在200万左右合适。也就是说,从长远基建发展来看,目前勘察设计行业60%左右的人要被挤出去!


如果能把行业人数削减到200万,那么基本就是2010~2015年的状态了!当然这将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而且是通过产业升级的方式开始的。目前设计院已经开始两极分化了。


进入升级上升通道的设计院,项目和收入都在不断优化和提高,而还找不到上升通道的,就是会被挤出。


想留在行业内的干嘛呢。考证,如果按照200万从业人员考虑,那么注册师人数再20万左右是合适的。住建部的政策估计也就是稳定在这个数量,结构岩土供配电,都开始严卡通过率,建筑因为本来就是少,估计还有几年放水,但是人数到了也会走上结构岩土供配电严格卡通过率的老路。

设计院赶快信息化工业化。推BIM,设计流程科学化,自动化…………等等。不要走堆人力的老路了,不要想着,市场一旦回暖,我还可以维持一个人数晒出来就吓你一跳的大院,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设计院不是富士康,更可况富士康也开始搞自动化了,要不是国家有保就业的需求,这些行业自动化早就搞的飞起。说不好听点,设计院对刷图工作流分解和管理,远远不如富士康!


设计领域,百人精英团队远远比管理不善的千人大院,强悍的多的多的多的


其实刷图真需要那么多人?哪怕真需要能刷得过机器?


而设计精英团队的打造需要多方因素复合和耐心。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不展开。


行业之所以再2010年~2020年,膨胀那么快,就是因为面对竣工面积的增长,和市场不断提高的对设计的要求,设计行业没有提高自己的技术和管理,反倒靠堆人力和加班去应对。人力这个东西,堆上去了,管理跟不上,提升并不大,而且一旦行业需求下滑,后遗症非常难以处理。而且由于是靠堆人力,设计院除了老板赚到点钱,基建增加那点设计费和项目并没有有效为设计院技术和产业升级提供积累。还在10年前的老套路上低水平重复。市场不断的提更多更高的要求,设计院应对就是整一帮年轻人加班白嫖………………然后搞一堆看着像,其实p用没有的东西出来!


而且目前土木行业包括设计,活还是太糙了,太糙了。绝大部分设计院连QA(QUALITY ASSURANCE ,质量保障)WBS(工作分解结构)这些最基本的项目管理的概念都没有。三审两校,从QA和WBS角度看来简直就是个笑话,文印店标准。哪怕就这种最基本三审两校,能都勉强保住图纸图面不要出大错的制度,很多中小设计院也维持不住!生产一堆不知所云图纸,也就报批一下,走走行政审批程序。实际施工,一大堆问题!所以,这种情况下,光把人数吹起来有啥用?


然后BIM那么好的东西,愣是被完成换个软件拉模型,在很多设计院看来也就干SU的活,还难用难学对电脑配置要求高,然后还有一大堆人跳起来和你扯XXX能否缩短刷图周期,能否提高刷图量…………真是文印店论斤买图纸的习惯深入骨髓了。


一堆人扯什么去看下一线设计师声音。我就在一线,我签字盖章审图,手下搞不定,我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方案我不会过分干涉,除非出现方向性错误。在团队推进项目过程中,我更多是一个技术督导和教练的职责,你搞不定来问我,建筑专业内大部分问题都可以给你解决方案。如果我不清楚,我会清楚去找什么外援。团队搞不定,我才提供技术兜底。这帮人说白了就是忽悠那种专业不强,遇到问题没法解答,只会喊你去再改再多做几个方案的领导,这种领导在行业快速膨胀的期间非常常见。本身也就是个监工的作用,而不是担任督导、教练、最后保底的技术领导职责。本来技术就不行,也就由得你的乱讲。


这帮扯软件问题的,自己其实也不怎么会,然后就把锅甩到软件头上。建筑专业的所有细分技能,我看你上手操作下就知道你几斤几两。别再我面前玩这种花样。我手下的项目组很少无效加班,但是不留不思进取还胡说八道的废物!要么你老老实实干你的岗位,别胡说八道,干好你岗位也不要你如何出色!想提意见就有真货。那种没本事还瞎扯甩锅的一律开掉。


刷图狗忽悠的那类设计院的监工式领导,本身技术和管理都不行,不知道什么样工作才是有效的,监工就只会盯着人加班。他们从为了保证自己位子的角度出发,丝毫不考虑企业的前途和员工的利益,在市场重大转型,设计业务面临重大调整的拐点。不去考虑研究市场,不去考虑提升管理和技术,不去考虑怎么适应变化。反倒装出一副我在拼命工作,拼命加班。项目少了,但是工作量不会少,加班不能停。这种装模作样害人害己,假装工作的姿态。


说白了他们就是监工,监工的工作效用自然体现在鞭打刷图狗加班上。他们不会也没有能力让工作有效用!而刷图狗更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工作有效,如何提升工作的效用!


市场不相信加班,所以装作在加班保不住监工和被监工鞭打加班刷图狗的位子,市场只相信效用。

如果加班是有效用的,那么应该是加班越多发的钱越多,比如华为式的996.。加班越多越发不出钱来,这就说明加班没有效用。没有效用还去拼命去做,然后扯什么市场不行了!市场不行还拼命加班是啥逻辑?………………这是刷图影响认知的实锤证据了吧。

中间层,没有产生效用,担心被高层换掉,对上用拼命加班来装作很努力,对下用拼命黑甲方来甩锅其实加班是自己搞出来的。还有一定的现实利益基础。问题是某些企业的boss也是这种心态…………

而底层同样不思进取,面对职业困境,年纪轻轻就保守的要死。一点点改变都极度抵制,


如何让工作有效,如何识别效用,是个千古难题。同时也是从工具人转变为管理者,最根本的范式转换。

管理者和工具人最大的本质区别就在于:1、识别目标让工作有效;2、管理风险

设计院是提供营造人造环境过程中,咨询、设计、监造、总包设计服务,不是卖图纸的!


设计是一种专家服务! 从这角度看,490万从业,能够胜任的寥寥无几!

很多监工型 的领导,无视这个事实,正在把设计院快速的文印店化,干文印店的活,自然是文印店的收费,而不可能是专家服务的收费。只是文印店可不会养那么多监工,没必要。


建筑设计市场长,最受欢迎书是各种图集方案集效果图集,而涉及到流程,管理、质量控制、成本管控书籍非常少,这反映出这个行业根本没有意思到这些才是一个设计院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没人去研究关注,哪怕有人关注到,关心的人也寥寥无几。对管理流程构架质量不关注,是很明显的手工业特征。手工业在这些方面,靠的是匠人自己自律和自我把控!而不是有科学的流程和制度,最大限度的消除的人的不确定性。反应这种手工匠人的状态最直观的一个就是,大部分从业者认为设计无法标准化,流程化、科学化………………大设计自有特色在此!如果还抱着这种手工业状态的认识,那么堆再多的人也是没用的!手工业生产关系下出来的东西就是手工业的品质和费效比!


精益特征的重要性
1、论到准时制,詹姆斯P.沃麦克、丹尼尔T.琼斯在他们合著的《精益思想》中说;如果你不能迅速地把产品开发时间减半、订单时间减少75%、生产时间减少90%,那你一定是哪儿做错了



信息时代,如果你做不到又快又好,那肯定是哪里有问题!

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节奏,把好设计慢工出细活的概念扔掉吧。信息时代的设计,就是又快又好。这当然不能采用手工业的方法,而必须采用信息时代的方法!这不是简单堆人力可以提升上去的



如果这么一波拐点,还想着维持啥那种虚胖的晒人数的大院,是没法应对规摸不断萎缩而要求不断提高的设计市场的。这种行业规模膨胀,但是行业工业化和技术水平确上不去的情况,也出现在建筑施工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反应建筑行业工业化水平的人均功率数和人均机械,从2014年以来也是一直下滑的!我对住建部拍胸脯保证的3年内,改变行业现状的话非常期待能干出啥来!



行业现状大概就是这么个样子,再讨论也不会变出啥来,不如多想下上升通道是什么!

未来的设计是什么样,现在已经初见端倪。春节前和一帮年轻人吃饭,一个从沿海回来的年轻人说,现在沿海已经开始在方案投标之前,还有一轮概念方案初筛。只有通过概念方案初筛的设计院,才有资格进入方案投标环节。

这说明,存量时代真的来了。房地产不是建出来就卖得掉。公建不是建起来就可以用。大家都意识到,在项目启动前,需要进行一轮项目可行性和方向的研讨。也就说以前以为只是个审批文件的“可研报告”现在必须重视了,否则一开始路就走错了,后面就血本无归的可能大多了。

那么为了保证房地产能够建出来卖得掉,公建能够建出来符合社会需求。目前的设计环节和流程是远远不够的。以后的设计会是更快的节奏,更细腻的颗粒度要求,更多的协调,更复杂的影响指标,更高的标准。更专业的服务,更快的反馈节奏,更高的一致性要求,更高的可追溯性,更高的迭代节奏。这一切都不是靠加班白嫖可以解决了。其实这种要求,房地产公司在2015年后,就开始提了,设计院靠加班白嫖勉强应付,现在,总不能加出一天48小时,一周14天来嘛!


所以这个行业,996加班是没法停的。但是996加班白嫖,装作在干活对上面的目标只有负面影响!

怎么科学有效的加班,如何打造高效专业精英团队,如何选择细分市场才是未来的发展

关于加班这个话题还可以多扯两句。行业价值总盘子就那么大,每年就那么多竣工面积,设计费就是固定死。认识这个并不难。大部分管理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误区在于。大部分管理者总以为我单独的延长工作时间,我就有能力把对手挤下去。其实在设计这种非常强调品质的行业。单独的延长工作时间是没用的。很直观的例子,三本生每天学习24小时能不能考上清华?三本生考不上清华,只是因为单独的学习时间不够吗?

能考上清华,说明学习效用高,而不是学习时间长。学霸肯定是会熬夜的,但是只会熬夜就是学霸?

高考这种路径清晰简单,目标明确评价标准机械的事情,都不是靠简单的熬夜就可以吧成绩提升上去。设计这种复杂模糊利益诉求多变的事情,靠单独的加班就能提升?想清楚这个问题就知道该怎么996了。

能在市场上战胜对手,说明效用比对手高,不是加班比对手多!

当然你要让一帮只知道能不能降点含钢量,设计周期能不能再缩短?不能再改两版方案的人。明白啥叫市场认可的价值和效用太难了。

设计院天天加班,有50%的锅是设计院那帮刷图脑子都刷木的管理层,另外50%是设计院那帮满脑子刷图的去甲方的当催图部负责人的锅!两帮人合作,一边要求又多又快又花哨的图纸,一边有快又便宜的刷图纸。吧设计院搞成论斤卖图纸的文印店!

设计只有变得敏捷,才能适应更加多元和快速变化的市场。更快的反馈,更高效的迭代,更高的品质,更短的周期,更有效的服务。

而做到这一切,只有靠工业化,信息化。

做到这一切后,再来谈更高的收费。一定要记住一点,只有付费才是甲方!想白嫖的礼貌的请他出门!靠白嫖拉客其实是一种营销手段,都白嫖了客户还不多,可想而知产品力低到什么地步?这就好比一个餐馆给白吃,都没多少客人,菜得难吃到哪个程度?

很多设计院扯什么市场不行,完全忽略自己靠白嫖客户都不多,反应出来的完全是自己设计的产品力非常低。不能有效的识别问题,不能让自己工作有效用。



如何变的更敏捷,原理也不复杂。除了识别市场和目标之后用精益方式,现场、现时、现物不断用PDCA循环优化流程。就是采用逆周期投资和异步开发。逆周期就是预测到将要复兴的市场提前准备。异步开发典型的例子就是餐馆。餐馆要客人点了菜才去买菜,那么等2个小时客人能吃上饭吗?餐馆是怎么做到10~20分钟把客人点的菜端上桌呢?选择市场,然后根据选择的市场,提前备料。如果客人点的菜不在预选选择的市场里,礼貌的请客人出门。而不是让客人等着我去买菜。大部分设计院的市场意识,其实不如餐馆。经常干让客人等着我去买菜,做也许客人的等我花2个小时买菜回来,还非常满意的美梦。


要做到逆周期和异步开发,首先要干掉的就是计件制奖金和工资。逆周期和异步开发其实是未未来投资。而计件制其实是只管当下。如果不能做到从薪酬制度上,投资未来。那么就根本不可能搞逆周期和异步开发。想象一下餐馆招工,贴出来的招聘启事:有客人才有工资…………谁会去?


要做到更敏捷,除了科学高效的流程之外,要预先做很多工作。在没有接到项目之前,做很多预研,才能提前备料。同时要推进设计标准化,模块化,平台化。才有料可备。所以未来的设计院,必然是属于,能够找到设计的社会使命,能够识别市场,有能力对未来投资的!


user avatar   bao-zi-xi-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简单的说,“渲染多内容”的优化主要方法是剔除(culling)和细致程度(level of detail, LOD)。

不在视角范围的物体可剔除、被其他物体遮挡的物体可剔除、占据屏幕面积太小的物体可(有损地)剔除。

LOD 则是(有损地)缩减较远距离的物体表示方式,除了减面,可用较简单的 shader,也可换成 billboard/imposter 等。

还有一些要改变渲染器的架构。详情请看RTR3 和 GEA。




  

相关话题

  2018 年建筑界有哪些「大事件」? 
  为什么购物中心一层都不设有卫生间?电影院为什么在顶层?超市为什么在负一层?有什么固定的规划模式吗? 
  如何评价 2022 年普利兹克奖颁发给了非洲建筑师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 
  有用火车站改造成地铁站的例子吗? 
  三四十岁的建筑师一般在做些什么?正处于什么状态? 
  为什么国外有大量的停车楼而国内很少有这种的建筑类型? 
  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到底好在哪里? 
  建筑学刚毕业,为什么总听人说,画几年方案再转施工图是容易的,但画几年施工图再转方案就难了? 
  如何看待上海市政院杀小领导事件? 
  设计院考证是出路吗? 

前一个讨论
26 岁建筑设计师在出租屋内死亡,公司称「去世前不存在加班现象」,真实情况如何?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人口学者易富贤及其著作《大国空巢》?





© 2025-01-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