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12位学者实名发声:没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 ——呼吁有关方面组织第三方介入调查? 第1页

  

user avatar   syh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07年到2016年,时间在流逝,历史却在倒退?!

————————————————

以下是2007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林国强院士关于学生造假的公开信,新语丝及科学网均有刊载。

以下正文:


  各位同事:

  大家好!

  可能你们已经听闻本课题组2006 年发表在JACS (2006, 128, 5624-5625)上

的论文涉嫌造假一事,因该事件影响太大,其真相至今才能通报,望见谅。原因

有二:其一,从发现问题到调查乃至弄清整个事件的真相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做许多次的反应来推敲和验证;其二,在调查和揭示

真相的过程中,希望给涉嫌造假者黄凌琳一个能申辩和主动承认的缓冲时间。但

遗憾的是,我们的善意未能等来她的表态。至此,我们已经按既定时间表于3 月

22 日向有机所学位和学术委员会报告涉嫌造假的实情。同时,我们也已二次给

JACS 主编去信,先是报告情况,然后是要求撤消该论文。

  黄凌琳曾是我们小组的博士研究生,她博士论文阶段的其中一个工作是研究

二碘化钐诱导的2-酰基芳酸酯类化合物的不对称还原环化合成高光学纯度手性

苯酞类化合物。我们期望利用手性试剂控制的不对称质子化,探讨手性苯酞的合

成。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黄凌琳“实现”了这样的设想,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发展”了非手性的质子源试剂和催化量的手性质子源试剂的组合体系,“完成”

了手性苯酞的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对映选择性最高可达99%。其中催化部分

的研究结果就发表到美国化学会志上。

  黄凌琳于去年博士毕业后去了德国做博士后,苯酞研究的课题就由小组另一

位研究生冯陈国同学继续。自去年9 月下旬开始,冯陈国在进行苯酞类反应的拓

展实验时碰到了困难,无法取得好的结果,即以黄凌琳原来的工作为标准的模板

反应进行重复,但产率仅在30~50%,ee 值也在10~30%之间。期间,冯与已在德

国的黄多次用email 联系,讨教如何操作实验,黄表示实验操作应该没有问题。

在多次实验未果的情况下,黄甚至在email 中提出 “现在我可以相信问题应该

出在我一直使用的那瓶CH2I2上,估计是在那瓶中引入了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杂

质,才对反应产生了效应。但遗憾的是,那瓶试剂已经被完全用光了,连瓶子都

已不知去向了”,意思是说该试剂已用尽,无法找出事情的原委。同时,她还信

誓旦旦地说“这些都是我当初确确实实做出来的,但现在,我也确实无法为自己

做出什么有力的证明与辩护,此心唯天可证!”。事关重大,我们认为无论是何

原因,都应该弄明白。就请她乘圣诞节放假之际,回所重复实验,并答应为其报

销国际旅费,经过反复交涉,她同意回国。但原定12 月25 日的回国日期到了,

她没有回来,只有一封email 说她在德国也重复了实验,也没有得到原先的结果,

自感回来已无意义。经过多次的email 和电话联系以及交涉工作,她最终同意在

春节前回来。在此期间,有位自称是她男友的人来过2 次电话,提及黄顾虑重重,

即表示回来与否都没有学位了。1 月21 日,她回到了上海。第二天在实验室就

位,第三天开始重复自己的工作,但其实验结果与冯陈国同学的结果相差不多。

  事实上,在黄回国之前,我们已经预感到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她留下来的样

品中有4 个标明光学活性的化合物,虽然它们的NMR 谱是对的,但竟然是消旋体

而非光活体;在同样条件下(同一台仪器、同一根手性柱以及同一位操作人员),

测得的HPLC 数据与论文中的表述相悖。由此,我们疑窦重生,这不仅仅是重复

性的问题,很可能是数据真实性的问题。在黄回国重复实验一周左右的时间、且

实验结果不佳的情况下,1 月26 日上午,徐明华、黄凌琳、冯陈国和我一起开

了个会。当时,黄一再表示她的数据即HPLC 和比旋肯定没有问题,我随后提出

下一步由黄和冯二位一起重复催化质子源和等量质子源的实验。同时,在16 个

已发表的新化合物中挑出5 个,先合成它们的消旋体,再不惜代价地用手性制备

型HPLC 柱拆分,以得到其左旋与右旋体,然后与论文中的HPLC 保留时间和比旋

数据进行比较。因为要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时间比较长,经过我的要求,黄同意

由她本人向其德国的导师K.nig 教授请假延期返回。不料,到第三天她就借机不

辞而别,她的手机也处在无人接听或关机状态。在她之后的email 中说“不要再

找我了,要怎样处理,你们看着办吧,我是不会再回头了”。

  为了慎重起见,我们从1 月9 日起先后合成了已发表的16 个新化合物中的

11 个以及另外2 个在她博士论文中报道的,共三批样品,13 对对映异构体。在

相同条件下测其HPLC 的保留时间和比旋值,并与原来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

示,与她的数据完全不符,其中一个对映体的比旋值竟相差175 度。值得指出的

是,另有2 个已知化合物,一个是用作模板反应的3-苯基取代苯酞,其图谱数据

与文献一致;另一个3-甲氧基苯基苯酞的文献比旋值为8.9 度是错误的,黄报道

的与错误的数据完全吻合,但实际上其比旋应该是18.5 度。由此可见,原先的

数据全系造假。我们推断,虽然高ee 值苯酞化合物的NMR 谱图数据可用消旋品

来代替,但在手性HPLC 上的保留时间则无法用消旋品替代,且无法知道哪个峰

是代表(+)体,哪个是(-)体,更难找到一个具有同样保留时间的样品来代替真品。

因而判断黄可能是用别的样品,通过适当的调配,先在HPLC 上出现二个相同的

峰作为参考,再添出在手性HPLC 柱上二个大小比例相差很大的峰。因此,所给

出的化合物保留时间与真品的不符。更有力的证据是,真正样品的比旋值是无法

得到的,也是猜不准的,因此,造假的数据肯定也是错的。

  2月5 日,我们去信给JACS 主编,鉴于论文中数据的可靠性和重复性问题,

正在进行调查,将尽快告之核实情况。同时,由于黄不辞而别匆忙返回德国,我

们于2 月12 日将查实情况以快递信件给她,2 月14 日快递到达她所在的大学。

附信上说,我们将对比数据的结果告之,愿意给她三周的时间充分地考虑与申辩。

鉴于事态的严重性和严肃性,郑重希望她认真对待,并于3 月5 日前给予答复。

3 月5 日,黄在email 中说“我承认与否,还有什么区别吗?”3 月6 日,黄来

电话,要求给予时间考虑,又提及承认与否有何区别?我们再三请她严肃地考虑,

并在48 小时内答复。不料就此音信全无。3 月16 日,黄在德国的导师K.nig 教

授在email 中告诉我们,事实上,黄在3 月初已经对他说起论文的数据有问题,

因此她的聘用合同立即终止,并于3 月5 日离开了K.nig 小组。

  还是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分别召开了二次组内会议,一次是在春节前由现在

的小组成员组成的会议,另一次是在3 月7 日,是在沪地区已毕业的博士和已出

站的博士后会议,就查核实验数据问题与大家进行了讨论,并对各种可能性进行

了分析。二次组会上的讨论结果均肯定她论文中关于手性苯酞合成的部分是造假

无疑。虽然黄煞费苦心,从表面上看,近20 个化合物的核磁、红外、质谱、

HPLC谱以及比旋的数据均齐全,但最终谎言还是被戳穿!

  令我非常痛心的是,她为什么要造假?!我深知学生们十数年寒窗之不易,

因而对待学生如同己出,从没有不切实际的要求,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研究氛围。

更让我寒心的是,在真实的数据面前,黄凌琳不但没有直面它,而是采取赌咒发

誓、错误引导、百般抵赖、直至销声匿迹的态度。她还曾在email 里说“这个反

应我怎么可能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作出这样的弥天谎言呢?”事实上,自她捏造第

一个化合物的数据起,就决定着她要为此不断地说谎和圆谎,还要不断地察言观

色,为造假备受煎熬。甚至在临毕业前,在指定学生在场的情况下复核实验以及

其它的一系列检查等措施中,设法侥幸逃脱。但最终还是会被揭露的。其实,她

大可不必如此,只要她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能够毕业的,犯不着拿

自己的前程做赌注。造假终究会水落石出的,也必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她的造假,不仅是毁了她自己,也毁了我和小组的良好声誉,更可能会影响

到小组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冯陈国同学半年多的宝贵时间付之东流;她的造假,

对我是一个深深的、不光彩的伤痛,对徐明华博士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对我们小

组更是永远的烙印。这是个沉痛的教训,但愿警钟长鸣!

  事已至此,我只能选择面对,而不是掩盖和包庇。我必须公布真相,以杜绝

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我们已于3 月15 日给JACS 的主编去信,要求撤消JACS上

的那篇论文;于3 月22 日向有机所学位和学术委员会报告造假实情;相关情况

也已于3 月23 日通报本所所有的在读研究生。现在所学位委员已成立调查小组,

展开调查,将尽快核实并根据情节提议通报国务院学位办,撤消黄凌琳的理学博

士学位。因管教不严造成如此严重后果而深感内疚的我由衷地向有机所全体研究

人员和研究生致歉。

  但我相信,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昭示此事是正确的。诚信为本,揭示造

假的手段也是对杜绝造假的一种威慑。进而,我们仍将继续努力工作,去探索科

学的真理,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做出好的成绩、发表质量高的论文。

  与大家共勉。

  * 附件是消旋体经手性拆分后得到的(+)和(-)体与JACS 论文上的比旋数据

的比较。

  林国强

  2007 年3 月26 日


user avatar   geng-ming-m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

10月12日早上,“知识分子”终于回应了

饶毅、邵峰就韩春雨研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始末

编者按:

自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论文发表引起关注、5月底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韩春雨实验的可重复争议,不仅科学界议论纷纷,在社会层面也引发了相关讨论,也有不少读者就此事向《知识分子》留言询问。因谨慎起见,《知识分子》未在确定结果出现前再发表相关文章,但始终在关注事件进展。今天,我们刊发饶毅、邵峰就韩春雨研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始末及信件内容。

为何公开这封信?在经网络传播和发酵后,韩春雨实验的可重复问题已演变为重大学术争议,是中国科研界令人瞩目的一件大事,可能影响中国学术生态。饶毅、邵峰在多次与校方沟通收效甚微的情况下,选择公开信件,以推动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这一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确保科学研究成果的严肃性。


撰文 | 饶毅(《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邵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院士)


● ● ●


2016年9月7日,饶毅和邵峰电子邮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没有得到回应。


9月13日,托校长的同学电话询问,该同学带回的信息是:校长没收到饶毅、邵峰的电子邮件。


9月14日,饶毅以手机短信询问校长,“孙老师:据说您没有收到我和邵峰9月7号的电子邮件,能否给我们准确的地址,以便我们再寄?”没有回应。


9月15日饶毅助手电子邮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大意:饶毅、邵峰将用挂号信重新寄9月7号电子邮件的信。没有回应。


9月21日,饶毅、邵峰在相对于电子邮件版本稍有文字修改的纸质信上签字。9月23日该信挂号寄河北科技大学校长,9月25日河北科技大学收发室代收。


10月10日,国庆后第一个星期一下午3:30,饶毅、邵峰收到9月28日河北科技大学盖章寄出的挂号信。


● ● ●


饶毅、邵峰致河北科技大学校长的信


河北科技大学

校长孙鹤旭

尊敬的孙校长,


我们属于今年5月第一批对贵校韩春雨的科研工作给予正面评价的科学工作者行列。我们为中国科学的进步高兴,尤其对目前条件不如我们自己所在单位的科研人员,能取得该成果,更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们的高兴与您以及其他关心中国科学发展的人一样,依据于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初期,鉴于韩春雨的工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发表在严肃的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上,且未有同行看出论文有任何明显问题,根据我们自己的学术背景,我们按照国际学术惯例正面肯定了韩春雨的工作。


后来,陆续有人对韩的该项工作提出质疑,现在看来国际和国内很多实验室都未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结果(虽然也还有极少数人称好像还不能完全说不能重复),给韩本人、河北科大乃至中国生物学研究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且这些质疑一直未得到来自韩春雨及其团队的正面和有说服力的回应。在经网络传播和发酵后,已演变为中国科研界令人瞩目的一件大事,可能影响中国学术生态。


因此,在进一步实验验证其正确与否之前,各方(包括河北科大)宜谨慎对待韩春雨及其研究成果,不宜给予过高或不必要的支持。河北科大如果真的在近日开学典礼横幅那样热捧韩春雨、继续争取2亿以上经费,恐怕欠合适,建议考虑暂缓,待验证结束后确定。


鉴于这件事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严肃性,请允许我们建议河北科大按照国际惯例成立由校内和校外相关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帮助建议委员会成员),认真仔细核实韩春雨的研究成果,如有必要,可安排韩及其团队在委员会成员知晓或在场情况下,重复实验结果,以尽快得出严谨的结论,澄清事实,帮助河北科大,也帮助韩春雨个人和实验室,也许还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其他单位建立起对重大学术争议的合理解决方法。

饶毅 邵峰

2016年9月21日


===========================分割线==============================

已经变成13位了:

13位科学家实名呼吁对韩春雨启动调查:为了中国学界的名声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熊敬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孙育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李伟,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群,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劲松,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大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黄志伟,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

其中包括了

@王立铭

教授,10月10日晚间,王老师也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以负熵为生”的公众号发表了个人声明:

关于基于NgAgo的基因编辑技术的个人声明

【这篇声明现在已经被很多媒体引用了】

王立铭教授是饶毅教授的学生,也是“知识分子”的独家签约作者,“知识分子”又会作何表示呢?

韩教授的实验获得了如此大的知名度,“知识分子”在第一时间的报道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知识分子”在国内学术圈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在几个月前很多媒体都在质疑韩的时候,“知识分子”还在保持中立的态度,也可能是韩最后的堡垒了。

如何看待 7 月 29 日多国科学家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建议 Nature Biotech 介入? - 知乎用户的回答

之前都在说“让子弹飞一会”,现在子弹也该落下了。

update:

“知识分子”的微博转发了王立铭教授的文章

【王立铭:关于基于NgAgo的基因编辑技术的... 来自知识分子

update:

10月11日早晨,"赛先生"发文质疑,并介绍了几位实名质疑的研究人员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13个课题组实名声明: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

关于整个事件的时间过程,“知社学术圈”在10月11日早上的推送可能也是目前最全的,近期没有跟进这一事件的朋友们看一看:

韩春雨拒自证清白, 12学者实名不能重复, 中国式调查何去何从?

关于为什么这个节骨眼上有研究人员实名质疑,因为在10月9日韩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有如下的言论:

科技日报:您的意思是您已经明确知道有人已经重复出来了是吗?方便告诉我们具体是谁么?是国内科学家还是国外科学家?

韩春雨:是的,我当然知道,但不能告诉你,说出来了那些人就会受到骚扰。那些说不能重复的人不也都是匿名么?

相关讨论可以参考知乎问题:

如何看待韩春雨对“重复实验失败”的回应: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 - 科学

信誉在学术圈非常重要,我相信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这么多研究人员也不会实名出来质疑。

既然这13位研究人员敢于实名质疑,说明不仅是他们自己的实验室,甚至是包括他们认识的人所在的实验室也没有重复出来的,这个数字应该会远远大于13。

update:

10月11日,"知识分子"的推送比以前晚了很多,没有直接涉及韩的事情,第一篇推送看起来也不太像影射现实的样子。


恩,现在,就看看韩教授的回应了。

update:

韩教授做出了如下回应:

11日,身处舆论中心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再次接受科技日报采访,并对此作出回应。对于13个科研人员实名公布无法重复实验,他依然认为细胞污染的可能性最大。至于谁重复出了实验,他暂不方便透露。“请求大家再有一点耐心。我还是之前的说法,很快将会有新的消息。”韩春雨说。

他表示,此前他也考虑过假阳性的可能,但目前来就他掌握的信息基本可以排除这种可能。

他同时表示,科学是渐进的。“目前关于Ago的基础研究太少了,它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的一种防御机制,很多机制不明可能是重复性差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界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使它变得更好,这是我特别想说明的。希望实名公布的科学家一起参与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有科学家建议他公开重复实验过程和数据的要求,他表示,愿意和前来沟通的科学家交流。

韩春雨:谁重复出了实验,我暂不方便透露

后续发展还在观望中。


user avatar   liuxue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5月2日,韩春雨的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达到43的《自然生物技术》上。该杂志的影响因子甚至高于顶级期刊CNS(《自然》,《科学》和《细胞》,一般的概念,学校老师如果能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这三大神刊上发一篇论文,可以保证评上教授,而如果已经是教授,则在评选院士的时候可以作为最大的加分项)。因此韩春雨的文章立刻被传开,几个跳梁大神逐次出场。

2016年5月9日,印着饶毅烙印的《知识分子》刊出第一批鼓吹文章——韩春雨:“一鸣惊人”的中国科学家发明世界一流新技术 | 特稿(韩春雨:“一鸣惊人”的中国科学家发明世界一流新技术)。该文章明确提出饶毅推荐报道的韩春雨为一流原创性技术的发明人。北大教授饶毅因为公开声讨院士评选并拒绝参与院士评选而被广大学者熟知,在向海外推荐屠呦呦青蒿素成果时饶毅也做了一定的工作,特别是屠呦呦获得诺奖后,很多人都知道饶毅做了一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工作。因此饶毅这次大力推荐韩春雨的研究为“创世”之作,就很容易被媒体放大,在后者的推波助澜下,韩春雨做出了诺奖级别的成果,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诺奖候选人。

紧接着,5月12日,饶毅的好伙伴邵峰院士更是赞赏和肯定了韩春雨的研究是重大原创性研究,在《知识分子》上发文继续吹捧韩春雨: 如何才能涌现更多“韩春雨”?(邵峰院士: 如何才能涌现更多“韩春雨”?)。至此对于韩春雨的造神运动拉开了大幕。

一般来说,任何研究都是有思想来源的,研究者的创造性如何要取决于他的研究与前人的研究的区别。饶毅和邵峰院士肯定没有仔细研究韩春雨的文章,并且非常不职业的做出吹捧之举。如果韩春雨是一捆稻草,那么饶毅和邵峰院士就是煽风点火之人。

在韩春雨的论文发表后不久,马上有人就检索到前人的研究。原来Van Der Dost研究小组早在2014年就在《自然》杂志发表了相类似的基因编辑技术,并且在这之前已经申请了专利。反观韩春雨的研究,是在Van Der Dost的研究启发和覆盖下做出的。言外之意,韩春雨在受到Van Der Dost的研究启示下,找了一个新细菌的AGO酶,按照相同的思路来做出的基因编辑结果。这么看韩春雨完全是跟风性研究。唯一不同的是,韩春雨声称他的基因编辑温度是37度作出的。很多人以为这个温度的区别是韩春雨的创造。

因为我(刘学武)在企业做研究,所以比较重视专利。我把Van Der Dost的专利仔细的看了一遍,发现Van Der Dost早就在专利中提到并在37度实施了试验,韩春雨根本不是第一个提37度的人。所以我分别在5月13日和5月28日于科学网上发表看法:韩春雨的研究没有大的突破性,也就是原创性不足,根本达不到诺奖级别。在韩春雨的造神运动中,我应该是第一人指出他的研究没有原创性。

其后,我又专门发表博客文章解释为什么韩春雨的研究没有原创性:对原创性研究还是跟进性研究如何判断?以韩春雨NgAgo研究分析(科学网—对原创性研究还是跟进性研究如何判断?以韩春雨NgAgo研究分析)。

清华大学颜宁教授于5月19日在微博发表看法,也指出韩春雨的研究不属于创新型研究,只是跟风性研究。显然作为晚辈的颜宁比老油条教授如饶毅和邵峰更加职业和专业。

现在说一说为什么基因编辑技术很重要。从达尔文、孟德尔,薛定谔,沃森和克里克等大师的一再嘱托下,现代分子生物学已经认定基因是人体的蓝图,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可以在基因层面找到问题关键。我的个人看法是,基因编辑没有什么用,基因和人体的设计图一样,人的疾病也许不再设计图上出的问题,也许是在制造过程中出了问题。但是我的看法不重要,科学共同体(这听起来像关利益集团)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越深奥的技术越容易拿资助,不重要的研究也要把它变成重要的,才能让广大科学共同体拿到更多基金等资助。在分子生物学大行其道的当今,基因编辑已经被认为是解决人类疾病的终极办法。在学术期刊上,你的论文如果没有基因层面的研究,你都觉得不够高大上。大部分生命科学领域的学者都认为基因编辑技术至关重要。前有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技术吸引无数目光,后有韩春雨的诺奖级别的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后来居上(韩春雨的文章声称其基因编辑效果比CRISPR系统还要好),所以韩春雨的研究在饶毅邵峰等人的鼓吹下成为中国媒体眼中的诺奖级别的研究。

吃瓜群众在为中国科技不出成绩的担忧下,纷纷对韩春雨歌功颂德,期望更多的韩春雨出现。但是科学就是科学,科学世界也充斥着好事分子,作为无神论的倡导者科学同行突然发现韩春雨的造神有点过火,风向慢慢的有了转变。若干好事者尝试验证一下韩春雨的试验,突然发现不能重复,而且不能重复的越来越多。突然一天引起了大坏蛋方舟子的注意。

6月30 日,方舟子发文质疑韩春雨论文的重复性问题:“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诺贝尔奖级”实验的重复性问题”。方舟子自古以来以打假斗士著称,韩春雨的试验不能重复的现象经过他的转述与整理,引起极大震动,至此韩春雨事件就演变成了:研究成果能否重复问题和韩春雨是否造假问题。

大众对于此问题分为多派:一派群众仍相信韩春雨的重大原创性研究,不能重复只是暂时的,给予足够时间终会被证明的;另一派人群众不相信韩春雨,基本肯定韩春雨的研究结果是不真实的,没有科学意义,这一派人有一部分认为韩春雨造假,而另一部分认为韩春雨的试验出现假阳性,不是人为造假。两派群众互有攻击,上演了人身攻击,诅咒威胁等针锋相对的斗争。

随着越来越多的试验组不能重复韩春雨的试验结果,加上韩春雨一方的无力辩护,越来越多的学者不相信韩春雨,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组声明韩春雨试验的不可重复。而韩春雨一方辩护中提到一些试验小组能够重复,不过都是匿名的,而且越来越少。

7月21日,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仇子龙发表声明,称能在基因组水平看到NgAgo引起的基因编辑,虽然效率较低。投机分子仇子龙的声明是明哲保身,其发表的结论可以说是搅屎棍型结论,进可攻退可守,消费了韩春雨,但是还不会为韩春雨背黑锅。

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回应人民日报驻英国记者表示,“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另据《人民日报》报道,河北科技大学表示,在一个月之内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

一个月之后又一个月,也没见河北科技大学公开对韩春雨研究调查结论,吃瓜群众才知道上了当。除了几个老顽固还在维护韩春雨,并为韩春雨的升官发财而欢呼外,一部分好事者已经肯定韩春雨造假了,大部分吃瓜群众已经差不多忘了韩春雨。按照自由心证,韩春雨不能提供证据支持他的研究,并混淆视听地回复质疑,一个有专业素养的科技工作者既可以判断,韩春雨造假了。

所谓自由心证是一个法律名词,指法官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经验和逻辑对案件作出的裁决。在美国有陪审团的普通法系指陪审团依据自身的经验和逻辑对案件作出的判断;而在大陆法系是指给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因为很多案件均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被告是违法的,但是有很多旁证。很多人都自以为是的声称,没有韩春雨造假的直接证据,所以不能说韩春雨造假,否则就是人身攻击。而按照自由心证的原则,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有大量的旁证,比如没有人能重复试验,那就说明这个试验不可靠,韩现在还在说自己能重复,那必然是造假。还比如,韩春雨说自己登录了太阳,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韩春雨造假,但是吃瓜群众依据经验和逻辑就可以判断韩春雨不可能登录太阳。


突然在10月11日,鉴于韩春雨接受科技日报的采访,声称不能重复的研究小组都是匿名的后,13位科学家实名呼吁调查韩春雨:为中国学界名声(13位科学家实名呼吁对韩春雨启动调查:为了中国学界的名声)。这说明在糟糕的科学环境下,也有有正义之士。

10月12日作为韩春雨造神运动的始作俑者, 饶毅、邵峰就韩春雨研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始末(饶毅、邵峰就韩春雨研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始末)。该报道的目的是把饶毅和邵峰从虚假造神运动的泥潭中摘清。从5月饶毅等人开始吹捧(为什么说吹捧?因为把韩春雨跟风型研究吹捧为原创性研究)到10份饶毅等人才开始发声,就如同护犊子的糊涂家长,之前竭力维护自己孩子,待大家都已经忍无可忍时,才开始自我批评,实质上属于狡辩。其中5个月内我们只看到韩春雨升官发财,严重损毁中国科学界声誉。

作为自始至终的冷眼旁观者,我预测未来韩春雨走向无外乎按照如下场景展开:

1、迫不得已,河北科技大学启动内部调查,结论如搅屎棍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仇子龙的结论,即韩春雨的试验没有造假,其技术的基因编辑技术确实不强,但是可以达到5%,其试验之所以出现较CRISPR技术还高的效率,是因为一部分假阳性。最后不了了之。

2、《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声明,鉴于韩春雨试验无法重复,且有假阳性的证据,故撤稿。

3、饶毅和邵峰等人(属于被打脸的人)继续兴风作浪,需要大家遵守科学规范,承认中国科技落后的现实,但是也要给予科技人员试错的机会。

4、韩春雨已获得的基金,职称到此为止,其他承诺予以停止。




  

相关话题

  克隆人寿命短,而某些生物无性繁殖是不是不影响寿命,怎么解释? 
  按照自由基学说在冬天穿的少会短命吗? 
  为什么线粒体 DNA 只能通过母亲传给孩子? 
  什么生物最接近永生? 
  为什么绝大多数动物需要睡眠?可以通过技术改造使动物无需睡眠吗? 
  这句话是不是给了生物的定义了? 
  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吗? 
  请问有没有一本搜集了各种基因功能的专著? 
  在生物史上从原核细胞发展,是先有多细胞生物还是先有真核生物呢,这两者谁在生物史上的意义更重大呢? 
  为什么生物面部器官从上到下的排列都是眼鼻口而不是别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广东最新的 178 天产假?你的感想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当兵是一番怎么样的体验?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