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美国不停拱火俄乌局势有何目的? 第1页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民主党总统在欧洲边缘地带搞事,打乱欧洲发展计划乃是祖制。

克林顿在科索沃搞了维和战争打断了欧元扩张。

奥巴马在中东掀起颜色革命,给欧洲送去难民危机。

拜登作为一个见证过这些的老同志,当然要遵从祖制了。

所以去年三月份,拜登上任还没到百天,乌克兰政府就带着200辆坦克进攻东乌,俄罗斯一开始就增兵几千人应对,但就是这几千人立刻让美国高潮了。不但扯嗓子狂喊俄罗斯要来大的啦(美国可是喊了快1年俄罗斯要来大的了,而非最近才“根据情报”计算出的)。更是派出2艘军舰与300伞兵进入乌克兰。

在美国的壮胆下,乌克兰压上了全部身家,俄罗斯也从3.4万增兵到十万大军至今。

然后美国大兵就不见了至今。

––––––––––––––––

不过知乎上普遍说的这只是为配合美元加息,遏制美国通胀这些。都只是看到短线目的或目的的一部分。这里俺就结合美国前几轮次操作,说说美国的完整目的。

目的一:抢夺产业资本,率先完成产业升级

通过乌克兰制造恐慌吓走欧洲的金融游资,这只是短线目的。长线目的是强行吸纳欧洲在芯片、新能源领域的产业资本到美国,帮助美国在这两个未来产业中进一步占据上游。

而这两个领域,美国与欧盟的竞争趋势很激烈,而且因产业链维度相近,比和中国的竞争还要激烈。

芯片领域,美国公布了520亿美元的《美国芯片法案》不久,欧盟委员会也宣布了《芯片法案》,拨款超过430亿欧元,高于美国。而两个法案的目标几乎一致,都是——鼓励私营企业投资半导体的生产、加强研发,扩大欧盟/美国芯片产能在全球市场占比,并防止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

新能源领域,美欧的切入点都是风能与全电汽车。风能上拜登的计划是1000亿,电动汽车相关的则是1740亿。欧盟的计划更远更大,海洋风能计划到碳中和实现和7890亿欧元投资。电动汽车是7500亿欧元新冠病毒恢复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到2025年将满足至少600万辆电动汽车的需求(我国去年也才350万产量)。

这两个领域的产业投资总额是一定的,欧盟因为稳定性不适合投资了,那就有很大比例去美国投资,

目的二:依靠投资产生就业来抑制通胀

美国目前无法抑制通胀的原因,是现在有大量就业岗位是因为发钱而产生的。美国政府大量发钱,大伙有了钱后去消费,由此带来服务业的繁荣与新增的就业岗位。可一旦不发钱了,服务业下滑这些就业岗位也就没了。

这种情况下加息,只能是一边加息一边继续放水(现在美联储在威胁加息,而拜登在推动1.75万亿的重建更好未来法案),加息对遏制通胀就没啥作用。

而吸纳欧盟的产业资本来美国投资,就可以靠这些投资来产生新的就业岗位,产业资本新增一个就业岗位,发钱带来的岗位就可以少一个。这样美国不用放水,再加息就能起到遏制通胀的作用。


user avatar   momo-32-7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俄罗斯入侵到底有无征兆?事实上,真的有。而且很早就有。

美国根本就没有在俄乌关系上拱火。反而验证美国情报的准确性。

美国一而再,再而三,公开告诫乌克兰,人家真的会入侵,你要提前有思想准备。这完全不是拱火。是真的告诉你事情的严重性。事态严重到,美国都不避嫌了。否则国与国高度机密的事情,怎么能在全世界公开喊大街呢?可见事态严重到,遮掩都已经没意义了。

美国智库MSIS甚至连俄军确切的进攻路线,都公开告诉你了。

我很早就预测过,俄罗斯进攻乌克兰已经是板上定钉的事了。俄罗斯是真的会入侵乌克兰。只是时间早晚和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战争能打到什么程度而已。

事实上,早在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就已经有肢解整个乌克兰的野心了。

今天的俄罗斯,像极了1938年的发动苏台德事件的德国和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日本。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只是试探乌克兰和国际社会底线。成功消化掉克里米亚后,俄罗斯继续肢解乌克兰,就已经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这是俄罗斯长期酝酿的国策,而非一朝一夕,谁拱火不拱火的结果。

就算没有矛盾,他也会故意制造出矛盾,并为入侵寻找借口。

如果只是谁拱不拱火,只是俄罗斯一拍脑袋的心血来潮。那你就太小看人类史了。

美国只是很早一再告诫乌克兰,俄罗斯入侵已不可避免。乌克兰总统还追着美国要证据。我的傻儿呦,你是怎么当上一国总统的。你这个样子的行为,会将几千万老百姓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

事实上,早于三年前,乌克兰政府都该提前准备全国层面的应对俄罗斯入侵。以及战争发生后,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手里能拿的出手的底牌。如果仅仅只是笃信不可能有战争的舆论环境,那会产生重大的战略误判。

美国反复告诉你入侵在即,入侵在即。你不听,那有什么办法。显然,目前整个乌克兰都出现了重大的战略误判。现在人家俄罗斯真的呼啦啦打进来了,你手里连底牌都没有。

我依然预测,俄罗斯尚没有能力吞并整个乌克兰。但乌克兰分裂已不可避免。大概率也就是乌克兰至此一分为二,东部被俄罗斯吞并。西部至此继续深度靠向西方。

美国和欧洲,在军事层面上,已经是真的没有办法了。最佳防御俄罗斯的时机,已经完全丧失了。

此时最适合入场的,就是白俄罗斯。看能不能做到俄乌双方的跳板和调停人。尽量平衡俄乌之间的冲突,双方都找台阶下。

这就是一个国家,在大战略误判的层面上,付出的惨重代价。

俄乌冲突的实质,不是美国拱火,更不是俄罗斯被逼到墙角的可怜样。而是俄罗斯长久就酝酿,决策,准备,并具体实施的国家战略。人家就是明摆着彻底来肢解你的。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拱火论的这群人对美国的霸权逻辑没有基本的认识。

美国已经是唯一的全球霸权,现在的国际秩序就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各大区域稳定才能保持利润不断输送到美国,才符合美国利益。

不符合美国利益的对象,美国上策是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直接入侵是下策,伊拉克的教训很严重,不过这里面还有军工复合体的利益。比伊拉克更糟的是不受美国控制的动乱或战争,这种动乱持续时间不定,结果难以预料,破坏贸易秩序,美国军工业也不好卷钱。

也就是在美国看来,只有美国教训人的份,其他人最好都乖乖呆着。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对台海的立场就是和平与维持现状。

再说了,美国现在的主要对手无疑是中国,战略资源都往印太靠拢。怎么会希望欧洲动乱。

另外,认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是美国拱火的人,反而把他们最崇拜的普京推到了被美国一拱火就脑热的蠢货位置。


user avatar   xiexiaol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请问你说的“美国不停拱火”指的是把俄罗斯干的事情说出来吗?


user avatar   UNSC7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责任全在美方》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hong-cheng-c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拱火?你认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是美国拱的火,你们知不知道克里米亚反乌克兰分子拿的就是美英财团献金,俄罗斯可是狠支持美英财团的



黄俄歪理邪说——因为北约东扩,把俄罗斯逼急了才吞并克里米亚入侵乌克兰。这是放屁!黄俄放的最臭的屁!


咱看看皇俄罗斯是怎么篡改历史,又是怎么洗脑无知的黄俄。

90年代初期俄罗斯策划克里米亚独立事件,黄俄记住了当时北约没有东扩。

克里米亚反抗乌克兰政府的现实根源

克里米亚接连不断地提出自治甚至独立的要求, 除了大国干预的因素外, 与乌克兰政府在克里米亚实施的政治、经济、社会政策也有一定程度的关系。综合来看, 乌克兰国内族群冲突的现实根源主要有:

首先, 克里米亚的分裂势力一直长期存在。主要代表人物尤里·梅什科夫 (Yuriy Meshkov) , 1945年10月25日出生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现乌克兰) 东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锡涅利尼科沃。1990年, 梅什科夫当选为克里米亚最高委员会代表, 其间成为“克里米亚共和党运动” (Republican movement of Crimea) 组织的创始人。1994年, 他担任共和党总统选举的选举集团主席, 在第二轮选举中, 梅什科夫以72.92%的得票率击败了时任克里米亚最高委员会负责人的米科拉·巴霍洛夫 (Mykola Bahrov) (2) , 当选为克里米亚共和国总统。1995年3月17日, 乌克兰议会废除克里米亚宪法和有关法律, 梅什科夫被乌克兰行政法院驱逐, 5年内不得入境。梅什科夫流亡莫斯科成为高校教师, 并一直坚持其政治立场直到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 (3) 梅什科夫的政治主张包括:政治上, 促进克里米亚与俄罗斯联邦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直到与俄罗斯统一, 向克里米亚人发放俄罗斯护照, 将克里米亚时间调到莫斯科时区;军事上, 力求与俄罗斯建立军事联盟;经济上, 主张深化经济改革, 计划成立“中央银行”, 建立“多元货币”制度, 不仅允许俄罗斯卢布, 而且允许美元在克里米亚流通。 (4) 在梅什科夫政策主张的影响下, 克里米亚独立运动在克拉夫丘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 并分别在1991年和1994年举行公投, 形成了稳固的群众基础。



其次, 乌克兰独立后自身经济陷入严重衰退, 进一步刺激了克里米亚的分离运动。此次乌克兰危机的导火索就是在乌克兰国内经济陷入危机、预算和赤字日益扩大、国际收支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 紧急叫停欧洲一体化而引发的。苏联解体后, 乌克兰的经济一直没有恢复到解体前的水平。根据乌克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12年, 乌克兰名义GDP从14088.89亿格里夫纳上调至14112.38亿格里夫纳, 实际增速从0.2%上调至0.3%, 人均GDP从30901格里夫纳 (3833.87美元) 上调至30953格里夫纳 (3840.32美元) 。但从长期的经济规模来看, 2012年, 乌克兰实际GDP相当于1990年的69.5%, 人均实际GDP相当于1990年的81.1%。 (1) 苏联解体前, 乌克兰的工业和经济水平仅次于波罗的海三国, 高于俄罗斯和中亚。但是独立以后乌克兰经济衰退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人民的预期, 经济总量由1989年的827.09亿美元下降到2000年的312.62亿。 (2) 乌克兰政府改革政策的失误致使恶性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物价飞涨, 商品严重缺乏, 克里米亚对乌克兰政府的不满情绪也随之高涨。 (3) 乌克兰经济滑坡无论就幅度还是持续时间而言, 都明显超过俄罗斯, 更远远超过波兰等中东欧国家, 也因此成为“渐进式失败”的典型。

第三, 乌克兰政治转型缓慢, 难以有效应对国内危机。独立之初的乌克兰, 其国情具有独特的“二元对立性”, 即:天主教与东正教、农业区与工业区、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乌克兰语与俄语、西部与东部。这种二元对立的特性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成为乌克兰社会转型的一大难题。此外, 总统与议会之间陷入权限之争。乌克兰彻底摒弃了原来的国家政体, 仿效西方建立起了“三权分立”的国家政体, 但没有以宪法的形式对总统和议会进行明确的权限划分, 而继续执行1978年宪法, 直到1996年才通过独立以来的第一部新宪法。新宪法中保留了很多苏联时期的痕迹, 如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最高苏维埃仍然存在。与总统和议会权力之争相伴随的, 是政府更迭频繁。乌克兰独立六年时间, 政府更迭竟达7次, 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国家经济政策带有多变性, 缺乏连贯性, 成为乌克兰经济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 在议会内部, 政党之间对抗严重。苏联解体之前, 乌克兰国内形成了支持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政治组织“乌克兰人民运动” (又称“鲁赫”) , 但在1990年10月, “鲁赫”改变其政治主张, 转向争取乌克兰独立, 并要求结束共产党一党统治, 禁止共产党活动, 反对社会主义, 主张巩固乌克兰独立和主权, 坚决推行市场经济和私有化, 建设民族、民主国家。乌克兰共产党则主张资本主义和反社会主义势力下台, 取消总统制, 恢复社会主义。在1998年议会选举中, 共产党得票最多, 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两大政治组织坚持各自的政治主张, 拉帮结派, 互相对抗, 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后果。

独立以来, 乌克兰一共经历了多次宪政体制的改变, 从总统议会制 (1996年) 、议会总统制 (2006年) 、总统议会制 (2010年) , 再到2014年的议会总统制, 反复无常。在政治对抗的同时, 也造成了乌克兰独立后二十多年多次重大的政府动荡。面对克里米亚公投的政治诉求, 乌克兰政府的应对显得力不从心。1991年8月, 克里米亚议会就通过了总统选举法。1992年1月, 克里米亚举行总统选举, 而当时乌克兰甚至没有宪法来约束克里米亚的这一行为。乌克兰政府为求其领土完整, 允许克里米亚升格为共和国, 这一举动并没有让克里米亚收敛, 反而纵容了其独立情绪。梅什科夫在竞选总统时承诺当选以后不仅在克半岛内实行双重国籍, 还要让克里米亚加入卢布区。最终, 梅什科夫顺利当选克里米亚首任总统。2004年“橙色革命”期间, 尤先科和季莫申科主导修改宪法, 从总统制改为议会总统制, 而亚努科维奇选举胜出后, 反其道而行之, 回归1996年宪法, 再次恢复了总统制并不断扩大总统权力。 (1) 乌克兰的政权结构在总统主导还是议会主导之间大幅度摇摆, 每一次宪政权力的变动都反映了乌克兰的政治失序, 而政治精英和寡头集团势力则疯狂寻租, 导致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

第四, 来自外部力量的干预推动了乌克兰国内的分离运动。在乌克兰问题上, 俄罗斯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战略利益考量。1992年1月23日, 俄罗斯议会通过决议, 要求重新审议苏联最高苏维埃于1954年将克里米亚从俄罗斯划归乌克兰的决定是否符合俄联邦宪法, 同时建议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也研究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 (1) 俄罗斯副总统鲁茨科伊借巡视黑海舰队之机, 呼吁克里米亚居民进行全民公决, 脱离乌克兰, 加入俄罗斯。克里米亚随即通过“宪法”, 该宪法决定在克里米亚半岛内实行双重国籍并使克里米亚加入卢布区。克拉夫丘克政府对此进行强烈谴责。1993年7月9日, 俄罗斯议会又通过关于收回克里米亚重要海军基地城市塞瓦斯托波尔市的法令。1994年乌克兰总统大选之际, 克里米亚议会宣布脱离乌克兰, 并建立了“克里米亚国防部”和“克里米亚武装部”。 (2) 舆论方面, 俄罗斯主要通过奥斯坦基诺广播电视公司进行宣传, 并向克里米亚提供大量俄语出版物。克里米亚议会主席斯科夫承认, 克里米亚在采取每项行动之前都同莫斯科进行过协商。 (3) 2008年9月, 俄罗斯以保护侨民的名义向克里米亚公民颁发护照。 (4) 另一方面, 西方国家干预乌克兰事务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 美英两国就在克里米亚分裂问题上积极行动, 从财力上对乌克兰的克里米亚民族分裂势力予以资助。这些国际财团以总部设在加拿大的霍林格社团为核心, 该社团由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任主席, (5) 21世纪初, 美欧力图推动北约和欧盟向后苏联地区, 特别是乌克兰扩张, 并积极干预乌国内事务。 (6) 从整个乌克兰危机的过程来看, 美欧对曾在基辅独立广场上反抗亚努科维奇的反对派给予大力支持, 麦凯恩、纽兰、阿什顿等美欧高官亲自为反对派站台助威, 使乌国内政治形势进一步复杂化。 (1)


苏联把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袁因是普京说的那样吗?不是!!

笔者也认同大多数俄罗斯和乌克兰史学家的观点:首先,经济因素是苏共中央决定将克里米亚从俄联邦划归乌克兰的最主要考量。1954年2月1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的《关于将克里米亚州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划归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命令中明确指出:“鉴于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经济上的共性,领土接近和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作出决议:批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合提交的‘关于将克里米亚州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划归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呈请。” (16) 其次,二战后克里米亚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表明,划归乌克兰是促进当地经济恢复发展的现实选择。1944年克里米亚从纳粹德国占领下获得解放,遭受战火洗劫的克里米亚满目疮痍:一半的城市房屋被损毁,塞瓦斯托波尔甚至变成一片废墟。大批居民被强制迁移使克里米亚经济雪上加霜。战争结束后克里米亚人口锐减,由战前的119.9万降至35.1万。塞瓦斯托波尔和刻赤的情况更为糟糕。战争结束时塞瓦斯托波尔只剩下1 010人;刻赤只剩下11人 (17) 。农业是克里米亚的主要经济部门,战后很多土地荒芜,农业生产大幅下滑。1946—1947年克里米亚又遭遇干旱和饥荒,几乎所有社会基础设施均遭到破坏 (18) 。为了恢复半岛的经济,苏共中央自1944—1945年开始从邻近地区向这里移民。移民有的来自乌克兰,有的来自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州和沃罗涅日州。从北方迁移来的农业移民明显不适应这里的自然气候条件。克里米亚适宜种植葡萄,而从沃罗涅日州来的移民习惯种植土豆、白菜,因此庄稼总是长不好 (19)


从地理位置来看,乌克兰介于俄罗斯的陆地部分和克里米亚之间,与克里米亚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克里米亚所需的建筑材料、电力都来自乌克兰,交通线路与乌克兰相连接,物产基本上销往乌克兰 (20) 。当时,克里米亚缺少饮用水是一大难题。一半居民点的水不适宜饮用,尤其是克里米亚草原地带饮用水匮乏现象严重。因此,40年代末50年代初苏联政府作出决定,建设全长402千米的北克里米亚运河,将第聂伯河的水引入克里米亚。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为了兴修水利工程,把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从经济和行政管理角度来说更为方便。作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从国家经济建设全局考虑这一问题是完全合理的。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也证实了这一点。2014年3月19日谢尔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引用父亲赫鲁晓夫当年说过的话,指出其完全是从经济角度考虑作出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的决定 (21) 。

尽管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在客观上给乌克兰带来一定的麻烦,但赫鲁晓夫主观上是想恢复和发展克里米亚经济,并非想利用鞑靼人给乌克兰制造麻烦。在乌克兰工作的日子是赫鲁晓夫政治生涯中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一生引以为荣的难忘时光。赫鲁晓夫深情地回忆道:“1949年是我在乌克兰的最后一年。回首过去,乌克兰人民对我非常友好。想起在那里度过的岁月我倍感温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令人愉快的时期,它给我带来一种满足感:共和国发展很快,工业、生产都有所增长。斯大林不止一次委托我作关于乌克兰问题,特别是畜牧业取得显著成绩的报告。这些报告随后被转发在《真理报》上,以便其他共和国效仿我在乌克兰的做法。”很难想象,在乌克兰主政多年,对乌克兰人民怀有感情的赫鲁晓夫把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是为了给乌克兰制造麻烦 (22) 。


隐瞒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乌克兰损失惨重。普京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


1986年4月26日凌晨,距离乌克兰首都基辅140千米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爆炸引发大火并向大气层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关于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乌克兰历史教科书中这样写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对乌克兰经济影响巨大,对全民族而言是一场灾难。无论死亡人数、造成的后果还是经济损失,这场灾难在核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事故发生时约有190吨核燃料发生爆炸,核废料导致大面积污染。核爆炸形成的蘑菇云比广岛核爆炸的规模大得多。” (23)

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目前乌克兰方面认为:首先,苏联政府没有及时向公众披露事实真相,隐瞒了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的规模和后果。乌克兰历史教科书指出:“苏联政府竭力隐瞒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的规模。直到4月28日,迫于形势和国际社会压力苏联官方才首次在电视上报道此事,但是只报道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反应堆遭到破坏,鲜有关于核事故是怎样发生的消息。给人的印象是,事故的危险已经得到控制。” (24) 为了证明苏联政府隐瞒事实真相,教科书还引证了当时苏联政府关于事故情况的公开报道和秘密汇报。1986年5月,苏联部长会议就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通报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果的工作仍在进行。由于采取了措施,在过去几天内核物质的泄露有所减少,清理周边被污染地段的工作正在进行中,负责完成这些工作的是配备了必要的现代技术和采取有效手段的专家团队。西方一些通讯社散布谣言,似乎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有数千人死亡。正如已经通报的那样,实际上只有2人死亡,送往医院的共有197人,其中49人经过检查入院治疗。企业、集体农庄和机关保持正常工作。” (25) 但是,1986年5月31日国家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控委员会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递交的有关核辐射情况和核污染评估的秘密材料中却写道:“由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反应堆运转3年积累下的核物质的5%扩散到核电站的作业区之外。空中侦察和地面监测表明,核物质在事故发生后的最初4~5天里向各个方向大面积扩散。污染物质在苏联欧洲部分西南方所有地方都可以观察到。少量核物质随风飘散到罗马尼亚、波兰、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 (26)

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目前俄罗斯很多人认为政府企图隐瞒事故消息,但也有人认为公布事实真相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苏联领导人故意隐瞒消息 (27) 。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的应急处置问题,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作出如下解释:

“听取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有关消息的第一天,政治局遭遇了那些负责人轻描淡写的态度。苏联科学院院长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夫和中型机械制造部部长艾菲姆·斯拉夫斯基在政治局会议上这样说道:‘没什么大不了的。之前也有工业反应堆发生过同样的情况,他们都解决了。为避免核辐射就需要多喝水、吃东西和睡好觉。’这种十分不靠谱的‘个人经历’与他们杰出科学家和管理者的身份极不相符。

当时,我们仍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发生爆炸、核物质被抛向天空,还是发生了事故或火灾?总之,情况是如此不清楚,以至于我们在最初两天无法对公众披露任何事实。但我们采取了行动,知道切尔诺贝利工厂发生了特别危险的事情。……国外还有不少人利用切尔诺贝利悲剧污蔑我们的政策,尤其是信息披露方面的政策。政治局内部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有关信息应当逐步公布出去,以免引起恐慌和造成更大的损失。另一种意见则主张收到的信息应当立即、全部公布于众,不加任何限制,唯一要做的就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后一种意见最终占了上风。” (28) 在7月3日举行的政治局会议上,“我说:‘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隐瞒实情,无论是关于正在处理的实际问题,还是我们对工作所做的解释都是如此。我们要对情况的评估和得出的结论负责任。要在人民和世界的注视下做我们的工作。我们决不能只是采取折中的做法或是隐瞒真相。对于事故全面信息的披露是十分必要的,而懦夫的政策是可耻的。’” (29)

事实是否如戈尔巴乔夫所说,苏联政府没有隐瞒核事故消息?我们暂且只能根据现有的档案材料和当事人的回忆来分析这一问题。从苏联公开通报事故的时间和细节上看,显然苏联政府是令人怀疑的。苏联新闻媒体第一次通报有关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消息是在4月27日,即事故发生后的36小时。当时普里皮亚季无线电转播网的播音员播放了有关集合和临时疏散城市居民的消息,但是中央的电视、报纸直到西方媒体披露苏联境内发生严重核事故之前始终保持沉默。4月27日晚10时,瑞典方面监测到核辐射数值迅速增加,4月28日瑞典动力部举行紧急记者招待会,确认核辐射异常国家位于瑞典以东方向。紧急记者招待会于当地时间晚6点30分结束。莫斯科时间4月28日晚9时,“时间”栏目播音员宣读了塔斯社的消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一个反应堆被损坏。正在采取措施以消除事故造成的后果,向受害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并成立一个政府委员会以调查事故起因。”但是塔斯社的这则新闻并没有通报反应堆受损的细节以及人们应当如何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这是苏共中央首次通报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的消息。此时距事故发生时间已经过去79小时 (30) 。 “时间”栏目和中央报纸的记者及工作人员直到5月1日晚才被派往乌克兰进行采访,但是来自事故发生地的报道并没有立即出现在各大媒体上。一段时间内从普里皮亚季杂志和报纸上传来的都是些简短的新闻。如5月4日报道雷日科夫和利加乔夫视察事故发生地;5月5日通报事故造成2人死亡。

乌克兰的新闻媒体最初也没有报道此事。据1986年5月在乌克兰国家电视台工作的摄像记者科利亚达回忆,乌克兰电视台首次向切尔诺贝利派出摄制组是在5月2日,但是却不允许摄像记者进行拍摄。5月6日,乌克兰卫生部长罗马年科在电视上发表讲话,承认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的事实,警告人们基辅的核辐射水平升高,建议基辅市民尽量不要待在大街上,减少房间通风。直到5月10日,有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报道才开始见诸报纸和电视。但是这些报道着力宣传苏联专家和志愿者在参与救援工作中表现英勇顽强、广大人民群众为受害者提供援助,以及苏联政府如何快速消除事故造成的后果。5月14日,戈尔巴乔夫才在中央电视台就核事故公开发表讲话 (31) 。

从以上苏联各大媒体报道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时间和细节来看,苏联政府显然没有及时向国内外媒体通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消息,并隐瞒了发生核事故的具体细节。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称,直到雷日科夫、利加乔夫和谢尔比茨基在事故发生后的几日内到事故发生地视察,关于这次事故的更多细节才开始披露出来。但是档案文献显示,1986年4月27日,即核事故发生的第二天,乌克兰内务部长格拉杜什已向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秘密报告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4月26日1点25分位于基辅州普里皮亚季市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在按计划进行维修时发生爆炸,爆炸导致反应堆的顶盖和外层墙体崩塌,设备大厅的部分屋顶被破坏,爆炸区域燃起了大火,直到8点大火被消防队扑灭。爆炸发生时核电站约有200名工作人员,其中9人受到程度不同的辐射,1人在医院死亡,3人病情危急。共有108人送往医院留观,其中包括20名消防人员;有26人于4月27日夜用专机送往莫斯科。鉴于事故情况,核电站于4月27日停止运行。……当地集结了来自基辅和基辅州的1 390辆公共汽车以疏散5.1万普里皮亚季市民。此外,还有195辆公共汽车、3列火车和2艘轮船备用。” (32)

档案文献还显示,1986年4月29日,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科学教育处副处长谢尔久克在有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果的报告中首次通报了核辐射情况:




“1.根据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卫生部提供的数据,从普里皮亚季市向伊万科夫斯克区和波列斯克区疏散了2.75万人,其余居民(约2万人)自主撤离。截至1986年4月29日,在疏散地还剩1.65万人,普里皮亚季市附近地区(包括切尔诺贝利市等)居民开始自主撤离。

2.核辐射情况。目前日托米尔市的辐射值升高10~20倍,罗夫诺辐射值升高近10倍,利沃夫辐射值升高2~3倍,基辅辐射值升高2~3倍。辐射值低于安全标准的临界值(文件原文如此——笔者注)。基辅与伊万科夫斯克区、波列斯克区之间的道路被污染。从这一地区向基辅转运过程中基辅市一些街道被污染。到过这一地区的汽车受到了污染。……在疏散过程中没有采取消除核辐射污染的技术,没有穿着核污染防护服,没有对受到核污染的人员的服装进行清洗。

3.农业。根据放射性和放射性剂量测定研究数据,核辐射污染发生在基辅州的切尔诺贝利区、伊万科夫斯克区、维什哥罗德区,部分庄稼和牧场受到污染。不排除放射性同位素进入动物体内继而进入牛奶中的可能性。

4.医疗服务。截至4月29日9时,共有144名核辐射患者前往莫斯科入院治疗。基辅市和切尔尼戈夫市,以及市级村伊万科夫和波列斯克有270名核辐射患者入院治疗,这些人出现了不同的病症。” (33)


1986年5月4日,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科学与教育处在一份绝密报告中通报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的严重污染,并提出了为保护基辅居民健康必须采取的预防性措施:

“必须引起重视的是,根据专家评估,基辅市的每个居民在最近几天平均受到的辐射值,大致相当于受限部分居民(受限部分居民是指没有参与核电站工作的核电站居民区的居民)接受的年辐射值。如果情况不加以改变,近3个月内基辅居民受到的辐射值将相当于在核反应堆工作的人员一年接受的辐射值。

这本身要求我们采取比平常条件下更有效的其他卫生保健措施来应对辐射,保护居民健康。爆炸发生时一些在正常条件下无法见到的放射性同位素飘散到大气层中,放射性碘131是其中最危险的放射性同位素之一,其特征是积聚在人体的甲状腺当中。乌克兰科学院核研究所的专家确认,5月3日下午2点在第聂伯河汲水设施附近的水中放射性碘含量超出正常值1 000多倍。在运到基辅奶厂的牛奶和城市生长的杂草中发现了这种放射性同位素。现在草丛中这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几乎超出平常条件下草丛中所有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1 000倍。

鉴于此,我们认为必须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来保护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

1.加强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全面监控。为防止人们受到碘辐射,应当向居民,首先是妇女和儿童提供碘制剂。

2.加强食品(奶、肉制品和新鲜蔬菜)放射性剂量的测定检验。测定检验不仅涉及国家贸易,还涉及到市场。应解决奶制品的质量保障问题,首先是儿童厨房、医院和学龄前机构的奶制品质量保障。

3.保证建立饮用水的应急储备,不排除在一段时间内天然水库中的水将不宜饮用。

4.应将复杂条件下劳动、休息和饮食制度以及辐射卫生学方面的建议向城市居民进行通报(正研究由乌克兰卫生部制订此类建议草案。)

5.应对儿童予以特别关注。核辐射污染对儿童健康十分危险。我们认为将学期持续时间缩减2~3周,将学生送往劳动和休息夏令营,以及与乌克兰发生事故各州相距遥远的其他共和国少先队员夏令营具有可行性。” (34)

结合这份绝密文件以及5月6日乌克兰卫生部长罗马年科在电视上发表的讲话,可以推断苏联政府最迟在5月4日至5月6日已经完全清楚了核辐射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必须采取的应急措施。但是这些事实真相为什么没有及时公布于众,特别是提醒居民采取更严格的防护措施呢?至少有几点可能性:其一,如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所说,最开始向他汇报情况的苏联科学院院长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夫和中型机械制造部部长艾菲姆·斯拉夫斯基在政治局会议上不负责任的言论使戈尔巴乔夫等国家领导人对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作出错误判断。其二,受当时核辐射监测技术的限制,苏联政府在事故发生后无法立即对事故的规模和后果作出准确判断。俄罗斯科学院核能安全发展问题研究所第一副所长阿鲁秋尼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苏联政府隐瞒消息提出自己的看法:“事情要远比某些专家想象的更复杂。无疑,政府部门隐瞒了全部信息。但是我想强调的是,首先,系统本身没有可能很快对情况作出相应评估。当时苏联还未建立可靠、独立的核辐射监控系统,不论距离核电站远近,第一时间收到辐射强度数据实际上都是不可能的。现在辐射自动监控系统对辐射强度进行评估是很平常的事,这一监控系统使地方政府和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专门网站弄清楚实际辐射情况。但是,当时根本没有这样的监控系统,作出决定就需要对情况进行分析,这需要花费宝贵的时间。如果当时有此类系统,就可以避免人们在灾难发生的最初日子里食用来自辐射区域的食品。” (35) 其三,苏联政府担心在民众中造成恐慌。2006年戈尔巴乔夫在接受《乐观主义者》杂志采访时解释说:“游行没有取消。因为五一节之前还没有完全了解发生了什么。的确,我们害怕恐慌,您可以想象在一个数百万人口的城市大规模恐慌可能产生的后果。现在明白了,这是一个错误。” (36) 无论苏联政府对此问题作出何种解释,在戈尔巴乔夫提出民主化、公开性的背景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无疑使苏联政府在广大民众中的声望严重受损。

此外,笔者赞同乌克兰历史教科书的观点,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核电站的厂长和工程师是错误的。核事故充分暴露了苏联政府在核电站监督管理上存在严重漏洞。目前,乌克兰安全局解密了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有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事故的文件,其中229份文件(190份文件属于首次公布)涉及核电站从建设到发生事故的相关信息,时间从1970年初至1986年11月。这些档案文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厘清这场灾难性事故的根源。

档案文献表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建设施工、设备安装过程中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早在1975—1976年,国家安全委员会莫斯科局就向乌克兰国家安全委员会领导专门通报了核电站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问题:1975年夏,在核废料存储库安装地段发现安全隐患,威胁到周边环境;不按设计方案在反应堆的坑道安装压力平衡补偿器。1976年2月,有关工作人员还获悉,顿巴斯库拉霍夫锅炉机械厂供应给核电站的循环水管不合格。尽管如此,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合格产品仍定期运送到核电站施工现场。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人员有关核电站的报告中详细指出了核电站使用的建筑材料和零部件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工人缺少必要技术等问题。国家安全委员会给上级机关的汇报中还多次谈到核电站建设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行为,而且违规操作行为始终没有停止。1981年3月,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向上级部门反映,核电站领导竟然在被核辐射污染的池塘养鱼,然后通过当地的渔业企业向居民出售。


据统计,1971—1981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共发生29起事故,其中8起是由于技术人员的过错造成的。其中包括在核电站第二座反应堆建设过程中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发现工程师计算错误以及建筑师麻痹大意等问题。档案材料还证明:“一部分领导故意粗暴违反核电站建设的技术标准,他们只想工程尽快交工,而不关心工程的未来和可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国家安全委员会切尔诺贝利区负责人维克多·克洛奇科在1978—1979年多次向基辅方面反映这些问题。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弗拉基米尔·谢尔比茨基收到安全部门的情况汇报后,虽然成立了一个整改委员会,但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的呼吁却始终没有得到重视。1979年,国家安全委员会获悉,因车间防水工作不符合要求,核电站净化水车间出现事故。政府部门负责人明知道净水车间存在潜在危险,却未采取相应措施。此类事件还有很多,但是都没有引起核电站主管部门的应有重视 (37) 。

俄罗斯高级核能工程师、1970年曾担任切尔诺贝利1号反应堆首席工程师的格里戈里·梅德韦杰夫在《亲历切尔诺贝利》一书中也指出,苏联核电站主管部门应对核事故承担责任: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前,苏联核电站发生多起事故,但均未公开报道。




“奈波罗茨尼担任能源与电气化部部长时期,对公众隐瞒核电站事故已经成了标准的行为模式。但是这种秘而不宣的对象不仅包括公众、政府,还包括在苏联核电站工作的人。工作人员的不知情会造成一种特殊的危害,对事故不知情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它会让人们变得粗心和自满。

奈波罗茨尼的继任者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马约列茨总体来说不能胜任能源工作,而针对核能问题,也保持了一贯的沉默。1985年5月19日,在上任近6个月后,他签署了如下命令:‘禁止公开出版、广播和电视报道与能源设施(包括电磁场,辐射,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对操作人员、公众和环境造成的不利生态影响相关的信息。’ ……核能产业是非常复杂和危险的,对这个领域完全不熟悉的人怎么能够管理好呢?……马约列茨上任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废除能源与电气化部负责设计与研究的中央理事会,从而扼杀了这个重要的工程与科学部门。然后,通过缩减国内已有发电站的保有发电量和备用发电量,提高了现有装机容量的利用率。这些政策的结果是,苏联的发电站开始更好地满足电网的需求,但重大事故的风险也增加了。……

那些负责核电站建设和运行的人,必须掌握关于这个领域的全面的知识。这一点对于核电站的运行人员来说显然是正确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就是由于太多违规操作引起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前,能源与电气化部中央机构的人员都不具备管理核事务的能力,无论是部长还是副部长。与核电站建设相关的事务由60岁的副部长谢苗诺夫管理,他担任这一职务才3年。在此之前,他接受过的训练和丰富的经验一直都只是水电站建设方面的。

……现有核电站的操作管理也没有好到哪儿去,就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前,核电站的管理权还掌握在核能工业联合会(简称为原子能联盟)手中。原子能联盟主席韦列坚尼科夫从未在核电站工作过。他对核技术一无所知。” (38)

由此可见,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是偶然的。它是负责核电站施工建设与维护管理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严重不负责任、违规操作、玩忽职守,以及从地方到苏共中央各级主管部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监管职责不到位、监管制度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必然后果。


引自


俄乌关于二战后乌克兰历史问题的争议

沈莉华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乌克兰研究中心)


乌克兰的族群分离与治理——以克里米亚问题为例


user avatar   xiao-miao-ta-huan-shi-miao-m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综合这几天新闻、局势以及美欧慢一拍的反应来看,美国是没有料到俄罗斯会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

不然行动前夕布林肯打电话来干啥?为了吃挂落?

目前是箭在弦上了,他们也不知道俄罗斯的战略目标以及实际行动的边界,拜登说了,不会派兵,但打到北约时不会不管,已经有7000名士兵在守着了。看后续制裁,看最要命的几项会不会动,动,百年未有之大动乱,谁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尤其深入国际的我国,跟与不跟或者保持模糊都会是麻烦。不动,那就坐等谈判吧,反正喜剧演员的政治生命就此结束,可能会有几年和平。

早上,普京总统去电法国总统全面解释了行动原因。

果然,最终变量还是得看法国。

欧盟27国对制裁各有各的看法,涉及到自身利益的都不愿纳入制裁篮子,对普京总统的制裁也有分歧,不过,美国仍旧在拱火,且看七国会议以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果然,“核选项”未选,针对俄罗斯银行、金融的制裁不知道会不会引发俄罗斯国内战时方案,私以为,拖的时间越长对俄罗斯越不友好。


user avatar   huo-gu-itp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键政侠路过。


先提一个问题: 美国立国之本是什么?


如果你说三权分立、立宪共和制、民兵,那就是只会看书而不思考的人;

如果你说对印第安人的驱赶和杀戮,那就更是连书都不会看的人;


我看啊,美国的立国之本就是从旧大陆出逃的人和资金,不断补充到美国。我自己发明的俗称:润人潮。


有人说,润人潮按绝对数字并不高。今天看是正确的,但考虑到从十三殖民地建立持续到今天,美国99%以上的人都是润人和润人后代,只不过分“先润”和“后润”罢了。


因此美国国本带来的目的就是:希望和祈祷旧大陆不断发生动乱,灾荒也好,战争也好,新思潮带来的混乱也好,火星人入侵也好。总之,只要乱,谁赢谁输不关键,关键是产生润的动力和机遇。同时它还要保证新大陆的秩序,尤其是自己内部的秩序。


所以这也回答了美国为什么不入侵加拿大:加拿大的领土不是美国国本所需要的资源,从旧大陆拉人拉资金过来要远远比入侵加拿大划算百倍,何况美国自己的领土因人口少都开发不完。


也解释了加拿大为什么给美国当忠实盟友:除了恐惧,还有加拿大的国本也是希望旧大陆动乱、润人潮逃到加拿大。两者利益高度一致。


一战二战冷战都是美加的机遇。大英帝国的崩溃实际上是美国背后推手——人不要领土,只要乱,鼓舞大英殖民地独立,各种乱七八糟的国家失去共主,自然产生大量的润人。英属南非一个马斯克润了,就等于至少几百万人同时润掉的效果。


这也解释了美国对旧大陆领土毫不感兴趣,菲律宾不要了,硫磺岛等死了很多人拿来的打完仗就还给日本:占领这些领土能带来润人么?还跟这些国家结仇。


回到主题不是很显然么:


美国需要的是旧大陆乱,而不是治。俄乌战争,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有一批难民逃亡美国,纷纷哭诉:日子没法过了,收留我们吧;


更何况,美国最忌惮的就是神圣罗马帝国或是古罗马帝国这种状态,一旦大一统形成就会不容易被搅乱,润人就不必润了。当代的神圣罗马帝国就是欧盟,试图用外交手段统一整个欧洲。


设想欧盟统一,还会有那么多塞尔维亚人润到美国么?强大的欧盟直接吓退了俄罗斯,还会有大量的乌克兰人愿意背井离乡么?


俄乌战争也削弱了欧盟的影响力和信誉,当然前几年最大的事情还是英国脱欧,对欧盟是毁灭性打击的——毕竟英国还是无数国家名义上的“共主”。


新大陆强国(美、加)这种依靠润人潮的国策当然是有问题的:一旦润人潮停了,可能100年、3代人后,美国就会变成墨西哥、阿根廷,长期失去移民会让人口下降、新思想无法传入、资金无法注入、本地人腐化堕落,也会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经济停滞等旧大陆国家面临的问题。


不过这个世界就是比烂么。美加的思路就是行政科技优于旧大陆国家以便能吸引移民,海军能打过别人免得还有人敢上门问罪,然后开门迎接一群背着行李卷的年轻人来做苦工。


苦工们还说:“唉呀呀,美国虽然不好,但好歹比乌克兰和俄罗斯好多了。”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离岸平衡。

无非英国时代是欧洲,现在是欧亚大陆。

让欧亚大陆乱起来,美国这个世界岛才舒服。

欧亚大陆团结起来,美国就边缘化了。

所以,我说一带一路,动了美国核心利益,你一提出来,美国立即就重返亚太各种对抗。

让欧洲乱起来,资本和人才才往美国跑。

让中东打起来,石油美元才去美国。

让东亚紧张起来,日韩台港大陆的钱才会去美国。

所以,俄罗斯动手了,我们也不着急台湾。

慢慢发展起来,时间在我们一边。

中国慢慢强大起来,绝对实力面前,阴谋都是过眼云烟。


user avatar   wang-ming-47-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官面理由是美国要阻止欧盟与俄罗斯的合作,

打乱欧洲和俄罗斯的发展,以保证美国唯一超级强国的发展优势。


这些都是正当合理的说法。

但不正当,私下的理由很简单,

就是简单的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政治集团养寇自重,开辟利益增长点。


其实现代社会的统治和政治形式与古时候并不存在本质区别,

理解了大明重臣豪商是怎样供养满清,掏空大明,两边吃肉,

就理解了现代资本家和资本政治集团的逻辑。


一个家里还有损人利己,占家人便宜,争夺财产的各种争斗。

一个国家,一个政治集团的行为更加是无数人私利,争斗的结果。

将国家拟人化,认为国家是一个整体,有统一的战略和思想是很愚蠢的看法。


驴象党争,一朝天子一朝臣,选举作弊,禁言特朗普,冲击国会这才是国家的真实底色。

就像资本家有任何一丝机会,一定会在国内搞蚂蚁金服这种掏空国家,个人牟利的利益链条。

当资本家这样合法大捞特捞的时候,永远不要怀疑,更擅长权谋的政客会玩得比资本家更花。


资本家抓住机会就会套取贷款,绑架经济,损公利私。

资本政客抓住机会就会制造威胁,养寇自重,绑架同盟,套取财政。


阿富汗这些年养肥了美国的军事集团和政治势力,

这样重要的一个利润增长点说撤就撤了,军事和政治集团不找个新的利益增长点,新财政项目,还怎么过日子?


当然阿富汗这个圈钱项目吃太久,吃相太难看,美国人民不支持,给反对派投票。

美国的军事政治集团,只能开辟新项目,俄罗斯威胁论,保护欧洲,

驱赶欧美资金回流美国这个PPT项目就非常好看,开发一下,美国人民支持率就稳了。


这样一举多得,美国政治军事集团开辟了新项目,新财源,拨款不能停。

美国人民得到了体面,满足了国家下大棋,美国再次伟大的幻觉。

美国军队从阿富汗撤走,又搬到了欧洲,军费照旧,

在欧洲当欧盟爸爸比在阿富汗吃灰可舒服太多了。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纽约一华人女子被泼硫酸,后续情况如何? 
  图瓦、唐努图瓦、唐努乌梁海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拜登声称普京在俄乌战事上「严重失算」,这样说可能出于哪些考量?如何评价这一说法? 
  如果在 叙利亚作战的是中国部队和俄罗斯,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当地的恐怖分子还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吗? 
  如何看待白俄罗斯与波兰边境地区难民危机加剧 俄罗斯呼吁欧盟国家摒弃双重标准? 
  二战美国为什么帮苏联而非德国? 
  有媒体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于当地时间25日离开基辅。消息是否准确?接下来会如何发展? 
  如何评价乌克兰这个国家? 
  如何看待 3 月 31 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 18 万,死亡人数超过中国? 
  外媒称美军方曾与塔利班达成秘密护送协议,由塔利班成员护送美国人离开阿富汗,这一协议隐含什么信息? 

前一个讨论
欧盟表示将封锁俄罗斯经济战略部门,冻结俄罗斯在欧盟的资产,这会对俄罗斯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下一个讨论
乌克兰总统发声「世界必须迫使俄罗斯实现和平」,敦促建立反普京联盟,各国会有怎样的反应或行动?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