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男朋友坦白有艾滋病,CD4 1000多,病载率为0,能跟他结婚吗?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lan-xiang-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名既有点生理学背景,又有过十多年婚姻经验的女性,我建议这个婚你不要结。

我之所以给你这个建议,跟艾滋病本身以及你未婚夫的人品都有关系。

首先,先科普一下艾滋病,虽然你未婚夫现在的病载率为零,理论上没有传播性了,不会传染给性伴侣,但是你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吗?

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而一般人通过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并不大,据统计现在绝大部分艾滋病患者是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的病毒。

而跟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的是,单次性行为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并不高,哪怕是跟艾滋病患者发生无保护的性关系,尤其是男性,作为性关系中体液的“非受方”,单次性行为就感染的可能性并不大。

所以,如果你未婚夫是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的病毒,那么,他很大可能是常在河边走,最终湿了鞋。

你确信可以接受这样的人作为终生伴侣吗?

而且,原谅我我说话赤裸,这还算是好的,很多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还不是通过男女性关系感染的病毒,而是男男性关系。

因为男男性关系更加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一方面是因为直肠粘膜在性关系中更容易破损从而感染病毒,另外一方面,由于没有婚姻,怀孕等限制,男同性恋更容易私生活混乱,从而进一步导致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所以,现在有很大一部分艾滋病患者是由于男男性关系感染的艾滋病病毒。

如果是这种情况,你确认你要做同妻吗?

我从来不歧视同性恋者,但是我对选择异性恋结婚的同性恋从来没有好印象,哪怕他们是因为所谓世俗的压力选择婚姻。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骗婚的同性恋者的自白,有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忆深刻,他说“每次我艹她都忍着内心的恶心。”

没错,这是他的原话,他甚至都不愿意说跟她发生性关系,直接赤裸裸地说艹她。

明明是他骗婚,是他需要婚姻给他世俗的庇护,为此他不惜欺骗一个女人,却搞得自己才是受害者一样。

正是因为这种扭曲的心态,他们对妻子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善待,反而会极尽苛待。

而且,很多人看到题主的问题,可能还觉得这男人人品还不错,起码没有骗婚,在结婚前就坦白了自己的病情。

我反倒不这么认为,如果这男人在跟题主认识之初就坦白,我敬他是个汉子,可是他选择的这个时间节点让我觉得他人品堪忧。

因为他选择在订婚之后才坦白,尤其是连婚宴都订好的情况下。

在中国传统世俗人情中,婚礼有“昭告天下”的意义,一般情况下,一旦婚礼时间定下来了,婚宴订好了,那意味着亲朋好友都通知到了,基本上不会取消。

在这种情况下,题主的未婚夫才跟她坦白自己的病情,简直其心可诛。

表面上,他是在“婚前”就坦白了,这样就可以洗脱自己骗婚的嫌疑了,其次,他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坦白,完全是觉得自己胜券在握,觉得题主迫于压力无法退婚。

一旦题主迫于这些跟他结婚了,那么,以后的日子连抱怨都张不开嘴,毕竟男方一句“我结婚前就跟你坦白了,是你自愿的”就可以让题主哑口无言。

婚姻和生活是一场战争,伴侣是要做战友的,战友,战友,等荷尔蒙散去,可靠才是最重要的,题主未婚夫这种人,不论是他感染艾滋病的途径,还是他选择坦白的时间节点,都无一昭示着他“危险品”的特质。

更何况,跟艾滋病患者结婚本身是一场恶战,面对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自己的战友却是劣质品,题主怕是要粉身碎骨了。

跟这比起来,退婚算什么呢?这人啊,得会算账啊!


user avatar   yang-xie-long-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不赞同盲目讲病载为零就没有传染性的说法,也不赞同有些人盲目宣泄情绪。

传染性为零的前提是长期坚持服药,而药物是有耐药性的,想要延缓耐药性产生,就必须规律作息。如果结婚长期生活,那么就必须坚持规律作息——既然是二人生活,那么这种规律生活不仅是对他的约束,也是对你的约束。是否能适应这种二人生活是问题关键。

其次,凡是药物,都有肝肾毒性。只靠吃国家的免费药往往是不行的,所以二人的财力、职业能不能负担这种长期的自费药物支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艾滋病患者往往在男同性恋群体高发,这一点是事实。你是否完全了解你男朋友的性取向呢?

艾滋病在现有的技术下已经不再是不治之症了,药物治疗也能保证伴侣的安全。但是形婚却将伴随整个婚姻,这种冷暴力比艾滋病还要可悲。

最后讲点题外话,消除歧视的前提往往是全面的了解。很多人一看到艾滋病便将其与“道德败坏”联系在一起,就和“滥交”联系起来。这显然是忽视了艾滋病群体的复杂性——真正滥交长期性生活混乱的人,往往反倒是更为注重安全坚持佩戴避孕套的。

而新增艾滋病患者中最大的群体便是男大学生中的同性恋群体,(甚至是更小的高中生)他们反而是最懵懂,最缺乏经验,缺乏性安全意识的一群人。

这些刚成年的孩子在青春的荷尔蒙的刺激下,在安全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的前提下,由于自己的幼稚与无知而感染了这一终生性的疾病。这些人才是艾滋病新增患者的大多数。而不是我们很多人所认为的“滥交”者。

消灭艾滋病最好的方法绝不会是盲目的排斥或激进的仇恨,更不可能是圣母般的以正常人的健康为代价“平等看待”。

用宣传科普教育来消除歧视固然是一方面,扩大艾滋病的筛查面,找出那些感染者,确保患者能早日得到治疗才是根本。当人人都活在恐惧中时,即便是像题主男朋友这样的“无传染性”的HiV携带者也会得到歧视和恐惧。


user avatar   drug-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医学角度来讲,如果这个结果是真实的,以你男朋友现在的情况来看,即使你们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也不会感染HIV,也即所谓的U=U(检测不到=不会传播)。建议你自己先做一次HIV筛查。

另一个方面来讲,从检测结果来看,你男朋友要么是才被感染上,要么是被感染后经过规范治疗才能维持现有良好检测结果。至于感染途径暂时不详,性行为传播概率较大,同性或者异性不详……

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所以,在你同意的情况下,跟他结婚是肯定可以的。

但是你需要考虑清楚,他如果是才感染上,那么说明他在跟你交往过程中有异心,至少不忠;如果是感染很久了,那么说明他不诚信,存在欺骗。


user avatar   mai-wen-xue-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他很有钱,比如已经跨出了一小步, 现金超过 10 亿,而且没有限制性的婚前协议,结婚应该是可以考虑的。

如果视钱财如粪土, 那就再说了。 (逃





艾滋病其实有很多途径获得。

比如(医疗工作者)被带血的针头刺破皮肤屏障, 比如(执行公务的民警)被患者的体液污染自己的伤口,比如理发、纹身、打耳洞、洁牙、输血用到了被污染的器械......等等。

未必代表患者一定做过什么不道德或者违法的行为。

俺觉得有些高赞回答太 ** 的武断了。


艾滋病传播

与感染者发生血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各类体液交换就可传播艾滋病毒。艾滋病毒也可以在怀孕和分娩期间从母亲传给孩子。亲吻、拥抱、握手或共用个人物品、食物或水等一般日常接触不会使人们受到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表示,47%的艾滋病毒携带者的病毒得到抑制,也就是说他们血液内的艾滋病毒数量已经降低到血液检测时“无法察觉”的水平。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且病毒得到抑制的艾滋病毒携带者不会将艾滋病毒传给其性伴。因此,艾滋病毒感染者尽早获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和支持他们坚持治疗,对改善其健康及预防艾滋病毒传播都至关重要。



男朋友坦白有艾滋病,CD4 1000多,病载率为0,能跟他结婚吗?


艾滋病其实没有乙肝的传染性强。

如果您能接受一个乙肝携带者男朋友(曾经祖国大约有 1/10~1/5 的人口感染乙肝 ),

那么艾滋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世卫组织:中国乙肝患者达9000万占总人口7%      




与艾滋病问题有关的**原则有:

● 不受歧视、得到平等保护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权利;

● 生命权;

● 享有能达到的最高身心健康标准的权利;

● 自由和人身安全的权利;

● 迁徙自由的权利;

● 寻求和得到庇护的权利;

● 隐私权;

● 言论自由及自由接受和传递信息的权利;

● 结社自由的权利;

● 工作权;

● 缔结婚姻和建立家庭的权利;

● 教育权;

● 适当生活水准的权利;

● 得到社会保险、援助和福利的权利;

● 分享科学进步成果的权利;

● 参与公共和文化生活的权利;

● 免受酷刑和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的权利。





预防

人们可以通过限制对风险因素的暴露程度来降低艾滋病毒感染风险。以下列出的预防艾滋病毒感染的主要措施,通常要结合起来使用:

  • 使用男用及女用安全套;
  • 艾滋病毒和性传播感染的检测和咨询;
  • 与结核病治疗对接的检测和咨询;
  • 男性自愿医疗包皮环切术;
  • 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进行预防;
  • 帮助注射吸毒和使用毒品者减少危害;和
  • 消除艾滋病毒母婴传播。


治疗

可以通过由三种或三种以上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组成的联合疗法处理艾滋病毒疾病。目前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虽无法治愈艾滋病毒感染,但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使人体免疫系统康复,增强并恢复其抵御机会性感染和癌症的能力。自2016年以来,世卫组织建议向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以及孕妇和哺乳妇女等所有艾滋病毒感染者终生提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而无论其临床状况或CD4细胞计数如何。

到2021年6月,187个国家已经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占到全球艾滋病毒感染者总数的99%。

除“应治尽治”策略外,世卫组织建议对所有艾滋病毒感染者快速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包括在诊断当天就为做好准备的人提供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到2021年6月,82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报告说,它们已经采取这一政策,其中大约一半报告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该政策。

2021年,全球有282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2020年,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全球覆盖率达到73%[56–88%]。2019年,全球3800万名艾滋病毒感染者中有67%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由于获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方面的近期进展,艾滋病毒阳性者现在的寿命更长、生活更健康。此外,已经证实抗逆转录病毒疗法阻止了艾滋病毒进一步传播。

世卫组织发布了一套规范指南,并向各国提供支持,以制定和实施旨在改善和扩大面向所有有需求者的艾滋病毒预防、治疗、护理和支助服务的政策和规划。


附录: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为AIDS),一般称为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造成的疾病。HIV以人体的免疫系统作为攻击目标,在没有任何治疗手段介入的情况下,艾滋病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将逐渐被HIV摧毁,直至丧失几乎所有免疫能力。

临床上一般将艾滋病分为四个阶段:急性感染期、潜伏期、症状期,以及典型AIDS发病期。在HIV的急性感染期,大部分感染者不会出现明显症状,但也有部分感染者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HIV急性感染阶段后,艾滋病进入潜伏期,这一时期感染者仍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艾滋病的潜伏期长度介于数月到20年之间。根据统计,艾滋病潜伏期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年。最后,HIV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几乎被HIV摧毁,艾滋病进入症状期(发病期)。几乎失去所有免疫力的患者将很快死于感染或恶性肿瘤。一般将病程处于急性感染期与潜伏期的感染者称为“HIV携带者”,而将进入症状期(发病期)的感染者称为“艾滋病人”。

HIV以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 T细胞(辅助性T细胞,Th)为攻击目标。

在急性感染阶段,HIV通过gp41与gp120组成的复合体侵入CD4+ T细胞,导致CD4+ T细胞的数量开始下降。侦测到HIV存在的免疫系统很快会作出反应,杀死大部分的HIV,令CD4+ T细胞的数量几乎恢复到正常水平。但HIV病毒通过高频率的突变,最后能逃过免疫系统的追捕,转为潜伏状态。在HIV处于潜伏状态的潜伏期,CD4+ T细胞的数量持续下降。最后,当CD4+ T细胞数量下降到极低水平、HIV病毒上升到一定水平后,艾滋病也随之进入症状期。没有CD4+ T细胞辅助的后天免疫系统几乎失灵,免疫系统将难以杀灭侵入机体的病原体以及体内发生癌变的细胞,患者很快就会死于感染或恶性肿瘤。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HIV暴露在空气中之后会在几秒钟到几分钟之内全部死亡。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一些体液,如唾液、汗液和泪液,不会传播HIV。

艾滋病是一种广泛传播的传染病,其流行状况在不发达国家尤其不乐观。作为一种疾病以及以及许多歧视的根源,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艾滋病也有很大的经济影响。

人们对艾滋病有很多误解,例如认为它可以通过偶然的非性接触传播。艾滋病已经成为许多涉及宗教的争议的对象,包括天主教会不支持使用安全套进行预防的立场。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它已经吸引了国际医学和政治上的关注,以及大规模的资金。

目前,随着抗艾滋病药物的发展,在得到妥善治疗的前提下,艾滋病感染者的预期生存期已得到很大程度的延长。目前的治疗方案能将艾滋病毒的数量控制在很低水平。根据估计,如果一个20岁的青年人在1996年患上艾滋病,他只能活到大约39岁。如果一个同样的20岁青年在2011年患上艾滋病,他可以活到大约70岁。


艾滋病毒属滤过性病毒,由于其体积极为微小,现有的检测方法不能准确检出病毒存在,但身体会自然产生抗体对抗病毒,抗体增长在一段期间后将达至可被验出的程度,这段期间称为空窗期(或窗口期),由11天(最快)至三个月不等,亦有个别例子长达六个月,世卫及多数国家政府则采用三个月为准。在空窗期间接受艾滋抗体测试,有机会呈假阴性反应,因此必须等待怀疑受感染日起计最少三个月后接受测试,才可得出较准确结果。亦有少数发达国家(如日本)采用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方法并规定此方法的空窗期为两个月(60日)。艾滋病毒抗体测试一般以抽取血液为主,有个别机构则采用尿液样本化验。

以往,血液测试报告需等候一天至数天不等,自从民间团体引入新兴的快速测试后,艾滋抗体血液结果缩短至几分钟至十多分钟不等。除到指定政府机构、民间志愿团体或私立化验所接受艾滋病抗体测试外,亦可自行到医疗网站订购价钱大众化的艾滋病自我检测器。若测试结果证实为阳性,则必须尽快到政府艾滋病专科就诊及定时服药,切勿延误医治。

自1981年发现艾滋病以来,流行病学专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的定义,以监测疾病扩散情况,例如1985年的班基定义和1994年世卫艾滋病例扩充定义,然而临床上对病人的分级诊断却因为该定义的检测效果不佳,因而未能大量采用。在发展中国家,世界卫生组织采用临床表现和实验数据作为分级依据,而在发达国家中,则主要采用美国的分类系统。



医护工作者遵循了安全措施就可以避免艾滋病在病人和工作人员间、病人之间的传播。通过针刺感染艾滋病的比率少于1比200。在职业暴露后一定时间(48小时)内口服阻断药物可以进一步减轻被感染的风险。在侵入性医疗及急救中,让医护及急救人员知道患者是否为艾滋病患对预防感染也很重要,因为应对艾滋病等级的安全防护及曝露后投药成本高、对医护人员身心负担很大,不可能对每个病患都实施(消毒等级更高、暴露后投药的副作用常强到让人失去工作能力)。另外,即便是非侵入性医疗,医师的知情与否常常是治疗成败的主因,因为病患必须因为艾滋病而改变医疗策略及调整药物。


暴露前预防:

前提是未感染方正确的采用预防性投药,而感染方则正确服药、且血液病毒量控制到极低;则传染性稍低于保险套。但成本高、服药麻烦、副作用会让许多人无法忍受,而且许多艾滋病患同时患有其他性病;因此无法跟避孕药一样可靠及普及。


疫苗:

尽管目前来说对于艾滋病的防治没有有效的疫苗,2009年发布的RV144单次试验疫苗被发现能够减小接近30%的患病几率。2020年,美国HVTN 702疫苗在泰国进行 RV144 临床试验三年多后宣布失败,实验结果是没有显著效果。


话说回来,医学界均认为艾滋病尚不能称之为可以治愈的疾病。不要忽略鸡尾酒疗法的副作用及局限性,不要高估药物对传染力的抑制力,不要忽略一些艾滋病患的报复或轻率行为带来的风险,不要忘记许多艾滋病患同时患有其他性传播感染:

虽然说对艾滋病的治疗已经达到只会小幅减损寿命的程度,但鸡尾酒疗法的副作用及局限性仍然造成生活品质的明显下降及明显的痛苦;而且许多病患看似健康无病,一些病患坚持对性伴侣(及一夜情对象)隐瞒病情及无套性交,就产生了大量的受害者。


参考:

          World AIDS Da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06-16].  Sepkowitz KA. AIDS – the first 20 year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June 2001, 344 (23): 1764–72. PMID 11396444. doi:10.1056/NEJM200106073442306.  Krämer A, Kretzschmar M, Krickeberg K. Modern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 concepts, methods,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public health Online-Ausg. New York: Springer. 2010: 88. ISBN 978-0-387-93835-6.  Kirch W. Encyclopedia of Public Health. New York: Springer. 2008: 676–77. ISBN 978-1-4020-5613-0.  HIV/AIDS Fact sheet N°36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ovember 2015 [2016-02-11]. (存档于2016-02-17).  About HIV/AIDS. CDC. 2015-12-06 [2016-02-11].  Mitchell H. Gail; Jacques Benichou. Encyclopedia of Epidemiologic Methods. John Wiley & Sons. 2000: 467. ISBN 978-0-471-86641-1.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and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health.vic. [2020-01-15].  HIV and Its Transmissio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3 [2006-05-23]. (存档于2005-02-04).  HIV and Its Transmissio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3 [2006-05-23]. (存档于2005-02-04).  Kallings LO. The first postmodern pandemic: 25 years of HIV/AIDS.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March 2008, 263 (3): 218–43. PMID 18205765. doi:10.1111/j.1365-2796.2007.01910.x.  Global HIV & AIDS statistics — Fact sheet. 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UNAIDS). [2021-12-01] .  Fact Sheet - World AIDS Day 2021 (PDF). www.unaids.org. [2021-12-01] .  Sharp PM, Hahn BH. Origins of HIV and the AIDS pandemic. 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Medicine. September 2011, 1 (1): a006841. PMC 3234451 可免费查阅. PMID 22229120. doi:10.1101/cshperspect.a006841.  Gallo RC. A reflection on HIV/AIDS research after 25 years. Retrovirology. October 2006, 3 (1): 72. PMC 1629027 可免费查阅. PMID 17054781. doi:10.1186/1742-4690-3-72.  The impact of AIDS on people and societies (PDF). 2006 Report on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 UNAIDS. 2006. ISBN 978-92-9173-479-5.  Endersby, Jim. Myth Busters. Science. 2016, 351 (6268): 35 [2016-02-14]. Bibcode:2016Sci...351...35E. S2CID 51608938. doi:10.1126/science.aad2891. (存档于2016-02-22).  McCullom, Rob. An African Pope Won't Change the Vatican's Views on Condoms and AIDS. The Atlantic. 2013-02-26 [2016-02-14]. (存档于2016-03-08).  Harden, Victoria Angela. AIDS at 30: A History. Potomac Books Inc. 2012: 324. ISBN 978-1-59797-294-9.  Daniel Murrell. Facts About HIV: Life Expectancy and Long-Term Outlook. healthline. [2020-01-15].  Origin of HIV-1 in the Chimpanzee Pan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F. Gao et al., Nature, 1999, 397 (6718): 436–441. PMID 9989410.  Overview of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PDF, 2006 Report on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 UNAIDS, 2006.  Declining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HIV Outpatient Study Investigators, Jr. F. J. Palella, et al., N. Engl. J. Med., 1998, 338 (13): 853–860. PMID 9516219.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Immunobiology, Janeway et al., 6/e, 2005, Garland Science Publishing, ch.11 p.491, ISBN 0-443-07309-0.  HIV-1 infection in rural Africa: is there a difference in median time to AIDS and survival compared with that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Morgan, D. et al., AIDS, 2002, 16 (4): 597–632. PMID 11873003  Type 1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low prevalence of viral isolation correlate with long-term non progression in HIV infection, Clerici, M. et al., 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 1996, 12 (11): 1053–1061. PMID 8827221.  Progression to symptomatic disease in people infected with HIV-1 in rural Ugand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Morgan, D. et al., BMJ, 2002, 324 (7331): 193–196. PMID 11809639.  Transactivation of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long terminal repeat sequences by DNA viruses, H. E. Gendelman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6, 83 (24): 9759–9763. PMID 2432602  Immune activation is a dominant facto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frican AIDS, Z. Bentwich et al., Immunol. Today, 1995, 16 (4): 187–191. PMID 7734046  The impact of host genetics on HIV infection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the era of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J. Tang & R. A. Kaslow, AIDS, 2003, 17 (Suppl 4): S51–S60. PMID 15080180  LTR and tat variability of HIV-1 isolates from patients with divergent rates of disease progression, M. E. Quiñones-Mateu et al., Virus Research, 1998, 57 (1): 11–20. PMID 9833881  The glutamine-rich region of the HIV-1 Tat protein is involved in T-cell apoptosis, G. R. Campbell et al., J. Biol. Chem., 2004, 279 (46): 48197–48204. PMID 15331610  Effect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type 1 envelope subtypes A and D on disease progression in a large cohort of HIV-1-positive persons in Uganda, Kaleebu P et al., J. Infect. Dis., 2002, 185 (9): 1244–1250. PMID 12001041  Evian, Clive. Primary HIV/AIDS care: a practical guide for primary health care personnel in a clinical and supportive setting Updated 4th. Houghton [South Africa]: Jacana. 2006: 29 [2015-06-27]. ISBN 978-1-77009-198-6. (存档于2015-09-11).  Charles B. Hicks, MD. Jacques W.A.J. Reeders & Philip Charles Goodman , Radiology of AIDS. Berlin [u.a.]: Springer. 2001: 19 [2015-06-27]. ISBN 978-3-540-66510-6. (存档于2016-05-09).  Elliott, Tom. Lecture Notes: 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John Wiley & Sons. 2012: 273 [2015-06-27]. ISBN 978-1-118-37226-5. (存档于2015-09-19).  Smith DK; Grohskopf LA; Black RJ; et al. Antiretrovir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After Sexual, Injection-Drug Use, or Other Non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in the United States. MMWR. 2005, 54 (RR02): 1–20 [2009-03-31]. (存档于2009年4月2日).  Donegan E; Stuart M; Niland JC; et al. Infection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 among recipients of antibody-positive blood donations. Ann. Intern. Med. 1990, 113 (10): 733–739. PMID 2240875.  Coovadia H. Antiretroviral agents—how best to protect infants from HIV and save their mothers from AIDS. N. Engl. J. Med. 2004, 351 (3): 289–292. PMID 15247337. doi:10.1056/NEJMe048128.  Kaplan EH, Heimer R. HIV incidence among New Haven needle exchange participants: updated estimates from syringe tracking and testing data. 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 Hum. Retrovirol. 1995, 10 (2): 175–176. PMID 7552482.  Bell DM. Occupational risk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in healthcare workers: an overview. Am. J. Med. 1997, 102 (5B): 9–15. PMID 9845490. doi:10.1016/S0002-9343(97)89441-7.  European Study Group on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Comparison of female to male and male to female transmission of HIV in 563 stable couples. BMJ. 1992, 304 (6830): 809–813. PMC 1881672 可免费查阅. PMID 1392708. doi:10.1136/bmj.304.6830.809.  Varghese B, Maher JE, Peterman TA, Branson BM, Steketee RW. Reducing the risk of sexual HIV transmission: quantifying the per-act risk for HIV on the basis of choice of partner, sex act, and condom use. Sex Transm Dis. 2002, 29 (1): 38–43. PMID 11773877. doi:10.1097/00007435-200201000-00007.  Leynaert B, Downs AM, de Vincenzi I.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variability of infectivity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infection. European Study Group on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Am. J. Epidemiol. 1998, 148 (1): 88–96. PMID 9663408.  Simons, Jake Wallis. Scientists' hope for HIV cure. 2013-04-27 [2019-10-10]. ISSN 0307-1235 (英国英语).  Edwin J. Bernard. Swiss experts say individuals with undetectable viral load and no STI cannot transmit HIV during sex. aidsmap. 2008-01-30 [2008-02-05]. (存档于2008-02-03).     


user avatar   chen-mo-gui-su-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得病的?这是判断的根本理由。

他见义勇为,救了割腕自杀的艾滋病人,过程中接触血液而感染?

他从事医疗行业意外暴露被感染?

他献血或者受伤被输血或者其他医疗途径被感染?

他危险性行为或者注射毒品被感染?

他从你这边感染过去的?

没有前提,就感染本身,没有办法直接决定。

此外,应该先检测自己一遍再说。


user avatar   bao-li-ji-rou-yi-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先抛开事实不谈。

呸!

先抛开题主条件不谈。

单看题主要求。

我要求也不高,
希望对方能在深圳有套房,收入比我多一点,
有责任心,人品好,五官端正,身高172以上就好了
还有,我是个很被动的人所以喜欢对方能多主动。

来,我们挑出核心点。

“深圳有房+五官端正+月薪2万以上”(题主月入20K+,要求不能比她低)

知道这个条件的男人在深圳的婚恋市场意味着什么吗?

————通杀。

反正我要是有这个条件,肯定不会选34岁的。

哪怕你貌比亦菲。

婚恋市场上,样貌很重要,但没有想的那么重要,综合考量其实更多。

更何况,能剩到34岁的普通老百姓,我就没见过啥真正的美女。

“如果颜值按10分来算的话我怎么着也有7分吧!”

看题主这般自信,我也就不毒舌了。

知乎评分,懂的都懂。

至于题主的其他条件,在深圳真是太多太多了。

一线城市最不缺的就是小姑娘。


女人生活中的痛苦,基本就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长的不漂亮。

二是钱不够多。

这俩问题不解决,结婚只不过是面临新的痛苦罢了。

所以,不要把“孤独终老”想的那么凄惨,也不要把结婚想的那么美好。

网上那么多女性都在“单身独立”“去父留子”,都在努力摆脱婚姻对女性的压迫。

老光棍们能自己过一辈子,女人一定也行。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我是老八

祝你牛逼


user avatar   liu-lao-shi-69-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毛文龙可以嚣张跋扈,屡战屡败,瞎几把吹,只要他在敌后能牵制后金,

袁崇焕可以不要监军巡抚节制,可以辽事一言而决,一年领几百万军饷钱粮,只要他能控制那帮狗日的辽西军阀,不让后金破山海关是明庭的底线。

辽事败坏的大锅在于辽西军阀卖国卖友军,几十万明军死在辽东,只有关宁军转进如风。

袁崇焕可以杀毛文龙,只要他能控制东江军配合他在辽西的筑城,在他指挥下东江军能发挥更强的战斗力。

但是毛文龙死后东江军内斗崩溃,旅顺被攻破,三顺王投清送上重炮水师。

督师平辽平到京城了,烧的不是你家房子,死的不是你家亲戚,


user avatar   coolkfj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玩过瘟疫公司的人都知道,不能太早点致死

……

兄弟萌,点错了,不是死早了影响传播,而是死人很容易让人重视起来,造疫苗啥的,病毒再猛,也是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的。


user avatar   bugbugbugbugbugbu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玩过瘟疫公司的人都知道,不能太早点致死

……

兄弟萌,点错了,不是死早了影响传播,而是死人很容易让人重视起来,造疫苗啥的,病毒再猛,也是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的。


user avatar   shi-jie-di-san-46-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玩过瘟疫公司的人都知道,不能太早点致死

……

兄弟萌,点错了,不是死早了影响传播,而是死人很容易让人重视起来,造疫苗啥的,病毒再猛,也是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的。




     

相关话题

  如果被吸过艾滋病人血的蚊子咬了,会被传染艾滋病吗? 
  打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是否可能感染 HIV? 
  浙江丽水发现鹦鹉热病例,会不会大面积传播?普通人怎么预防? 
  意大利成欧洲疫情最严重国家,累计确诊1694例新冠肺炎 (3月 1 日数据),目前防治情况如何? 
  美国肺炎早上说单日暴增10万,最后说数据错误,大家怎么看?为何美国的疫情这么严重?还能控制住吗? 
  世卫组织称「中国新冠本土 0 新增是了不起的成就」,这究竟有多难? 
  3 月 27 日辽宁新增 12 例本土确诊病例,新增 114 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目前情况如何? 
  23 -24日以来湖北多市(目前为14个城市)「封城」,会对疫情控制与所在地居民日常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牡丹江全民排查检出 19 名无症状感染者,阳性检出率为万分之 0.288,这一比例数字意味着什么? 
  如何看待广西 47 岁男子已患艾滋仍强奸 15 岁少女,一审被判 5 年,法院回应称「调卷审查中」?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科技自主创新对中国有多重要?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些家属不同意器官捐献?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