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还有点疑虑,一看法学专业大类招生之后还是只有法学院。同意,鼓励,强烈支持!
++++
认真答下这道题吧。其他专业的不了解,仅就法学院来说,入学不分专业,第一年(或者前两年)大类通识教育,对于培养法学学术能力和思维能力是绝对有利的;但是同样,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好处很容易理解,法律从来都不是天然正义的,法律的正当性一定要从法律之外寻找。扎实的法理学课,一定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讲,而不会过多地去说罕默拉比法典。至于法学界津津乐道的霍布斯、卢梭、洛克等等,他们的名作也都不是所谓的法学专著。未来要学习法律的学生,在大一和政治学、哲学等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多读读书,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弊。
但反过来,设计政策的校领导,往往会忽视的一点是: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就业的竞争已经从大四提前到了大三暑假,甚至有进一步提前的趋势。这一点体现的最明显的是经管学院,要想大四去国际投行,就得大一去四大,大二去国内投行,大三试试国际投行的summer,然后尽量甩掉一半多的人留下来。在法学院虽然没这么夸张,但是大三暑期实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要大三申到好实习,之前有一两个实习经历也是必要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大一(甚至大二)都没学过法律,怎么找实习?相反,在工科院系,学生大部分读研,就业压力没那么大的时候,可能对学生找工作的影响会小一点。
我很尊重施一公老师,也很理解他说大学不应以就业为导向。但现实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就是得本科毕业就工作,学校要不要给他们提供好的条件?
所以这次大类招生不包括法学院,我是支持的。
08、09年的时候,全校理工科本科生对于微积分、线代的吃力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主流视野。一方面是由于高中数学课纲难度持续下降,导致高中毕业生与本科数学基础课之间的壁垒拉大;另一方面是08年经济危机之后就业形势的持续恶化,给T大学生带来的隐性危机正在不断发酵。
先是有一批数学系研究生成立了“数学工作室(大意)”,公益性地为全校学生提供额外的答疑机会——几乎与正课时间相当的“习题课/答疑时间”竟然不够用,需要公益组织提供额外服务。
在这个“拯救数学”的浪潮中,诞生了一个校内红人:闫浩,作为一名普通的博士生,他讲授的习题课和答疑能够吸引巨量学生前来听讲,清华最大的教室6C300都挤得要过道和门口站满人。
也正是这个时候,T大化学系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课从“一元/多元微积分”降格成“微积分(I/II/III)”,就是因为化学系本科生跟不上物理专业对应水平的数学课。这个时间点应该是现任邱校长离任化学系系主任,担任理学院副院长的时候了。
作为清华本科生数学的救星,闫浩师兄声望日隆,等到2011年“奶茶妹妹”章泽天入学后,“校园之星”评选上,章泽天和闫浩是并列在一起的……诞生了一张著名图片:
右侧憨厚笑脸为闫浩师兄
说实话,闫浩的走红昭示了数学系正式教师的数学基础课教学水平滑落到危险线以下。清华从来不缺在某一方面天分爆表的“大牛”,他们的优秀反而无法彰显对应教师的教学水平。清华普通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竟然要发动“自救”,想一想吧……
但当时我乐观的想,闫浩这一代优秀的数学系学生毕业后留校,适当地承担一部分基础课教学工作之后,大清就能缓过来这口气。
结果有一天晚上校内网就炸了,我一看是闫浩毕业去向是北京某211院校讲师(还是博后?记不清了),未能留校,最后一节习题课上爆满的6C300挤满了听过他课的师弟师妹们……过了俩月还看到他在校内上放出新单位的博后公寓照片……
然后不再是研究生低年级的我开始接手我老板的大学化学基础课(面向非化学专业)的助教工作。我老板讲课非常认真细致,刚开始我也没发现太多问题。但是高中课纲的退步越来越惊人:
1、实验课上发现部分学生没学过“酒精灯的正确熄灭方法”、“不能用酒精灯引燃另一个酒精灯”等基础知识,经确认该生对应省份教材删除了该部分;
2、理论课作业上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会正确地读写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和族,经确认部分省区教材删减了元素周期表相关的详细读写范式;
本着负责任的精神,两个班大约100人左右的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我减分时都用红笔标注了原因和正确写法。普遍问题在“网络学堂”上发帖说明。
这样,坚持到了我毕业,离开了化学界。
现在这门课的助教是我嫡系师妹在负责,上周四聚餐时见到她,得知该课的课容量升级到了一个班160人,她不太有精力逐份详细注释了。
所以,聪明的,你告诉我,我该如何期待大类招生?
看了这么多,很奇怪都没有人贴当年著名的数理基科分流讨(si)论(bi)大会的盛况。。。在网上找了半天原文(见后附),可供参考。
数学物理两个系,大类招生都谈不拢,搞题主所述的理科大类招生更不足取。学科之间差异很大,培养目标迥异,所需时间都不短,并且还有院系管理和生源争斗,实际上是把招生组和招办的压力转移到院系自己身上,有祸水东引之嫌。
PS:普及校史知识学习,是大清的一件要事。尤其是这种没有上得台面的校史,后人不仔细调研,绝大多数可能都是进了前人的坑。现在信息如此发达,有志者应当留意此事。
(以下转载自
分析学与百度数学分析吧,粗体为转载时所加)
理学院数理基础平台课研讨会简记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599f80100qzyn.html (这个已经打不开了)---------------------------------------------------------------------------------------
时间:2007年9月7日~8日
地点:昌平某地
出席人员:汪劲松、陈永灿、张文雪、白峰衫、汪惠、朱邦芬、尚仁成、熊家炯、徐湛、庄鹏飞、安宇、李岩松、高虹、阮东、薛平、陈曦、肖杰、李津、卢旭光、周坚、张贤科、刘智新、张广远及两名学生代表,5名会务人员
7日下午(15:00~18:00):
白峰衫先介绍了数理基础平台建设的背景与基本情况,以及2005级数理大类本科分流情况。
接着老师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朱邦芬老先生表达了5字班建设中物理系的难处:首先是课程设置问题,同学们入学后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数学课上,物理的时间较少,而且数学与物理课程的吻合度不是很好,使得物理课的学习有不少困难;然后是当年卢爷爷的课程令很多人并不适应,同学们对物理的态度受到一定的影响。很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分流到物理系的人两极分化了,这对物理系的建设来说并不好(中间若干老师插花,难以胜记)。张贤科则认为:今年分流时数理人数不均只是暂时的、偶然的情况,不必大惊小怪;没准明年风向又变,物理爆棚
李津提到数学系从大三下半学期将开始引进seminar后,突然飞起一人强烈反对。此人姓肖名杰,数学系系主任是也。系主任似乎并不理解其为何物,认为本科阶段数学系的学生更应该将基础打好,花时间在seminar上是弊大于利的。李津、周坚等人花了一番时间解释:找个导师,在其指导下读些书,上些课,子之谓"seminar"是也。肖杰收声。
朱老先生又对几点应该改进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应在大基科中挑选出将来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研究型人才,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我校的理科水平;
2、应该对课程们进行改进。过去的物理教学偏理论少实验,这与物理学的发展背道而驰,n多前辈们的n多经验表明物理的学习、研究都离不开实验这一重要环节,理应加强实验的分量(晚饭后阮东表示大量学生与老师均认为朱鹤年的实验要求高过笼了,但是由于这位朱老先生坚守立场,寸步不让;而且在国内的实验数据处理方面他老人家处在绝对的第一位,无法撼动...因此这个在发明基科以前就存在的问题也就这么一直存在着);数学系的同学则应该可以用工科同学的实验来代替原有的课程;
另外还应该分清楚同学们的发展方向,究竟是向研究方向走还是应用方向。朱老先生认为5字班的最大失败是对200多人采用了同样的课程:物理一律为卢德馨、数学一律为卓里奇。所谓"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理应有不同的课程配备,建议制定多元化的课程套餐,让同学们选择的空间加大。3、05级学生的管理方面很混乱,辅导员、班主任与系的联系错综复杂,这对班级、系的建设非常不利,很有必要加以纠正
中间若干老师插花,难以胜记;老师们部分意见如下:
周坚:拖到大二结束才分,使得很多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在与自身方向不同的课程上,不如第一年就分流
张贤科:原来的小基科模式很好,有点怀疑现在的大基科模式;培养学生不能过于通才了,应该有所侧重
陈曦:现在的目标比较混乱,首先应该明确办基科的目的;俺们物理系去年开始已经将课程分化为几位老师教学,不再像05级那样只有一个卢德馨的普物了,你们数学系也应该做出让步,不能老是一个卓里奇
有人指出了现在基科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潜伏在学生中、不少学生分流至小基科将来并不是要进行研究工作,等等,这些都与原来"培养数理顶尖人才"相悖。
......
最后汪副校长上升思想高度,做了半个多小时的总结,有协调众人关系、指明发展方向、稳定当前局势、给大家加油打气的作用。其中提到了"人才教育所具有的滞后性":一个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眼下没人能够说,需要等到十年二十年以至更长久的时段后回过头来看看,才有可能得出结论。对于现在的大基科,很需要老师们相互沟通协调,共渡难关。
8日上午(8:30~12:00):
李津、阮东先后把05级数理大类本科培养计划及其部分修订向老师们做了简要介绍。副校长已于昨天离去。座谈气氛热烈不少,谈话中高潮迭起,老师们情绪高亢妙语连珠,肖杰、李津、张贤科、朱邦芬、徐湛等几位尤为突出。
一直以来都保持沉默的卢旭光总算开金口说了几句:先肯定了基科的成功之处,其课程安排对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很有好处,进校后的二次选择也对大家的发展不错;再一次肯定了"5字班的同学们是我这么多年来带过的最好的一届学生"(张贤科支持了一下,)。但是也说了一些数学系方面的难处:大一上完后才发现卓里奇的书适合四个学期讲,但实际上只能压缩到三个学期来上必修课,以至于第三学期的课只能挑选着讲;同学们也许是在证明方面较为偏重,对计算能力不太重视,今后还有待加强;还提到物理课中一上来就要用到微积分等方面的知识,但数学课程无法跟上,这也只能是同学们的"悲哀"...后来被肖杰插一下花,以至忘了自己讲到哪了,光哥于是就此打住......
针对不同偏向制定不同课程套餐的观点在谈论中逐步浮上台面(感觉这个观点很可能在到此开会之前就讨论出来了),老师们也在这一点基本达成共识,但最后问题出在了数学分析课程的难度要不要降下来。朱邦芬、徐湛、庄鹏飞等人认为数学课的难度应该分级,一小部分学生继续卓里奇,在国内知名大学内挑一本较好的数学系的教材供大多数人使用,对将来要去实验物理等应用方向的同学们应该选择诸如肖树铁所编的微积分教程,"我们物理都把卢德馨和别的分开了,你们数学为什么不分?!@#¥%";肖杰、张贤科、周坚等几位老师则坚守阵地,始终不肯降下难度,认为这是数学系的"底线"被逾越了,肖树铁的书没有达到数学系的要求,不可能让学了肖树铁的书的人在分流的时候随意进入数学系,肖杰更是多次举手发言:所谓卓里奇的问题其实并不存在,数学分析本身就是难学的,就算是换另外数学系专业要求的课本,也会让学生们付出很多时间;假使降低了课程的难度,分流进入数学系时至少应加上test或interview......
物理老师们普遍认为大一的数学分析让同学们的思维方式"中毒"了,庄鹏飞则以量子力学课上总有人问"存在性与唯一性"来论证同学们确实是"中毒"了,结论是过深难度的数学课会影响物理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同学们的方向发生偏差;肖杰(还是哪位?)马上举出几位数学很NB的物理学家(但我从没听过),徐湛则说按统计来讲这是少数......
熊家炯发话:过去03理科平台之前小基科的同学所学数学并不是数学系的专业课,后来有人做数学照样很出色;肖杰等再次举手回答问题:在制定培养方案与课程中,要以大多数同学的情况作为参考,不能以优秀的个例作为依据(张贤科的原话是"例子不能说明问题"...);不记得徐湛还是哪位说:应该像元培那样调整数学课程安排,张贤科:"所以他们失败了"...
肖杰在企图发表什么观点的过程中,说出一句:"...物理这个天使与数学这个魔鬼..."时,话没说完张贤科就飞来一句:"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数学不是魔鬼,数学是皇后!"于是讨论严重跑题:有人认为数学不应该是女的,应该是"皇帝",张贤科仍认为"皇后不是生了皇帝嘛?!@#$%",朱邦芬白峰衫等人哂之:"你那个不是皇后是太后",话题逐步转移到伦理学某分支......各批人马争执不下,两位担任助理的年轻貌美的女博用相机录下这一盛况(回来后maze搜之,未果);终于有人(不记得是白峰衫还是阮东)掺和了几句,局势略为稳定,周坚又来一句"数学不是皇后,是皇帝的新衣",又是一轮争辩......很快就来到中午。
来自教务的陈永灿总结了十多分钟后,老师们似乎还对刚才某话题放不下,准备边吃边讨论。
(吃饭时陈永灿对朱老先生表达了学校将基科"做大"的希望,朱老很坚决的摇着头:"不行,现在问题太多了。""有些问题做大后是不是就能解决了呢?"朱老还是很坚决的摇着头)8日下午(14:30~18:00):
下午,薛平开完某会后匆匆赶到,先将某会的的精神给大家传达一下:1、大基科一个问题就是之前没有先例,使得运转起来有些不顺畅;先前有人提出了以后一个年级引入2名"学术辅导员"的想法,朱老立马反对:原来所谓的"政治辅导员"又干什么?周坚等则认为两种辅导员理应合为一体......
薛平继续:2、要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实践,积累阅历;
3、应努力营造宿舍内的学术氛围,但措施似乎只有在宿舍内多增加了几个展板,周坚张贤科等认为这只是"文学青年的自娱自乐",对学术没什么提高;有人说生活习性不正常,晚睡晚起,阮东提议:"在宿舍内安个电铃,每天七点半就叫,没有起不来的";李津:"缺德你这是。"
4、要增强班级建设的延续性;5字班大一时班级体尚未成型,大二时又面临分流,使得班级建设并不顺利,同学们对班级的安全感、归属感不强。
......
随后又复习了一下大半年前曾让5字班同学做过的调查问卷的一些结论。其中面对基科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问题,选择人数最多的答案就是"培养了坚定的意志,磨练了自己的勇气",老师们ft。
再随后是关于教学评估的要求:
学生方面:班主任辅导员要加强教育;加强班级核心力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全体动员一个不落
授课老师方面:增强责任感;明确课堂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改进课堂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助教的作用
接着又回到关于课程的讨论。阮东经过深思熟虑后一口气说了许多:基科必须要接着办下去;怎么办?05级的理科平台与过去小基科的其实并不相同,这使得许多问题一直存在着;要继续,就要老师们做出协调与让步......(记不太清了,我恍惚中感觉应该是数学系的老师们应该调整课程)
于是定下来了,普通物理分三类:卢德馨一类,另外两类由物理系自己出人;数学分析也要分三种教材:卓里奇一套,肖树铁一套,再在国内优秀院校内选一本教材(待定)。课余量起初两个系都决定要掐两头,放中间,在另一位还保持着清醒头脑的学生代表"给同学们更多的自由空间"的建议下改为了120:150:120。
配置已经出台,接下来的时间就是讨论怎么跟7字班的同学们讲解这些物理、数学课的区别了。李津被两个系的人说得满头大汗,最后在朱邦芬周坚等人的建议下总算是有了一套说辞,9号下午就拿今天讨论出的结果向7字班嗷嗷待哺的新生们公布,会议圆满结束~
(由于会议的形式以座谈为主,使得记录起来非常混乱,我也记得不太勤快;昨天回来后又太累了,先是一顿怒睡,醒后忘了许多......诸多原因使得本文仅供参考,十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