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某导师讲座 PPT《恩威并施》,良好的研究生和导师关系是什么样的? 第1页

     

user avatar   corbicu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告诉大家吧,下面很多答案也说了,实验室里立这种规矩属于生化环材常规操作了。

但是,还有一个很多人没有说的事实,至少在欧洲相当一部分国家,这个PPT的内容足以让这个导师被罚甚至暂停招生资格。哪个导师敢强制要求学生每天工作11小时试试看?

很多人就抱怨了,欧洲白左制度垃圾啊,欧洲人懒啊没救了,难怪欧洲没落边缘化了呀,还是中国学生好啊,能出成绩。

这些抱怨的人里头相当一部分大家猜最后都去哪些国家当导师了?

我周围还有很多这种学生,喜欢跟风骂白左、笑话欧洲效率低、为中国速度自豪、然后又骂国内导师剥削。我想请问,这些人如果有一天不幸当上导师,会对自己的学生多“好”?这些人骂导师剥削,是因为真的觉得可以为了一个学生的健康放弃竞争利益,还是只是因为自己没熬成婆?

不说国外,在知乎上被黑粗翔的我国台湾省小确幸学生,大学里研究生工会还能去谈判争研究生福利待遇,争到了在校园里发鸡排庆祝。

这就是我为啥从来不笑话白左,因为有上网措辞小心翼翼发个帖子还匿名就已经觉得自己很有反抗精神的一帮年轻人垫着。一边嫌苦一边替上头为自己被剥削产出的成果而感动自豪,不剥削你剥削谁呢?


user avatar   TaesJaQ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化环材本身就是欺负那些没上过网的学生和家长,2202年了,但凡你花10分钟在哪怕是抖音这种平台上搜搜填报志愿的指南,都不至于报考生化环材。转行的路子也早就为天坑学子打通了,专业课60分万岁,其他时间都用于考公、转码,也不见得比本院的GPA卷王更辛苦,说到底还是信息差的问题。

生化环材的人渣导师比例奇高,南大化院的这种导师也是多了去了,8117工作制的、不给研一学生发工资的、严格禁止谈对象的、压着文章不发的、直接爆粗口骂人的,比比皆是。研究生刚入学时候,同学们一个个都是青春靓丽、活蹦乱跳的少男少女,等到毕业的时候,一个个都被折磨的目光呆滞、面如死灰。

想在生化环材里辨别人渣导师,是一件很难的事,你只能找同门师兄师姐咨询,才能得到最准确的信息。然而一方面师兄师姐可能不愿意说老板的坏话,另一方面你不可能挨个把每个课题组都调查一遍。在生化环材里面选导师如同开盲盒,所以要想抵制人渣导师,应该首先抵制天坑专业。热门专业当然也有人渣导师,但比例低得多,我只听说过武理工的爸爸导师。


user avatar   chen-tong-xue-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完全不新鲜。

2001年蒲慕明院士给实验室成员的信已经如此了。

原文:

lab members:
Over the past several months, it has become clear to me that if there is no drastic change in the lab, Poo lab will soon cease to be a productive, first-rate lab that you chose to join in the first place. Lab progress reports over the past six months have clearly shown the lack of progress in most projects. One year ago, when we first moved to Berkeley, I expressed clearly to everyone my expectation from each one in the lab.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 There may be a few rare lucky fellows like Florian, who had two Nature papers in his sleeve already, can enjoy life for a while and still get a job offer from Harvard. no one else in the lab has Florian's luxury to play around.Thus I am imposing strict rules in the lab from now on:
1. Every one works at least 50 hr a week in the lab (e.g., 8+ hr a day, six days a week). This is by far lower than what I am doing every day and throughout most of my career. You may be smarter or do not want to be ssuccessful, but I am not asking you to match my time in the lab.
2. By working, I mean real bench work. This does not include surfing on the computer and sending and receiving e-mails for non-scientific matters unrelated to your work (you can do this after work in the lab or at home, and excessive chatting on nonscientific matters. No long lunch break except special occasions. 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 More time can be spent on reading, literature search and writing during working hours when you are ready for writing a paper.
3. I must be informed in person by e-mail (even in my absence from the lab)when you are absent from the lab for a whole day or more. Inform me early your vacation plan. Taking more than 20 working days out of one year is the maximum to me. In fact, none of you are reporting any vacation and sick leave on your time sheet (against the university rule, although I have been signing the sheets)), but you know roughly how many days you were not here.
On the whole, I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fact that you may not fulfill the above requirements all the time, due to health reasons, occasional personal business. But if you do not like to follow the rules because it is simply a matter of choice of life style, I respect your choice but suggest you start making plans immediately and leave the lab by the end of January 31. I will do my best to help you to locate a lab to transfer or to find a job. If you do accept the conditions I describe above, I am happy to continue to provide my best support to your work, hopefully more than I have done in the past. I will review the progress of everyone in the lab by the end of June of 2002. I expect everyone to have made sufficient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so that a good paper is in sight (at least to the level of J.Neuroscience. If you cannot meet this goal at that time, I will have to ask you to prepare to leave my lab by the end of August.

译文:

Mu-ming实验室的每一位成员: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发现如果再不对实验室进行一次剧变,很快,Poo实验室就不是那个你们最初选择加入的高产出,第一流的实验室了。从过去六个月的实验室进展报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多数项目都没有什么进展。
在我们一年前刚搬进伯克利时,我就清楚地表达了我对实验室中每一员的期望。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希望大家保证在实验室中付出足够的时间和努力。我提到了每周60小时是我所认为的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每天呆在实验室的时间的最低限。
当然,有极少数幸运的同仁如Florian,他已经发表了两篇Nature并有了一份在哈佛的工作,是可以稍稍的享受下生活了。但是实验室的其他人都不能像Florian这样奢侈的享乐。从现在起,我在实验室里立下严规。
1.每个人每星期必须在实验室50小时以上(比如说,每天八小时,每周六天。)这比我整个职业生涯每天所花的时间少得多。你们可能会比我聪明或者并没有我那么渴望成功,所以我并不以我的标准要求你们。
2. 工作,是指真正的搞研究,不包括上网,接发与科研无关的邮件(你可以在工作完成后在实验室或家中做这些)和过度的与科研无关的聊天。除了特殊情况,午餐后的休息时间不要太长。我建议大家每天花至少六小时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上,2个多小时做阅读或其他和研究相关的活动上。阅读文献和书籍应放在工作之后。当你打算着手写论文时,建议将更多的工作时间用来阅读,搜索和撰写论文。
3. 当你们超过一天不在实验室时,必须用e-mail告知我(即使我不在实验室)。提前告知我你们的假期计划。对我来说,每年最多可以请20天的假。你们没有一个人在你们的时间表上汇报了你们的假期和病假(尽管我给你们签字了,但这是违反校规的),你们自己知道你们每年大概有多少天是没有待在实验室里的。
总而言之,我知道出于一些个人的临时状况,健康因素等,让你们时刻遵守这些规矩是不现实的。但如果你们出于个人生活方式不同而不遵守这些规定,我尊重你的决定并建议你早作打算,在一月31日以前卷铺盖走人,我会尽力帮你转去另一个实验室或找份工作。
如果你能接受我上面说的这些条件,我会非常开心地为你的工作提供支持,希望比以前做的更好。我已经看过大家2002年六月末所做的工作进展,祝愿大家的研究都进展顺利,这样一篇好的论文就胜利在望了(至少达到《神经科学杂志》的水平),如果那时你们还不能达到这个目标,那我就不得不请你在8月底离开我们实验室。

不过相比于照片中的要求,蒲院士也宽松得多。

想问一下照片中这位导师两个问题:

  1. 您的学术影响力能比得上蒲院士么?
  2. 您能保证学生能发一区,甚至CNS文章么?

如果都不行,您凭什么这么压榨学生呢?

PS. 蒲慕明,籍贯广东大埔县三河镇 ,1948年出生于中国南京,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ul Licht杰出生物学讲座教授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

1970年蒲慕明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美留学;1974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系博士学位;1976年进入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生物物理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5年开始在耶鲁大学医学院分子神经生物学系任教授;1988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系教授,同年开始参与筹建香港科技大学 ;1996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学系担任Stephen W. Kuffler讲座教授;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获得格鲁伯神经科学奖 ;2017年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


user avatar   guo-qing-xiang-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因为时代的红利,很多教授都有如下特征

1.65后到75后油腻中老年男人,不学无术,官腔一套一套,满嘴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日常业务就是吃吃喝喝,念念学生写的演讲稿

2. 业务能力没有,最擅长整人宫斗,外行领导内行,不懂还要拖学生后腿

3. 欺下媚上,奉行社会达尔文主义,官大一级压死人,对下冷言冷语,对上唯唯诺诺,唯命是从。溜须拍马

4. 永远最在乎自己的帽子,犯错第一反应就是压着,想灭火,结果事情越捂越大

5. 溜肩膀,怕担责,保守至极,有功我来,送死你去,一个个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6.从农村奋斗上来的凤凰男,崇拜苦难理论,控制欲极强,毫无人文关怀

7.利用现在的制度,在小圈子学生里面当土皇帝,爹味极浓,硬生生把学生当家奴

8. 管理水平极其低下,micromanager,只知道立规矩,卡指纹,指纹打卡的都是垃圾

而且短时间内,我看不到改变的希望

因为高校有点特殊,圈子更隐蔽,山头林立,学阀割据,象牙塔成了挡箭牌

而且jyb从上到下,都是教授,每年卡学生的政策越来越多,没有一个约束导师的

他娘的你见过踢球,裁判,场地,球员,足球都是一个人的,你怎么玩

其实圈子里面的人知道,这里面是黑,真黑

这种现象。无法通过年轻人的上位而改变,因为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逆向淘汰机制。你是白莲花,你有能力,你上去反而会被打压。只有曲意逢迎的,指鹿为马的,才能上的去。


希望以后能优化筛选机制,多选一批有能力,有担当,有良善的校领导,这样的事情也会少很多


user avatar   miao-miao-bu-li-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化材环这是常规操作。但我不是说所有组都是这样,只是说有相当数量的组是这个模式。

手段当然还不止这些,还包括什么切流水段作业之类的,目的当然是快出文章,出高IF文章。

至于教育的本意,不在考虑范围内……


user avatar   lei-de-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亲身体验说一下

有的导师是真的变态,对别人变态对自己更变态,你十点下班他十点半,你八点半来他八点来,你一周六天他一周七天,我反手直接好家伙,人家真的觉得看文献放松身心还奇怪你们为什么不喜欢

我只能说一个导师,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能够以身作则就还行,毕竟科研真的很卷很卷


user avatar   selinahxy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离完美的全能本还差几步?——华硕 天选3评测(i7+3070版)

天选系列从诞生至今,一直有着极高的讨论度和不错的销量。无论是二次元属性的天选姬,还是备受好评的「魔幻青」配色都是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

此外,天选系列的前2代总有着特殊的引发讨论技巧:

1代面世时除了其首发AMD的4000系CPU之外,那块45%NTSC色域的144Hz屏幕也成功打破了「高刷屏都是好屏幕」的定律,QLC表面固态硬盘也是2020年华硕非常独家的特色;

2代改进了屏幕刷新率,换上了TLC固态,但性能释放沦为了2021年游戏本基石单位,不支持独显直连更是进一步奠定了其稳定的地位。

这些并没有妨碍天选系列不错的销量,也好在产品经理没有躺在销量数据和拥趸的支持之上,在这次的3代做出了不小的进步。

独显直连有了,性能释放好了,机身还更轻薄了,青天就有了!(x

购入渠道

这次的首发供货非常少,京东渠道出货不到1万台。我是从咸鱼加价400入手的。(可能是经历了去年,居然感觉加价400完全可以接受…)

配置一览

表格漏写了,机器网卡是Intel的AX201

对这样高功耗的i7-12700H、RTX 3070,同时还能有90Wh的电池,机身做到了2.05kg,重量控制非常好。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起到部分全能本的职能。

最遗憾的是不支持PD充电。

故外带时要带上1斤4两的240瓦适配器,出行重量骤增。

测试环境/跑分原则

室温保持在24.0°C~26.0°C之间(空调调温,没法做到恒温,望见谅)。

机器在控制台中有3个模式可以选「安静模式」、「性能模式」和「狂飙模式」,可用Fn+F5进行切换。

若无,测试均采用「增强模式」。

除了续航测试使用「集显输出」(iGPU)之外,其他测试均开启MUX的「独显直连」选项。

「独显直连」图形性能更好,「混合输出」续航更好。

所有跑分、帧数测试都会重复5次,每次跑完后静置5分钟再开始下一次,取最高分。

外观

英特尔版天选3的3070显卡只有「日蚀灰」配色可选,无魔幻青。黑色有个小缺点,就是手上的油容易沾染,看上去比较明显。幸好比较好擦。

A面有LOGO「TX」代表天选(和企鹅没啥关系),位于上部。

B面&屏幕素质

B面为一块2160*1440分辨率、165Hz刷新率的屏幕。没有采用16:10的屏幕稍有可惜,下巴2指宽。

屏幕来自京东方。

作为一块广色域屏幕,色域容积142.7%sRGB、101.1%DCI P3;色域覆盖99.9%sRGB、98.9%DCI P3。

sRGB基准下,色准并不理想。有条件的话最好自行校色。

屏幕最高亮度为310尼特,边缘仅250尼特左右,在同定位&同价位游戏本里明显偏低。


C面键盘布局

键盘布局方面,风格延续上一代,WASD采用了反色设计。方向键半高。空格左半部分的突出被取消。数字小键盘相对完整,Delete和小键盘切换按键被做到了一起,对我来说需要适应。键盘手感回弹偏软。

最大可开合角度如图。

机器有运输模式,不插电无法直接开机。

CPU:i7-12700H(90W)

之前已经测过了,而这也不会是最后一台,应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时间内很熟悉很主流的CPU。

15轮R20:稳定分6622

除了开头2次之外,之后基本稳定在6620分左右,取后5轮中位数6622。

观察功耗可以发现,第一次较高,第二次逐步下降到100W,第三次出现波动,第四次开始比较平稳,打包功耗90W,IA大约83W,符合跑分曲线。

蓝线打包功耗,橙线IA功耗

大小核频率如图。(蓝线大核频率,橙线小核频率)

R23跑分:多核16619,单核1803

功耗表现如图(蓝线打包功耗,橙线IA功耗)

大小核频率如图(蓝线大核,橙线小核)

显卡:RTX 3070(140W)

RTX 3070是我心目中笔记本最值得选购的旗舰级显卡,处于一个性能与价格的甜区。

跑分

TimeSpy图形分 10261分

FSE图形分:13134

Superposition 1080P Extreme:6637

游戏表现实测

网游

测了DOTA2、CSGO和《彩虹六号·围攻》3款网游在1440P和1080P下的表现。

DOTA2:全最高特效,比赛编号6040722034,完美世界视角。

CSGO:开多核渲染,其他全部最低,创意工坊BenchMark。

彩虹六号围攻:全最高档,性能测试。

可以看出网游部分的1080P和1440P分辨率下,帧数基本非常接近。可以任意按照自己喜好开高。

单机游戏

对比上面的网游,单机中,1440P和1080P分辨率下,帧数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帧数和清晰度不可得兼。

续航测试

机器电池为90Wh。

把机器切换至核显输出,系统为「均衡模式」,中心亮度150尼特,开WIFI,关蓝牙,PC Mark 8的Conventional测试,办公场景下的中高负载,成绩比较接近实际使用。

实测续航为5小时15分,Conventional 3.0 Score为3572分。

还好买了个延时相机,现在拍续航方便多了,不再担心错过

烤机/散热测试

室温在25°C附近。

单烤CPU

使用AIDA64中的Stress FPU单烤CPU。

20分钟后,CPU功耗为90W,温度为87°C,大核3.6GHz,小核2.9GHz。

图上可以看出一个小插曲:单烤CPU期间,桌面突然变成一片白…我寻思又不是海涛,给我看一片纯白干甚…之后在任务管理器启动Explorer才恢复正常。

单烤期间功耗如图。

前期会冲到115W左右,前3分钟会保持在约100W(中间有过瞬间掉下去),之后稳定在90W。


单烤显卡

使用Furmark 1.10.6(比较老的版本了,只不过我之前电脑都用这个烤的,所以暂时还没换新版本)。

关抗锯齿、1920*1080、勾选Burn-in和X Burn-in。

20分钟后,GPU温度75.8°C,功耗139.5W,频率1260MHz。

除了偶尔掉到过125W左右,其他时间基本全程在140W左右。

双烤

同时进行上面2项测试。数据取20-30分钟的平均值。

CPU功耗48W,温度为82°C,大核频率2.54GHz,小核频率2.29GHz。

GPU功耗115W,温度78.1°C,频率837MHz。

CPU功耗、GPU功耗与总功耗如图。

从110秒左右开始区域稳定,达到CPU 48W加上GPU 115W的功耗水平。

测试时电脑和分贝仪有固定位置,大概是在这个位置关系,比较接近人耳所听到的噪音,可能会比其他测试者的数据低一些。

烤机全程最高为52.3分贝,总体还算可以接受的水平。

此时键盘表面温度如图。

腕托为室温,WASD区域仅30°C附近比较低,键盘最热的区域在上部,键帽最高温在F8按钮名为48.4°C。中间有一个倒三角区域相对偏热,其他的地方温度都不算很高。

另外,这台机器用瓶盖垫高机身之后,双烤成绩上除了CPU和GPU的频率稍微提高,其他部分几乎完全一致,可能是原本已经有4个出风口充分散热的关系,底壳基本不出风。


拆机

拆机不难,机器底面除了右下角的螺丝之外的11颗螺丝全部拧下。

注意拆的时候右下角一颗螺丝是和后盖一体的,无法取下,但一定一定也要拧松。

先从这个螺丝周围开始撬开,右边撬开之后就比较方便可以拆下了。

机器为双风扇、五热管、四出风口的散热设计。贴纸下面有硬盘和内存。

内存

我这台机器内存是三星的,跑分如图。读写都在56GB/s左右,延迟102.3ns偏高(DDR5目前的通病)

硬盘

硬盘为美光的3400,大文件读写的跑分如图。

ASSSD的10GB读写跑分如图。

CrystalDiskMark的32GB读写跑分如图。

硬盘初始状态没有分盘,全部在一个C盘下,还剩余396GB(图为393是因为我装了测试软件)

机器总结部分

优点

1.机身轻

一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机器总体的重量比以往任何一台15.6寸的3070游戏本都要明显轻,这种第一印象是很好的。

在这样的机身重量下,双烤成绩弱于部分更重、更大的游戏本,其实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游戏表现达到主流水准

双烤47+115不算特别出色,但已经完全不拉跨了。相比于上一代天选2的3070,那这一代进步非常明显。

游戏的表现也都达到了主流水平。除了个别像2077这样优化不好的游戏,或者像《全战·三国》这样同屏单位多的游戏,其他大部分单机游戏都能1440p开预设的高档位拿到60帧以上,这个成绩是很令人满意的。

3.散热和隔热还行

键盘的键帽温度热区在中间,基本避开了WASD部分,而且腕托很凉快。

同时,噪音比想象中要小很多,也不是特别吵的那种,使用体验是OK的。

缺点

1.屏幕素质有待提高

当价格来到五位数的时候,我认为屏幕最高亮度至少也得有350尼特吧…310尼特真的有点拿不出手了,这点真的不得行啊。

机器的其他硬件已经都没啥问题了,硬盘、内存都没缩,网卡也是AX201,但就是这个屏幕给了个300尼特屏…淦…

同时,作为一块广色域屏幕,在色彩管理上基本没花心思和力气,非常放任。

2.不支持PD充电

这点其实是我感觉特别难受,要是这台机器支持PD,那我就不出二手留下自用了。

不满意的地方在于,明明ROG是支持PD的,而且之后会发售的天选Air也是支持PD的,天选3不支持PD完全是有意而为之的选择,真的感觉很不爽…

这样一来,机身轻的优势完全被不支持PD给削了一大部分。

左:65W GaN;中:100W GaN;右:天选3适配器

我要是出趟门,你猜我更愿意带这三个充电器里左边这两个,还是右边这个?

尤其对我这种有紫米20充电宝的,我就更希望会支持PD了,这样找不到插头还能用充电宝应急。

3.i7+3070版目前只有一个配色

不是很清楚为啥机器没有天选3经典的「魔幻青」配色。倒不是我多喜欢这个颜值,只是黑色真的容易看起来脏。

而且锐龙版3070也有,怎么这Intel版的3070就没这个颜色了…很奇怪。

缺货,需要加价

这个没啥好说的,英特尔版京东放货7000台,锐龙版甚至不到5000台…目前需要加价购买。

购买建议

总得来说,天选3是天选最均衡的一代,这次测试的3070版表现也远超个人的预期。

由于个人原因经常在多个城市之间来往,手头的17.3寸笔记本多有不便,今年也一直在考虑换一台笔记本。天选3差一点就成了我的落脚处,可惜最终由于屏幕不够亮、不支持PD两个主要原因,算是擦肩而过了…

总得来说,如果你对天选系列的外观垂涎已久,那天选3就是目前最值得购买的一代。

如果你需要当一个便携的全能本来用,那记得要把适配器重量也考虑在内。

如果上面提到的2个问题你不在意,又需要换一台12代的新3070游戏本,那目前天选3的3070版是值得考虑的。


至于上面提的2个主要缺点,大家多吐槽吐槽,按照天选以往每年的进步来看,说不定天选4就会更好。


这台机器,原价10299,我10700入手,按惯例一般是自刀300。

不过这台机器涨价买,而我无论如何都不太能接受自己的二手价高于首发价,会有点良心不安,因此折价500,按10200出。

等我视频做完就会放上海鲜二手平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蹲一下。


user avatar   ling-feng-18-9-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成为美国总统?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成为美国总统?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成为美国总统?




  
  

相关话题

  有多少人毕业后和自己的导师不相往来? 
  如何看待师生存在的暧昧关系? 
  研究生导师都喜欢招男生吗? 
  导师课题组人少,导致一个人要攻一个方向是什么体验? 
  你怎么看待 师生恋? 
  中国的研究生导师应该被当作爷供着吗? 
  总分363英语56厦大非法学法硕我到底应该怎么? 
  女生在大学和老师谈恋爱的终点是幸福的概率大么? 
  现在导师更喜欢保研生还是考研生? 
  目前大二,跟导师做项目,导师发来几篇论文让先学习方法,学习一段时间后要不要找导师汇报,汇报什么内容? 

前一个讨论
重庆一医院声称可以「定制」胎儿性别,卫健委回应涉嫌虚假广告,涉事医院需承担什么责任?
下一个讨论
请问《中国医生》中听说有一个情节轻症病人喝中药转为重症后被西医治好,是歧视中药吗(本人没看过电影)?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