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样评价澎湃新闻前 CEO 邱兵和前总编李鑫创办的「梨视频」? 第1页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远景相当美好,财务上比较悲观,关键短板在于技术。

我先反过来提一个问题:为什么知乎95%的信息都以文字方式存在?是因为读者的流量不够吗?显然不是。那么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图片乃至视频来解答大多数问题?

我个人理解,这里的主要原因是阅读信息密度。

所谓信息密度,就是每分钟阅读时间获取的有效信息量;就目前而言,除非碰上特别凑巧的场合,否则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什么东西比一篇认真写作的文章信息密度更高。一般人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至少也有三四百字,阅读能力强的人可以达到每分钟2000字。这已经基本上能把大多数人一天的工作交代清楚了,或是讲出一部电影的主要剧情。但如果滚动十张图片,或是让人看一分钟的视频,怕是很难达到类似效果(视频的一半信息量还得靠字幕)。

毫无疑问,十张图片和一分钟视频的绝对信息量远远大于一两千文字。千把字对应的存储量不过是几k,随便一张照片都要几百k,一分钟视频更是要十几兆,为何在阅读上反而是文字信息量更大呢?

因为除了官媒社论之外,文字的处理深度和有效信息密度远远大于未处理过的文字和视频。文字虽然每分钟只提供几k的信息,但都是已经被作者筛选过的信息。作者从一张白纸开始写,那些不重要的信息根本就不会出现在文字中,即非套话的文字被写出来就意味着高密度信息。

图片和视频则不然,大多数是照相机和摄像机直接拍摄的结果,虽然真实,但基本没被处理过,99%的信息是无效信息,要靠读者自己去提取有效信息。这个提取过程本身也要耗费时间,大大降低信息获取效率。如果不经处理的话,往往一分钟在视频中提取的信息只有几十个字节,一张图片可能只带来一个定性判断(一个字节),输给几百汉字的几千字节不算冤枉。这就像几千被挑选出来的精兵能打败100万无组织的平民,虽然看起来惊人,但结果又在情理之中。

当然,如果阅读(观看)的目的不是获取有效信息,而是沉浸于整个信息流中享受一下气氛,那低密度信息流也很有效。比如说,如果你观看图片的目的并非测量人物的三围,而是看蜂腰丰臀制造的整体性感,那显然文字无法和图片/视频对抗。

那么,这和邱总的大鸭梨有什么关系呢?

我想说,邱总在官方媒体干了那么久,积累了那么大的名声,搞澎湃新闻花政府投资十亿八亿不眨眼,这次又大张旗鼓转型,肯定不是想搞纯粹的娱乐八卦,不想靠明晃晃的大白腿或是狗血伦理剧情骗点击。邱总是想给读者做科普乃至做启蒙的人,是要当文化领袖的人,绝不可能放下做严肃新闻的心思,这就意味着要提高视频的信息量,才可能用视频引领每天的舆论场。

然而,要把视频做到每分钟信息量大于严肃文字,这个成本可不低,大多数纪录片做不到这个水平。或者说,如果视频的严肃信息量做到这个水平,还能同时保持趣味性,这视频可以直接打上国家地理或bbc的台标去放了。邱总或许有压倒bbc的雄心和日均资金投入,但问题是,别人的纪录片制作周期以年计算,起码也得以月计,这样的东西能兼顾新闻性吗?世界上有这样的案例吗?

据我所知,还真有。游戏直播和足球转播的每分钟信息量输出偶尔就能压倒文字,但这两个领域首先属于娱乐领域,也可以通过输出背景信息来制造气氛;其次游戏公司和观众都为直播做了极大的前期投入,这才能在既定规则下做出信息量比较大的视频。但现实世界千变万化,很难通过预置成本来提高视频处理速度。

归根结底,邱总的问题是放不下新闻情怀,想追求新型表现方式(视频),最后还打算制造商业效益。这三个目标在现有的技术背景下很难兼顾。或者说,制作信息量很大的非娱乐视频是可能的,但用于严肃新闻和深入分析(快速)很难,在可预见的短期未来无法对抗文字为主的传统表现方式。

其实,我个人很赞同媒体表现方式需要重大转型,而且不仅仅在视频方面,还包括VR技术,今年5月我在同济的演讲还专门提到了这一点。

在同济送自己一所大学——2016年5月演讲
但是VR技术改变了我们利用电脑的方式,我们带上Vr眼镜,可以直接进入电脑设置的3d世界。如果Vr场景设定的足够好,你甚至没法判定自己到底是在真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我们可以直接用虚拟空间的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再传递给另外一个人。不用再把这个逻辑转化成语言了……

将来的学生可能根本不会像我们那样理解数学公式。对他们来说,公式未必需要写在一张二维的纸上,而是可以呈现为图文结合的方式。教师在Vr空间里演示一下,逻辑就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了。这是不是也会明显压缩学习时间?会不会明显增加数学公式的适用范围?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 Vr技术也没有多了不起。在教学上说,无非是就是做几何证明题添加辅助线的增强版。这么说当然也不算错。的确添加辅助线本质上也是一种低水平的Vr技术,在模型空间里添加一条本来不存在的线,引入一些不能直观体现的参数,帮助你思考。


但技术是可以量变到质变的。开发了这么多年的vr技术,到这一两年终于开始进入游戏市场,说明它创造的新空间已经不再是现实空间的加强版,而是可以独立存在的符号体系,可以像我们学到的数学符号一样标准化、通用化。未来的学生可以用一个标准化的三维虚拟空间来容纳逻辑,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考试和交作业,当然也可以用这个空间来学习新知识。过去我学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因为想象不出三维模型而痛苦的不得了。有了VR,我没准也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当年没有真正理解的概念。当然我们的知识面会因此拓展。


但作为一个现实的媒体人,我意识到视频和图片的编辑还处于手工业阶段,成本高速度慢,跟不上新闻场也烧不起投资。用来拍电影,制作科普纪录大片还可以,用于严肃新闻制作和深度新闻评论则完全不够用。一个理智的媒体人不应该把未来5-10年的新闻梦想寄托在这个方向上。至少我眼下无法容忍数分钟的阅读(观看)无法说清一个问题,在招聘的时候我最看重的还是文字功夫,以及利用现有的图片在合适的地方做配图。

当然,所谓大力出奇迹,既然宏观发展方向上视频-vr终将压倒文字,邱总未必不能用钱提前开启未来。但……恕我直言,听说一期投资不到10亿,这个数字真的太少了,以至于我这个技术盲也不太相信能砸出个未来。更大的可能是精心准备之后做一个惊艳的开场白,然后在新闻场的日常冲击中疲于奔命,在媒体圈的光环渐渐褪色——这正是过去2年澎湃的表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用氢气飞艇发起远距离战略空袭,这的确符合战争向三维发展的方向,但很显然德国当时的技术积累无法让战略空袭升级到B29轰炸机的水平,只能在陆海军烧钱的冲刺中挤出一点钱多造几个飞艇库——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所谓走在历史前面半步算天才,超过一步是笑话,这就是我对全视频严肃媒体的看法。

最后,我只有几年的媒体工作经验,发言不敢说全对,但我相信上面的发言读下来也就十分钟,但起码需要30分钟的视频来表达——如果不在视频里堆大段字幕的话。所以,眼下我还是对梨视频抱谨慎的悲观态度,同时对他们和投资人的探索勇气表示赞许。




  

相关话题

  发生恐怖袭击时新闻报道中常说的「XX组织宣称对该事件负责」是什么意思? 
  如何看待最近发生的男子杀母亲杀妻子杀女儿杀女性路人?且女性生存环境是否变得恶劣? 
  半岛电视台是怎样的存在? 
  现在媒体会广泛使用「逼格」这个词语且将其作为偏褒义的词吗?为什么?合适吗? 
  很多媒体把「的黎波里」错写成「黎波里」,像这种常识性错误还有哪些? 
  如何看待B站的王骁Albert从观察者网离职,他的离职会对观察者网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看待媒体称的端午不调休? 
  如何评价《新京报》违背受访者意愿公开慰安妇姓名和家庭住址的行为? 
  如何评价「高考作文题原型遭人肉,考生留 4 万条评论讽刺」事件? 
  如何看待里约奥运陈欣怡药检呈阳性反应? 

前一个讨论
情感有「质量」吗?
下一个讨论
哪个牌子的兰贵人茶比较好?





© 2025-0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