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两个镜象问题之间的互相跳转,已经暴露出它们内在地局限性了吗?
说白了,家境好和不好这种概念本身,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啊!家境好和不好的比较,从来都是取决于你所选择的对象啊!
因此在“家境好的人会在哪些方面输给家境不好的人”的问题里,你可以作为一个向下比较而家境相对好的人,说自己输了某某,而在另一个镜像的“家境不好的人会在哪些方面输给家境好的人”的问题里,你又可以作为一个向上比较而家境相对不好的人,继续说自己输了某某。
于是这两道问题里,你都能够成为天然的输家。在这两个答案中的任何一个,其实都只是相对于每一个答主各自所处的阶层向下或者向上比较的比较的,主观色彩强烈的答案。
因此,富二代永远能找到比自己更富的二代,贫二代也永远能找到比自己更贫的二代,这样的相对比较会集中了一个个答主根据自己所在阶层“私人定制”的故事,逻辑和知识,却会让阅读他们的知友们在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中陷入迷茫。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道理听了很多,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吧——那时我们还太年轻,太喜欢去挑选和试穿知乎免费提供的“大众知识”,却不知道每一款“大众知识”背后,都被标注了一个答主“私人订制”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