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的时候有个妹子印象特别深刻,穿着一件白衬衣、黑裤子,一看就特别土。
她自己介绍说是来自西部某山区省份,少数民族,高考时考上北京的本科,又考上985研究生……言谈举止特别实在本分的那种。
我脑子浮现出那个“希望工程”中的大眼睛的形象,一个寒门贵子靠不懈努力走出大山来到大都市的励志故事。出于这种感动,我心生怜悯,给了她面试一个比较高的分数,最后自然顺利通过。
入职后正好在我负责的处室,然后才发现自己第一印象错得离谱:卧槽,原来还是玩手办的;卧槽,发现经常给办公室的同事们带各种进口零食;卧槽,妹子的化妆品真的很高档;卧槽,她家里住着xx学区最好的学区房……
不开玩笑,工作久了才发现这妹子虽然家庭条件很好,但个人能力品质也出乎意料地强,真是能吃苦能琢磨事情,很多工作进步在同批入职的人算佼佼者……对我们单位来说,真的是捡到宝了。
ps,后来我问她为啥面试穿这么土,她回答说是培训班建议的。其实,这种建议真的很减分,由此可见培训班多么不靠谱。负负得正的几率估计就她一个吧。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我也知道一个产业也是这样做的。一模一样。区别是那个可能穿了鞋。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
看着这些回答都羡慕...
我手里的工作都压上天了...封城这几十天老板一共给我打了三百多个电话,恨不得问个电话号都找我要。
估计解封之后第一天至少要主持一上午收心会了....
说到人口比例我就不困了,维吾尔族,不到全国人口1%;藏族,不到全国人口0.5%;蒙古族,不到全国人口0.5%;朝鲜族,不到全国人口0.2%。上面这些可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授课的。至于设置民族语言课程的就更多了。然后,16个少数民族部落占2.36%,没看出来和55个少数民族占8.5%有啥差别。因此,我极力反对“人口比例如此之低,其语言却能成为’本土语言‘”的说辞。
“官方位阶”高于闽南语也没看出来,据我所知能够俗称“台语”的大概还是闽南语一家吧?
至于认为师资和教材不足,我觉得他们敢这么干,应该是考虑到台湾能在家继续说原住民语言的小孩基本就集中在几个学校里了,而且是一个村都说一个语言的那种小山村。绝大部分汉族地区的学校根本不会有人学这些语言,还保留原住民语言的村子,一个村的小学教一门语言就好了。老师可以直接从母语者中找,大概率也不需要什么通勤时间。教材更不是问题了,一次性的成本而已,本来就有专家研究这些语言,编写一门介绍该语言的课程教材(而不是用该语言教授全部课程)本来也是记录语言、传承语言的题中之义。
再谈“去中国化”,“中国“的概念至晚从清代开始,就已经不再是局限于汉地的概念了。清代把西藏、新疆、蒙古、东北、台湾等地纳入了”中国“的概念,同样也把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文化纳入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广义的中华民族概念本来应该是反对台湾以”原民史观“谋求独立的重要武器,结果你说台湾“原民史观”是“去中国化”,这下反而让“原民史观”变成台独的武器了。思想水平有够差的。
也正如我在上一段说的,”原民史观“本身并不和台独直接挂钩,它只是一种学术角度,从边缘的视角去看待”中央帝国“的历史,类似的还有内亚史观。近些年比较火的王明珂的《华夏边缘》等书也是类似的史观。这种史观本来就是要换一个视角,更好地解释”中国“这个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共同体,从而和欧洲人搞出来的民族国家体系分庭抗礼。它的反面才是僵化地将中国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中原汉文化,一出现这些保护本土文化的事情,就高呼”去中国化“的行为。
我不反对在当今世界政治背景下,两岸媒体基于各自立场发一些引导舆论的新闻。这种事大家都在干,各为其主,无可厚非。这篇新闻没有大力歪曲事实,已经算有良心了。我只是有点痛心于这篇新闻没打准地方也就罢了,说不定反而帮了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