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体质和酸碱食物学说。
算是很有趣了,说它是民科因为它毫无根据,说它有趣是因为它利用了对的结论去反推无稽之谈般的原理这种奇妙手法,让很多人无法全盘否定它。因此在很多民科信口提出酸碱体质说的时候,因为他们最后的落点是:多吃蔬菜少吃肉更健康,导致我们无法有力反驳。这就是这类民科的厉害之处--用民科的论据去包装科学的论点。
而它的民科部分在于:空口说某些东西是酸性某些东西是碱性,比如我完全不明白它认为白米饭是酸性的?是体外实验还是吃下去后发现血液pH值有显著性下降?而且血液和身体微环境又是如何被这些所谓酸碱食物凭空改变了pH?
以下我们拆解下民科部分,然后肯定下真正科学的部分:
1.血液是强大的缓冲体系,不会因为饮食有大波动(此外呼吸也是调节pH的一个环节)
血液中有三对缓冲对(蛋白缓冲对,磷酸盐缓冲对,碳酸氢盐缓冲对),它们在血液中构成了一个相当稳定的缓冲体系;毕竟血液酸化或者碱化都是致命的,因此人体必然不会进化了这么多年还会仅仅因为吃的东西太单一就严重影响身体pH而生病。再说,其实人体摄入食物消化后产生的酸性和碱性代谢产物并不是主要由缓冲对来调节的。
2. 肾脏对血液的pH有强大的调节功能--维持体内pH长期稳定
肾脏不仅有滤过血液功能,还有分泌功能,因此它可以双管齐下来调节血液的pH,尤其是纠正因为饮食或者生理病理原因导致体内酸或碱累积过多的情况。
3.饮食所产生的酸碱作用非常有限
最后落实到食品上,到底哪些食品是所谓“酸性"或者“碱性”的。举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关于大量动物性蛋白(如肉类)的饮食会增加尿酸,且尿钙上升(这是陈述性事实),而这部分钙的来由在以前并不明确,有学者猜测是骨钙释放而来;因此民科认为是“酸性的肉类”导致了骨钙减少乃至于骨质疏松。而事实上,近十年来的科学研究大多均表明尿酸增高和尿钙增高其实跟骨钙丢失没有关系(1),因此就对于民科把一个陈述性的事实(尿酸尿钙增高)和他们放飞自我的猜想(骨钙丢失--骨质疏松)联系起来,最后形成了一个看似严谨的套路:肉=酸性物质=有害健康。
4.利用共同“关键词”偷换概念
比如说酸性食品导致酸性“微环境”从而致癌这一说。这句话利用的就是一个基本事实:癌细胞可以利用糖酵解(无氧呼吸)的方式维持生存,而糖酵解的代谢产物正是乳酸这种有机酸。因此癌细胞周围的微环境确实是较其他地方偏酸性的。而这就被民科利用了,并且强行联系起来之前的肉类是产酸物质--所以酸化微环境--致癌。这显然是本末倒置说不通的,但是对于不懂生理学的人来说,听到个癌细胞偏酸,又听个肉类产酸,最后得出吃肉致癌的结论,反而比正统的说教更容易接受。
那么最后分析下,为什么说“酸碱体质说”的结论是对的呢。因为说它是民科,主要因为民科其实没有从头推导和验证的能力,而只有猜测和自圆其说的能力;因此大多数民科都是从结果推到到论据的。所以他们是从正确的饮食建议出发:多吃蔬菜水果,杂粮五谷,限制红肉和动物来源的蛋白,然后自己加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蔬菜谷物是碱性而肉类是酸性的说辞,这样的好处就是:你永远无法说他们是错的,毕竟他们用的结论都是对的。
然而这类民科的害处就在于,它简答粗暴的教会很多没有科学基础的人一个错误的观念,导致这部分人很可能会极端而粗暴的理解食品,比如很多人会长期完全不吃肉或者低蛋白饮食,而因此增大贫血和营养不良的概率,还乐津津的觉得自己碱性饮食很健康。
近期这个学说的创始人被罚款了,可见捏造一个似是而非的理论,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它会导致很多人的饮食观走偏而被商家利用,最后由于人群健康受损,买单的还是纳税人,所以抵制伪科学是全社会的责任。
Cao, J. J., & Nielsen, F. H. (2010). Acid diet (high-meat protein) effects on calcium metabolism and bone health. 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 Metabolic Care, 13(6), 698-702.
成吉思汗亡于西夏王妃之手,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当然是不是真被咬断命根,很难讲。
关于成吉思汗为何暴毙,有一种说法是:当初,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被俘,献给成吉思汗。西夏王妃是个绝世美女,但同时也是个非常生猛的美女。
据说,性格刚烈、不甘受辱的王妃在陪寑当夜,借行房之机,将他的男根咬了,成吉思汗遂卒。西夏王妃自尽。
还有另一种传说,说是西夏王妃在成吉思汗的酒中下毒,导致成吉思汗毒发身亡。
这两种说法,在外蒙古中,流传久远。
但据《元史》记载,成吉思汗乃病卒:
“(公元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啥老徒之行宫。”
《元史》语焉不详,令人产生猜测。
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众说纷纭,大致还有以下几种说法。
据《元朝秘史》(卷十四):
“成吉思既住过冬,欲征唐兀。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地面下营。次日,也遂夫人对大王并众官人说:‘皇帝今夜好生发热,您可商量’。”
也就是说,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国时,在一个叫阿儿不合的地方打猎。他的骑的马,让一匹野马惊了,成吉思汗坠马受伤,当夜发高烧,落下了病根。经医救无效,卒,时年67岁。
时间节点也是发生在征讨西夏期间。
又据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记载,成吉思汗可能是被雷击而亡。“在那里却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
但是,约翰·普兰诺·加宾尼为葡萄牙人,出使中国的时间是公元1245-1247年,由教皇诺森四世派遣而来,此时,距成吉思汗亡已有18年,他这个记载估计也是道听途说,是最不足采信的一个。
又《马可·波罗游记》,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围攻太津,膝部中了毒箭。经救治无效,毒发身亡。
马可·波罗是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1275年到达中国。其时已是元世祖忽必烈当政,他这个说法应当也是道听途说。因为作为一个外国人,不可能掌握朝廷的如此重大的机密。
又据成书于清康熙年间《蒙古源流》记载,说成吉思汗是被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刺杀身亡。西夏王妃在陪寑首夜,用事先准备好的匕首,刺杀了放松警惕的成吉思汗。
1766年,蒙古喀尔喀部亲王成衮扎布将此书手抄本进献给乾隆皇帝。乾隆令人将其译为满、汉两种文本,并题书名《饮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库全书》。
据我推测,成吉思汗亡于西夏王妃之手,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当然是不是咬断命根,那就很难讲。即使是真的,史书也不可能记载。《蒙古源流》记载情节还比较详细。而且,蒙古传说中,成吉思汗也是因西夏王妃而卒。这个西夏王妃,在史书记载中和口耳相传中,都同时出现,都同时指向她与成吉思汗驾崩有关。可见很不正常。
至于成吉思汗是坠马或者中毒箭之说,可信度不高。成吉思汗打猎,场面一定是非常大的。这个时候居然能冲出来一匹野马,惊吓了他,并且从此一病不起,可能性太小了。
至于攻取西夏国,成吉思汗更不可能亲自上阵,导致中了毒箭。
免责声明:以下内容不代表个人观点与立场
首先李约瑟难题不仅仅适用于“中国”,而且还适合整个亚洲大陆(尤其是中央欧亚/内陆欧亚)
但就我国情况而言,原因其一是满清入关打破了正常的帝国秩序,使我国科技发展长期趋于停滞(统治者不重视技术且闭关锁国)
其二是丝绸之路的衰落,除了清朝入主中原诱发之外,尤其是中东和中亚的逐渐衰败导致欧亚大陆上的技术交流逐渐减弱,被西欧人的海上科技输入所取代—而这往往伴随着殖民扩张。
仅供参考,不喜勿喷,评论区不欢迎杠精与魔怔人
其实我有个很邪恶的想法。
老年人敢于闹事、犯罪,更多是有恃无恐,因为国家有政策老人犯罪从轻一类的。
同时罚老人的款他们也很可能不交。
但是大部分老人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养老保险啊,治病考什么?医保啊。
罚款不交,停养老金,停医保啊。
老人犯罪处罚从轻是可以啊,折现啊。
有老人犯罪,从轻处罚,但一年刑期按照一万人民币标准来抵。
什么时候交清罚金什么时候恢复社保医保。
违法行为不够入刑的也没问题啊,一样罚款。每次500、1000块的,不交清罚款就不发养老金、停医保。
不配合警察执法?无所谓啊,警察不需要他们配合,直接通知社保中心就行。他们下个月发现养老金被停了的时候会主动来找警察结案的。
让你拿钱出来难,毕竟不能去抄家;不给你打钱还难吗?老人胆子再大难道还敢去抢银行吗?
去闹社保中心?可以啊,数罪并罚,叠加罚款呗,有什么难的。
什么时候交清什么时候恢复。
要相信这帮大爷大妈的信息扩散能力,只要圈子里有一个人被停了半年一年的养老金,整个圈子很快就知道了,很快也就没人敢闹了。
这就叫攻其所必救,他们在乎什么就拿什么开刀。
一般这种坏老人都挺在乎钱的吧?
解决了坏老人问题,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保短缺。
一举两得。
ps:不用你们告诉我可行不可行,执行有多大困难。就是个突然冒出来的没仔细论证的想法而已。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