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以中国现在的政治环境能出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吗? 第1页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

原因很简单,我们当下中国大学人文学科的科研评审体制,不允许你去有任何“厚积薄发”的可能性。

当下,我们总是有一种近乎天真的判断:人文学科理应容易发成果。其实简单地逻辑推理就能看出问题。如今整体来看,人类的知识积累已经越来越深厚,成为大家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因为它要求你对于这些积累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握。换言之,一个没有系统的,中西结合学术积淀的学者,如何能承担起大家的名声?

在这个意义上看看人文学科的积淀要求,其实是最高的。因为人文学科知识传承的方式绝大多数依赖大段大段的文字,没有公式简洁,没有图表直观。更进一步,这样的传承要求你至少熟练掌握英文,至少保证读一些哲学的原著时能够理解吸收。相比之下,理工科的文献虽然有大量行话,但其逻辑和套路都是很清晰的。因此,在阅读文献方面,人文学科学者的挑战是最大的,往往需要多年的阅读积淀才能发出有价值的成果。

而如今,我们对于人文学科学者的要求竟然比理工科不逞多让。我们似乎觉得觉得研究理论的进度就应该和做实验一样。我们甚至于对做实验的难度的包容性都强过了对于搞理论研究的包容性——不就是掉书袋嘛,又不用动手,坐在那里随便写点东西就能发表,有啥难的?

这样的风气直接影响到了学科发展。如今中国社会学的主流方向就是量化研究,但量化研究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指导量化研究的思想,和解读量化研究的理论!我们的很多成果,解读起来就是在陈述一个大家都猜得到答案的事实,这不是社会学研究的追求。社会学研究的核心理念就是两个字:联系。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将不同事实串联起来,把理论积淀和事实串联起来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可由于长期以来的,对于理论研究的漠视,如今我们身处在一个“怪现象天天有,却找不到解释”的尴尬境地。我们研究者理论积淀的不足,使得他们哪怕掌握着花大力气收集的数据,也只能像小学生那样把数据读出来:这是一,这是二。他们理应说出的是:这是一,之前不是,发生了什么,各种解释,批判,得出新的结论,等等。




  

相关话题

  按需分配如何评判需求? 
  梁思礼为什么没有获得两弹一星勋章? 
  “无神论”者是如何摄取精神力量的? 
  如何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客观地评价马英九? 
  为什么知乎有些人一边反民主一边抱怨知乎言论不自由? 
  美国能保持世界霸主地位多少年? 
  外国老爷子纠正高晓松早年关于汉字“射”与“矮”字义的讲解,获赞无数,你怎么看? 
  你对自由的理解是什么? 
  我们现在是不是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愤青有些什么特点? 

前一个讨论
小丑为什么会发展成让人感觉恐惧的角色?
下一个讨论
一个中产家庭偷走一个失败母亲的孩子给她更好的人生,是道德的吗?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