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德尔塔克戎」变体首证实并已开始传播,美国欧洲报告相关病例,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第1页

     

user avatar   paizhaoru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2年3月16日第一次更新————

抢个跑。

Pango委员会看不下去了……要给市面上这些重组株安排官方命名了。

其中阮老师发现的这一组(也就是被IHU抢跑的这组)将命名为XD;

下面咱提到的400多条序列那个BA.1/BA.2重组株将命名为XE;

另外还有一组英国版Delta/Omicron重组株将命名为XF,就是下面这货:

以上,抢跑完毕。

————以下为原答案————

谢各位老铁邀,咱来走点八卦小道消息吧~


首先,这一组重组株,是由美帝那边华盛顿公卫署的阮老师发现,并于2月17日提交给PANGO委员会的~

——请品鉴:

(至于说为啥远在大西洋另一头的阮老师可以带头发现欧陆这边的重组事件,那就是GISAID的功劳了……但GISAID跟今天主题没啥关系,就不跑题了,下次有机会详细八卦。)


在阮老师发现这组重组株之后,首先分析出breakpoint,并且找出潜在donor的,是巴塞尔大学的Cornelius Roemer老师(Pango委员会github讨论区的苦逼馆里猿就是他)。

(如果把重组株比喻成《魔兽》里面的缝合怪,那么breakpoint就是发生缝合的位置,然后donor就是提供缝合材料的病毒RNA模板来源)


接下来,第一个分享raw reads,并且在实验室分离出活毒株,还成功在Vero细胞系跑起了传代的,是巴斯德研究所和法国NRC的Etienne Simon-Loriere老师团队。

(所谓raw reads,大致可以理解为生信大佬们验证排除实验室污染的原始记录;然后所谓分离活病毒和跑传代,粗略来说就是实锤证明了这组重组株的真实存在,并且为进一步搞各种病毒学试验做准备)


最后,法国公卫署于2022年2月23日正式公布了这组重组株~

——请品鉴[1]


结果没曾想,IHU的这帮诈骗犯3月2号才在马赛检出相关序列,

然后3月8号他们就抢跑出了预印本……

——请品鉴[2]

抢跑预印本虽然不太地道,不过严格来说也没啥大毛病,

可是这帮煞笔直接无视了上面咱提到的阮老师、Roemer老师、Simon-Loriere老师等人,一点credit不给,

而且还自作主张给别人发现的重组株取了个“Deltamicron”的名字去到处拆白,

这就很可恶了……


对于上述煞笔行为,

这组重组毒株的发现者阮老师做出了严厉批判~

——请品鉴:

懒得翻译了,各位如果想八卦的话请自己啃原文吧~


哦对了,IHU已经不是第一次干出这种龌龊事情了,

上次的B.1.640.2也是差不多的骚操作(只不过被抢跑的苦主变成了帝国理工的Peacock老师),

详情请看: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各大主媒看到标题上带有“Deltamicron”字样的预印本,显然不会放过,

再加上大流行以来头号假药贩子兼反疫苗先锋Didier Raoult老师本身的吸睛光环,

于是这组本来平平无奇的重组株,一下子就火起来了,

甚至连WHO都不得不出面灭火……


但其实,这玩意儿只是最近提交到Pango委员会的十几组Delta-Omicron重组毒株之一,

而且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序列最多的,当然更不是传播最广的。

另外还有十几组正在核实暂时没提交的,

加起来差不多二三十组的样子吧~

但目前看来,只有下面这组最早在美帝科罗拉多州发现的Delta-Omicron重组株稍微有一些传播优势[3]


除此之外,更值得关注的,可能是一大波BA.1/BA.2/BA.3相互乱搞形成的重组株,已经提交的和暂时没来得及提交的加一块儿差不多两百组左右了吧……

——其中最猛的一组,已经快500条序列了:

似乎相对于BA.2还有一丢丢增长优势:


不过,各位,其实绝大多数重组株,都注定没啥看头,或者在刚刚冒头的阶段没啥看头……

归根结底,重组只是发生变异的一种模式,

病原体适应性演化的大环境就决定了,不管是重组还是抗原漂移,绝大多数变异结果都注定失败(或者平平无奇),

只有极少部分幸运儿,才有资格在残酷的内卷当中实现一桶浆糊。

所以如果只是想品鉴阴间变异株的话,完全可以等真正内卷成功了再来也不迟。

比如说BA.1和BA.2本身都是内卷成功的重组产物,各位是不是已经品鉴得想吐了……



至于说为啥各路大佬这么关注重组现象?以至于碰到几十例甚至几例重组序列就要抢着向Pango委员会提交?

原因很简单……

——一图秒懂,请品鉴:

↑ 以上是本科一年级难度的病毒演化讲义,

大致说的是瓶颈效应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也就是所谓的“穆勒棘轮效应”

翻译成人话:

无性繁殖的生物,由于缺少物种内基因交流的渠道,有害突变将在进化过程中以不可逆的方式积累,最终积累到影响适应性的程度而导致灭亡。

而重组的本质决定了,它有可能形成基因交流(当然了,只是有可能),

因此也就有可能绕开棘轮效应,一举清空有害突变,

最终实现各种不讲道理的适应性突变累积。

参考

  1. ^ https://www.santepubliquefrance.fr/media/files/01-maladies-et-traumatismes/maladies-et-infections-respiratoires/infection-a-coronavirus/analyse-de-risque-sur-les-variants-emergents-du-sars-cov-2-23-02-22
  2. ^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3.03.22271812v1
  3. ^ https://www.ncbi.nlm.nih.gov/biosample/SAMN26348167/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奥密一二混“其实比”德尔塔克戎“更常见……


user avatar   lengzhe19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媒体不要总想着搞个什么大新闻吓唬人。

这事情大概是从今年1月初的时候就开始有消息,英国《卫报》报道,研究人员早在今年1月便在法国部分地区发现德尔塔克戎毒株。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早前发文指出,法国巴斯德研究院(Pasteur Institute in France)最先发现这个结合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的新变种毒株AY.4/BA.1,通称为德尔塔克戎。

当时争议还比较做,nature上还讨论过是不是样本污染造成的。

当然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已经公布了测序结果,WHO也认可了这个结果,那就不是样本污染的问题,确实是发现了这种情况。

但这个情况很严重吗?这种德尔塔克戎(Deltacron)是怎么来的?

以前跟大家也科普过,新冠病毒作为一种RNA病毒,与我们传统认知的RNA病毒的高突变不同,它的突变会更稳定一些,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是一种非结构性蛋白NSP14带来的一种独特的“复制矫正”(proofreading)过程,这一发现还是由我国的饶子和院士团队发现的。

但同时新冠病毒是一种比较容易重组的病毒,什么是重组呢。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同时同时感染了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假设这两个病毒同时入侵了一个细胞,那么在他们复制扩增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重组现象。通俗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小明和他的朋友在一起换衣服的时候,穿错了对方的衣服。

但重组的前提是亲缘关系非常近,比如像delta和Omicron这样,你要让新冠病毒和HIV去重组就很难了。打比方就是小明可以跟他的朋友穿错衣服,但不会跟动物园的猩猩弄错衣服。

实际上我们在之前也发现了很多新冠病毒的重组现象,同时也发出过一些预警。比如越南在21年5月就发现了B.1.617毒株和B.1.1.7毒株的重组现象,也就是delta和Alpha的重组。

当时也是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引起了一番恐慌,甚至越南卫生部长阮青龙还在发布会上讲这个。

但实际上这种毒株并没有传播起来,为什么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两种流行毒株的组合毒株通常都很难传播开,原因在哪里呢?

我们来看看它的结构。

德尔塔克戎毒株与德尔塔毒株基因的遗传背景相同,但有10个仅在奥密克戎毒株中发现的突变。

也就是说,它用的是Delta的骨架,同时具有具有奥密克戎的一些特征突变,尤其是突刺蛋白。

那这是狼来了吗?

如果是的话,为什么没有在大规模的人群中广泛的发现呢?上次越南发现的重组病毒为什么也没有流传开呢?

这其实就是预存免疫的问题。

当人们具备了对Delta和Omicron的抗体的时候,同理对于这种毒株也具备了免疫抗体,不管这种抗体是由疫苗带来的还是真实世界感染的。

比如这个德尔塔克戎用的是奥密克戎的突刺蛋白,那么感染过奥密克戎毒株病产生抗体的人对德尔塔克戎是具备很强的免疫力的。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以后还会发现更多的变种病毒吗?

这几乎是肯定的。只要新冠病毒还在广泛传播,在有这么多“培养皿”里复制扩散,总会出现重组以及突变的情况,未来还会发现新的毒株,有可能是毒性越来越轻,但也不排除出现毒性骤然增加(比如跨物种传播)的情况,我们需要对这些变异进行监控,并保持警惕。

但这些工作都是由专业的人员来完成的,普通人并不用在这方面担忧。


user avatar   zhuangshili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这两天在一些媒体和自媒体上大幅报道的Deltacron(德尔塔克戎),还是说几点吧。


先提一下,这个回答会很枯燥。



先讲讲一些基础知识。


新冠病毒本身的结构往简单里说,就是核酸加上外面一个蛋白质外壳。而新冠病毒的蛋白质又分为结构蛋白(structure protein)和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e protein,缩写就是nsp)两部分(图1)。


结构蛋白就是我们听得比较多的刺突蛋白S、包膜蛋白E、膜蛋白M和核衣壳蛋白N这四种,它们是构成病毒颗粒所必须的蛋白质,而非结构蛋白有十几种,它们是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具有一定功能,但是不结合于病毒颗粒中的蛋白质。


咱们要是把新冠病毒的RNA拍扁了,大概就是图2中这样。很长的一节ORF1a/b基因(天蓝色/粉色),然后较长一节S基因(绿色)。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做过核酸检测(RT-PCR),核酸检测的最重要靶序列之一就是新冠病毒相对保守的ORF1a/b区域,几个变异体的突变都不影响核酸检测。



接下来,咱们再说说新冠病毒的突变/ 基因重组是怎么回事。以下这部分我在去年八月份的时候有说过,直接照抄过来。


咱们用流感病毒举例说明。


流感病毒的突变是过去研究得比较多的。和新冠所属的冠状病毒不同,流感病毒会通过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和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的方式发生改变。


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由8个独立的RNA片段组成。简单来说,抗原漂移是流感病毒在复制过程中,随机出现的复制错误(点突变)逐渐累积起来,导致表面抗原改变;而抗原转换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流感病毒在同时感染一个个体时,基因组出现交换和重配(reassortment)引起的巨大变化。


抗原漂移是流感病毒基因的微小变化,导致病毒表面蛋白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改变(你听过的什么H1N1、H7N9,指的就是这俩糖蛋白的不同)。当抗原漂移不断累积,我们的免疫系统可能无法识别抗原并预防新的流感病毒造成的疾病。


而抗原转换的概率比抗原漂移低很多。它是甲型流感病毒发生巨大变化,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甲流病毒株重配产生全新的病毒株。而大多数人对抗原转换产生的新病毒没有抵抗力,这有可能会导致流感大流行,比如2009年的H1N1,这个毒株是四种不同毒株(人类、禽类、北美猪和欧亚猪)重配产生的产物。

甲型流感病毒会发生抗原漂移和转换,也是唯一一种会引起大流行的流感病毒,而乙型流感病毒只会发生抗原漂移。简而言之,流感病毒的这两个机制,是为什么我们每年要更新流感疫苗以及流感可能出现大流行的主要原因。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甲流在全球一共出现四次全球大流行。


就像上面所说,新冠病毒所属的冠状病毒,其突变速度低于大多数其他RNA病毒,尤其是甲流病毒。而冠状病毒的基因组不像流感病毒有分段,它是单一一段很长的RNA组成,当两种冠状病毒同时感染时,它们可能会发生重组(recombination)而不是重配,但也可能产生新的病毒——比如新冠病毒。



所以新冠病毒不同变异体之间的重组是存在的,重要的是找出证据证明这一点,并且分析重组后的毒株特性。


(关于Omicron和Delta的重组,很多人会提到一月份塞浦路斯的研究,实际上那个研究很可能是实验室污染出现的问题 (污染导致的PCR重组),根据在nextstrain上传的样本测序结果,24例Delta都没有单系来源。)


我们回到这次的研究,先说一点,「Deltacron」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命名,在研究中也没有用这个名字。这项研究发表在medrxiv上,标题是「Evidence for SARS-CoV-2 Delta and Omicron co-infections and recombination」。从标题中我们可以知道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点,第一是这两种变异体的共感染(co-infections),第二是它们之间的重组。


研究人员对2.9万个感染病例的样本进行了测序,最终发现了20例共感染,并且有2例出现了Delta和Omicron的重组。


那么关键问题是,如何确认是重组?我们看看最关键的证据,这是研究论文中的Figure 3(图5)。

从5`端到3`端,可以发现在ORF1A区域,Delta的替代等位基因部分频率维持在0.8左右,但是从S蛋白的S214开始,突然降为0.5,一直到3`端。


这表明在S:214EPEins之前有一个断点(图上用灰色柱子标识),这个地方出现了Delta和Omicron的重组。


而在这两个重组样本中,它们的断点略有不同,重组样本1(recomb1)的断点在S:G339D附近,重组样本2则在S:T19R附近(图6)。

人们最关心的应该是,Deltacron的传染性、毒性以及对疫苗药物的影响如何?目前的重组病毒还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一点,它们的S蛋白主要是来自于Omicron,而S蛋白是新冠病毒与人体细胞的结合位点,也是疫苗的靶点,也就是说,Deltacron的疫苗抵抗特性,可能更接近于Omicron。


这个变异体是需要监控的,但是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Alexandre Bolze也表示,目前只检测到2个Deltacron(在2.9万个样本中),表明它在与Omicron的竞争中似乎没有优势。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真正有竞争力的变异体(比如Delta和Omicron)当时成为主流变异体有多迅速,而按照Deltacron的上升速度,它不太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新冠病毒的重组本身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次的Deltacron是值得监测的变异体,在将来也会有更多的研究出来,但是目前大家并不需要为之恐慌。


user avatar   feng-zheng-ge-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看了另一回答,应该是没什么影响,现阶段还是奥密克戎的天下

zhihu.com/answer/238440


user avatar   vshuai-yang-v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说现在有新冠,或者各种变体,就算是没有我也已经躺平了,所有的努力奋斗以及儿时家长教育的朴素价值观都不存在了。


累了,毁灭吧,赶紧的。


………………………………

加更也不会,只能修改了

又是一轮接一轮的核检,政府车开着大喇叭在街上来回喊话,政府的工作人员挨个打电话问这段时间有没有家人朋友去过烟台毓璜顶医院,现在我所在的城市各行业还没停摆,等会去做核检。

每次做核检都会对工作人员说声谢谢,辛苦了。聊表敬意吧。


…………………………

看这架势我这是有确诊了,本以为随手一答,唉


user avatar   li-ji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莫慌,等等看。

个人预测,最快三个月,通常半年,最迟一年,疫情形势见分晓(注意,不是结束,而是见分晓)。当然,如果出现乐观的意外,结束也不是不可能。

从去年底的奥密克戎到现在的德尔塔克戎,差不多是三个月,病毒更新版本的速度加快。

那么,以三个月(通常半年,最长一年)为限,足够观察出很多东西。

其一,如果突变出一个传染性和杀伤力全都上升的“双高”品种,那说啥都没用了,全人类老老实实缩着,不得不转入“战时模式”,局势倒也简单明了。

其二,乐观一点,第一轮变异,毒性进一步降低,在不超过一年的时间内,以现在的版本刷新速度(后面还可能越来越快),足够变异最少两轮(也许还不止)了。变异到传染性和毒性“双减”。传染性降到不超过流感,毒性降低到跟普通着凉差不多,即便是对没接种过疫苗的老人,慢性病人,小孩……也没什么杀伤力,真就是打几个喷嚏,流一点儿鼻涕,多喝热水,捂暖和一点睡一觉,第二天就好,也没后遗症。

其三,最乐观的情况,病毒突变,基因结构崩了,自己把自己玩死。

如果是出现我说的乐观情况,那疫情就结束了。请注意,是真结束了,既不是清零也不是共存,是真可以宣告胜利的那种结束。

我预测的依据:洋大人肉身充当培养皿,养出什么变种都不奇怪。

病毒变厉害,那是洋大人送人头,我们在后面看到了,躲着就行,感谢洋大人趟雷。

病毒变弱,那是洋大人肉身减毒,人海战术堆死病毒。我们跟在后面摘桃子,感谢洋大人铺路。

病毒相当于法西斯,洋大人相当于苏联,我们相当于被偷袭过珍珠港的美国。

真的,不用急,跟着。


user avatar   dao-b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有媒体盛传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双毒合一,“德尔塔克戎”变体首次被证实,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3月9日,世卫组织的简报会上通报了由delta 毒株和omicron 毒株重组而来的新毒株,并且在法国、荷兰、丹麦被检测出来了,但检测的量很少。(这三个国家是在简报会上提到的,不过现在美国也发现了)

现在媒体上称这个新毒株为Deltacron,不过世卫组织并未正式命名。

这个新毒株主要发生在delta毒株尚未消退,omicron毒株已经开始流行的地区,比如欧洲。两者相遇给了病毒重组的机会,因为重组是发生在两个病毒基因组共同感染同一个人,并在复制过程中交换遗传物质以产生具有来自两个父代毒株的一些基因的病毒后代。

我们对这个变体知道了什么?

目前确定的就18个病例,所以对它得出任何临床结论、流行病学结论都是不靠谱的,现在的关注面应该停留在研究者层面,而不是大众层面。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法国公布的三例患者情况[1]

这三位是在2022年2月采集的标本,患者年龄在 40 岁以下。他们居住在法国南部,没有出过旅游史,目前这三位症状轻微。

他们三个基因组分析显示感染的新冠病毒是Delta 21J AY.4 和 Omicron 21K/BA.1 变体基因组的杂交体,这三个基因组与之前在法国北部、丹麦和荷兰发现的15个Delta 21J AY.4 和 Omicron 21K/BA.1 重组基因组有基因关系,这些基因组发现时间是2022年1月3日(法国)至2022年2月16日(丹麦)。

而根据新冠病毒每2周发生1次突变的频率,该重组基因的祖先应该是在2021年12月出现的。

在这个基因组中,delta毒株的大部分刺突蛋白基因被omicron的基因取代。

目前已知且确定的影响是:如果要通过核酸检测明确是否是这种重组病毒感染,需要重新设计核酸试剂(当然单纯确诊是不用的)。

如果它产生了大量病例,我们才能知道具体影响如何;如果它没有产生大量病例,那它的意义就是帮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了新冠的特性。

对于大众而言,担心该重组毒株还为之尚早。

参考

  1. ^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3.03.22271812v1.full-text

user avatar   she-hui-zhu-yi-jie-ban-ren-24-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外塔当高地一样守。


欧美就像一个大型的养猪厂,厂长秉着杀猪界一贯奉行的修罗法则“群体免疫,适者生存”,放出告示,谁能在新冠的毒打下活下来,谁就是新世界的主人。


于是猪瘟四起,猪祸横行,结局就是:总会有更强的猪暴走,也会有更强的毒出现。欧美躺平的结果就是:

大多数人躺平就再也起不来了……



而猪圈?

总有顶不住的时候,毕竟曾经温顺的猪崽已经变成了毒猪王。


他们想挥舞自己的臂膀,

他们想奔向彼岸的净土,

他们想征服这个世界,


哪怕集众猪之力也要撕破这个位面的结界,也要降下一两只野猪王,让属于毒猪王的毒辉洒遍这片富饶的人间。


你能指责这些猪么?

不能,因为这就是猪的生存之道。




各国方方面面早晚有崩绷不住的时候,那一刻一旦来临,就是炮火震天,而那一天,并不遥远……

愿:


user avatar   wang-xiao-ba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支持。因为匿名是网络环境差的万恶之源。


知乎做得好。与此同时,头条和抖音也上线了IP属地。


根据 @新浪财经 报道:

据悉,今日头条、抖音展示的帐号IP属地均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文或评论时的网络位置,境内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而且帐号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相关展示不支持手动开启或关闭。

在公告中,今日头条和抖音均提出,展示账号IP属地是为了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快手则表示是为了防止部分网友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蹭流量、传播不实信息、冒充当事人等干扰正常讨论的行为。

实际上,在字节跳动和快手的产品上线该功能之前,微博已经于今年3月先行一步。3月17日,微博官方账号称,因发现个别冒充当地网友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微博将上线“用户个人资料页展示近期发帖所在地”的功能。

据悉,微博也是在个人主页中展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布微博或评论的IP归属地,而且IP归属地显示规则与评论区此前显示规则保持一致,国内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显示到国家。


2、

几乎所有的网红产品,都是利用人性的七宗罪所达到的。


而匿名就是网络环境的万恶之源。


匿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无论你是咒骂那个普通人去死,还是问候他的十八代祖宗。


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看过了太多这种悲剧。


为什么女权的“权”会被污名化成“拳头”的拳?


我个人是支持女权的。但是里面有人在故意把水搅浑。


为什么有人被人肉和网暴?


因为在屏幕面前可怕的那个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很多明星粉丝对普通人群起而攻之,所倚仗的,不过如此。


为什么微信上的环境要比微博等好得多?


因为微信是实名化的。喷他,意味着他可能能找到你的真实身份,如果他想的话。


当然,做人是需要互联网树洞的。在BBS这种场景下,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化。

而在如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我支持全面实名化。


但愿天下不再有网络暴力。




     

相关话题

  媒体称英国官方承认有意让大多数人感染新冠肺炎,以获得群体免疫,是真的吗?结果会如何? 
  美国 2021 年新冠死亡人数已超 2020 全年,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诺如病毒的传染性如何?如何防治? 
  看病过程中有哪些奇葩经历? 
  如何看待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主任高福称,疫苗是战胜传染病的终极武器,人类和病毒是猫鼠关系? 
  集中隔离14天,做七次口咽拭子,一次抗原,一次鼻咽拭子的新冠检测,是否占用了不必要的医疗资源? 
  如果让你得三年的三叉神经痛,不允许治疗,三年后自动消失然后给你8亿人民币你愿意吗? 
  小孩手术住院反复抽血,和护士争执了,小孩会被护士变出气对象吗? 
  最近各地出现了多少上海访客,其行为模式是喜欢到人员最密集的地方游逛,可以发出来统计一下吗? 
  3 月 9 日欧洲出现德尔塔奥密克戎混合毒株,目前情况如何?对新冠疫情防控有何影响?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几万光年之外的恒星?
下一个讨论
西方最早可称为科学的为什么是《几何原本》而不是算术原本?





© 2024-05-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