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这大概是年青人面对这个社会为数不多的抗争方式了吧。
接续会炒作“单身经济”。
报喜不报忧的套路熟练了,啥都能解读出利好来,都是赢。
其实去年就已经开始了:
我就喵了个咪了,单身人士消费不为悦己那特么悦哪个?
都单身了,还要去讨好谁?这还用得着在那统计?
一个人躺着刷刷手机就挺悦己的,哪还需要什么消费?
单身的多了,情侣经济不就要萎缩?
且不说日常吃喝玩乐,就说这一年里的4个情人节,3个购物节,3个长假……对巧克力、鲜花、礼品、餐饮、旅游、院线等行业肯定是利空!
搞投资的,都得避着点。
单身人群不管对消费还是生产的需求刚性都很低,不结婚的越来越多,肯定是利空整个国民经济的。
因为单身狗所面临的责任压力小于已婚同龄人,消费看心情,生产也看心情,这就不好控制了嘛。
年轻人连恋爱的欲望都可以压制,还能被消费主义洗二茬脑不成?
年轻人一旦躺起来,资本主义打造的世俗价值观,比如成功就要买房买学区房,鸡娃鸡氪金娃那套,就控制不住他们了。
无欲则刚嘛。
年轻人陡然发现,只要不按资本所定义的规则生活,就能不被控制。
只要不被控制,就活得轻松自由,舒服开心。
有人出歪招,称单身税、丁克税可以逼迫年轻人扛起压力。
也不想想,他连毛都不长了,你上哪去拔毛?
年轻人结不结婚不重要,不生孩子才真的让头头脑脑们心慌。
为什么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了?
是不喜欢“温暖的家”吗?
是因为穷嘛!
你看“穷”这个字造得多现实:
一栋房子下面,是被压弯了的身体,这就叫穷。
现实中,房价、婚礼、996……哪一样不把年轻人的腰压得一弯再弯?
唉,这所谓的单身经济,只怕和养老产业一样,就是一场大崩溃中,鲜有的一点确定性而已。
结婚人口100%不可逆的持续下降,其实主要原因还是适婚人群的逐步下降,我们从80年到02年出生的人口数量,87年出生的人口数量达到最高峰2508万人,以后逐年下降。
1980年:1776万
1981年:2064万
1982年:2230万
1983年:2052万
1984年:2050万
1985年:2196万
1986年:2374万
1987年:2508万
1988年:2445万
1989年:2396万
1990年:2374万
1991年:2250万
1992年:2113万
1993年:2120万
1994年:2098万
1995年:2052万
1996年:2057万
1997年:2028万
1998年:1934万
1999年:1827万
2000年:1765万
2001年:1696万
2002年:1641万
对应的2013年结婚人数规模最大,有1346.74万对,后面逐年减少,如果用1987年最多出生人口来对应2013年最多结婚人数的话,中国相对平均结婚年零是26岁。
大家看两个表也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结婚人数的下降速度是快于出生人口下降速度的,由此可以推断出两个结论:
1.结婚登记年龄进一步增大,大家逐渐晚婚;
2.单身人数快速上升,一部分人这辈子估计都不会结婚了,很多女性是主动选择,很多男性是被动光棍。
当然结婚人数的快速下降可以推断出新出生人口的加速下降,因为还要重叠结婚后少生、晚生、不生不断加强的趋势。
出生人口的下滑基本上可以推断出消费的加速萎缩,因为消费重点还是女人和孩子为主,毕竟大多数男人待遇连狗都不如。
在消费加速萎缩的情况下要维持经济增长只能加倍出口和投资呗。
结婚数量下降了6.5%左右,那么2022年的新生儿数量至少下降6.5%了,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出生率下降得可能会更大。那么2022年铁定要人口负增长了,唉~又赢麻了一回。
而且新婚夫妇逐年减少,意味着买房结婚的需求也在减少,单身者其实挺容易对付的,租个房子,吃个泡面,随便就能应付一下。但是有了对象后,就要考虑房子、车子,约会的仪式,例如要去看电影、下馆子、拍婚纱、节日时互送礼物,买好看的衣服装扮自己等;随着结婚率的下降,这些消费需求都会降低。而且今年大厂裁员,高薪职位减少,那么房子就更加不好卖了,能够刚需接盘的人越来越少了。
还是那句话,今年的结婚率和生育率是过去10年最少的,但也是日后10年里最高的了。
有人追更了。那我就再写一点,关于结婚人口持续减少对经济有哪方面的影响。
首先就是婚纱摄影行业,目前的结婚率只有2013年高点的一半多点,加上经济活力与那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9年来,这个行业的需求几乎腰斩了,日后也会越来越萎缩。我有个哥们儿10年前进入了婚纱摄影业,感受也很直观,一是拍婚纱照的人少了,二是拍摄的套餐级别也比以前低了,想想也是,2013年的房价才多少。
然后整体餐饮和娱乐业也会呈现需求下降的趋势。这个不难理解,自己一个人吃饭怎么着都行,想看电影用手机和电脑就可以了,但有了对象后,每次约会就不能太寒碜了,上餐厅、看电影、买礼物等的消费会立马多起来;到了结婚的时候,就需要买车、买房;有了孩子后,还有各种婴幼儿产品:奶粉,玩具,童装等,孩子大了还有教育、兴趣班、图书、服装、家庭旅游等花销,这些都是两个人搞对象的刚需。一旦结婚率快速下降,这些需求也会相应萎缩。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各个方面都要花钱,孩子长大了,处对象了,也会把他们父母恋爱时的各种花销走一遍。所以,恋爱和育儿带动的是一整条产业链,孩子数量的减少,也就意味着日后产能会越来越过剩,也消费需求会越来越不足。
感谢网友支持和催更,前面聊了结婚率下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我也看了一些其他网友的反驳,点到主题的很少,大家也主要是以一种戏谑的心态来看这个问题。这个心态是:既然我已经过得不好了,看到其他人过得也不好,那我就挺开心的。生活压力重重,有点幽默感、自我调侃挺好的,比较解压。
现在我来聊一点现实的话题,在大家看其他网友的吐槽、自黑、赢麻、吃瓜的过程中,为你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结婚率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适婚男女青年数量的下降,但这几年降速这么快,明显有其它的更重要的外因,这个想必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无非是社会压力大,体现在高房价、高彩礼,高育儿费用等,只能攒够钱才敢结婚,客观上延迟了婚育计划;婚恋观念的转变:例如年轻人更加追求个人自由,会把婚育计划延后;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更多的时间在校念书,本科已经不香了,大家一起卷硕士,一战不行就二战,这样硕士毕业,又是好几年光阴,再找工作稳定下来考虑结婚的事,又是几年过去了;最后就是有些人实在卷不动了,从买房、结婚、育娃,到给孩子择校、买房,一眼望不到头的压力,所以干脆放下了这个念想,不想让孩子继承了自己loser的人生。唉~成长道路上确实有诸多心酸,敢于结婚的是真的猛士。
但从宏观角度来讲,不结婚或许暂时来看自己一个人挺爽的,但长远来看,也未必就那么香。一个人生活最大的问题在于孤单,那种午夜梦回时深深的孤寂感想必每一个单身狗都有所体会。还有最大的问题就是养老,不仅是给自己养老,当下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给父母养老。
有个伴侣,两个人照顾四个老人,要是自己或是伴侣有兄弟姐妹,那就相当于上面4个老人的养老由多个晚辈共同承担,至少也有夫妻两人来照顾。这样抗风险能力会强许多,一旦4个老人中有一个生病,夫妻俩还能分出一个人照顾老人。若是单身,一个人照顾两个老人,老人中只要有一个生病,需要陪护,那对子女的来说,压力就太大了。现在原本高压的社会,你会发现自己也好,父母也罢,压根儿病不起,有一个生了大病,家里的处境就会陷于困窘。而送走了老人后,剩下自己孤身一人,年纪也大了,精力也没有以前好了,除了那些家里有矿的,一个人孤单的过完剩下的半辈子,生活会显得并不那么愉快。而且整个社会也处于极高的老龄化状态,政府所能提供的补助也有限。想想30年后,自己要过上这样的生活,真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开玩笑归开玩笑,在凄凉的玩笑背后,也要看到这些未来注定会到来的现实。我自己也经常会陷入迷惘、挣扎、和绝望,但我知道我想要的不是那样的生活,我也想有个伴侣,想必大多网友也是如此。我不相信房价会一直涨,也不相信政府会一直都不管。关于房价,我写过一篇文章。至少房子这一块之后几年就会降到一个合理的区间。
今天的日子不太好过,以后到了去杠杆的时候,日子会更加难过。但日子终归要过去下,人不是为绝望和躺平而生的,而是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这一生。这很难,没错,我也不想骗你说苦日子过去了就变好了。不过,我们至少生活在一个和平、食物供给充足的年代。至少对我来说,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认知,寻找一个自己的伴侣。对于你,朋友,我只能祝你好运了。
都来白嫖爽文是吧。给大伙整个活助助兴
你们以为二十年后才见效??Naive
为什么08年放的水涨到13,14年开始下跌?2014年30-60岁人口 -220万;2015年 -153万。
接下来就是足以载入史册的棚改货币化,并且恰好碰上了2016-2021年买房刚需持续的增长。至于为什么这几年逆势增长,大家可以回溯到1956-1961,那几年的出生人口…嗯。
1962年开始了一大波婴儿潮(2378万),他们今年退休;2006年出生1551万;2000年出生1484万;1993年出生2158万。结果是什么呢?
今年16-60岁劳动力人口减少827万,明年这个数字将跃升至1417万,千万级衰减持续到2037年。因为后面的没法算了 感兴趣的话你们可以假设从今年开始出生人口"横盘"在1000万左右,继续算下去
今年30-60岁买房刚需减少220万,明年变成813,2025-2035年保持每年千万级减少。
下面是老外2013年做的图。这几年很多事件都能关联上,例如外企大规模搬离,外资从17年左右开始减持教育投资(要知道双减是在2021年)等等。包括2018-2021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困难,也与这几年退休人口太少关联极大。
关于就业这块,由于我们几十年走过了人家上百年的道路,职业分工实际上和年龄段是强相关的。
比方说,50-60岁的人群以农民,建筑业,制造业为主;50岁以上程序员几乎没有;从事游戏开发行业的几乎没有40岁以上的…等等,我只是纯经验瞎猜,具体数据需要通过各行业从业人口的年龄中位数来研究。
总结起来就是:现阶段退休的人群与年轻劳动力的职业重合率极低,因此造成了工厂严重缺人∩热门职业35岁失业同时发生的奇景。按照蛋糕存量不增反降的趋势,互联网这种热门职业恐怕还会继续内卷,直到"退休年龄"从35推迟到正常的50岁以上。另外体制内这些年应该会有很多升职机会,你们可以仔细看看最后一栏22-35岁的人口趋势,今年到2025年是一个不小的豁口。当然了,前提是没有大规模的编制缩减。
再次更新。评论区提到了产业升级问题,生产效率提升的确能弥补劳动力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产业升级到何种程度才行?本人才疏学浅+精力有限,以民科角度粗略分析一下吧。
按照现有的层次分明的职业-年龄分布来看,避免劳动力短缺的唯一可能,应该是产业升级和年龄老化同步完成。有多少农业,建筑和手工业人口老化,就有相同产值的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岗位产生,这样才能维持GDP不衰退。
所以问题就出现了,60岁人口里农业和低端制造业人口占比奇高,且人口绝对值接近3000万,每年新增1500万年轻劳动力的话,他们的生产效率几乎要翻倍才行。因此产业升级的压力非常大。
假如即将退休的老一辈生产力是3000×1,3000指代人口,1是劳动效率/毛利率等等。理想情况下,半导体电车新能源等升级成功,1500w年轻人这样就业:
200×0+500×3+800×2=3100,500w高学历高端技术岗,800w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业岗位,200w收租,完美!
然而现实可能是
200×0+200×3+200×2+400×1.5+500×1=2100,这意味着900的总产值衰退和100w"灵活就业"。多出来的1.5是什么?市场自发产生的教培,游戏,直播,自媒体,滴滴,外卖等等服务业,铁拳的眼中钉。像老一辈一样进厂的只有500了,怎么办?捶!
日韩欧美这些老牌发达国家与我们大不相同,二战后经历70年、几代人的产业升级,早就走过了上述激烈的产业升级阶段。如今他们的60岁职业比例与青壮年基本一致,其次老龄化较平缓。
因此即便人口衰退(例如日本),只需要少量人口学历提升和少量企业创新就能弥补,例如
老一辈人口1000万
200×3+300×2+300×1.5+200×1=1850
新生代人口900万
180×3.3+270×2.2+270×1.7+180×1.1=1845
这样平缓地升级即可维持GDP的稳定。这里的4个系数你们可以拿高端→低端行业的毛利率代入脑补一下,比如半导体、汽车工业、手工业和服务业、农业。模型过于简陋,大家眨眼补帧吧。
最离谱的当然是美帝,生育率常年维持在2左右,并且每年吸收大量技术移民,公式左半边的人口系数和生产效率系数常年保持增长;川普上台号召的制造业回流,相当于公式右半部分也要增长,相当于"既要又要还要"了。
2022.3.27 十分感谢评论区@Christ 指出的问题:
60岁退休人口损失的gdp不该只由新生代劳动人口补足,而是全体劳动人口的生产率提升。极端地讲,每年退休2%的劳动人口,只需剩余98%的人口平均劳动生产率提升2.05%即可补足,遑论①:总劳动人口平均生产率(约1.5)高于退休人口(约1),所以提升1.4%左右即可弥补;②:还有1%的新生代人口。
上文中关于产业升级的分析确实过于草率了,简单把退休人口劳动力转接到新一代劳动人口来分析具有很明显的缺陷。本人能力有限,暂时做不了这么庞大的分析,如果将来找到有价值的文献我再贴出来供大家讨论吧。可以确定的是,老龄化对社会创新能力会造成很严重的伤害,生产力提升遇到瓶颈是难以避免的。另外,本文几乎没有探讨消费方面的问题,事实上随着老龄化加剧,消费急剧下降才是王炸
2022.4.5 更新:日本学者关志雄(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 首席研究员)的调研
从各年龄段的人口构成来看,由于放宽了生育限制,少子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
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儿童人口(0-14岁)为2亿5338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为8亿9438万人(占总人口的63.4%),老年人口(60岁以上)为2亿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老年人口中,65岁以上的为1亿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 中国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8.8岁。
与2010年相比,2020年儿童人口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4524万人(比重下降6.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增加了8637万人(比重上升5.4个百分点)。儿童人口的增加反映了独生子女政策放宽后出生率的暂时上升,但这种情况是否会持续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出生率没有大幅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趋势将会继续
以16-60岁为口径,根据我的计算,2010-2020劳动人口减少5242万人,比关志雄先生给出的4524万人略高,如果按百分比计算,2010-2020这十年劳动人口减少了4.8%(以关志雄数据计);
考虑到2010-2020这十年间仍然处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劳动人口事实上是增加的(人口红利的尾巴):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许多农村地区的居民进城打工的现象。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城镇人口为9亿19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即以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农村人口为5亿979万人,占36.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2亿3642万人,农村人口减少了1亿6436万人,以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上升了14.2个百分点。
按劳动人口比例(约9/14)估算,这十年内城镇劳动力增加1.5亿左右。考虑到城镇化老年人极少,说城镇劳动力实际增加2亿都不夸张,他们是近十年维持GDP增速的基本盘。
2020-2030这十年内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减少9810万人(减少11.0%),下降速率是2010-2020年的两倍左右,届时劳动人口将减少为79628万人。
对比前十年(新增1.5-2亿)和后十年(减少近1亿)的基本盘,不知该说些什么了。房地产、地方债、居民负债的本质是信用扩张,借未来的预期收入进行投资,那么眼下的基本面非常清晰了:我们掏空6个钱包,他们借新偿旧,这些行为的依据是假设未来十年仍有1.5-2亿数量级的劳动/消费规模扩张;而现实和预期的差额用劳动人口计算足足有2.5亿-3亿,总劳动人口不过8亿多而已。我不懂经济学上有没有对应的模型来描述这种泡沫,姑且造一个名词”泡沫度“吧:下个十年周期的”泡沫度“是25%-37.5%。
2022.3.25 更新:一些补充阅读
3.26 补丁:
评论区出现了重要提问:为什么不进体制,而是要润呢?
众所周知,考进体制被称为”上岸“。我就借着这个比喻阐述一下我的逻辑链吧。
我有个朋友就在体制内,准确地说是”体制内²“。他正在做的事情,就是逆着上岸的人流,从远离大海的内陆来到海边,然后逆着潮流远行。如果他很幸运地没淹死,我就把他的故事写下来。
这两个游戏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严重程度完全不一样。
赛博朋克最大的问题是人力不够,没有人手把愿景在限期内做出来,导致后期狂砍。但从已有的成品来看,CDPR是完全有人才有能力把东西做出来的,只不过没时间做。光影效果,已有的垂直城市设计,以及主线和很多支线任务的演出都有毫不输巫师3的气质,尤其是日本城浮空平台那关,无论是游戏流程还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把类似银翼杀手2047的那种气氛和感受做到了极致。有人说CDPR的人才都跑了,或者CDPR傲娇了开始放水,这并不客观。2077确实是个半成品,主机优化的问题尤其严重,但你关注已经完成的部分,用高配置PC玩,其质量并未令人失望,依然是巫师3的水准。
2077就像是一个优等生忘了做背后的几题的考卷,开天窗导致不及格,但已经做了的题目还是正确率极高的。
谈到E3的demo,单从画面上讲你很难说它缩水了。只不过CDPR没告诉你想要E3画面,就得上3080+光线追踪。。。
我猜想没有光追的话,游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达到光追的效果的,只不过人工工作量会很大,有些地方需要离线烘培,而有些地方需要人工设置虚拟光源。CDPR可能发现项目后期工作量太大搂不住了,就上了光追这个大杀器。。。
至于无人深空,现在口碑很好,但我要不客气地讲,这个游戏到了今天依然是垃圾,只配卖$19.95,打折的时候卖2.95的那种。
Hello工作室自始自终都没有把初始愿景实现的技术能力。
你可以看无人深空进入大气层的技术实现。先是一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摩擦发红的特效,然后可以看见地形通过一种非常粗糙、视距很近的情况下刷新出来,并且刷出来的地貌和太空中看到的地貌完全不同。所以从头到尾,hello工作室都没有类似精英危险和星际公民的无缝行星登陆技术。
无人深空更新了十几次,并没有触动这个游戏除了机械刷就没有任何深度的本质。这是一个极其无聊的游戏。但它刷了两年的DLC,玩家也就给他点面子,没功劳有苦劳。它每次更新我都会进游戏看看,但玩不了半小时就会放弃。一是实在无聊,二是它美术设计和渲染水平有限,色彩及其刺眼。比如在母船机库里,到处都是亮瞎狗眼的点状光源,但这些光源不会照亮周围的任何东西,看的时间长了有种不带护目镜看焊接的流泪效果。你说更新了那么久,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解决,有什么用呢。游戏中随处可见低级设计的痕迹,比如说有很多行星上有一种可以卖钱的球,这种球没有任何贴图,只有亮瞎眼的纯白色材质,在HDR效果下极其刺眼,但它又不是个光源,放在地上不会照亮周围任何东西。这种打开Blender就存盘的建模初手垃圾素材居然也能放在游戏里,真是活久见。
所以无人深空就像是一个学渣冒充学霸,把期望提得无限高,却每题都答错结果接近0分,被骂,然后花了漫长的时间在那里订正,一题一题的改,最后终于接近30分了,然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赏,全然忘记了它改了那么久依然是不及格。
无人深空的贴图我就不贴了,首发的时候真是纯垃圾,基本上是2008年魔兽世界首发的那个水准。现在也依然是垃圾,开个HDR看着眼睛都疼。
这两个游戏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严重程度完全不一样。
赛博朋克最大的问题是人力不够,没有人手把愿景在限期内做出来,导致后期狂砍。但从已有的成品来看,CDPR是完全有人才有能力把东西做出来的,只不过没时间做。光影效果,已有的垂直城市设计,以及主线和很多支线任务的演出都有毫不输巫师3的气质,尤其是日本城浮空平台那关,无论是游戏流程还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把类似银翼杀手2047的那种气氛和感受做到了极致。有人说CDPR的人才都跑了,或者CDPR傲娇了开始放水,这并不客观。2077确实是个半成品,主机优化的问题尤其严重,但你关注已经完成的部分,用高配置PC玩,其质量并未令人失望,依然是巫师3的水准。
2077就像是一个优等生忘了做背后的几题的考卷,开天窗导致不及格,但已经做了的题目还是正确率极高的。
谈到E3的demo,单从画面上讲你很难说它缩水了。只不过CDPR没告诉你想要E3画面,就得上3080+光线追踪。。。
我猜想没有光追的话,游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达到光追的效果的,只不过人工工作量会很大,有些地方需要离线烘培,而有些地方需要人工设置虚拟光源。CDPR可能发现项目后期工作量太大搂不住了,就上了光追这个大杀器。。。
至于无人深空,现在口碑很好,但我要不客气地讲,这个游戏到了今天依然是垃圾,只配卖$19.95,打折的时候卖2.95的那种。
Hello工作室自始自终都没有把初始愿景实现的技术能力。
你可以看无人深空进入大气层的技术实现。先是一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摩擦发红的特效,然后可以看见地形通过一种非常粗糙、视距很近的情况下刷新出来,并且刷出来的地貌和太空中看到的地貌完全不同。所以从头到尾,hello工作室都没有类似精英危险和星际公民的无缝行星登陆技术。
无人深空更新了十几次,并没有触动这个游戏除了机械刷就没有任何深度的本质。这是一个极其无聊的游戏。但它刷了两年的DLC,玩家也就给他点面子,没功劳有苦劳。它每次更新我都会进游戏看看,但玩不了半小时就会放弃。一是实在无聊,二是它美术设计和渲染水平有限,色彩及其刺眼。比如在母船机库里,到处都是亮瞎狗眼的点状光源,但这些光源不会照亮周围的任何东西,看的时间长了有种不带护目镜看焊接的流泪效果。你说更新了那么久,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解决,有什么用呢。游戏中随处可见低级设计的痕迹,比如说有很多行星上有一种可以卖钱的球,这种球没有任何贴图,只有亮瞎眼的纯白色材质,在HDR效果下极其刺眼,但它又不是个光源,放在地上不会照亮周围任何东西。这种打开Blender就存盘的建模初手垃圾素材居然也能放在游戏里,真是活久见。
所以无人深空就像是一个学渣冒充学霸,把期望提得无限高,却每题都答错结果接近0分,被骂,然后花了漫长的时间在那里订正,一题一题的改,最后终于接近30分了,然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赏,全然忘记了它改了那么久依然是不及格。
无人深空的贴图我就不贴了,首发的时候真是纯垃圾,基本上是2008年魔兽世界首发的那个水准。现在也依然是垃圾,开个HDR看着眼睛都疼。
这两个游戏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严重程度完全不一样。
赛博朋克最大的问题是人力不够,没有人手把愿景在限期内做出来,导致后期狂砍。但从已有的成品来看,CDPR是完全有人才有能力把东西做出来的,只不过没时间做。光影效果,已有的垂直城市设计,以及主线和很多支线任务的演出都有毫不输巫师3的气质,尤其是日本城浮空平台那关,无论是游戏流程还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把类似银翼杀手2047的那种气氛和感受做到了极致。有人说CDPR的人才都跑了,或者CDPR傲娇了开始放水,这并不客观。2077确实是个半成品,主机优化的问题尤其严重,但你关注已经完成的部分,用高配置PC玩,其质量并未令人失望,依然是巫师3的水准。
2077就像是一个优等生忘了做背后的几题的考卷,开天窗导致不及格,但已经做了的题目还是正确率极高的。
谈到E3的demo,单从画面上讲你很难说它缩水了。只不过CDPR没告诉你想要E3画面,就得上3080+光线追踪。。。
我猜想没有光追的话,游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达到光追的效果的,只不过人工工作量会很大,有些地方需要离线烘培,而有些地方需要人工设置虚拟光源。CDPR可能发现项目后期工作量太大搂不住了,就上了光追这个大杀器。。。
至于无人深空,现在口碑很好,但我要不客气地讲,这个游戏到了今天依然是垃圾,只配卖$19.95,打折的时候卖2.95的那种。
Hello工作室自始自终都没有把初始愿景实现的技术能力。
你可以看无人深空进入大气层的技术实现。先是一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摩擦发红的特效,然后可以看见地形通过一种非常粗糙、视距很近的情况下刷新出来,并且刷出来的地貌和太空中看到的地貌完全不同。所以从头到尾,hello工作室都没有类似精英危险和星际公民的无缝行星登陆技术。
无人深空更新了十几次,并没有触动这个游戏除了机械刷就没有任何深度的本质。这是一个极其无聊的游戏。但它刷了两年的DLC,玩家也就给他点面子,没功劳有苦劳。它每次更新我都会进游戏看看,但玩不了半小时就会放弃。一是实在无聊,二是它美术设计和渲染水平有限,色彩及其刺眼。比如在母船机库里,到处都是亮瞎狗眼的点状光源,但这些光源不会照亮周围的任何东西,看的时间长了有种不带护目镜看焊接的流泪效果。你说更新了那么久,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解决,有什么用呢。游戏中随处可见低级设计的痕迹,比如说有很多行星上有一种可以卖钱的球,这种球没有任何贴图,只有亮瞎眼的纯白色材质,在HDR效果下极其刺眼,但它又不是个光源,放在地上不会照亮周围任何东西。这种打开Blender就存盘的建模初手垃圾素材居然也能放在游戏里,真是活久见。
所以无人深空就像是一个学渣冒充学霸,把期望提得无限高,却每题都答错结果接近0分,被骂,然后花了漫长的时间在那里订正,一题一题的改,最后终于接近30分了,然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赏,全然忘记了它改了那么久依然是不及格。
无人深空的贴图我就不贴了,首发的时候真是纯垃圾,基本上是2008年魔兽世界首发的那个水准。现在也依然是垃圾,开个HDR看着眼睛都疼。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衡量。因为珠三角有香港的特殊关系,以及面积体量等各种方面的不同,这里我主要拿京沪来举例。
第一,周边基础
首先明确一下,北京周边只看石家庄以北的城市,上海周边只看苏南浙北。于是就能发现北京周边北有燕山,西有太行。题主所谓的“还不及中西部的大中型城市”,其中绝大部分处于这片山区(甚至北京本身就有2/3的面积处于山区),外加自古便是慷慨悲歌的兵家必争之地,故而河北经济发展水平在北京没有成为首都的时候就是落后的。而上海周边则是天堂苏杭,外加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之乡并非边疆要塞。因此,在没有上海的时候长三角便是富甲天下的地区。打个比方,北京是在贫民窟长大的,而上海是富二代。
(珠三角也是一样的,广东也是个多山的省份,于是就有了珠三与非珠的巨大差距。这样的差距在大平原省江苏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两地政策
现在我们假定北京、上海发展现代经济的目标都是建成一座可以带动、反哺周边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那么北京、上海在建设核心城市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先“吸血”(政策获益),再“反哺”(带动周边)的现象。
因此,我们来看看的“吸血”吧。人所共知,北京是49年后受到政策倾斜最大的城市,而上海则是当仁不让的老二。但如果把时间轴的原点从49年挪到辛亥革命,那上海将是中国近代受到政策优惠最多的地方。从大上海计划到后来的工农业剪刀差,从“中国的王牌“到浦东开发,无一不说明这点。因此,上海的”吸血“比北京早了几十年。所以理论上相应的”反哺“就会早几十年。我们可以拿苏州园区的建设对比唐山曹妃甸,基本上就是这个时间差。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说当下京沪两地的政策获益还可以比较的话,那江苏与河北的获益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江时期大量的政策倾斜几乎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力发展长三角(发展中部三角、打造成渝经济圈、以及振兴东北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所以出现了很多搞笑的事情,比如作为中国科技中心的北京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等待卵化。而这些叫“清华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之类的卵化机构居然不在河北或者天津,反而去了长三角的无锡苏州。这就越发加剧了两地的发展不均。
第三,产业结构
上海是中国的工业中心,而考虑到交通问题,北京则主要发展服务业。这样一来,上海在产业升级的时候更加适合给周边地区“反哺”。而北京则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外放了。
第四,人文思想
江南人民的商业头脑自古就是中国翘楚,并且和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而河北大部分人至今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奋斗精神也十分值得称道,而河北人民的生活相对闲适,更喜欢享受生活,比不上四川,但我看也差不多了。虽然,“奋斗”和“享受”这两种生活态度不能说有优劣之分,但必须承认不同的态度对地区发展有着实际且不同的影响。
综上,结果就是:基础好并且有优惠政策和商业头脑的江浙地区,更早的接受了上海更多的反哺; 基础相对差并且又没有政策优惠和商业头脑的河北地区,更晚的接受了北京较少的反哺。这样一来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最后来个私货:我认为如果北京不是首都或者只是单纯的政治中心,那么河北可能比现在还差。毕竟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资源条件来看,河北几乎都是中国大陆临海省份里最差的,甚至不如一些内陆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