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如何解读这一意见? 第1页

                 

user avatar   he-xian-se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理解

1.收地方权

2.反垄断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孤妄写之,孤妄读之。


四十三年前布鲁塞尔对巴黎说:杀出一条血路来。

那时候欧盟也不知道怎么搞经济,法国离带英比较近,给巴黎一些政策,让他们自己摸索。

巴黎有点起色了,柏林也跟着学。从点到线再到面,大家一层层复制巴黎模式,再根据地方差异进行微调。

这种发展模式有好处,活力很猛,因为自己说了算。哪怕94年后布鲁塞尔要和巴黎柏林们分账,一半也是留在地方;而且巴黎柏林们还能拿里尔科隆的地去卖,实际上自主权更大了。

但坏处也是很明显的:统一的欧盟又出现了大量隐形国界线。

对于老百姓来说,雅典人和巴黎人虽然都是欧盟人,但退休金差距巨大;对于英美资本来说,名义上钱是投进了欧盟,但在具体哪个城市都要具体分析,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一本隐形章程。

最头疼的其实还是布鲁塞尔。布鲁塞尔最开始以为,巴黎模式柏林模式,不过是经济上的一些特殊区划;但这四十年下来,经济上的特殊区划已经发展成了社会治理的分隔。

米兰发的债,巴黎认,德累斯顿不认;柏林的产业蹲在华沙门口,明明可以连在一起,柏林不放华沙也不收;布拉格和维也纳联手到海外搞买卖,旁边的布达佩斯啥也不知道。

但那时候以经济发展为第一优先,布鲁塞尔也就不折腾。


但眼下时代变了。

欧盟现在很尴尬:人口红利无了,劳动力成本和莫斯科那边比一点也不便宜;高科技红利和金融红利还没吃到,旧金山和纽约还牢牢压在前面。

照经济学家的判断,这个不上不下的阶段,最好是靠欧盟内部市场来撑过去,也就是形成庞大的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

下可以缓解产业转移到河内新德里的损失,上可以为高科技和金融产业孵化利基,加速产业升级。

但欧盟有个更尴尬的地方: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欧盟人均收入结余不多。民众的钱增长得没有整体快,就算有一些也进了巴黎柏林的房地产。

没有闲钱的内部市场怎么支撑呢?


于是布鲁塞尔退而求其次:那我们把欧盟的市场基建先做好吧?

市场基建就是制度改革:

例如加强打工人的劳动保护,这能刺激就业和个人实际收入,增加市场规模;

健全土地的交易机制,开放农村土地的权益流转,这是拓宽市场结构;

明确哪些是国有哪些是民营,该收收该放放,这算市场功能的改革;

反垄断,反资本无度跨业经营,这是维护市场机制;

数据打通,跑个窗口不要看脸色看得心梗;遵章办事,纸面文字和实际流程一致,这是市场环境。

如果有良好的市场机制,政府守信廉洁,程序公开高效,那就算眼下穷点,欧盟庞大的人口也是能自发形成新的繁荣。


但布鲁塞尔立刻反应过来:不好搞,因为有隐形国界线。

上面说的这些改革,整个欧盟搞了四十年了,大家都是各搞各的。如果还是这么搞,等于白搞。

柏林是很尊重市场,他们不会过多干预企业经营,可布拉格不是,雅典也不是;

布鲁塞尔让下面去搞半导体,巴黎会比较实在地找优质企业做投资,可马德里找不到这样的企业,只会头铁自己烧钱,还烧不出个玩意来;

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没几个钱,改革也是要钱的,他们没力气改;

那不勒斯那就是一圈民企围着国企才能活,怎样让他们开放?


欧盟的问题,是长期碎片化的地方政策导致了碎片化的地方规范;这些有明显差异的地方规范形成了固化的地方利益。

而这些固化的地方利益则会扭曲市场机制,导致要素流通时要承担不同的额外成本,这是在根本上伤害市场自身。

你在巴黎打工支个早点摊,登记了就行,巴黎城管起码不掀你摊子;但在里斯本,你很可能会因为某年地方没钱而被突击罚款,一年白干。

往大了说,柏林的企业敢去巴黎竞标地方政府采购吗?巴黎的资本敢不打招呼参与罗马的地方投资基金吗?赫尔辛基能去卢布尔雅那收账吗?

钱、人、货的流动因为这些碎片化的区划而出现各种迟滞,几十几百个小圈子内部的市场流通很高效,彼此之间的流通很捉急。

如果不解决这个而去直接搞市场机制改革,那多数城市还只能为巴黎柏林们陪跑。

所以是“统一大市场”,“统一”在“市场”前面。


个人看法:谨慎乐观。

乐观的原因很简单:做比不做好。

谨慎的原因很复杂。

一,山头也是水密隔舱。

几百个小圈子各搞各的,确实有大量重复投资,确实催生沉重的地方债,但风险起码有些隔离。拆了这些隔板,会不会导致同质化风险的大范围爆发?

柏林拿自己的钱去砸新能源汽车,万一黄了无非是柏林摔一下;如果真放开,布拉格布达佩斯维也纳乃至雅典都和柏林进去梭哈,炸了算谁的?

拆山头,拆不拆债务的隔板?这个要谨慎。

二,保护主义有时候真能保护地方。

因为KPI而强行保留落后产能,马德里里斯本雅典都常干这事。

效率是很低,但确实也有就业,而低水平就业总是好过失业。

不搞山头主义,尊重比较优势,鼓励投资高效流通,会不会演变成欧盟举国之钱跑路巴黎柏林?

三,试错空间变小。

以前欧盟的风格,是跟在巴黎柏林们背后。一个政策在巴黎柏林那确实跑几年跑扎实了,布鲁塞尔再拿来全欧盟推广。

现在布鲁塞尔要出面给全欧盟确定的指导,怎样把握这个因地制宜的边界?过严则必乱,过宽则无果,很考操作。

尤其是文件里的方针:

“立足内需,畅通循环”,这里肯定涉及到以全国内需为总指标、拆解地方产业链壁垒,那势必牵扯到大量产业的再规划。

记得“无钢市”的胖友应该明白,“再规划”三个字重愈千钧。现在的经济环境,各地产业链有没有体力去承受政策性的关停并转,很难说。

而“立破并举,完善制度”这句,更是强调了必然的制度调整。怎样调?文件发下去的那种调法么?


是修补、刺激还是大刀阔斧,这是我个人最观望的地方。因为眼下是大病未愈又遭新疾,产业的空间其实很有限。

只执行制度建设,可能效果最安全,但难度也最高,这属于吏治与上层规划的结合。

直接调整产业,效果最快,但风险也最高。

比较现实的是数据打通,先建立起布鲁塞尔能掌握的全欧盟产业数据,覆盖人货钱,具有较高的实时性,能成为决策基础。

有这个数据大脑,再去动物理空间里的土地设备人员基建,可能成功率更高些。

总之,等各地拆解任务吧。


user avatar   ci-ke-miao-miao-er-hao-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推荐大家去读两本书,一本是陆铭的大国大城,一本是兰小欢的置身事内,看完这两本书,我们不仅仅能看明白这个文件,还能明白很多东西。有些人没有认真看甚至没有一些相关常识就在各种吐槽真的有些不大合适。

我如果没记错,类似的说法和文件在18年左右就有了,实际上意思很简单,就是打破地域保护主义和反垄断,举个例子,各个省甚至是有些城市都是独立的健康码,这就很不全国大市场,全国通用才对嘛。当然这是拿生活里面的东西举例子,实际上更多的是税费啊,审批啊之类的问题,这些事情上很多地方政府都会偏向本地企业,给予一些特殊优惠等等,使得外地企业被排挤。这个文件的一大主旨就是要让包括信息、商品等等,都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起来。

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目标,这个文件提出的也基本上是些很基本的东西,说得不大好听些,其实和古典自由主义那套守夜人理论有一定相似之处,根本上就是政府保护维护一个良好统一畅通的市场环境。

不过至于具体怎么做,还要看各地的文件——这好像也是一个略微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方。

另外关于这一类事情的一个更广阔一点的逻辑可以看一下我的另外一点看法。



有些人说这会导致垄断什么的,说真的具体执行起来会不会我真的不敢说,但是至少从字面上来看这个文件本身就有反垄断的意思啊

也有知友有下面这样的担心,这当然是合理的,但是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担心。具体逻辑其实也很简单,国际上没有转移支付,人口也不能随便流动,但是国内可以。

当然具体执行下来会是啥结果我就不敢说了,另外, @王子君 老哥的回答里面还提到了一些其他的执行层面的隐患,大家可以去看看。


开头推荐的两本书诸位光看看目录就能明白一些逻辑了……




我知道很多人害怕啥事情,但是这些害怕的人难道真的只知道害怕不看看大方向吗…他们害怕的东西至少在经济上是完全不用担心的。


user avatar   zheng-tian-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如果是我理解的统一市场,那么这个工程的庞杂程度真是远超一般人想象,不少行业的准入规则在各个地区可谓千差万别,比如建筑就有地方规范和国家规范,各地不相同,那么意味着各地成本不同,市场性态和准入门槛不同,还有比如各地政务服务程序的接口和入口不同,意味着全国性的政务服务没有打通仍然处于碎片化和信息缺乏共享的状态,同时意味着提供政务服务开发的门槛和标准以及后续升级采购的预算各地都是不同。

如果要把类似这个都统一起来,意味着每个行业都要建立全国性的非常细节的质量体系、准入规范和税务政策,而地方性的规则要全面清理,这不是一个省的问题,而是所有市要统辖到省,然后省统辖到全国,如果成型那么意味着,中央会可以管到整个社会的毛细血管,地方的权限将被约束,这是几千年没有过的事情,组织结构都可能要大调,有这个意图和决心说明当前的信息技术已经给高层很大的自信。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胡的口径很有意思,我解读一下老胡的口径。封城也就算了,封你麻痹的路啊。这是老胡说的。


user avatar   lzy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上海有两个区,一个叫浦东新区,大名鼎鼎的国家新区,开发了20来年富商与资本云集,土地价格高企。紧挨着浦东南边的一个区叫南汇区,和浦东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当时南汇区的领导很想沾沾浦东的光,把自己区域内的路修到边边上想跟浦东的路网连起来,可你知道浦东有多狠吗?故意只把路只修到离南汇还剩个三五百米的地方,就不再往前修了,甚至故意在最后这三五百米之间留个房子,挖条沟,让你土路都没法走,就是不方便去南汇。

南汇区领导在市里开会遇到浦东领导,商量能否把路打通,浦东领导打哈哈;南汇区只好去市里要尚方宝剑,一开始市里不重视,只是象征性地跟浦东打打招呼,被浦东领导几个报告就推掉了。

比较熟识的记者私下问浦东领导为啥这么干,这位浦东领导说:“这还用说啊,我们浦东地价贵、房价贵,他们南汇价格只有我们的一半甚至三四分之一,真要把路打通了,建厂的投资商和买房的老百姓还不都跑去他们那边了吗?”

比较有戏剧性的是,后来这位浦东的领导,调到南汇区当领导了——这回立场变了,他跑来浦东找自己以前的老领导,说能不能打通两个区之间的断头路——结果,领导一口答应下来了,但过了大半年仍然毫无动静……

其实不仅是政府,任何一个组织,一旦分了部门,就会有“部门墙”出现,破解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上位部门强有力的推动。

具体的办法嘛,第一种是,不同区的断头路,由上位部门统一规划、批准、打通,但你们两个区之间的这点断头路打通的事情能否进市里的大盘子,得看迫切程度,慢慢排队。

第二种是把这两个部门合并了——后来浦东和南汇合并了,当然合并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打通这几条断头路,但合并之后不到半年,之前推三阻四几年都打通不了的短头路,全都通了。

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基本是完全一样的道理,本质就是要打通因为划分行政区域而形成的物理上、制度上、市场上的断头路。

管理学里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一个人所能有效直接管理的人,其实只有七八个,这在管理学上称为管理幅度。

超过七八个人的时候,你大概率就会不知道其中某几个人在做什么,队伍里谁在偷懒。

你仔细观察各级机构的配置,一般也遵循这个规律,所以班子成员尽量在十个以内,部门设置也尽量控制数量,当组织太庞大时,就层层分级,每层的负责人依然只直接管理七八个人——这就是科层制的由来。

大到一个国家,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根据山川地理、资源禀赋、文化基因不同而划分成不同的省、市、县、乡,形成了五级政府的架构。

但问题来了,一旦划分了部门,各个部门因为分工不同、考核指标不同甚至相互制约,在相互合作的同时,也必然有利益冲突的一面,于是就形成各自的山头、部门利益堡垒。

大到我们的国家,因为以前大家都是考核GDP指标,相当于一个公司设置里31个市场部,各个市场部都有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指标,做得好升官发财,做不好虚度光阴——可想竞争会有多激烈。

比如当年的昆山,为了抢来浦东考察的外商,直接打听到外商常住的酒店,给酒店塞钱,搞到外商的电话拉人家去昆山考察;遇到特别重要的外商,招商人员直接睡酒店大堂,门口备着车,截胡准备到浦东考察的外商。

当时昆山的土地价格,只有浦东的八分之一,他们又开了许多税收优惠条件,这对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是非常有诱惑力的,所以真有很多外商就这样被昆山搞走了,以及特别看重成本的我国台商,这就是昆山台商特别多的历史渊源。

这么搞的好处,当然是形成赛马机制,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招商引资,所有社会资源都向经济发展倾斜,这是中国经济能够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这么搞的坏处,是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为了吸引外商,两个地方投资同一个产业,在基础设施建、人才培养、信息整合、国家税收方面都会造成很多浪费——就比如长三角,几个省市在电子信息领域产业重合度是极高的,相互竞争也就算了,有时还互相挖人、拆台。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都存在,而且只要你分部门、分省,就必然继续存在下去。

差别只是在于,不同时期,它的效用是不一样的:

——在改革开放早期,精确地说是2008年亚洲经济危机以前,全球外资汹涌进入中国的30年,因为有赛马机制的存在,各地相互竞争,起到了把各种层次的外资都留在中国的作用——条件好的上海留住了欧美资本,条件差点的昆山留住了大量台资,其他各省也有类似的各自的收获。有了资本进来,资本自己赚到了比在其他国家更高的利润,当地政府获得了GDP和税收,居民有了就业机会,居民赚了钱开发商可以卖房子赚钱,政府可以卖地给开发商获得资本去投资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中国经济才有了高速发展的奇迹,面貌也才得以焕然一新。

——但2008年以后,中国依然在发展,但速度降下来了,土地、人力、环保、资源等各项要素的成本必然随之上升,如果政府不愿意割更多的肉继续喂资本,他们的投资意愿必然是整体放缓的。

而且,从本质来说,招商引资,其实就是给资本打工,赚点辛苦钱。大部分外企,都不愿意把核心的技术教给你,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研发设计在他们本国,制造在中国,最后生产的产品,大部分还是卖到他们本国。

以前是没办法,你中国想自己搞研发,没人才没技术;你自己想消费,百姓普遍都很穷,哪来的消费者!所以只能配合外资玩他们主导的游戏。

现在,经过多年的学习,中国人不仅通过在外企打工学了许多管理知识用于发展本土企业,还慢慢从制造往研发延伸,慢慢攻克了许多原因被欧美把持的技术;而且打工久了,中国也培养了三四亿中产,有了一个相当于欧美人口总和的消费者群体。

也就是说,研发、生产、消费,经济里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中国自己慢慢都有了——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国内建立大市场的基本条件其实已经具备。

加上目前美国与他小弟、走狗及泛走狗们对中国的围追堵截,又逼着中国在许多领域必须自力更生,不得不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

内外因素交织,便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出台的时代背景。

而且这也意味着,原先为了吸引外资而建立起来的那套各省都是市场部的赛马机制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就是一个试图调节这一机制的框架方案,把原先各省都是市场部的架构,调整成有的省负责研发,有的省负责生产;有的高校培养研发人才,有的高校培养制造人才;物流运输怎么打通断头路,信息共享怎么打破壁垒、破除孤单效应。与这些目标配套的激励制度、人员配置、资源分配怎么弄。最终的利益所得又怎么分配;原先的激烈竞争,怎么尽量变成相互合作、互利共赢——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无外乎就是这些。

抓住了这些关键点,你再去读《意见》,很多东西就豁然开朗了。

《意见》罗列了这么多内容,最核心的思路是什么?

——打通断头路。

把原先因为要相互竞争,分散到各个省手里的信息之路、资源之路、市场之路、物流之路、交通之路、人才流通之路打通。

要把这么多东西整合通畅其实是很难的,因为其中有一项最关键的东西——信息——在传统社会是根本不可能被充分整合的。

之所以说这个最关键,是因为我们国家、社会几乎所有的决策、变化、调度、调整,都必须以信息为支撑——如果消除了塑造我们思维的信息差异,你和爱因斯坦也不会有多大差异。

而现在有了互联网,从技术角度而言,把整个国家的信息打通、并被系统整合、高效调用来做决策参考的可能性第一次诞生了。

当然,产生了可能性,并不意味着实施起来轻松,原因还是前面所说的,部门墙,小团体利益,山头主义等等。

说到底,虽然技术进步带来了曙光,但最终能否实现,关键还是人的问题最难解决,或者说利益分配最难撼动。

【回复】1、“这根本就是在画大饼?”“既然如此,你倒是给我把社保/教育标准……统一下”“你在瞎说,光高考就没法统一!”

——就像我在如何评价经济学家任泽平提出的「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重仓未来将获得丰厚回报」等十大中国经济预言?这个答案里批评任泽平时所说,厉害的学者与普通的削者之间的分水岭,其实是预测未来——能预测未来的学者,除了需要有扎实的学问,还需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对中国现实、政治、民意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博弈有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形成准确的判断。

坦率地说,我能力有限,只能大致解读国家出台一项政策的原因、意图,至于未来实施效果怎么样,会有那些机遇和挑战,我预测不了。

但有一条原则是清楚的,建立统一大市场,并不意味着所有标准都全国一个样、整齐划一,真那样,不就变成平均主义了吗?差异化并不完全是为了巩固强者的利益,很多时候也是为了保障弱者的发展——请仔细体会这句话的内涵。

我在正文分析过,瞄准全国统一市场,主要是为了打通发展上的各种断头路,打通了让能促进发展的资源流动不要受阻是关键,至于这个路段适合修高铁、铁轨,还是高速、四车道或者单道柏油路、水泥路,需要从实际出发。

2、“为什么出台个文件搞得那么复杂,故意说些乱七八糟的根本就看不懂!你看人家新加坡多好,所有的政策文件都是大白话,只要识字的人读了都知道怎么做。”

——新加坡之所以能把一个政策写得非常具体,不是因为新加坡政府比中国政府水平高,而是因为新加坡很小,情况简单,国家可以全面而细致地掌握情况,所以出台政策的时候,可以细化到每个人应该怎么做,让你看完就知道自该怎么做了——这是新加坡作为效果的行动逻辑。

但中国,地广人多,而且最关键的是发展不均衡,所以中央政府不可能掌握国家的每个细节,所以很多导向创新的文件只可能是原则性、框架性的——这样的文件,不好的地方当然就是没办法告诉你一二三四应该怎么做;但好处是地方政府可以有更多机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明,去创造——等大家创造得差不多了,再总经各地经验、遇到的问题,出台《指导意见》《细则》逐步深入、细化——这是大国的行动逻辑。

3、“这是要通过数字技术搞计划经济吗?”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不是,而且在肉眼可见的未来,也不可能搞,因为搞不成。

之前马云曾鼓吹过通过互联网手段可以推动计划经济,我想他这所以这么说,大概率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搞不成,而是因为他想通过这样的忽悠,推动政府多采购阿里的数字政府、智慧政务相关的产品。

所以啊,听一个人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别以为他是牛逼的企业家、知名的学者就说得一定对,关键要看看他到底为什么这么说——很多时候,观点后面都是有立场的,简单说就是屁股决定嘴巴。

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关系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已经有过充分的论证,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社会主义也需要通过市场发展经济,资本主义也在通过计划的方式调整经济缺陷。

究其原因,是因为纯粹的计划和纯粹的市场都有先天无法弥补的缺陷,所以需要两个结合,互为补充。

我在有解决贫富差距的终极方式吗?这个答案曾谈论说人的私心的作用:

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因为生产力进步了,生产开始有富余,因为人有自私的一面,便产生了私有制,贫富差距也就由此产生了。

我所说的自私,或者也可以说是人的惰性,比如好逸恶劳,想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想享受世界上很多美好的东西,而且希望不用太多辛劳就享受这些东西,这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大部人的本性、私心。
人的私心有两面性,需要辩证地看:

先说好的,那就是私心推动着每个人努力去奋斗,每个个体的奋斗,创造了世界上的财富,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因为一个个普通人创造了这个世界上的所有财富。
然后说不好的方面,这份私心,推动者一部分去剥削、奴役另外一部分人,因为道理很简单,既然财富是人创造的,你又想不劳动或者少劳动就享福,那就只有剥削别人这一条路走,把别人创造的财富、部分或者全部拿来自己享受。

市场经济的优点,就是能把每个人私心的正面效应聚合在一起,推动生产力发展。

但市场经济本身,又无法规避私心的负面效应,所以纯粹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崩溃。

这种负面效应,光靠市场是不可能消除的,所以需要国家通过计划的手段,实施二次分配——不单单是中国这么搞,资本主义国家也在这么搞,区别只是程度不同、深度不同。

国家把财富聚到自己手里,或者聚到国企手里,安排他们去修高铁、建工路、搞邮政,才能为国家的长远、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如果交给资本去做这些事,他们只会做有利可图或者利润高的部分,他们永远都不可能把高铁修到拉萨这种地方,也不可能把一封只贴了1.2元邮票的信送到中国最偏远的乡村。而且也只有通过国家的计划和条件,才有可能对在市场中遭受损失、不公待遇的弱势群体进行帮助,比如精准扶贫这种惠及上亿人的事情,靠市场是不可能完成的,他们只会通过所谓的公益基金搞些感人的典型案例用于宣传,就算完事了。

而我之所以敢明确地说纯粹的计划经济也行不通,是因为计划经济的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公有制,虽然如上所说可以弥补私有制的一些致命缺陷,但也存在无法自救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家犯的错误,就是另一个企业家的赚钱机会。纠正别人的错误有利可图,纠正自己的错误可以减少亏损。因此,市场中存在一个不断纠正错误的机制。

相反,在计划经济下,大权在握的决策者既没有纠正错误的竞争压力,也没有纠正错误的盈利动机。事实上,他们最有积极性做的,是错上加错地掩盖错误,结果通常的情况是,一系列的小错误累积成大错误,直至经济到达崩溃的边沿。

正是基于这个深层次原因,在发展经济方面,或者说在调动人的私心的正面效应方面,靠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需要靠市场。

4、声明:这篇文章仅在知乎和个人公众号“政经纵论”通过原创方式发布过,我没有其他任何平台账户,抖音、B站的所有视频均为抄袭,跟他们官方举报过,不过没人管。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文件太庞大复杂了,看懂都要一整天,解读起来更难。

俺这里就说说自己读第一遍的几点理解吧。

  1. 文件的目标是做大内循环,把内循环中的堵点打通,不必要成本排除。
  2. 堵点包括地方保护主义,各地行业标准不同,跨区域融资流程不畅通等。
  3. 不必要成本包括很多产品供应链过长流通环节浪费严重(如水果),流通生产销售的数据分散无法汇总(也就没法根据数据优化产业结构),很多高价值设备空闲较多造成浪费(如科研仪器)等。
  4. 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包括全国标准统一,生产流通销售全部数字化,建立全国各产业的生产流通销售数字平台,在数字平台基础上提供生产计划调整流通成本降低控制合理销售价格等操作。
  5. 针对一些人担心的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倾销,意见里专门提过要根据流通和利润数据加大转移支付。

举个栗子,原来山东的一个蔬菜种植户只能把菜卖给本乡的菜贩子,菜贩子在通过三级流通(最少增加40%的成本)运到一线城市的批发市场,再通过只是至少两级流通到了终端菜店。整个环节要4-6天有大量损耗,层层利润使得种植户5毛卖出的菜消费者要5块钱买。

全国统一市场后,城市消费数据协助这个县的农民制定种植计划(计划包括销售价格和销售时间),金融机构根据预计划提供贷款便于农民扩大生产。一线城市销售商按照计划成熟时间直接打款采购。运力平台负责调度生鲜运输车在1天内送达。这样流通成本(分成和损耗)从70%下降到15%。农民那售价从5毛涨到1块5,市民购买从5块下降到3块,去掉15%的流通成本,其他由金融机构,销售商,甚至采摘打包的人按照合理比例分配。


前景描述的很美好,但毕竟只是一份意见,没有提具体目标。如果上面真重视这个,那么不久会有一些部委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到时候再看就行。


user avatar   wang-rui-85-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敢保证绝对准确的带有个人化倾向的挑重点的简要版翻译:

目标:建立更完善的经济内循环,先内后外(过去几年经济内外循环互动)

原因:复杂的国际局势(对手抱团,队友不太可靠,一带一路也没到摘果子的时候)

不是:不是回到计划经济也不是啥普通人只能在供销社买东西

手段

1.破: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2.立:建立一个国内循环通畅的具有统一标准的大市场

我觉得值得一说的:

1.地方保护主义是指政权的地方机构及其成员,以违背中央/国家的政策/法规的方式去滥用或消极行使手中权力、以维护或扩大该地方局部利益的倾向——这几乎存在于我国所有地方政府的行事方式上,很正常,自己这边税收高了,就业稳了,经济好了,政绩才能有突出——这也是为什么地方政府普遍会偏袒自己本土企业的利益。

但这背后的不好之处就在于,一些地方企业不求上进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下混吃等死但偏偏死不了,没有市场竞争力但却占有一席市场。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是建立国内大市场的必备前提。

2.个人想法:

个人对于这样的政策方向还是比较支持的,地方主义的确是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大障碍,我国也有必要建立经济内循环的统一大市场,但并不排除我对此没有隐忧:

在国际上各国由于自身科技和经济的差距,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各自扮演角色不同,有的在上游有的在下游,有的大肆捞钱的同时强化了经济的发展,而有的则处于被倾销且自身难以发展起来本土企业的地位。如果国内大循环的统一市场建立的话,能否做到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同时,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建设?能否防止某些发达地区的发达企业形成“顶端优势”而导致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供给基础资源(煤炭、石油、农业)的地区能否得到自己应有的经济发展?

如果做不到这些,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可能会加剧地方主义而不是减少。

不过毕竟文件还是“意见”阶段,还是期待一下后续的详细举措吧。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一看全国统一,给我激动坏了,结果定睛一看后面还有个大市场…


user avatar   cainmus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经这次上海疫情一役,我还是很支持这个事的。

这个事最终服务于内循环,服务于各个城市,基于全国物流系统达成更通畅的城市间信息和物质交流。

这一系统还能给非一线城市带来更多的活力,现在人们都扎堆的往一线城市挤,带来严重的内卷,这一系统更多的带来信息交流可以让非一线城市也获得更多的机会,尤其那里有着更低的人工和土地使用费用,可以提升这些城市的价值。

甚至以后大厂大公司也可以向内地延伸,不用完全集中在几个一线大城市。

基于这一系统,我们需要更多的交通和物流,货运必然要经历大发展,尤其是货运铁路。

我觉得当前已经发展起来的比较大的物流企业未来也会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相关话题

  有没有知道音乐剧比较发达的小众国家,或者能否介绍一下小众国家的音乐剧市场的发展情况? 
  加多宝是怎样一步步逼退王老吉的? 
  内娱可放弃韩国市场,韩娱能放弃中国市场吗? 
  有哪些专门为小资产阶级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 
  绿色金融如何能和股价变动的市场效应联系到一起? 
  为什么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去做销售,甚至感到丢人? 
  市场研究公司的工作职责/生活方式/准入要求/发展路径有哪些? 
  高铁票过期为什么不可以要求退款? 
  宿迁医改,究竟是成是败? 
  加多宝是怎样一步步逼退王老吉的? 

前一个讨论
上海将进一步查处网络圈群造谣行为,此举起到了哪些警示作用?网络造谣问题会得到哪些改善?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我无法接受高中物理电学知识?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