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早、快、准、全、暖’的“上海模式”,导致单日新增近30000例,累计近200000例。
尽管以“力度、速度、精度、温度、还有老百姓的幸福度”,以精准,精准,还是tmd精准的著称的上海,给全国防疫工作造成了巨大压力,几万名医护工作者支援上海,江苏接收上海转外隔离人员也已经超5000人。
尽管,封个3天5天,就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影响的上海,已经封了不止5天了。
尽管,给相关部门的辟谣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但是
昨天,吴凡女士接受专访,还是可以侃侃而谈,口若悬河,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滔滔不绝。
相关主流媒体转发。
这说明,上海单日新增接近30000,累计已接近200000。但上海之前的做法,“没责任”,“没错”。
如果检测能力并没有比之前更差且数据并不比之前更滞后,那么上海的新增确诊应该会在3天之内见到其最高峰。
希望是真的好转吧。
居家隔离的感染了邻居之后没人喊居家隔离了?
最后就是,反复强调,事后追责。该坐牢坐牢该摘乌纱摘乌纱该问责问责。
先看这个公众号的录音吧!
还有这个:
微信里面有太多的朋友是上海的。加上本人还是武汉人。封城的恐怖太能体会了。
目前上海疫情还属于爬坡期,已经连续多日在2W+。
如果上海保持持续性强处理。预计20~30天内可以清零。
但是如果只是如果,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物资问题,是食物问题。朋友圈全部是吐槽3天才吃两碗饭。一天喝一次稀粥。
上海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两个“疫情+食物”
虽然物质全国各地网上海运输,但是仿佛上海依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应对食物的方案。
志愿者的人数和居民户完全不对等。
进沪物资没有有效处理方案!
医护人员,长期加班加点高强度负荷。
真不希望上面说的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内心深处又深深的害怕和担心这个问题。
想说的是,其他的大型城市,已经边境城市。
有上海这个反面教材在,大家都有做好准备吗?
所有政府的核心目标是早发现,早核算,早隔离。
10号,广州新增22例阳性,结果广州琶洲的国际会展中心已经建成方舱医院了。
为广州的效率点赞。
但是,病毒的变异越来越隐秘,传播能力越来越强。
如果有些城市发现的时候已经比较滞后了?
我们城市的应急能力是否跟的上,这个应该是每个城市需要考虑的问题。
疫情没来的时候不考虑,等疫情来了,可能就晚了。
真不希望这样的事情还发生!
国展方舱日记4/11
太长不看,快速总结
优点:
1.作为上海市级方舱和门面担当,整体硬件条件非常好,医生和护士配置也很豪华。
2.整体餐饮品质稳定,两荤两素。
3.大部分患者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不错,导致刷手机的人太多,公共wifi基本没法用,还是要靠流量。
缺点:
1. 正式投入使用第2天,目前看医生这里能得到的物资还比较少,不管是管理用的电脑,核酸用的设备耗材,还是基本治疗的药物都有缺乏。期望未来一两天能迅速补给跟上
2. 厕所区域需要优化方案(灯,纸篓等),并安排定期保洁疏通。
3.发餐规律性不够,时间波动太大。民以食为天,不患寡而患不均,容易情绪激动。
1. 管理:4月10日中午入住,我所在的馆询问了一下,医生是由西安的原四军大(现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和唐都医院管理的(西安的top2医院,类似武汉的协和同济)。所以网上有热搜,说是解放军接管方舱,其实并不全对。准确的表达应该是由军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接管。实际的管理者还是医护人员,而不是单纯的解放军。
2. 方舱构造:我们所在的方舱(馆)一共有16个块区,12个标准块区,一个块区大概是200人左右。再加上边角的4个异形块区,所以这个馆总的方舱容量估计是3000人超过一点。而四叶草一层是8个馆,那差不多一层就是2.5万人。目前问下来1楼2楼3楼都开放了,考虑到1楼2楼是大的展馆,3楼是小的展馆,所以实际的容量应该超过5万人,具体多少不清楚。按照上海每天新发2.5万人的速度来看国展中心到今天之后就应该没有容量了,后续就要等我们第1批的人出去以后让床位。
方舱的两侧是白色的预制板房间,是医生的工作区域,分为几种房间,医疗区,仓库,污物处置区和急救室。目前里面都还是空置的,并没有任何的设备, 估计要后续设备转移过来以后充填。同时会间杂一些开放的护士站,有医生和护士在那里值班,并提供开水。
在另外一侧是厕所洗漱区,全部是移动板房的移动厕所和移动冲淋房。但整体卫生条件堪忧,后续定期的清洗很重要。
经过一天的使用后厕所区域的问题已经不是堪忧了,而是重度污染了。目前的问题是一半移动厕所里面没有装灯或者坏了,如果要隐私,把门关上,里面就是彻底的黑房间,伸手不见手,必须用手机或者手电筒照明,同时大量的下水有问题,造成堵塞,主的排污管也有大量的渗漏,导致目前公共区域污水横流。
高能预警,如不想看快速划过
下面是我找了10分钟最干净一个厕所
高能结束!
个人区域
床上有一个薄的床垫,然后上面是一层被单,被子是纤维丝棉的,这两天天气还行,整个方舱里面不开空调,晚上的话单独盖提供的被子也够,但我还加了一层薄被免得生病。
每个人一个塑料的床头柜。整体设计还是合理的,床头柜有一层隔板可以拉出来当桌板吃饭。
然后每个位置配三个插座电源以及一个复合的插座台灯,电源位非常充裕。
另外发了一个脸盆一块肥皂,两个人共用一个垃圾桶。
3. 餐饮,整体质量不错,管饱,很多市内居民估计很羡慕蔬菜丰富性。
4/10午餐
4/10晚餐
4/11早餐,7:30左右开始分发,整体质量不错。
4/11中午
目前看盒饭发放还是有系统性问题,有的区域11:30就拿到了,我们是12:30拿到的,但是刚刚有一个人路过的时候,问我们说吃过中午饭了吗?他们块区到现在都还没拿到。所以最好还是要主动去拿,而不是被动等发,劣币驱逐良币啊。
刚才隔壁暴动了一波,有一批区域到3点半还没吃到中饭,三点四十来了一批,结果发下来不够,没拿到的只能继续等。
4/11晚饭 晚饭有点晚了,八点才发,大家吃的都贼香
4. 作息
方舱里面每个人没有凳子,所以肯定只能躺在床上。(小桌板绝对是隔离第一神器,可惜已经买不到了)
晚上估计11:30之后会熄一半的灯,但整体上还是比较亮。对于神经不大条的同学来说,眼罩和耳罩是必须的。整个方舱基本没什么人咳嗽(完全不像病房),但是晚上还是会有此起彼伏的噪音,最吓人的还是婴儿的哭声,基本上隔开两个块区,几十张床还是清晰可闻。
(夜间灯光)
5 核酸
目前在方舱里面的,有大量的都是5~10天前确诊,然后现在才转移过来的,以我为例,是3月30号的核酸单管,3月31号通知的异常,五天前抗原就是阴性了。所以我们期望的都是尽快2次间隔24小时核酸阴性能够放出去。
4/10问医生,说关于核酸的安排是这样的,第1天,第4天,第6天,第7天会做核酸,这里的第1天应该是指明天(因为我们是今天中午入住的,所以今天不会安排)。如果第1天就是阴性,那么间隔24小时可以再申请再做一次,两次阴性出院(阴性的定义是纯阴性或者说CT大于35的阳性)。如果第1天就是阳性,那么到第4天才会再做核酸。
4/11早上,刚才去问了一下医生核酸安排,现在电脑打印设备以及核酸的相关的仪器耗材都还没有过来,所以今天早上没能按照原来的计划开展核酸。医生工作人员也很无奈,说给上面反馈了,但是还是没有答复,另外包括厕所的污染物清洁问题也反馈了,但也还暂时没有解决方案。
另外患者的基本病例信息,也是靠手写在纸上,而没有电脑可以用his软件管理。
这是现在最大的问题,不知道何时解决。
6 患者健康状况和医疗情况
防杠申明,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目前看,我肉眼可以看到的患者,健康状况都非常好,大家基本都没有咳嗽(很少听到咳嗽声),大部分人都在刷手机而不是睡觉。医生护士也基本在工作站待命,并没有需要频繁走动提供医疗帮助的需求。
但另一方面,截止4/11中午,目前我们区域的医生还没收到任何新冠治疗药物,只能靠大家自己带的药品物资。这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严重问题。
后续陆续更新,欢迎关注
前情提要
看来应该在蔬菜发货地和上海市郊区各安排一个中转站,中转站安装高效率消杀设备。然后司机就负责在两个中转站之间来来回回开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解放支援运力。
有道是遇事不决加个中间层。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上海应该不缺物资,缺的是外卖小哥。
还是谈为啥不能“躺平”(你可以看不到房间里的大象,但事实就是事实)。
这图是人民日报推的,来源是国家卫健委、新华社,这你要是不信我无话可说。
不妨给没时间看的朋友摘出来读读:
「病死率远高于流感」——香港特区目前有110多万感染者,死亡8000多例,总的病死率是0.7%。
(吐槽一下,从某种意义上说,0.7%的病死率是不是可以反推到约等于“几乎百分之百自愈”呢? ——毕竟小数点后通通可以四舍五入 )
「感染过新冠病毒,仍可能再次感染」——尽管感染新冠病毒后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其抗体不一定能完全中和掉奥密克戎。
国外有大量的病例被证实经历了反复新冠感染。
「对特殊人群具有严重威胁」——奥密克戎变异株对高龄患者、合并严重基础病等特殊人群具有严重威胁,特别是对于长期卧床、血液透析患者等基础情况差、免疫力低的人群威胁更大。
这段话近期我换着法儿跟大家掰扯太多遍了——我反复反复反复讲:奥密克戎对年轻人来说确实可能症状不重,但我们这个国家有太多基础病慢性病多、居住地医疗条件差、年龄大又没法打疫苗的老爹爹老太太,他们的命也是命。
现在的问题是:有太多人并不「在乎」他们的命;上次看到一个评论,把我整无语了——「我为啥要因为农村不打疫苗的老头子被关几星期?他死了跟我有啥关系???」
因为你在中国。
这里真的觉得,他们的命很重要。
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还在增长,一方面是可能是因为数据上报的滞后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个问题,以「居家隔离作为缓解医疗资源挤兑」的想法,目前实践起来存在许多风险。
居家隔离首先要符合隔离条件,如何降低封控楼内楼间传播风险,就成了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公布的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举个例子,飞沫通常被认为会落在距离感染者 1 到 2 m 范围内的地面上——这是大多数公共卫生机构在建议与感染呼吸道病毒的人保持安全距离时使用的一个关键假设。
按这个标准,居家隔离最好是独自居住,或者有单独的起居室和卫生间。
但有些城市居住密度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外来务工所居住的密集区,可能他们和同居人的间隔都做不到2米以上,即使间隔做到,也不能保障排气排污等管道设施足够完善。
此外,特别还有很多老社区未改造,感染者的生活垃圾需要特殊化的专业处理,而楼栋的气道和粪道可能有问题,这样提高了在通风不足或大量再循环的楼内空间中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引起社区内传播[1][2]。更不用说还有一些电梯房,楼靠地太近的握手楼等,大家进进出出都是一个单元,都用一个电梯这些都是隐患。
因此,这个基本条件在越大的城市越难实践。城市和居住用地的制约是这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中、小城市都采用层数日益增高的集合住宅的重要原因,在今后几十年的发展中,这种趋势恐怕难以改变,目前我国现有城市人均居住用地在全世界属于低水平之列。根据住建部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约39.8㎡,落后于发达国家同类城市[3](但我国居住人均居住面积还在增长,避杆申明我不是说我们比别人住的小,数据我国内外都用了,下图是截止2014年所以与2019年我国住建部的数据略有差别)
居家隔离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基本医学认识有一定的要求。举个例子,很多人以为居家隔离是「我」在家里,「病毒」在外面,我和病毒分开隔离;然而实际上居家的还可能出现一些症状,这不确定性没有说清楚就会让患者对居家有过高的预期,当然,一些媒体恐吓式地后遗症宣传也是错的;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物资没有保障,会有什么风险,想必很多人已经明白了。至于家庭医生服务,背后支撑的基础其实是我们这几年在推行的分级诊疗制度。
只是在新冠疫情下,很多诊所、小机构不具备核酸检测的设备和评估疾病风险的能力,所以这里受到了一些阻碍。国内没有分级诊疗的意识,目前家庭医生网络也搭建的不够完善,以至于在新冠出现之前,许多人本身有什么感冒就会想当然地想去医院就诊,何况现在新冠在一些媒体宣传下,加剧了对新冠的恐惧,让感染者安心在家里就很难。
如图,根据一项涉及681份的调查发现一般疾病、慢性病患者首诊倾向于去大医院就医,存在“小病大医”问题[4]。
以上分析结果,在一般疾病患者就诊医疗机构等级方面,去三级医院就医的占72.05%,而基层医疗机构仅占5.54%。在慢性病患者就诊医疗机构等级方面,去三级医院就医的占74.17%,而基层医疗机构仅占5.30%。可以看出,一般疾病和慢性病患者选择去三级医院就医的占比超过70%。
这说明,一般疾病、慢性病患者首诊倾向于去大医院就医,存在就医选择不合理问题即“小病大医”。医疗机构诊疗水平高、有知名专家是影响患者选择首诊医院的重要因素,以上均表明医疗服务需求方即患者存在不合理的就医选择行为。
因此长期形成的到医院甚至三甲大医院就医的习惯和居家的心理压力,使得感染者居家并不具备现实基础。
哪怕是在香港,居家隔离也需要检查居民的健康状况。年长、怀孕、患有慢性病、未接种疫苗或无法自理的密切接触者可能被视为不适合居家隔离。
这个原因根本上还是出于风险1的说明。
总之,居家隔离不好推广开,并不是因为这个方法没有科学逻辑,而是因为它目前还尚未具备广泛的实践基础。
最后提醒一下,即使近期封锁在家的,还是要注意通风,哪怕楼上或者楼下有确诊,新冠病毒通过开窗通风飘进来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虽然新冠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但增大通风换气量还是能够有效地降低传染病空气传播的风险,因为空气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还有气溶胶中的病毒载量以及传播距离。
因此,日常多开窗透气反而是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传播的,如果空气质量良好、天气允许,每天室内应通风两三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这样不仅防止新冠病毒进入,而且可以把室内可能存在的病毒浓度降低[5]。
这个新闻看着我很心酸,在我们老家,有一大批这样的打工者,常年在上海做着底层的工作,其中也包括我的几个亲戚。我爸差点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还好3月初家里有事回到了老家。
我爸16岁便到上海滩谋生,时至今日,仍然是这个城市里的“隐形人”:没有住房,没有社保,没有组织管理。谈不上为上海做过什么贡献,功劳簿上也没有这群人的名字,但如果没有这群人,也不会有今天的上海。
据杭州发布,4月10日0时-11日5时,杭州新增18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1]
无症状感染者1:外省疫情重点地区返杭人员,抵达后即纳入管控,在集中隔离点检出。
无症状感染者2:外省疫情重点地区返杭人员,抵达后即纳入管控,在集中隔离点检出。
无症状感染者3:往返外省疫情重点地区货车司机,在高速卡口检出。
无症状感染者4-7:外省疫情重点地区返杭人员,抵达后即纳入管控,在集中隔离点检出。
无症状感染者8-9:外省疫情重点地区来杭人员,抵达城站后即纳入管控,在集中隔离点检出。
无症状感染者18:外省疫情重点地区来杭人员,抵达城站后即纳入管控,在集中隔离点检出。
最近有病例进入了杭州南庄兜农产品市场(日交易3000吨/天,占杭州附近市场份额的50%),造成了区域封控。
按照杭州数据,几个农批市场占杭州区域蔬菜水果供应量的70%,还有30%的渠道在买菜APP、超市自己的供应链手里。
该交易市场和旁边的五丰联合肉类冷冻食品交易市场是长三角食品的重要集散地,该区域的封控波及到整个长三角的供应链。
近日市场恢复运作,但要求外地货车司机不得进入市场,将车辆消杀后,换杭州本地司机才能入场。由于杭州本地大车司机短缺,单趟800元都无法招募到足够的司机。
蔬菜水果供应链的防疫做得不好,离开上海的司机感染较为普遍。随着往返上海的运菜司机感染和隔离越来越多,可用运力越来越受限。
来自伊洛的图,可见部分区感染人数占总人口约1%[2]
如果在这样的地区维持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产生交叉感染的风险很高。
所以到了这一阶段,深圳增加快递员保障配送的方式不完全适合在上海直接套用。
原有的农产品供应模式是完全市场化的,需要在各地农批(如上海江桥)批发,再让菜贩子运到社区附近,再进行分拣、销售。这个模式在疫情中受阻,由于不同区域的人员接触较多,不利于防疫。
封闭和半封闭条件下的保供,很难用市场化的办法解决好。
可参考去年上虞保供的情况,物资分拣,打包的工作完全放到外地
12月11日晚,接到新昌、柯桥两地商务局保供上虞物资的任务,杭州世纪联华勾庄生鲜集散中心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把原本的停车场清理出来,作为临时的装箱基地,并从各个分店和总部抽调了300多人组建分拣小组,从晚上八点忙碌到第二天下午四点,才终于把第一批货按时送达至上虞。
按传统供应模式,物资需要在仓库完成分拣,再交由骑手配送,节点多,需要人员多,且人员轨迹复杂,存在疫情传播风险。
同时,上海基层人手紧张,为了做好就医、药品保障、社区管理的工作,需要节约生活必需品分拣环节、配送环节的人力消耗。只能提高配送的人效。
公路主要承担上海市、吉林省以外全国疫情低流行区域之间的运输,各地农产品到火车站的运输,上海各个货运站到社区的运输。
对于必须用公路跨市运输的物资,在高速公路省界附近设置换装场,货物卸下后由上海市内货车继续运输(消杀后换司机、甩挂运输都可以),避免外地货车司机感染隔离的问题。
公路货车不进入上海,则司机感染的可能性就可以大幅下降,可保障全国其他地区的物流畅通。
具体办法:
时效参考:杭州—广州X115/6次特快班列最高运行时速160公里,初期挂运13节XL25T型专用车辆,每节车厢载重20吨,可装载7000多件电商货物,整列运输容量等同30多辆9米6厢式货运汽车,全程运行时长13个半小时左右,是浙粤两省间开行的首对图定特快班列。[3]
黄浦江穿过市区,可考虑让外地船舶装载集装箱,停靠在上海市区的轮渡码头、游艇码头等位置,靠汽吊卸船。
1.运力大,菜数量有保障。
2.X字头列车、集装箱专列不需要进铁路编组场,时效可以满足生鲜运输需要。船舶运力大,可装运耐储存物资,也可以考虑装运活牲畜。
3.集装箱直达小区,不需要安排分拣打包后的二次运输,配送人员不需要频繁往返于超市,不仅降低了工作人员负担,还可以减少人员聚集导致的疫情传播风险。
4.分拣打包的工作量留给发运地,上海节约了大量人手。减少工作量后,基层工作人员可以多安排休息,也可以用于配送药品、社区管理、病患转运等。
5.减少中间环节后,货损可以有效控制,市民的采购费用可能低于疫情前。
6.跨市运输参与人员不需太多(可能感染的外地人员只有火车司机、机车维护人员、船员),参与人员实施全闭环管理,就不会出现疫情输出上海的问题。
7.减少了跨小区的人员流动,有助于尽快清零。
铁路运输按常规,采用换车头的形式运行,外地列车运行到接近上海时,在某定点站卸下车头,由上海铁路局车头继续牵引列车前行,外地车头和司机牵引消毒后的空列车原路返回。
列车换专用车头继续进上海,具体换挂点可为沪昆线(杭州北、嘉兴)、京沪线(南京、无锡、苏州)、沪通铁路(南通西、张家港),专用车头只承担区段牵引任务,火车司机闭环管理。
送货船舶返回后,船员同样闭环管理。
20英尺集装箱:外部尺寸长:6.058 m宽:2.438 m,高:2.438 m
算上拖车,整体长度约8m,宽2.5m,高度3.5m,消防车能到的地方就能进去,可以适用于大多数小区。
2022年4月10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14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5173例,其中47例确诊病例为此前无症状感染者转归,564例确诊病例和24230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例,均在闭环管控中发现。
数据趋势
本日净新增26040阳性,其中24794例为隔离点检出,1246人社会面检出,占比4.8%。
这是个悲剧,是个因为某些人的有意、某些人的无能造成的悲剧。
可是每天在话筒前面侃侃而谈的,还是那批人,真是荒唐。这批所谓的人,所谓的专家,半个月前还在谈经济学,半个月后又开始谈人民的健康,何前倨而后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