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所谓的「干货」真的有用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ach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票回答把「干货」跟书本对立了起来——但它们真的是对立的吗?我们真的非要二选一吗?

当然不是。

这世上有很多知识,有很多领域。有些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主打的领域,这方面,看别人的文章当然不够,还要读书,精读,泛读,大量地读。甚至看书还不够,还要看论文,学习最前沿的成果和理论。对我来说,管理学,心理学,都属于这一类。

但并不是所有知识,我们都要这样对待。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能用」即可。

这时候,我们有必要像高票答案所说,去「钻研专业课本」吗?

没有,这是在浪费时间。

比如说,我家里要装修,你说我是找《建筑风格学》《室内设计基础》《颜色学》来读,还是直接别人写好的、有多年从业经验作保证的文章?

我要买正装,是去读奢侈品史、男装发展史,还是直接看葛巾的文章?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最宝贵的。在没有必要花时间的地方,去花时间,就是最大的浪费。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书,都是对于理论框架的建构和普及,与实际操作其实是脱节的。

为什么呢?因为实际操作中,你会遇到大大小小、千千万万种情况,每个人的情形不同,环境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而对于书籍来说,它的使命不是「帮助你解决具体问题」,而是「提炼出对大众有价值的内容」——否则谁会买?

这就存在一个矛盾:大众想要知道的,跟你实际遇到的,往往是不同的问题。

那么,如何通过大量的阅读,将各方面的知识整合起来,再升华、联系到实践,去解决具体问题,这就是一个挑战,非常考验你的自学能力。

但很遗憾,第一,没多少人有这么强的自学能力;第二,就算有,也没多少人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就是「干货」文章的意义所在:它基于作者的经验和对知识系统的掌握,提炼出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解答,帮助你建立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的联系。

如果没有这种「干货」,很多经典书籍,其实你根本都看不懂。

我大学的时候啃了彼得·德鲁克、菲利普·科特勒,那时的感觉是,这不都是废话吗,为什么这种废话也能成为经典?

后来,自己做了品牌,自己接触了管理,遇见一大堆问题之后,回过头去读,才发现,每句话都浓缩了巨大的信息量。

所以,干货的意义是什么呢?它不是用来替代专业书本,而是建立起一条通往专业理论知识的桥梁。在你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为你指出一条有理有据、切实可行的道路。

什么是干货?只有能解决你当前关注的、困扰的问题的,才是干货。其他的,不用花时间去读,因为它们的目标受众并不是你。

最后多说几句:

把别人好心分享的知识、资源,说成「无用」,一棒子打死——我不是很赞成这种态度。

如果说「干货」无用,那什么才有用?情感故事吗?站队吗?对大V的批判吗?

在网上能引发共鸣的文章,许多都是纯靠观点让你产生情绪冲动的文章:爱国,自由,政治正确,道德正确。它们很对,无可置疑,但是读完之后,除了觉得爽,对你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如果你没有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获得思维的启发,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而纯粹是出于精神共鸣和观念的认同——说句不客气的,读这样的文章,是在浪费生命。

我宁愿这个世界上,少一些观点,多一些「干货」。我想,那也会比现在好得多。


user avatar   Xphouy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干货:给一个值不给算法。

鸡汤:编一个值没有算法。


user avatar   he-he-89-32-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在这些平台看到的所谓的“干货”,其实都是“嚼货”,即别人嚼过的货,真正的干货是你的书本,是成系统的知识学习,然而这对于大多数人太干了,难以下咽,所以很多人偏向于吃“嚼货”,却以为自己吃的是“干货”。

这些“嚼货”,看着赏心悦目,读起来朗朗上口,品完之后顿感如沐春风,慨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好像是吃到了一颗大补金丹,功力直接成倍增长,世间如此美好,为何佳作今日才阅?

吃过一次美味的嚼货,干货自然就不愿意再去啃了,为什么呢?干货啃着费劲,崩牙不说,吃到肚里还不好消化,还不如直接吃嚼货,吃着方便消化快,效率嘛,自然是大大的高!

然而,嚼货吃多了你会发现,看似吃了不少,但是干起活来还是浑身没劲,看似吃的不错,实际上并没有吸收多少,其实这些营养早就被嚼货的人吸收完了,你吃的虽美味,然而都是一些缩去营养后的。

在互联网平台看那些所谓的干货文章也是如此,你觉得看的文章很有料,其实那不过是作者为了让你看懂省去了很多专业性的描述,而那些专业性的描述才是整个知识体系里最核心的。

碎片化阅读能让我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知识,却很难让我们在此过程中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没有知识体系作为框架,你的那些知识依然只是碎片,无法协同调用,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全都还给了作者。

关于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化学习,很多人认为后者占用时间过多,而实际上,前者占用的时间要远远多余后者,只是前者的时间被碎片化了,你感受不到聚沙成塔的过程,而后者的学习进度,是能够不断量化的。

很多人研究炒股,他们宁愿每天花几小时听股评师侃天侃地,到各大财经论坛刷帖灌水,也不愿意静下心来去学习一下公司金融、财务报表的基础知识,因为在他们看来,前者见效快,后者见效慢,赚了就说自己炒股技术高超,赔了就说行情不好,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基本的投资知识储备。

知乎这里的干货很多,但其实都是嚼货,你想想,一本上千页的专业书籍,答主用几千字让你搞懂基础内容,那都是经过答主细嚼后留下的最好吸收的内容,你也只能了解个大概,所以我说你所认为的干货其实不是干货,真正的干货是你的书本,无奈书本太干,啃球不动啊!

所以,如果大家想学习干货,还是回归现实书本中去吧,经常关注我的人都会发现,近两个月我已经很少写答案了,不是懒得写了,而是我最近一直都在啃书本,实在是没有太多时间写答案了,不过最近又有点时间了,可以接着写了。

干货有用,前提是你要真的花时间坐下去啃。

-

--

公众号:呵呵的小书屋


user avatar   charles-wang-20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干货不能替代正常的学习。

如果是抱着学习的心态看干货,恐怕收益不大。

干货的局限性

1. 无法建立知识体系

干货有价值的部分往往只是某个领域的知识点,光靠干货的内容无法建立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单靠碎片知识的堆砌,对个人提升帮助不大。

2. 结论、观点往往不具备普适性

很多干货文章阐述的信息,受限于作者个人经历、知识水平及主观看法,往往是不具备普适性的。

比如作者家中世代经商,其身边有很多成功人士都选择不继续学业早早开始经商,于是结合身边人的故事表达「读书无用论」是正确的。

在这位作者的生活环境中,可能身边的成功人士没有较高学历,但他们从小接受了来自家庭的商业教育,又早早的经商积累了很多商业经验,加上周围亲朋好友带来的生意伙伴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导致了事业的成功。

那么对于其他没有这种条件的家庭来说,按照作者的观点,显然就是不成立不适用的。

这样的文章其观点或经验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确实成立,但现实中存在太多变量,很难运用到实际中来。

3.理论过于空泛,缺乏实用性

这样的文章看起来觉得很有道理很厉害,却并没有什么实际帮助。

比如解决拖延症的问题,网上很多文章会列举你为啥会有拖延症,其在心理学上是怎么解释的,专家做过实验发现大多数人都有这个问题……长篇大论说了一堆。最后告诉你,战胜拖延症可以通过做计划清单、合理分配时间、学会接受自己等方式。这些说的都很好,很有道理,但是最终并没有起到什么实际作用。

有段时间我也很热衷于看这类文章,觉得开卷有益多看看总有帮助,每天都会看一点相关的内容,后来有段时间太忙没有坚持看,发觉似乎看不看都没啥区别。

那么,我浪费在上面那么多时间,有啥意义呢?还不如把时间用来娱乐。

4.安慰剂效应

现在生活压力大、节奏快、科技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很多人都会产生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淘汰的焦虑感。

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需要不断的学习进步,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

人类的大脑生来就不适合接受大量抽象信息,普通人要想在未知领域有所精进,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高强度的专注,这是非常辛苦、累人的事情。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学习是件特别反人性的事情。

而干货的出现正好低成本的缓解了这种焦虑——它给人一种「自己正在学习(进步)」的错觉。

为什么你能一篇又一篇的刷干货,却不愿意翻开专业课比砖头还厚的教科书?

其原因恰恰是因为干货不够干。

我们平时看到的大多数干货都是某个领域入门级知识,读者看起来不会有太大障碍。

由于干货通常是科普性质的读物,作者往往写的很口语化,更能激发人的兴趣。

然而真正能提升你的「超级干货」一定是非常非常烧脑的,内容严谨、精炼,信息量极大,有可能短短一两句话,你盯着看半个小时也不一定能掌握其真正含义,谁又会喜欢这样痛苦的感受呢?

综上所述,干货的存在更像是饭后的点心水果,不能完全当作正餐。

那么,如何从干货中提升自己呢?

初步筛选:远离那些披着干货外衣的糟粕

- 能引起你强烈情绪反应的文章
- 阐述价值观过多的文章
- 冗余信息太多的文章
- 夸大其辞博眼球文章

阅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因果关系

作者所叙述的论据,是否足够支持他的结论。

例:

一位作者回忆自己当年创业艰难,没有休息日,经常彻夜难眠,后来公司差点破产,幸好老爸有个朋友出手相助,提供了几百万无息贷款,才熬过来。最后作者说:任何时候不要放弃,只要你勤奋、坚持,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这明显就是错误归因了。

2.合理性

有些作者在写作时,会加入一些虚构的故事来增加文章可读性,但限于作者水平,其最终呈现的论据,很可能经不起推敲,其主观臆断的观点,就更不具备学习价值了。

例:

老王的成功,就在于他的赌性。每次和大客户出去喝酒应酬,他都会随身携带几十万的现金,挥金如土的行为,让客户们对他的实力深信不疑,谁也不会想到出手如此阔绰的人,是个蜗居在地下室里失业一年多的穷光蛋。想成功,就得有魄力!


随身携带几十万的现金,显然脱离实际生活。通过一个虚构、合理性不足的故事,推导出结论,很难令人信服。如果阅历较浅,无法辨别真伪,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吸收了无价值甚至错误的信息。

3.真实性

有些文章包含了数据、图表、专业术语,文风严谨,甚至还有引用出处,那就一定是有价值的好文章吗?

首先数据、案例不一定是真实的;其次对真实数据、案例的解读,也可能出现片面、错误以及作者的个人误判。



自从开放了红灯区,近10年来A城的性犯罪率持续下降,从2000年到2010年已经下降了40%。邻国的B城,虽然与A城距离不远,但对红灯区的零容忍,反而使人们压抑的欲望无处发泄,导致每年产生3000多起性犯罪事件,平均每日就有8.2起性犯罪事件。红灯区的存在,对防止性犯罪的发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上面的例子中看起来很合理,但存在很多的问题。

数据是真实的吗?

A城性犯罪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真的是红灯区的存在吗?有没有可能是该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导致居民犯罪成本增加;或是该城市近年来人口比例失调,女性远多于男性?

B城产生这么多的性犯罪,有没有可能是该城市处于战乱?或是宗教文化导致性犯罪成本极低?

人毕竟不是全知全能的,很多时候我们靠自己并不能分辨真伪、对错。

所以我一直强调,真的想提高自己,还是要看教科书级别的权威著作,毕竟是经过几十甚至数百年人类不断质疑、验证、改良的智慧结晶——它能够在你尚不具备辨别能力之前,告诉你真正正确的东西。

另外,有两类干货文章我是十分推荐的:解决方案类、技能教程类。

解决方案类,顾名思义,能帮助你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你想买笔记本电脑,不知道买哪个牌子好;送女生礼物不知道送啥好;想要给图片去水印咋办等等。看完文章,问题立马解决,轻松愉快。

技能教程类,你照着文章推荐的做,很快就会有结果产出,实打实的提升了你的个人能力。比如学习摄影、健身、编程等技能,边学习边实践,收获就会很多。

最后想说的话

在年轻时,我们的阅历不足,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学习方面也不过是被动的接受了很多理论知识 ,看起来懂得很多,却不一定能真的理解、运用。

肤浅认知加上急功近利,很容易陷入空泛的理论分析和价值观的讨论中去,这个时代虽然一直在讲知识经济,但市面上流传最广的,依然是披上「干货」外衣的成功学、心灵鸡汤、YY文——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消费品,并非是真正的知识。

无论是干货、知识还是什么其他的用词,本质上他们都是有价值的信息。

这种信息对于我们的意义,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让我们变得更强,获得幸福的生活。

祝大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都能做到知行合一,用知识的力量去武装自己,抵御邪恶,捍卫美好。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Mr_CharlesWang



推荐关注

微博:王盐Charles

微信公众号:王盐

关注微信公众号,回复「红包」即可领取现金红包


user avatar   andre-31-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跟你所从事的职业无关,跟你所从事的实践无关,最后跟你的利益也无关,那干货就等同于泔货。

如果你把干货当泔货用,那么这本更适合你。


user avatar   yus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到旧照片里,我爷爷姥爷帅的秒杀很多明星啊!你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子呢?请放上旧照片。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相关话题

  为什么德国和苏联在电子方面一直不如英美? 
  你的异地恋撑了多久,最终在一起了吗?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宰客行为? 
  如何模仿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甚至把自己变成他这种角度来学习? 
  30岁以前的年轻人阅读过300本以上的中外历史书籍后,会有什么变化吗? 
  你在生活中经历过哪些关于自身的谣言? 
  大学为何要学军事理论? 
  为什么部分二、三线城市的人境外消费比北上广深的人更多? 
  7 月 1 日华为开始大规模搬迁往东莞松山湖,华为真的要从深圳离开了吗?华为搬迁的影响和意义有哪些? 
  「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盛。人生本无累,累的是牵挂太多」表达了什么意思?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过去印度的经济发展比中国慢?
下一个讨论
基督出生那年是公元一年,但圣诞节为什么是十二月二十五?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