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题主这几个分类好啊,合起来不就是《穿越历史聊经济》么? 多谢邀请。
首先,用银子大规模当作流通货币,是明清的事情,之前大家一直在用铜钱。
你用一两银子来买一碗面,我可以找给你散碎银子+铜钱啊?就跟你交给我纸币,我找给你硬币一样。没有看出来这个有什么问题。铜钱和银子是有官方汇率的,一般是一两银子=1000文铜钱。
题主对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解可能有点问题,在十六世纪的英国,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贵金属的开采量有限,所以政府不得不在铸币的时候掺入越来越多的杂质,这样后来铸造的币就没有之前的成色高,于是人们不约而同地把以前成色高的银币藏起来,而使用成色低的银币,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来源。并不是一两银子比一两铜贵,就是银子驱逐铜钱了,那有了钻石,是不是其他所有的金银铜都被拒绝了?劣币驱逐良币是说当两种货币的法定价值相等,但是实际价值不等的时候,人们会倾向于保留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而赶紧把自己手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花出去。
这种情况,在古代确实真有发生,自古以来就有“磨钱”的法子,就是偷偷的把铜钱磨小一圈,然后花出去,最后收集铜粉铸钱。国家也采取很多手段来对抗,比如说铜钱外围的那一层凸起,称之为“郭”,就是为了防止磨钱而铸造的。但是这些方法成效都不大,毕竟利之所在。解决劣币驱逐良币也不是没有办法,在我的书里就有一个例子,因为比较长,我中间把不太相关的做了省略:
乍一看,汉初似乎也适用于这个逻辑:铸币权放开,人们也可以把足值的重钱藏到家里,拿出劣等轻钱出去交易,而这样的话就没有任何人会铸足真正的半两钱,最后必然越来越薄,越来越劣。
但是事实上,在经历了早期的混乱之后,迅速有两家铸币公司脱颖而出,他们分别是吴王刘濞的吴国国营铸币厂与太中大夫邓通的邓氏铸币厂。
...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是十六世纪的英国出现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当时只有大不列颠铸币局发行货币,是垄断的;而且铸币局还承诺优劣两类货币具有同样的法定价值,并愿意以国家信用做担保。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英国银币都可以以自己的法定价值花出去,不存在贬值的现象,而老百姓又能够辨认出哪些是杂质少的银币,哪些是杂质多的银币,所以很自然的,大家都愿意把杂质多的花出去,留下杂质少的作为储备。
而汉文帝统治时期,吴邓双寡头竞争,如果吴国把自己的钱造得质量太差,老百姓就会更偏好用邓钱而拒绝使用吴钱,吴钱的国际化地位就会下降,再想让其他国家的工人给自己打工就困难了;同样的道理,邓钱也不敢将质量造差,两家的铜钱必须维持在一个所有人都看着合理的质量水平上,
才能共享发行国际化货币所带来的益处。这也是为什么,在当今的国际社会,存在不止一种国际化货币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都是一件好事,有了欧元、日元和英镑,美元就不敢肆无忌惮地将自己贬值贬得太厉害,其他货币更是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