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两汉 400 年历史最令你难忘的是哪一幕? 第1页

  

user avatar   na-yici-yang-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魔导师刘秀:禁咒流星火雨。。。

这可是正史记载的:

“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出自《后汉书 光武本纪》


user avatar   dai-zo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早就关注了,为了写它足足写了两战,五万多字。


这段历史其实比上面这个题目还要宏大,它不仅仅是两汉400年最令人难忘的一幕,它更像是中国历史上堪称最令人难忘讽刺的一段历史。


两汉交界的王莽篡汉与复古大毁灭。


王莽在上中下全体阶层的广泛支持下,在几十万人的劝进中,在官僚系统哭撕赖命的逼迫下,顺理成章的得到了最高的权位。


天时地利与人和,他的成功,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个孤本案例。


随后他又搞出了有史以来最为荒唐的改革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将整个中华大地上的人口腰斩,陨灭了三千万人。(此为《中国人口史》给出的分析数据,史载是五千万左右)


这段历史的主人公完美的给后人展示了一名“德之贼”所能达到的最高奋斗水平和人间最强破坏力!


世界历史上,再不会有这样一个人,出现过他这样九重天到地下十八层的全民口碑跳水,导演过如此打脸的事与愿违!


《王莽篡汉》+《王莽复古》,这可能会是我百战系列最长的一个回答。



​话说当年刘老三喝多了以后在芒砀山上走,突然听说前面有一条大白蛇横栏去路!


于是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蛇巢穴,酒壮怂人胆的刘老三赶上前去,准备杀他个干干净净。


就在刘老三拔剑后,那大蟒突然说话了:


你杀我,我会报复你的子孙。


刘老三怒道:少特么废话!我自己都快保不住了!


一剑下去,巨蟒被斩成两段。





刘老三大笑道:谁说我喝多了!看我砍得多对称!


一百好几十年后,时间来到了公元前45年,一个男孩呱呱坠地。





这孩子就是当年的大蛇转世,他要报复当年汉高祖的斩杀之仇。


这个孩子,投胎到了王家,取名为莽,长大后将大汉的四百年江山斩成两段。


王莽,倒过来就是蟒王。


这是一段神话故事,但因果这东西,还真不好说。


咋会这么凑巧?


今天的这一章,西汉王朝即将走向终点,这个时间段,国际上有很多大事发生。


比如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领袖耶稣导师出世。





比如花果山匪帮头子孙悟空先生被东方世界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佛压到了五行山下。





这个时间段,在中国的官方时间轴上,史称“王莽篡汉”。





这个王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非常独特的一个人物。


他独特到了什么地步?


他是所有权臣中,道德口碑最高的。


权臣和道德,这是两个南辕北辙的词,很难绑在一起。


但人家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王莽好人做到了。


他的道德水准的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呢?


在那个没有微信,微博,互联网的年代,几乎全天下都知道有一个大圣人,叫做王莽,只有这个人才能救这个“烂”到渣的时代。


这个“烂”,是打引号的。


因为西汉末年比起历代王朝的凄惨来讲,实在是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


虽然此时豪族大户越来越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西汉末年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前不见古人后面来者要再等一千年的六千万之多,整个社会氛围也是温良无比。


你几乎看不到什么比较明显的民变和天灾(苍天示警的异象除外)。


除了刘家最后的几个皇帝一个赛着一个二百五之外,你几乎感受不到王朝末年即将崩塌的末日气象。


他的篡位,在这个大背景下,成为了中国历史古往今来的唯一一次全民性运动。





几十万人次的民间劝进,你王莽不当皇帝让我们老百姓怎么活呀!


篡位者常有,大家熟悉的有老曹家,司马家,老赵家,但这全都是顶层博弈,胜利者完事通知老百姓们一声换皇帝了。


只有人家王莽,将篡位演绎成为了一种艺术行为。


他的每一个步骤,都成为了今后的篡位教科书。


后世的这帮权臣们,一直在模仿,但从未有超越。


谁都搞不出人家王莽道德模范这般闲庭信步,潇洒自如。


上中下,无论哪个阶层,包括他老刘家,王莽当皇帝成为了全天下人民的共同期盼。


权力的交替,往往都是图穷匕见,刺刀见红,何来优雅之说。


但人家王莽,就能搞出这个“范儿”!


如果不是后面他十多年浪风抽的复古改革,这个人极有可能从此创造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权力交接体制。


从来没人想到过,当“天命”概念和儒家道德结合后,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全社会性的,全体阶级山呼海啸般的恐怖力量!


尤其当这个人拥有着皇权最高解释权的太皇太后和总领全局的大司马领尚书事的时候。


当初的造物主创造出来的一个个为自己服务的工具。


如今全部因缘际会的附着在了另一个人的身上。


历史演化到今天,画面简直不要太幽默。

说了这么多,看看人家王楷模是咋干的吧。




王莽的成功,有两个先决条件,缺一不可。


第一,生在了王家。


这个王家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投胎附加值?


要从一个女人说起,就是我们上一章结尾时引出的那个王政君。


王政君以极高的命中率生下皇长孙后没有多久,宣帝就驾崩了,公元前49年,元帝继位。


母以子贵,王政君成为了皇后。


十六年后,公元前33年,元帝也驾崩了,太子刘骜即位,这就是成帝,王政君成为了皇太后。


王太后生的这个儿子,具有着每个王朝末年败家子的气质,脑子不好使而且沉湎酒色,史上著名骚浪贱,赵飞燕就是他的皇后。


很快我们就要说到这个“环肥燕瘦”的燕了。


汉成帝在位了25年,这25年中,由于他的昏天黑地,西汉王朝的政治气象断崖式下跌。


前期整个权力场打成了一锅粥,石显,冯野王,王商,王凤各种撕咬。


最终,在最强后台的帮助下,王政君的兄弟王凤一统了大汉官场。


王凤斗争彻底胜利后,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氏兄弟五人同日受封,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氏五侯”了。


再后来王家兄弟皆为列侯,其子弟辈也以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重要岗位,权势熏天。


自此,拉开了西汉末年王氏专权的帷幕。


生在了王家,是王莽篡汉的第一个先决条件。


你得离着权力中心够近才能最终有机会站在舞台中央,要不就光这一辈子,时间上忒赶的慌。


第二个先决条件,爹死的早。


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捋一捋,我们会发现,历史大多数时候,是被孤儿创造的,尤其是没爹的。


王莽也不例外。


苦难是每个大人物成功的先决条件,王莽虽然生在了牛X家族,但他们这一支却比较惨,他爹死的早,他哥也死的早。


王太后是你姑姑不假,但你跟王太后之间的那个直接联系没了。


你找你姑借钱的难度和你爸找你姑借钱的难度是不一样的。


在古时候,孤儿寡母家比较容易被欺负,尤其在大户中,更是谁也不拿你当个东西,家族的那些核心利益是没有你的份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王莽早早地就体会到了人情冷暖,年纪轻轻就知道要努力奋斗。


王莽渐渐长大后,抬眼一望,家里已经接连出了四个大司马,八个侯爷,同族的兄弟们一个比一个牛,只有他家这么寒酸。


寒酸激发了他的志气,拮据让他节俭持家,无依无靠使他发奋学习,地位低下使他谦虚恭敬。


他的母亲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态度,让王莽在童年接收了和同族相比唯一没有掉队的教育,王莽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和他一生中最神秘的一柄双刃剑结下不解之缘。





儒家的理念,纲领,希望,理想等等一整套的人生乃至世界拯救方案让王莽沉醉。


这个好思想给王莽指出了那条“欲变世界,先变自身”的命运之路。


王莽为了改变自己的家庭命运,从小就开始了儒家修行。


他的孝顺,成熟,谦逊,恭敬,节俭,高才,使他鹤立于王家大鸡群。


王莽除了自身优秀外,还有一个特别牛的本事。


就是他的优秀凸显不会招来别人的嫉妒。


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别人家孩子”的折磨,尤其是当我们亲眼看到这个“别人家孩子”时往往会怒火中烧。


因为明明那个孩子就那么回事。


但也会有一种特殊的“别人家孩子”,你看到后会产生自愧不如的感觉,并喜欢和他在一起,愿意听他说话,喜欢和他聊天,他的愿望你特想帮他实现。


这种孩子有一种特殊的人缘魅力,你会觉得他的好,你要成全他。


这种孩子我也真见过,从小就知道这孩子长大绝非池中之物,观察他刚刚壮丽启程的人生轨迹也真是如此。


王莽就是第二种“别人家孩子”。


他孝敬老母和寡妇嫂嫂,伺候叔父,团结兄弟,利用家族背景光交友显贵,每天都是微笑的处理每一件事情。


同族的哪个长辈病了,你永远会看到王莽的身影,王凤病了,王莽不解衣带的伺候了几个月,连脸都没洗过,感动的王凤叹道:你胜过了我亲儿子啊!


王莽谦恭的答道:家父早逝,您就是我的亲爹。


王凤死前,将他带入官场,成为了黄门郎,后迁为了射声校尉(八校尉之一)。


王莽从此走上了仕途。


王莽在进步中当官后依然恭谨谦卑,后来叔父王商病了,王莽又是一通伺候,感动的王商上书成帝,恳请将自己的封地分给王莽一半。


时代来到了这个时候,儒家已经成为“国教”一百年了,孝文化的力量开始闪耀它的伟大光辉。





王莽的“大孝”做法,感动了所有家族成员与上流名士。


王家的第二代中,出了一个孝顺,谦逊,恭敬,高才的后起之秀,汉成帝在各种溢美之词中将王莽封为了新都侯,骑都尉兼光禄大夫侍中。


这两个岗位一个是掌羽林骑的禁卫长官,一个是尚书台的办公室主任。


王莽已经窜到帝国前台了。


王莽的火爆蹿红后,比较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表现出一些“显贵”后的毛病。


按理说穷人家孩子富了以后该放纵放纵欲望了呀?


人家王莽虽然是穷人家孩子,但他真的是不是个小器量的人物。


很多人说,这货就是个彻彻底底的伪君子,装了好几十年,最终露出了虚伪的嘴脸。


这并不是客观的评价。


一个人,能装上几十年,尤其王莽后面在一次关键抉择时完完全全就是为了理想和理论献身了。


这都说明这个人的底色,就是个君子,就是个道德模范。


只不过最终,在某个特殊的节点,特殊的位置,他渐渐的变了。


很多大人物的成长轨迹,都是被此时此刻的自身势能推向了一个远离自己初衷的地方。


曹操在写出大白话“我不会交权,天下没有我不知几人称孤几人称王”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时,曾经说到,当年我的梦想不过是死时碑上刻个征西将军曹侯就心满意足了。





谁特么知道最后爷们居然当上了汉相!


王莽,是一个“天助”的理论指导实践者。


但这份“天助”,最终也会让你迷信到万事万物的全方位“削足适履”。


这柄巨大的双刃剑,会助你起高楼。


也最终也会助你楼塌了。




王莽有着巨大的抱负,他开始了更加出色的做人之路。


工作上极其认真,每天各种加班;做人更加谦恭,见谁都是春天般的微笑;工资基本不动,拿出绝大部分收入收养宾客,交流名士,团结家族,甚至卖掉自己的车马赈济穷人。


他的理论指导,是那一部部儒家经典。





我的好思想告诉我,要温、良、恭、俭、让。


王莽的日行N善,让他的名气不仅成为了王家二代中的名牌,还开始渐渐压过了他的诸位伯父叔父。


王莽的亡兄留下了一个孩子,叫王光,王莽经常去带着慰问品去看王光的老师,请王光的同学吃饭,但他自己的孩子老师那却顾不上。


都是孩子老师,你咋不一碗水端平啊?


圣贤无我,先公后私。


王光比王莽自己的亲儿子小两岁,王莽让自己的儿子等了两年,直到王光到了法定年龄后才哥俩一块结婚。


在婚宴上,王莽多次离开婚礼现场去给生病的老母亲喂药,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感受到了人性中那种至善的力量。


王莽这人简直太道德了!


这是圣贤下凡在为我们表法啊!这是夫子再世在教我们怎么做人啊!


王莽渐渐的变成了一种光芒的符号,一提到他的名字,所有人都沉醉在这芬芳里。





如果来到今天,他绝对高票当选“感动中国”人物。





王莽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缔造自己这个儒家代言人的品牌之路。


他在走古往今来谁也没有走过的一条路。


从政者,完完全全的笃行了儒家治国之路。


书里写的都是对的!是一字不易的!只要选择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圣贤的话是没错的,整个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他相信这种力量最终会让他鱼跃龙门。


这也最终让他的人生最终如大梦一场。



早在三十年前,当年同样是苦过来的孩子刘病己曾经对自己钟爱儒家的儿子说过:我汉家自有一套自己的制度,霸道(法家)王道(儒家)杂之,怎么能纯用德教?用周朝那一套呢?(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况且儒生不了解时政,不接地气,还好谈论古今,往往名不副实,怎么能委以重任呢?(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宣帝的这段话,应该印在每个国家的时政教科书上。


因为这段话从最本质中说明了“丰满理想与骨感现实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的规则”。





公务员体系成熟的国家,往往会有一整套非常成熟的基层到高层的历练晋升之路。


他一定是从一个基层干起来,去基层处理过实际问题,知道上访群众的苦难,更知道无理取闹的悲哀,同样了解如何把苦难下情上达,把无理取闹低成本平息。


他一定是给领导起草过上下沟通的文件,明白什么样的文件能够在五分钟内打动上级领导支持你部门的工作,明白什么样的指导型政策能够快速明确的传导到基层单位。


他一定是在做好上述工作后,被伯乐们看重培养,在一层层的历练后,到一个高难度的部门去独挡一面,或去经营数十亿级别的国企,或去捋顺上千万城市的民生,在千条万绪中做好每一次选择的取舍。


他一定是在服务千万人或执掌几十亿规模经济体后仍然能游刃有余,让上述的体量螺旋式上升,幸福感增强,才会继续往前走。


直到最终,他到达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位置,他会设身处地的用一生的经验体会到,自己的每一个决策会产生怎样的蝴蝶效应。


他修炼了一辈子,不过修的是那句“霸王道杂之”。


几分霸道?几分王道?多大力道?怎样的力道与配比会产生怎样的动荡?你该如何善后如何去平息?





这其中的细微体会,非国器不能为之。


上述人生路走完的人,他会明白这个世界极善和极恶的人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是裹挟在中间每一分钟都在摇摆的普罗大众。


自己要用更好的制度设定(法家),去把往恶摇摆的人民越来越多的争取到善的一面。


自己要用更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儒家),去让善的一面自我正循环,去不断的产生民族向心力。


没有制度,国家会最终被魑魅魍魉攻陷。


没有精神,国家会最终成为制度的一片焦土。


上述人生路走完的人,会相信人世间善的力量,但不会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上述人生路走完的人,会相信好的制度会打造出一个和谐的世界,但不会相信“制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走完上述人生路的刘病己,在两千多年前就点出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在政体发展上的金句名言。


“霸王道杂之”。





人生给了王莽丧父的童年苦难同时,却并没有让王莽见到市井上的尔虞我诈。


并没有让王莽明白像他这样的人是极少数的人。



并没有让王莽明白,绝大多数的人永远也不会向你一样完完全全的笃信笃行一种思想和理论,绝大多数人随波逐流到你只能“霸王道杂之”的一直控制到他们生命的尽头。


在王莽身上,他确实让人们看到了,当德行厚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


但他的人生剧本,也最终让人明白,当一个人强迫所有人去执行自己的信仰标准而忽略制度的落地合理性时,会产生怎样毁天灭地的恐怖结局!


不过,王莽这辈子就真的这么一直人畜无害,你好我好大家好吗?


不!


他一生中出过两次手,每一次都是一招致命。


他违背了自己的理想理论了吗?


并没有,圣人降魔时,会变怒目金刚,他在44岁之前,几乎是无可挑剔的。


很快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出手。


他干掉了自己的表兄,王太后的外甥,淳于长。



让王莽出招的这个淳于长,其实他瞄了好多年了,这个人他很熟悉,因为当年伺候叔父王凤时,这位表哥也在场。

当年王凤病了以后,不光王莽这大侄儿让王凤感动,他的这个大外甥淳于长也让自己眼泪哗哗的,这一侄子一外甥像两大护法一样不离床前。


在王凤死后,不光王莽进入了官场,之前就是黄门郎的淳于长更是被拜为列校尉诸曹,不久又迁为水衡都尉侍中,后来又升为卫尉掌管了南军。


他比王莽升的快的原因不仅仅因为自己比王莽年长,参加工作早,而是因为他俩人的上升轨迹很不一般。


用《笑傲江湖》中的华山派作比较,王莽是气宗,练的是内功,开头进境慢,但时间越久越是威力巨大。


淳于长就是剑宗,上来进步快,越到后面越费劲。


王莽走的是让真气充盈于周天之上,让全世界人民都能雨露均沾的感受到他的光泽。


淳于长直接就是将自己的所有花言巧语,伪善笑容对准了成帝。


成帝刘骜并没有对得起他爷爷给他起的这个名字。


刘骜这个“骜”字,是骏马的意思,但这哥们既不是骏马(狗屁不通愧对祖宗),也不是种马(生不出儿子),这辈子就特么迷恋骑马。






这位爷对于女人有着非常巨大的欲望,而且喜好微服私访。


西汉的皇帝出品质量是相当高的,自高祖出场直到成帝,才算真正出现了一个色中饿鬼。


有一次成帝微服出宫路过阳阿公主家,然后就顺便做了做客。


在宴会上,一个叫赵飞燕的侍女让阅遍天下女人的成帝口水满地。


赵飞燕勾人的眼神、动人的歌喉、曼妙的舞姿,一下子就拿下了成帝,成帝临走时将她要回了宫。


赵飞燕作为老司机,一连拒绝成帝三夜召幸,这让成帝急的百爪挠心。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终于成帝自此夜夜临幸,专宠于她。


后来赵飞燕对成帝说,她还有一个妹妹赵合德,比她还带劲,连她都自愧不如。


成帝哪听的了这个,马上将赵合德又招入宫中。


赵氏两姐妹自此将成帝完全拴在了自己的裙子底下,什么女人也看不上眼了。


家花往往是没有野花香的,“野花”赵飞燕状告“家花”许皇后、班婕妤用巫蛊术诅咒皇帝大人。


几十年前的“巫蛊术”效果依然持久,粘上就完蛋,成帝一怒之下,将许皇后废掉,班婕妤扫地出门。


成帝随后想立自己的灵肉女王赵飞燕为皇后,但老娘王政君终于他娘的站出来了。


王政君不是个好太后,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个好妈妈。


他对他这个缺德儿子从来没有规劝,没有底线。


成帝偷溜出长安去自驾游,她不管。


成帝斗鸡、走马,没有不玩的新鲜东西,她不管。


成帝嗜酒,经常喝的放浪形骸,烂醉如泥,她还是不管。


这回要把赵飞燕这个高级技工提成皇后,王太后终于看不下去了。


老太后表示不同意,玩玩就得了,这种来路不明的女子,如何母仪天下!


成帝很不高兴,因为赵飞燕不高兴,而燕姐不高兴,自己的房事就要打折扣,这日子还咋过!


淳于长这个时候,觉得机会来了,因为他当时负责宫廷警卫,办公地点在皇宫内,总是能够见到自己的太后姨娘,而且老太太还爱跟这个大外甥聊天。


王大姨在和淳于长聊天时一提赵飞燕就皱着眉头,鄙夷的说她家出身卑贱,如何对天下人交代。


说到底原来是“成分”问题啊!


他将王太后反感的主要原因透露给了成帝,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首先,他在太后面前大谈“成分”低不是问题,咱自家成分当年也不高,终于说得太后有点松动。


然后马上通知成帝,立刻封赵飞燕的父亲赵临为成阳侯。


自他王家后,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能封侯了。


荣誉奖励系统的崩塌,是一个公司、行业乃至政体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


你这个权威会越来越不值钱!你这不值钱后,人们就会去自动寻找那些能够填补荣誉空虚的地方!


这就会给其他另起炉灶的后来者巨大的操作空间!


在“成分”问题解决后,一个多月后,赵飞燕以侯爷之女的高贵身份被正式册立为皇后。


淳于长因为立有拥立大功,被进爵为关内侯。


几年后,成帝又封淳于长为定陵侯,这个候是顶级候,是拥有封国的。


同样都是发达,但淳于长却远远没有王莽那样的内功,催化剂般蹿红的淳于长内心深处的贪欲急剧地膨胀起来。


他干了好多极其出格的事。


淳于长作为皇帝的头号宠臣,开始了“和珅”式的扒皮贪污。


所有官员,无论京官还是地方官,全都要向他进贡,短短几年,淳于长成为了长安首富。


有钱有势的淳于长同样也是色中饿鬼,他广蓄姬妾,里外通吃,其中的一个情人,是被废许皇后的妹妹。


许皇后被废后,一直希望能够重新挽回成帝的心,于是通过妹妹,找到了淳于长。


淳于长作为骑驴高手,欺骗许后,答应在成帝面前为其说情,并许诺一定劝成帝立她为“左皇后”。


但是嘛,有点小困难呀。





许废后信以为真,开始贿赂淳于长,自己多年积蓄的家底儿源源不断地流到了淳于长的家里,据史载达“千余万”。


淳于长色胆包天,又干出了不知死活的事情


淳于长劫完财后,还得劫个色。


许皇后也被他给推倒了。


这还没完,成帝后来渐渐专宠赵合德,但赵飞燕的床上,是不缺男人的。


淳于长也是常客。


成帝头上的大草原一片苍茫。


小人得志的淳于长已经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熟悉我们系列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我后面要说的话了。


“德不配位”的淳于长,该“必有灾殃”了。



王根病倒了,他已经是王家的第四任大司马了,此时的床边,淳于长这位外甥是不会再来了,他比较忙,忙女人,忙受贿,忙接班。


当时的政坛来看,接替王根的,是淳于长。


王莽的资历比淳于长差一块,而且淳于长现在是皇帝的大红人,皇后的好玩伴,上面下面都有人。


长辈病了,外甥虽然不“照旧”了,但床前怎会少了王莽大侄子呢?


虽然王莽已经是身兼骑都尉、光禄大夫的侯爷了,但依然不舍床前俺的伺候叔父。


有一天,坚持了半辈子理论指导的王莽终于看到了最佳时机,对王根说:“淳于长见到将军久病不起,心中十分欢喜,自以为一定会取代你而辅政,暗地里开始给人封官许愿,咱们王家就要凉啦!”





王根听后变色,王莽随后把淳于长同许后通奸,长期接受许后和百官的各种贿赂等劣行统统都说了出来。


王根问道:“既如此,为何不早说!”


王莽道:“咱这都是亲戚,不知您的意思,一直没敢说,结果现在实在太不像话了!”





王根授意王莽,赶快将此事报告王太后,随后王莽跑到了姑姑那里,来了个真像大揭秘。


太后听后震怒:这小子不仅不是个东西,还敢给我儿子戴绿帽子!


太后与王根同时施压成帝,要废了淳于长。


成帝将信将疑,觉得淳于长挺像个好人的啊,帮我多大的忙啊!但迫于太后与舅舅的压力,只好免去淳于长的官职,要他离开京师回到封国去。


淳于长赖着不走,找到了另一个舅舅王立,花了血本让王立向太后和皇上求情,并愿意助力王立当大司马。


王立是王太后的小兄弟,王根的弟弟,前面哥哥们太多,大司马总是轮不着他,这让他比较郁闷,好不容易要到自己接班了,淳于长又冒出来了,他跟淳于长一直是政敌关系的。


结果这回淳于长的名声扑街主动投靠黄金开路让他觉得自己有了机会,再加上他身体好总也不得病,也就体会不到王莽的“金牌护工”待遇,对这个大侄子感情不是很深,所以他同意了淳于长的政治交换,上书为淳于长说话。


但这种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让成帝这个大傻子都看出来有问题了,平时不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吗?咋现在穿上一条裤子了?


曾经的绿帽子谣言开始越来越让成帝疑惑。


这小子别特么真是绿了我吧!


成帝下令彻查淳于长。


由于淳于长的那堆脏心烂肺实在太好查,只要领导点头了,底下人效率是很高的。


在查证下,铁案如山,大绿帽子杠杠的。


判决结果如下:淳于长被杀,许皇后自杀,王立被赶回封国。


最终的胜利者,是大汉道德模范王莽同志。


公元前8年,王莽代替王根,接任大司马之位,时年38岁。



王莽这叫捅刀子吗?


结合他最后的人生结局来看,他这确确实实是处心积虑,阴谋算计。


但从当时的政局来看,却是地地道道的替天行道。


为了国家和人民,淳于长这种人不该搞掉吗?


权力是否应该掌握在更合适的人的手中呢?


年仅38岁的王莽走向人生巅峰后并没有开好车,吃大餐,玩耍白富美,他仍然在孜孜不倦的继续打造自己的道德品牌,继续自己的理论指导人生之路。


他继续把赏赐和工资用来招贤纳士,赈济百姓,自己生活则勤俭节约,出行低碳,食谱纯素健康,全家衣服千年不换。


王莽妈妈虽然一直生病,病了很多年,但可能因为自己的儿子实在是太有德行了,所以一直坚挺着,人亏天补寿命延绵不绝。


有一次,老太太又得病了,百官公卿来探望王老太太,出来一个穿着奴婢样的女人来招呼大家,一张嘴说的却是主人公的话,一打听,居然是王太太。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莽家,王夫人却穿的像个老妈子,大司马全家克勤克俭,简直太感动中国了!


给王莽的儒家道德楷模做衬托的,不仅仅有舆论,还有老天爷。


当年儒家给出了天命理论后,为了防止皇帝胡作非为,又一脚将球踢到了天上。


给出了“苍天示警”的概念。(我们曾在西汉中期写到过“大福大报”的历史脉络。有兴趣朋友可回看)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横行!






皇帝无道,必有苍天示警!





比较凑巧的是,到了西汉晚期,老天爷开始一次又一次的狂暴示警,配合着儒家越来越深入人心的观念,给王莽打出了巨大的背景光。


没有老天爷的一次次“显圣”,王莽就算是孔夫子再世也没戏!


自成帝继位,老天爷就从来没给过这货面子。


早在王家五人同日封侯之时,黄雾四起,遮天盖日。





当时的知识分子们就提出过理论依据:“这是阴气太盛,侵抑阳气的缘故。高祖曾立约:臣属非功臣不得封侯。如今太后诸弟全都无功而封侯,如此施恩外戚,是从未有先例的,这是上天为示警而显现异象。”


知识分子们的这堆话可以逼的国舅王凤请求退休,可见此时儒家舆论的力量已经很可以了。


然后就是接二连三的老天爷警告。


前29年正月,天降陨石。





前28年夏,天现日食。(最高级别示警)





前23年,关东大水


前17年秋,黄河母亲拉大脸,于勃海、清河、信都泛滥成灾,淹没三十一县、邑,毁官亭、民房四万余所。





前13年春,长乐宫临华殿和未央宫东司马门都发生火灾;夏霸陵墓园门阙发生火灾;秋,再现日食。(最高级别示警)


前12年春,正月,天现日食(最高级别示警);秋七月,妖星出现于井宿。





前10年春,正月,超级大招来了:蜀郡岷山崩,泥石流阻塞长江三日,下流江水竭。





大儒刘向对这次山崩给出的解释是:“上次这种情况时是周朝末年,岐山发生山崩,三条河川都枯竭了,结果周幽王被杀。


岐山是周朝的兴起之地,龙脉都崩了,怎能不亡。


我朝本由蜀、汉兴起,而今初兴之地山崩川竭,彗星长尾又扫过摄提、大角,从参宿一直走到辰宿的位置,汉朝恐怕一定要亡了。”


前9年,两颗陨石又砸到了关东。


但就在王莽上台后不久,已经连续示警了二十年的老天爷,开始出现了“祥瑞”。


犍为郡有人在水畔得到十六枚古磬。


王莽上台后,为了将精神文明之花开遍城乡,第一时间就在长安设立了太学,在地方设立学堂,陈列礼器乐器。


全民大科普,全民搞儒家,全民大议礼。





紧接着王莽又增加了太学的弟子名额,编制扩到了三千人。


任何时代,中央把钱投到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是搏得全体阶层赞扬的动作。


百姓高兴,因为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了上升途径。


知识分子高兴,因为自己的机会和地位越来越高。


官员大族高兴,因为家里的子弟和关系户有了更多的编制安排进去。


王莽的光环效应开始如陈年的老酒一样,越发的浓烈香醇,全天下的人都沉醉在这道德的酒缸中无法自拔,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他的簇拥。





人们觉得,自己的时代有这么一个完人,真好。


但老百姓们并没有高兴太久,他们的红太阳就落山了。


王莽的大司马仅仅当了一年,成帝就崩了。


这位爷纵欲了一辈子,却没能留下一个儿子。


公元前7年,成帝的侄子定陶王刘欣继位,这位是史上的著名同性恋皇帝,汉哀帝。


听听这谥号,就知道大汉快完蛋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王家在成帝死后失去了自己最大的政治依托,因为哀帝人家也有娘家人,而且娘家人里也有能人,比如哀帝的亲奶奶傅老太太。


这个老太太很有韬略,哀帝的这个皇位就是在老太太的多方博弈下得出的产物。


在孙子正大位后,傅老太特别明白政治斗争的精髓,名正才能言顺,自己虽然是亲奶奶,但屁用没有,自己的孙子是过继到王太后名下这才算是抢来的帝位。


又是在一系列政治斗争下,哀帝他爹变成了定陶共皇帝,他妈变成了共皇后,他奶奶变成了共皇太后。


傅家的人,丁家的人(哀帝他妈家)开始往上拱,整个大汉政局再次变成了一滩浑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的理论告诉我要和这股污浊势力划清界限!


道德楷模王莽这个时候并没有选择和这股看不清的势力对决,他选择了辞官,韬光养晦。


他辞官,但哀帝不同意。


你这么大的道德符号,咋能说走就走呢?我一上台你就撂挑子,这不是砸我的场吗?


王莽知道哀帝不会同意,但他必须走,因为此时暗流汹涌,自己在明处,全部的矛头都是指向自己的,傅家、丁家会因为自己结成统一战线,再不走,迟早被人栽赃上污点,自己几十年的品牌就白打造了。


如果自己走了,傅家和丁家就会掐起来,虽然都是亲戚,但一笔到底写不出两姓来。


在一次皇家宴会上,王莽人生第一次“发火”了。


像王莽这种人,他绝对不会被情绪所支配的,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是有寓意的。


王莽发火的原因是:服务员将王太后和共皇太后的位置摆在了一起。


这是明显的政治信号,两个太后要平起平坐。


王莽怒道:傅太后怎么能跟王太后平起平坐,藩国小妾和正宫太后是一个档次的吗!快把位子弄一边去!


王莽通过这件事,和新的外戚势力划了界限,表明了态度:我绝不骑墙!我是孝子!我只认我姑姑!而且赶紧让我走,我可不给你们面子!


我的理论纲领最讲究一个“礼”字!


什么也不能撼动我的信仰!


自幼我就是靠着圣贤的教诲,从一个家族的路人甲变成了国务院总理,眼睁睁的就是靠着我的好思想一路披荆斩棘,哪怕走到山穷水尽,我相信最终冥冥中也会吉人天相,柳暗花明!


我相信,我的思想理论这次一定也可以再次指导我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王莽再次辞职,这次被批准,卸任后的王莽隐居在封地新都,开始了闭门不出。


这是王莽人生中的最壮烈豪赌!


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理念献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因为此时汉哀帝刚刚18岁,离死还早着呢!


他王莽抽了人家奶奶的脸,基本上也就和新领导班子永远说再见了。


而且她的姑姑王太后,此时已经64岁了,在那个年代,相当于今天的百岁老人。


将来哪怕哀帝死后,还会有太子继位,到时又会是一波新外戚,自己老王家随着不远未来王老太后的过世注定就要被埋入历史黄沙了!


此时的王莽,就是在殉道!就是在捍卫自己的理论理想!





他的人生,大概率要在史书中变成一个连一页纸也写不满的路人甲了!


但谁也没有想到,接下来的剧本,以一种谁也想象不到的方式,出现了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剧情,将黄土已经埋到脖子的王莽最终抬到了时代之巅!





王莽走后,庙堂之上变得极其纷乱,哀帝的外戚集团有两拨。


奶奶傅家和妈妈丁家。


一群乡下土包子哪里见过什么世面,来到国际大都市长安后开始了大搞四风,而且两个集团间还狗咬狗一嘴毛。


但傅家和丁家的人根本想不到,笑到最后的并不是自己。


最终拿下他们家这块“宝玉”的,是个叫董贤的帅小伙。


共皇太后傅奶奶还没有来的及再跟王老太太斗争斗争就一病不起了,她也许并不明白,人不能和命争,太后的尊位,你命里有吗?斗争来了你坐的住吗?


很明显,你坐不住。


哀帝其实是挺想有一番作为的,他一继位,就下诏罢乐府官(皇家文工团),以求百姓节俭;接着又针对当时“豪族”势力已经无法无天的情况,准备管管“土地兼并盛行”、“奴婢数量猛增”的现象,下诏限制民田宅和奴婢数量。


想法挺好,但没啥用,你根本管不了!





现象已经形成了,从前是再也回不去了,哀帝你明显不是“强龙”,地头蛇又都膘肥体壮的吐着鲜红的大信子,你的每个官员,贵戚脱了朝服都是大蛇,你手上没有第三股力量去制衡他们。


“科举制”这种全体阶层的人才选拔机制还要等上几百年才出现,你光有想法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形势已经积重难返,由于贵戚官僚们维护既得利益,哀帝的政策根本就推行不下去。


他的谥号曰“哀”,意思是: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


想干点事,命短,死半道上了。


这个“哀”字虽然不好听,但后世还算是厚道,毕竟没有追究他的荒唐。


哀帝在一连串号令不出长安的挫折后,觉得每天活着太没劲了,每个人对自己都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在这个时候,一个男孩走进了他的生活,把他从失望与无聊中解救了出来。


这个男孩就是董贤。


哀帝很宠爱董贤,甚至升他为大司马卫将军,纳他的妹妹做昭仪,升其父为光禄大夫。


这个爱,后来变成了不伦之恋,哀帝将房事玩出了新花样,他让董贤与妃子一同上床侍寝,同睡龙榻。





有一次,哀帝睡觉醒时董贤尚未醒,董贤压着哀帝的袖子,哀帝命人割裂衣袖起身,以免惊醒董贤。


以至于这个动作还衍生出了一个成语,“断袖之癖”也成为了后世同性恋的代名词。


皇帝无道天下灾,更别提皇帝是个gay了!


结果人家王莽七月刚辞职,老天爷马上就按捺不住了!


前7年,秋九月,大地震,自京师到北边郡国三十余处,坏城郭,凡压杀四面余人。


前6年,春正月,十六颗大陨石砸到了北地郡。


前5年,春正月,有异星现于牵牛星旁。


前3年,日食!


前2年,日食!!


前1年,日食!!!


自哀帝继位后,几乎每一年都在“苍天示警”!而且一次比一次的腕儿大!


尤其连续三年的日食将民间乃至朝堂对于“天命”的讨论演化到了现象级的程度!


皇帝同性恋,懒政怠政,外戚官员无羞耻无下限的与民争利,老天爷毫不给面子的天天甩脸子。


刘家看来真的是要完了。


为了挽回天意,公元前5年的时候,汉哀帝还整了一出“重授天命”,表示我家的两百年经营权已经到期了,我得重新接次“天命”,把费给续上。


结果呢?


就在“续费”后的转年,连续三年出现了最高级别的苍天示警,日食!


老天爷啪啪打脸,明摆着告诉你,甭来那套!


是你想干啥就能干啥吗!你当是保险啊!


“天命”那名额我就给了你家一个!你重授个屁!


在儒家的经典与理论演化下,极罕见的事态出现了!


在太平的国际局势和生存环境下,却酝酿出了王朝的末日崩塌气氛!


但就在这样的气氛笼罩下,天下还听到了这样的消息。


感动中国的王莽同志在回家隐居期间,他的二儿子王获杀死了家奴。


但在那个家奴和牲口是一个财产属性的年代,王莽将这件事上升到了天理高度!





王莽生生的逼死了自己的儿子王获去偿命!


世人再次被王莽折服了,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儿子的呢?


王莽这个人,是来真的!


是真有主义的!是真的立儒为公,执政为民的!





这个世界完蛋了,权贵们大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皇帝宠信了一个叫董贤的小伙子,搞起了同性恋,居然还赏赐给了他几十亿钱的财产!


每个上层人物都在吃喝嫖赌,只有这个王莽,无论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人家一直在“反四风”!


他是这个可怕世界的唯一指望!





在老天爷的鼎力背景灯下,王莽成为了全天下的众望所归!





朝里已经乱的不像样了,皇帝同性恋,外戚骄奢淫逸,天灾示警不断。


在王莽杀子后不久,一股非常神奇的力量出现了,数百名官员,文人,贤士为王莽上书,希望王莽回朝。


哀帝无奈,调王莽进京。


王莽没有推辞,因为他已经渐渐的看出了朝局的终盘走势,进京后推辞了哀帝的任命,就一个要求:我要伺候我姑姑。


国人再次震惊了,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视权力荣华为粪土,这人就是孔夫子再现人世间啊!


王莽刚刚回来不久,病了很久的傅太后就死了,傅家失去了靠山,再加上三年前丁太后已经过世,这两家外戚都没能笑到最后。


哀帝的小男友董贤开始了疯狂的抓权,他成为了大司马领尚书台,董家几乎占领了朝堂的各个要职,这一年,董贤22岁。


这个小男友实在太特么可爱了,哀帝后来在一次宴会中笑望董贤,曰“吾欲法尧禅舜,何如?”


崽儿卖爷田不心疼啊!





董贤没说话,中常侍王闳义愤填膺的实在没憋住,劝谏哀帝:江山是高祖打下来的,陛下不能把他送人。


哀帝默然不语,几天后王闳被请出了宫廷。


山雨欲来,妖风满楼。


这个王闳,是王家硕果仅存的还留在哀帝身边的一枚棋子,王闳将此事和王莽汇报后,王莽觉得事态已经十分严重了。


王莽道:你知道皇帝禅让这话的分量有多重吗?我们王氏家族会被灭门的!


你不该这么早暴露自己,皇帝既然有这心思了,所有反对派都会被清洗,你必须回去。


王闳纳闷道:为啥要干掉我们了,还让我回去?


王莽道:你不回去咱家就聋了瞎了。


过了很久后才找准机会,经太皇太后王政君求情,王闳回到了哀帝身边。



公元前1年六月,哀帝驾崩,年23岁。


蛰伏了8年的王莽,迅速出招了,人生第二次亮出了獠牙。


汉哀帝驾崩的当天,很多年没有动静了的王太后突然出现了,老太太第一时间就收走了皇帝的玉玺和兵符,然后调董贤进宫。


男朋友走了,董贤还顾不上伤心就被老太后给吓住了:皇帝驾崩了,丧事你打算怎么办?


董贤哪里办过这种事,威严的老太太把眼睛一瞪,董贤自动就开始腿软,汗流浃背的连话都说不出来,吓得光知道脱下官帽谢罪了。


王太后道:王莽见多识广,让他来帮你,如何?


董贤点头。


王莽迅速现身,王太后下诏:所有征调军队的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和期门武士等,都归王莽掌管。


就这样,蛰伏了八年的王莽在短短的半天内就上演了绝地逆转。


这个逆转在于王莽苦心孤诣的一招致胜,更在于他的幸运。


幸运一,王莽在打造自己品牌的同时,将唯一也是最大的一宝,压在了自己的姑姑身上。


他在赌王太后的寿数。


他赌对了,她姑姑越活越精神,在长寿太后的排行中,王政君女士之后将长寿记录一直保持了两千年。


没有她姑姑,或者说王太后哪怕病了挪不动窝,王莽的政变都搞不成。


幸运二,谁也没想到哀帝,丁太后,傅太皇太后会全都死在了前面,而且并没有留下儿子。


谁也没想到生死簿上,这套组合会在短短的几年间被全部带走,王老太太神奇的再次成为了顺位最高的权威。


幸运三,董贤的政治无能。


王莽的对手虽然占尽了上风,却并不透彻权力的使用说明。


其实哪怕王太后在,董贤依然具有着十足的胜算。


首先,太后之所以牛,在于她有着法统的权威性。


但她所有权威的施展,都是要靠官员的,尤其是内朝官员的。


此时董贤早就控制了皇宫内外,他弟弟此时控制着皇宫卫队,哀帝一死,你当时就应该将玉玺和兵符控制起来。


再者说,即便太后控制了玉玺兵符,此时你已经在禁宫经营了这么多年,在太后明确翻脸后,你此时仍然有兵变的机会。


太后岁数大了,孙子死了情绪激动也跟着走了,这种理由很好整。


哪怕你具有着无上的权威,但权力的游戏是拼实力的,身边所有的人都是你的,你就这么容易被拿下了?


要知道王氏姑侄远离权力中心已经整整八年了!


你压根就不是那块材料,却玩着全天下最危险的游戏,你死的真不算冤。



看看人家王莽的一系列夺权做法,在掌管兵权后,王莽首先把要紧位置的人都换了,然后让尚书令弹劾大司马董贤,禁止他进入大司马的办公场所。


董贤此时已经崩溃了,他去王莽家“免冠徒跣”,请求王莽大人饶他一命,但王莽不久又免了他的大司马职位。


短短时间,董贤从权倾天下变成了一无所有,这个从未接受过挫折且预知自己下场的年轻人选择了自杀。


死随便死,但你是不是真死了却不能如此随便,王莽将董贤从土里刨了出来,确定真死了才开始彻底踏实。


这才是大宗师的手法,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而且滴水不漏。


这是王莽人生中第二次出招,再次一招毙命。


上一次,他消灭了排在他前面的淳于长,这一次,他搞掉了差点被禅让的董贤。


如果说,这样的剧情还不能证明我的儒家人生纲领是万试万灵的神药,什么还能证明呢?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了真理而斗争了!


从此刻开始,王莽开始相信了炎汉的“火德”也许真的到头了。


自己,就是预言中的下一任天选之子!





在把旧世界砸个落花流水之前,王莽还有很多步骤,搞董贤仅仅是个开头,后面王莽的一连串组合拳密不透风的使了出来。


王莽的绝招,叫做“以退为进”。


安葬完汉哀帝,王太后封王莽为大司马。


王莽说自己没有德行,拒绝,他推荐由大臣们推选,多么民主的招数。


他当然高票当选,“勉为其难”的当上了大司马。


接着选皇帝,他选出了一个九岁的孩子来接班,这就是西汉的最后一任皇帝,汉平帝刘衎。


这孩子之所以“脱颖而出”,在于岁数小,爹死的早。


总之,好摆弄。


平帝即位后,王莽以前面案例太丑陋为由,一纸诏书禁止了平帝的娘家人来长安,连老娘卫姬都被封杀在了老家中山。


这一次,他的资历和影响力空前绝后了,他姑姑的辈分无与伦比了,他终于不用再像六年前那么被动了。


王莽杜绝了再次有外戚来搞动作,忍了一辈子,在经历了史诗级逆转后,他终于控制住所有的权力了。


消灭可能的隐患后,王莽展开了前朝余孽的大清洗。


皇太后赵飞燕和哀帝的皇后傅氏“被自杀”,宫中只剩下了又长一辈的太皇太后王老太太。


前朝的外戚丁家,傅家的官员被全部清洗,董贤一党被全部拿下。


值得一提的是,董贤被抄家抄出了43亿钱。


两千年后的和中堂在巨贪的牌位上比较孤单,人们没有注意到,其实曾经有个不相伯仲的董司马。


董贤跌倒,王莽吃饱,吃饱后的王莽开始动有分量的反对派大臣,在孔光等一系列党羽的弹劾下,反对派纷纷下野,朝中的要职上开始上位王莽的人。


在一系列夺权工作做完后,王莽将目标对准了最后一个隐患,他的叔叔,王立。


王立是王政君唯一还活着的一个兄弟,老姐俩越老越亲热,毕竟一个娘肚子里出来的,这股热乎劲是纯天然的。


王莽想当“独生子”,不想要王立这个“老二胎”,很快,儒生们开始弹劾王立,说他这么多年一直干坏事,丢王家的脸,给他罢官回封国。


王太后很愤怒,我就这么一个弟弟了,别太过分!


孝子贤孙伺候着的王莽马上过来劝他姑:叔父确实干了不少烂事,舆论上形象很不好,您袒护他,人心就会乱,您现在垂帘听政,不能因为是咱的亲戚就护着呀!先让他回老家吧,过过风头再让叔父回来。


王政君认为大侄子的话有道理,让他弟弟先回家躲风头。


她不知道,他这弟弟再也回不来了,一年后,远在封国的王立被王莽找茬干掉。


王莽此刻,已经上升到了一个人臣的极致了。


此时的他,终于要朝着最终的“天意”迈进了。


或者说,在修炼了大半辈子后,他终于露出了自己的最终理想.


刘氏天下!






王莽比当年的霍光手中的牌可多了太多了。


他俩都是大司马领尚书事,但王莽手上有三点是霍光比不了的。


1、王莽的政权合法性是他姑和全民推选。


2、思想高地上人家有着儒家大棒。


3、最牛的是,人家还有老天爷撑腰。


公元2年,益州太守上书天降祥瑞,呈上白雉鸡(白化病的鸡)一只。


这只鸡可不一般,上一只白雉鸡现世的时候,是周公辅政。


消息传开后,天下震动,盛世终于在王莽大人的治理下开启了。


群臣猜到了王莽的意思,王莽想做第二个周公,集体上书,恳请太皇太后为王莽加封“安汉公”。


听听这名字,比周公可牛多了。


王莽并没有叫“汉公”,而是前面加了个“安”


“安”这个字可不得了,比较著名的是在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佛祖在拍完孙猴后,给晚宴取的名字中,也用了“安”这个字(安天大会)。


这个称号,将超越大司马这种别人搞出来的政治符号,成为一种对最高权威的重新诠释。





想改天换地,首先称呼就得变。





王莽开始为后世的篡位者定义规则,他的后面一整套流程变成了“篡位教科书”。


称“公”,就是第一步。


太皇太后诏令尚书备办此事。


王莽上书说:“我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同制定迎立今上的国策,现在我希望仅让孔光等人论功行赏,我王莽不参加此次奖励。”


太皇太后下诏说:“《尚书》说:‘不偏向,不结党,圣王之道,宽广坦荡。’你有安定宗庙的大功,不要推辞了。”


王莽又四次上书坚持推让,称病不上朝。


后来朝廷下旨,只论功赏赐孔光等人,王莽这才肯起床。


但王莽起床后却并没有来上班,表示还是不得劲。


群臣又进言:“王莽虽然克己谦让,但朝廷对应当表彰的大臣,还是应及时加以封赏,以表明重视元勋,不要使百官和人民失望啊!”


于是太皇太后下诏:“任命大司马、新都侯王莽为太傅,主管四辅事务,称‘安汉公’,增加采邑民户到二万八千户。”


于是王莽惶恐,不得已来上班,但仍然谦让不接受,而是又做了如下工作:


1、封了宣帝的曾孙刘信等三十六人都为列侯。(拉拢刘氏宗亲)


2、又赐太仆王恽等二十五人爵位,均为关内侯。(拉拢高级官员群体)


3、又命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凡无儿子,但有孙子或同母兄弟的儿子的,都可作为继承人。(拉拢整体官僚及其接班人集团)


4、皇族近亲支系的后裔,因犯罪而被开除宗室谱籍的,恢复原来的身份。(拉拢落魄皇族群体)


5、全国官秩为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年老退休的,以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退休金,直到死亡。(拉拢老干部阶层)


直到完成了全体高阶层的收买后,王莽才勉为其难当上了安汉公,地位要着,但辞退了两万八千户的待遇,表示老百姓们还在饿肚子。


这是第六步,让老百姓心理平衡。


人家王莽泽被苍生的摆平了所有阶层,但他雨露均沾的前提是大汉殷实的家底和平静的国际环境!


没有家底就没有钱给你买选票。


国内外危机四伏你就没这心情,没群众基础,没闲工夫玩这一遍遍的欲推还就。





就冲这个,王莽篡汉全民拥护的造型也成为了后世权臣们根本无法超越的天花板!


为了避免后面我啰嗦,我要说一下王莽后面的打法套路:


1、他点头示意,然后党羽就会按他意思上奏为他请愿。


2、王莽就磕头哭泣,坚决推辞,感动太后与天下。


3、群臣们再上奏。


4、王莽再哭再推再痛苦,谁再说跟谁急!再次感动世界。


5、臭不要脸的群臣们再上奏。


6、臭不要脸的王莽再痛苦,不过这回就差不多了,该点头了,勉为其难的为了全世界的喜乐安康而接受封赏。


三次劝进,从此变成了规矩。


后面全是这套路,我就不总说了,说多了恶心。


王莽在他姑姑那,的的确确是下了大心思,连太后身边的下人生病,王莽都亲临慰问。


不仅如此,王莽还给老太太安排形象工程任务,无论春夏秋冬,都请太后到长安四郊出巡,慰问孤儿、寡妇和贞妇,所到长安各属县,都布施恩惠,赏赐平民钱币、丝织品、牛肉、美酒。


被王莽一再折腾的七十多岁老太后终于厌倦了垂帘听政,表示来回拉抽屉这段以后能不能掐了别播。


除了封侯赐爵这种最高级别的,今后烂七八糟的那堆东西你别一个劲往我这送了,你王莽自己看着办吧!我岁数大了,别折腾我了!


注意,人家王莽没上赶着逼你交权啊!是你烦了,你把权力全部送给我了。


皇帝是个小毛孩子,老太后又烦了,终于,全部的皇权到了王莽手上。


王莽在完成彻底的软夺权后,马上又封了两个王,六十一个侯爷,整个上层世界全部喜气洋洋。


上层摆平后,王莽又开始讨好底层,不过确切说,这也不叫讨好,王莽这事甭管动机如何,都是大善事,这个要客观给予评价。


公元2年,全国大旱,青州灾情最重。


在王好人的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王好人自己拿出一百万钱捐给灾区,灾区人民减租减税,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安置房。





这还没完呢,王好人表示,今后再有天灾,我王莽就吃素!


整个世界再次被感动了,全体国民哭的哇哇的,圣人在世啊!





公元3年,王莽为平帝选妃,为了“公平”,他向姑姑说:咱王家的闺女决不能参选,不能让人戳咱脊梁骨!


他姑觉得他这个侄子咋这么大气呢,于是下令避嫌,老王家全体退出“非诚勿扰”。


你老王家爱退不退,但王好人的女儿不能参选却万万不行!


全天下都怒了!社会各个阶层纷纷上书,恳求王好人的闺女当皇后,每天请愿者数千人之多。


注意,这是每天的人次哦。


历史就是这么神奇,你能想到两千年前,民主示威请愿会在全世界最专治的国家中出现吗?


王好人很生气,对群众们说:你们不要这样!


老百姓们就是看不得好人客气!请愿大军再次扩编,每天几千人的小队伍是打不住了,长安成为了游行胜地,“莽粉”天天拉条幅喊口号要王莽闺女参加皇后大选。





太皇太后没办法,在如此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派出考察团去强行考察王好人的女儿。


考察结果火速出炉:母仪天下!





国家级干部孔光等人找到了国家级算命大师占卜:大吉大利,当为皇后!


这场闹剧,最终以王好人的闺女当皇后而结束。


再次注意,人家王莽没有想尽各种办法把自己的闺女安排进去哦,是全天下都哭着喊着让我闺女当皇后的哦。


王莽利用自己的道德品牌将权力的以退为进玩出了化境,后世再无一人能有如此水平,再无一人能搅动起如此巨大的民意。


刀切豆腐两面光的王莽知道同族的姑娘们被自己阴了,结果皇家给的一亿赏钱中,王莽拿出了四千三百万堵了全族的嘴。


人家真是会做人。


公元4年,夏季,太保王舜等以及官民八千余人上书朝廷,一致请求:“请按照大司徒司直陈崇的建议,增加对安汉公王莽的赏赐。”


奏章交给主管官吏,主管官吏奏报:“增加安汉公王莽的封地,把召陵、新息二县,跟黄邮聚、新野两地的耕田全都划入。


采用伊尹和周公的称号,给安汉公加上“宰衡”的官号,位居上公。


三公向安汉公报告工作,要称‘冒昧陈辞’。封王莽的母亲为功显君,封王莽的两个儿子王安为褒新侯,王临为赏都侯。


“宰衡”是啥意思呢?


上古俩大神,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





伊尹,周公绑一块各取了一个字,给王莽创造了又一个新称号。





宰衡之后,王莽使出了大招。


诸侯、王公、宗室和百姓共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奏请求再次加赏于安汉公王莽。(注意这个数字,真实有效,班固同志亲自在档案馆点的)


公卿大臣九百人集体上书,请求为王莽加九锡。


最高规格终于来了,加九锡。


九锡是啥?


是九种礼器,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锡,在古代通“赐”字,九锡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


理论指导是:周礼说“上公九命,九命,九赐也”


王莽扔出的这个大招,让王太皇太后开始琢磨了,老太后觉得大侄儿有点过了,没有理这个集体上书。


王莽自然知道姑姑是啥意思,他照旧采取了曲线战略,选择了兜圈子,他将“贿赂对象”面向了文人团体,因为这帮人往往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一肚子理想不知道咋办但嘴还特能耐。


王莽随后创办长安国力大学,建立明堂、辟雍、灵台等礼仪建筑和市(市场)、常满仓(国家仓库),给儒家学者们建了一万套经济适用房,网罗了天下学者和有特殊本领的几千人群至长安。


王莽大力宣扬礼乐教化,于是儒生们开始卯足了劲的给自己这个伟大导师歌功颂德。


王莽又命人去贿赂羌族首领,黄金换黄纸的砸钱求人家臣服。


羌人也怂了,对外国的政绩也搞出来了,随后诸侯、王公、宗室和百姓全体阶级同志再次上书请愿,再次请求加赏九锡给乱世的好舵手王莽。


王太皇太后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选择了妥协。


王莽终于得到了这最高荣誉——加九锡。


加九锡后,王莽要证明这个九锡加的货真价实,派出了“特派员”到各地考察民意。


考察报告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安汉公教化有功,民间有三万多首歌谣赞美安汉公。


民间的觉悟丝毫不落后,赛诗会金句频发,伟大领袖安汉公,指引我们向前进。


王莽得到了所有的荣誉加成,下一步,他要朝着最终目标进发了。


他要篡汉了。



他开始砸刘家的牌子了,他刨了汉哀帝的祖坟,拆了哀帝给亲爹立的宗庙,刨了他奶奶傅太后和丁皇后的坟,理由是取出他们不应该得到的印章与规格。


别给我提什么共皇太后烂七八糟的,他们不配!


古往今来,自家政权还在时前任皇帝祖坟被刨的,汉哀帝是独一份。


这是一个明显的政治信号,王莽开始和刘家划界限了。


公元6年,汉平帝驾崩,死因成疑。


王莽选出了宣帝的玄孙,两岁的刘婴,具体原因都知道为啥,上一个八岁,这个两岁,岁数越小越好。


同年,武功县长孟通疏浚水井挖得了一块白石头,上头是圆形,下部是四方形,有朱红文字写在石头上,文字是“宣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


王政君终于感觉到了彻骨的凛凛寒意,她没有想到,自己的侄子居然是这么个东西!而且更恶心的是,自己成为了他一步一步谋划阴谋的最大助推器。


太皇太后说:“这是欺骗天下,这就是扯淡!”


太保王舜告诉太皇太后:“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木已成舟,您有这心也没那力了!


到了现在这份上,王大姑渐渐发现,自己真的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必须听侄子话的符号。


因为侄子羽翼早已丰满,权倾朝野,名满天下。



公元6年,王莽代天子朝政,自号“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改年号“居摄”。


这是史上最明目张胆的一个年号。


老天爷这个时候终于看不下去了,也开始给王莽示警了。


6年冬,日食。


8年春,大地震。


但王莽的惯性早已一往无前谁也刹不住他的车了,尤其他还可以将其解释为大汉彻底被老天爷抛弃了。


公元7年,东郡太守翟义及槐里人赵明、霍鸿起兵反王莽,被王莽平息。


比较可怜,这是养士两百年大汉的唯一一点反扑力量。


刘家的民心早已被王莽拿走,在王莽几十年的苦心耕耘下,天下人知道有个大好人,叫王莽,现在的皇帝老刘家,很缺德。


大势已经被王莽鼓动,民间开始了花样百出


巴郡深山中发现了一尊石牛,背上刻着“假皇帝当为真”。


齐郡的一个亭长做梦,一个仙人也对他说“假皇帝当为真”,完事眼前冒出了一口井,井深不见底。


各种禅让之说盛行,烂七八糟的祥瑞层出不穷,”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的各种符咒也纷纷出现,王莽来者不拒全部收单,然后大大奖赏献祥瑞者。


在这场创意大赛中,一个叫做哀章的人拿了金奖,他献上了两块铜匾。


一块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一块写着“赤帝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





创意大赛如火如荼,官僚集团火烧火燎,集体上书恳求假皇帝继位真皇帝。


经历了多次虚情假意的劝进与假模假式的推辞,公元8年腊月,王莽入高祖庙告诉了一下这位高皇帝要换法人了。


然后戴皇冠即天子位,国号“新”。


公元9年正月初一,王莽率领公侯卿士捧着新制的皇太后御玺,呈上太皇太后,遵从上天的符命,去汉朝名号。


王莽的篡位,并非顶层设计或是底层造反,而是在上中下全体阶层的广泛支持下,在几十万人的劝进中,在官僚系统哭撕赖命的逼迫下,顺理成章的得到了最高的权位。


天时地利与人和,这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个孤本案例。


他的“大司马”到“安汉公”到“宰衡”再到“加九锡”的一整套流程,后来成为了篡位的官方流程配置。


自高祖斩白蛇于芒砀,伟大的汉帝国已经滚滚向前的走过了二百多年。


在这二百多年里。


以沛县老小子天团为核心的汉中央缝合了满目疮痍的秦末纷乱。


趟过了地狱级难度的楚汉争霸,扫平了异姓诸王对历史回潮的逆流。


白登山下两位各自民族舞台的胜利者掂量出了各自的分量开启了和亲发展之路。


吕后、文帝、景帝三代无为而治为后面的第一次千年大爆发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弹性。


汉武大帝在五十年治下彻底裂变奠定后世千年的汉民族疆域、国教、政体、国企、框架结构。


霍光宣帝两代软着陆,将着了火快报废的大汉飞船托回了地球。


最终,王莽集齐前面二百年演化到今天的权力(大司马录尚书事)、文化(儒家思想)、理论(天命所归)、民意支持(社会温良万民拥戴),国际环境(四夷宾服匈奴残废)和超越皇权的最终解释权(老太后)。


六星齐聚下,完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的皇权禅让大戏。


篡位的王莽后来给他的姑姑换了封号: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王老太太在痛苦悔恨中走完了最后的几年,最后死在了坎儿上,寿终84岁。





她在王莽篡位后彻底与他决裂了,将那块传国玉玺摔在了地上,说出了最后的预言:


别以为此物是个好东西!它会让王家灭门!





老太太没说错,54岁的王莽随后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破纪录的一代而亡的皇权政体。


每个人的剧本,都有他的定数。


老刘家虽然已经被拱下去了,但不必悲伤,此为一大劫。


你家命中仍有200年江山大报。


王莽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就该还政刘家了。


他亲手废了刘家,也将亲手将天下给人家还回去。


因为后面曾经让他一往无前的理论再也无法指导他的改革创新之路了。


开篇说了,王莽倒过来念,是“蟒王”。


那个王莽的七龙珠姑姑王政君同样不必悲伤。


你命该如此,一切冥冥自有定数。





“王政君”倒过来念。


是“军、政、亡”。





王莽同志在史上最高票当选后,要改天换地的带领大汉人民走进“新”时代了。


全体国民随后的十多年间会无数次的抽自己的大嘴巴!

咋就选出了这么个王八蛋上台!





这个国号为“新”的朝代也正式拉开了一个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序幕。


从现在开始



一个强大的!



历经时间考验的!



经过自我酝酿演化的强大阶层正式出场了!


他们“选”出了一位“天选之子”,从梦想家的手中夺回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注意这个“选”字!



这是这段乱世的最核心字眼!





这个阶层,叫做“豪族”。


啥叫“豪族”呢?


说白了就是超级大户家族,有权、有势、有地、有财。


他们中的牛人上能通天富可敌国,一般水平的也是当地的大地头蛇,手中有着大量可调动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此之前,占据“豪族”角色的,是“贵族”。


不过“豪族”这个族群状态和之前的“贵族”有很大的不同。


之前的贵族,更加空中楼阁一些。


“贵族”是仰人鼻息的,是从金字塔尖上突然富贵的,他们的生命力和皇权休戚相关,而且也脆弱的多。


外戚集团就是“贵族”的最典型代表,一大家子因为家里出了个漂亮丫头就都鸡犬升天,土狗变麒麟了。


但这丫头一旦失宠或者来了个更厉害的丫头,马上之前那一大家子就又全都从天上掉了下来,凤凰变土鸡。


分封到各地的王爷也是“贵族”的重要代表,听着挺牛的,但某些特殊年代就比较悲催了。


成分太高了。


皇上没事就想起你来,说废你就废你,赶上武帝这种威猛先生,你就会活的很艰难,比如后来身世成疑的刘备皇叔,他家祖上那个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就是在武帝这一朝因为跟武帝偷奸耍滑而失的王位。


总体来说,“贵族”这个群体是缺乏积淀的,他们“贵”来如山倒,“贵”去如山崩,就像烟花一样,就漂亮那么一阵。


接下来出场的“豪族”,就远比“贵族”要硬气的多!


其实他们早就存在了,只是终于到了这个登场的时刻。


在霍光那一章中的最后,我们简短的介绍引出过“豪族”。


“豪族”之所以会大规模的登上历史舞台,在于它的仇人兼恩人。


汉武大帝





“豪族”在武帝一朝被打压的最惨,但他的爆发性蓬勃发展,也是武帝一手创造出来的。


还记得“告缗令”吗?


武帝为了自己一项项烧钱的伟大宏图,创新性的发明了全国性的群众斗群众,无产阶级大告发,武帝跟那啥们对半分钱,很多根子不硬的大户因此破产了。





除此之外,武帝一朝有着大量刚猛的欺负人政策,说整死你就整死你,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他就这样出现在你深深的脑海里了。


但整个社会阶层中脑子最灵光的这帮人迅速展开了对策。


对策一,就是把钱全换成了地。


我特么没有钱,我没有余粮,全是地!牛X你就把我地拍卖了!


但并非那么容易,地这玩意今天仍然叫不动产!


思路是正确的,不过不见得你想换就能换的到!


别说这个时候谁都知道不能留钱和物,就算在灾年,人家农民兄弟也往往舍不得卖自己的那块地。


我卖了地还得给官府钱,我傻啊?


这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地方豪族利用自身权力优势或武力优势的强买强卖。


虽然“告缗令”仅仅持续了三年,但这三年对整个社会造成的损害是不可估量的。


社会中的“狼性”被唤醒了。


这也为后续豪族势力在武帝老人家死后的大爆发奠定了土地基础。



对策二,加强了“官、豪”联动。



武帝为了扩大财政收人,将山川资源收归国有并依靠桑弘羊这种有经验的大商人帮助他建立了汉有企业体系。


这突然出现的经济形态就像密西西比河的亚洲大鲤鱼一样,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





汉朝当年建立制度时只设立了军队和官场的监察体系,却对官商之间的勾结缺乏限制。


因为当年政府只是仲裁者,而不是市场参与者。


汉企出现后,世道突变。


一旦政府成为参与者,就会依靠垄断的权力开始大发特发。


但官员的汉企分红主要通过谁帮你完成呢?


当地有钱有势有人力的豪族们。


官商疯狂勾结,巨大的利益链条下,不仅贫富开始迅速分化,而且地方官和地头蛇间的渠道在“盐铁”的巨利下打通了。





原来还去隔壁王婆家,现在倒好,整个阳谷县都现场直播了。


当汉武大帝后来根本就看不上“告缗”和“卖官”了,当整个大汉的经营指标三分之二全倒向了汉企,地方的官僚与红顶商人靠着这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蓬勃发展成为了一个个巨无霸。





一旦地方上的官僚势力和豪族势力纠缠在一起,并且体量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土地兼并的速度就将不可逆的越来越快!





还记得当年武帝为了玩马而征大宛吗?



之所以说那是压垮大汉这匹好骆驼的临界点,是因为转过年来关东产生了200万的流民。


“流民”的大量产生是什么原因呢?


直接的关系,是缺德的政府,不让老百姓活了。



但根本的原因,是豪族阶级无法迅速吸纳海量的红利人口所造成的。


一次性来太多,根本吃不下。


这跟豪族有啥关系?


结下来的推演可能会有些费脑子,咱们一步步来。


比如说,一个村,100户人,100亩地,1个地主。


地主在好几代的艰苦奋斗后因为资源多,老婆多,整出来的儿子多,他家变成了10户,占了80亩。


他家这10户就成为了初级豪族。


这个时候村里有20户人还有田,剩下79户人每年要租地主的地种成为了佃农。


一亩地,自有地农民每年吃5成,交3成苛捐杂税,留2成盈余。


一亩地,佃农每年吃5成,交给地主4成,1成交人头税,啥也剩不下。


结果国家要打仗,征你上前线,你家的地就荒了。


找你加军饷,你的盈余就没了。


天灾人祸粮食绝收了,你的储备就没了。


武帝朝明牌、我抢、超级加倍三合一,于是自耕农破产了,佃农活不起了。


但是!


地主家还有余粮。


咋办呢?卖地卖身吧!





所以说武帝当年的暴虐天下,实际上就是涸泽而渔的把自己的人力资源推到了别人的怀里。


地卖没了,我就把闺女把媳妇卖给你换口吃的,或者干脆连我在内全家全卖给你当家奴吧。


今后我就没有家了,也特么省的面对官府一次次没完没了的抽骨扒皮了。


但是在全国性狂征暴敛的大环境下,地主家的余粮也无法吸纳如此巨量的“灾民”(天灾或皇灾)。





只能有选择性的吸纳,比如适龄女人和青壮男人。


女人用于消费,壮汉则看家护院对抗消化不了活不下去的灾民。





那些地方消化不了的“灾民”,就变成了“流民”。


“流民”活不下去了就会闹事,但结果往往比较悲催。


因为无见识,无组织,无给养,无兵器。


“流民”的最终结果,要么被政府军消灭,要么天灾人祸被饿死,要么在熬过灾年后逐渐的被“豪族”所吸收,变成家奴。


所以说,汉武大帝光耀千古的最大潜在收益者,是豪族。


武帝每次打大牌,都会释放出大量的“红利人口”,去给各地的豪族去消化与壮大。





豪族在挺过每次大灾后,家中的保镖,院里的女人,地里的免费佃农都会越来越多。





不过要注意,这种“卖身为奴”,已经不是过去的那种奴隶制社会的意思了。


“家奴”并非就是个东西,让你可以随意打杀(虽说很多时候仍然不可避免),但他们仍然是有血有肉有自己情感的人。


社会进步了,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奴隶”了,他们的“卖身为奴”往往有着他们自己的打算与前途。





甚至久了会和主人产生巨大的情感认同。


他们会因“奴”而荣。





这些人租耕“豪族”的土地,或者听从主人的生产安排,仅仅面对的是主人的各种命令,而不用再向政府缴纳田赋税,人口税,不用再服徭役,不再是政府在册的编户人口。


他们有大哥保护他们,做这种“家奴”, 远比自己挺直腰杆在这个世界上要轻松地多。


时代在发展,人口越来越多,但地方官手中的户口越来越少,人口增长的红利并没有被中央看到,而是被越来越粗壮的地头蛇分享了。

中央的这台“抽水机”马力越来越大,却发现越来越抽不上水来。

看过《红楼梦》的朋友一定会对贾府各种自产自销的锦衣玉食而惊叹,但贾府生产的东西再好也没有见他是打算往外面去卖的。



那全都是自己用的。





整个《红楼梦》其实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家文化”的最写实描写。


我们中国人的思维路线,在“天灾”“皇灾”“胡灾”的千百年演化后,从基因中就缺乏着交换的思维。



因为世道险恶,只能靠自己!



这种无助后的坚强,在五胡乱华达到巅峰!



我们永远是希望啥东西都能够做到自己有,这种自给自足的思维方式,是从最早“豪族”时代演化而来的。


在“豪族”的势力范围内,种地,放牧,丝织,工匠等等几乎所有的生活要素样样具备。


《红楼梦》中的贾府,已经来到了“士绅经济”的末期。


说句实在的,这种级别跟当年的豪族经济体比起来,比较小儿科。


“士绅”这个阶层,还有千年我们才会讲到,因为科举制离此时的我们还很遥远。


总之,我们看到的“士绅”的种种痕迹,脱胎于“豪族”。


但“豪族”比“士绅”牛的多的是,人家豪族不光有钱有地,人家还有“枪杆子”和“人才梯”。


发展到西汉末年,“豪族”的势力范围已经开始建有自卫的“坞堡”了。





平时农林牧工一应俱全,灾年用以应对灾年流民或土匪强盗。



“家奴”们平时种地做工,主人跟别人闹矛盾时马上就成为私人武装指哪打哪,甚至有思想的豪族会定期举行练兵活动。


这种私人武装抄起来就是成千上万的规模,远比后来的什么黑社会要拉风的多。


像后面刘秀的诸位恩客,耿纯能武装起一个旅(两三千人),真定王刘扬能武装起三个军(十万人)!


将来“五胡乱华”时,我们会讲到大量的坞堡经济体,比如大名鼎鼎的河东薛家,那真叫在胡马最混乱的最危险前线屹立百年不倒的顶级大豪族。


这是“枪杆子”。



“人才梯”是啥?


汉代由于是皇权草创初期,人才的选拔机制还不健全,虽然儒家开始进入官僚的血管中造血,但这仍然是有钱有势人的敲门砖。


因为文明传播的最重要媒介“纸”还没有被发明出来,而且哪怕纸被搞出来后,还需要把批量造纸的成本降下来,哪怕纸张成本降下来后还需要印刷技术的升级换代!


能够全民普及知识的价格要到唐宋的时候了。


换句话说,西汉读得起书的人,都是有钱人。


那时候的买一本书有点类似于现在买个Ipad,想有点文化你就得看上几十个Ipad,谁家有这么多钱供得起你?


答案还是豪族。


地方上有点文化的几乎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而且豪族们也在用自己的各种影响力去滋养自己的势力范围。


不仅豪族们中央有人,而且地方的官僚,后来渐渐都成为了地方“豪族”势力的“点头任命”。


你去地方当官,地头蛇不买你的账,你的官就真当不下去,因为你税收不上来,罪结不了案。

皇帝渐渐也发现了豪族的胳膊越来越粗,为了避免阶层的固化,采用“察举”的办法去发现民间的贤才。


皇帝的想法很美好,凭啥来回来去都是你们一窝子的人啊!老子要看点新鲜面孔!


但正如我们刚才所说,新鲜面孔往往读不起书,而且负责察举的人,还是一个个官员。


最终,所有察举的“贤才们”往往都变成“豪族”的子弟们,人才上升的通道逐渐也被“豪族”垄断。



而且垄断的层级越来越高,大有“三公九卿”的趋势。





社会结块、贫富分化开始渐渐坚不可摧。


很多《西游记》中的故事看上去搞笑,实际上是豪族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如金角大王、银角大王、青牛兜大王,人家在天上都有编制。





但人家在地上也是有势力的,有平顶山和金兜山,有很多“小的们”。





总体上来说,“贵族”很“脆弱”,“豪族”很“强壮”。


因为人家是渐进发展出来的。


“豪族”具有着强烈的地头蛇属性,而且是经过了一代代的耕耘经营,“家族”的观念开始生根发芽。


你在我的家族家谱中,才意味着你有着高人一等的特权。





你每年才有资格跟着同宗同族的族人们一块祭祖。






你才有资格经营任职家族企业的生意。



在面对“三灾”(天灾、皇灾、胡灾)时,所有族人凝聚在一起共渡艰难。


“族长”的权威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在这个家中,族长的话往往比皇帝的话更摄人心魄!


我们中国人“轻家国而重乡土”的情思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生根发芽的。


这一点直到今天也没有变。


西汉末年,历史由“贵族”时代渐渐的过渡到了“豪族”时代。


他们的生活,梦幻且美好。


这让两个阶层非常不满。


这两个阶层,最终导演了西汉末年的惊世大浩劫。



“豪族”的兴起,头一个张嘴骂街的就是皇帝,因为“豪族”极大地限制了皇权的威力。


人口,土地,财政,在这个零和博弈的“权、利”大饼中,“豪族”占得份额越多,皇权占得份额就越少。


王莽同志自从换了成分,就叛变革命了。


另一个阶层,你可能会意外,是“儒家”的这帮知识分子们。


并非这帮知识分子看谁都来气,而是豪族的“人才梯”跟他们产生了无法协调的矛盾。


明面上来看,此时的“儒家”在此时已经取得了“全面的,系统的,光鲜亮丽”的伟大胜利了。


公元前124年,武帝设立了太学,规定了一定数额的儒家学子在太学学习一年以后进行考试。


毕业的儒弟子可以被委以中、下级政府职务。


这是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儒弟子第一次有了一个系统的渠道能够进入官场。


这里面有两点很关键:


一个是做官的配额人数。





一个是选拔出来的官员品级。





武帝对儒家的偏爱初衷,是在于儒家的理论方便统一全天下的思想。( 第二十六战:马邑阴谋(全)儒教、长城、草原的逻辑


他虽然将儒家推到了国教的地位,但实际上他自己用的是“王霸之术”的“外儒内法”。


武帝言不由衷当校长的这些年,“留学生”定额仅仅给配了50人,而且进入官场也仅仅是小品级官员。


武帝的大体意思是:意思意思就得,夸夸你长得漂亮,没打算跟你真过。


但武帝没有想到的是儒家自己的裂变速度。


无论是太学中的“留学生”编制还是品级,儒家都实现了“野蛮生长”。


昭帝时,编制变成了100名。


宣帝时,编制变成了200名。


元帝时,编制暴涨到了1000名。


成帝时,编制继续暴涨达到了3000名。


数量上不仅完成了突破,在舆论上更是占领了上层建筑,上一章中我们提到过,汉元帝当太子时就曾经因为劝他爹多用儒生的治国思路而差点被老爹宣帝拿下了。


宣帝在“霸王道杂之”的教育完孩子后长叹了一声:“乱我家者,太子也!”


从苦难中长大的宣帝是西汉的最后一位明君,他很明白在武帝的一通大搞之后,法家的“内核驱动”一定不能变!


每一代皇帝的政策方针必须要在已有的制度上进行渐进的演化。


大破大立的转舵肯定完蛋!


制度这东西,想要美好发展必须要渐进推动。


因为很多关键核心是没法一蹴而就的跨过去的。


制度本身是没啥了不起的,美国宪法好多国家几乎全抄过去,但该穷穷,该打打,仍然全都在挣扎。


值钱的是在这片土地上形成制度的时间积淀与处理问题的智慧。


它代表着太多的理念和共识。





几千万人都认为这是对的,是合理的,是祖祖辈辈处理问题的共识,这东西你就没法改!


《论语》里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老夫子说,爷俩互相包庇,这事不仅不叫错,还是正直的!


桓彝为国死难,15岁的桓温天天枕着刀睡发誓为父报仇并于三年后在仇人灵堂上灭门仇人一家,不耽误人家继承老爹的爵位然后娶公主并成为时代楷模。


这些事今天看起来不合理,但它背后蕴含着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血脉亲情,是中华民族的屹立之根!


由这句话,还可以延伸出很多没有写在书里,但却一通百通的“制度”,比如“娘俩互相包庇”。


宋代宰相赵普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并非说的这书本身的那堆“法条”就足够用了,而是说这部书蕴含的智慧共识与理念能够一通百通的处理天下政务


“一百年不动摇”其实是借“一百年”表达一种伟大思路,是代表着一种对社会,对国家,对历史,千帆阅尽后的大智慧。


武帝那种大破大立史上没有亡国的仅此一例,再无分号,想全盘推翻,回到理想中的模型是办不到的。


但是,宣帝是最后一个明白人。



元帝即位后,儒家开始火箭般蹿升,不仅皇家受的完全是儒家教育,而且大多数高级官员也开始修习儒家,中下层官员也都是太学毕业出去的。


庙堂之上如此,江湖之远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豪族也开始认同儒家,因为族长也类似于家族中的皇帝。


皇帝需要儒家巩固统治,族长更需要儒家来统一思想,要不青春期的孩子不服管,张家长李家短的天天找族长评理也够受的。


儒家在各个阶层实现了全面开花。


没办法,时代到来了,儒家思想天生就在大一统时代具有着国教属性。


不过,开始转折了,尊儒并非坏事,坏的是这个突然爆发的培养数量,太学迅速的开始“供过于求”。


政府的官位就是那么多,大多数的上层职位仍然被外戚这种关系户把持着,大量的中层职位仍然在地方的最牛豪族手中,虽然帝国的整个风气在朝着“儒”的大方向上大踏步前进着,但学无所用的虚无感也开始越来越充斥在广大的儒生心中。


皇帝学儒,是为了统治,豪族学儒,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他们都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但是,太学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多,可国家的官员编制却就是那么多个,领导们不仅老而不死,空出来的缺还在某些小圈子中开始世袭罔替。


每个学生在读完书后都心怀天下梦想,并不满足回去当个小吏或者家族螺丝钉,但国家却并没有给出让他实现梦想的渠道!


利益的大饼该是啥样几乎还是啥样,变化就是“豪族”的份额越来越多,皇权的越来越少,自己这帮死读书的往往该是啥样还是啥样。


学校扩招是好的,大学生多培养是好的,但四年培养出来后如果社会无法给这群大学生提供工作,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


要么国家产业升级城镇化迈进,要么继续深造三年,要么鼓励自主创业。


国家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后可以大批量的吸纳大学生就业。


深造高学历后找不到工作那是你这个人有问题,你这么高的学历都不适应这个激烈的社会。


自主创业往往失败是必然,但你收获了所谓的经验,你消磨了岩浆般炽热的锐气,你见识了生活的苦难,你会甘于“高学历”的挣辛苦钱。


印度学生、韩国学生的高考都比中国学生惨的多。





其实哪里是什么体制问题,说到底就是国家实力问题,它根本消化不了。


总之,大学扩招后一定要找好响应的、足量的渠道去宣泄。


因为有了知识的人往往自视甚高。





他们既是人力资源,又是人力炸弹。





西汉明显没找好这种渠道。


此时的“豪族”开始往“士族”方向渐渐过度,这个士族,就是用儒家思想武装起来的“豪族”,但大量士人的存在感还是幻灭的。

你产量虽然上来了,但销售渠道却并没有建设好。


你并没有一个统一公平的官方公务员考试来消磨掉大量读书人的生命,让他们自青春年少考到胡子花白,唐太宗当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灿烂笑声是发自内心的。


当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没有一个渠道进行消化时,将爆发出巨大的破坏力!


当年宣帝的预言成真了,他的儿孙神经病般扩编儒生的后果开始显现。


越来越多“学有所成”的儒家看到眼睁睁我们儒家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了,但为啥我的日子还是这么惨呢?


在琢磨一大通后,儒生们一拍大腿:是这个世道有问题!





在对社会不满的人眼中,整个社会都充满了不公正,尤其对社会不满的人还是读书人,他们的理论子弹突突突的狂打出来,他们开始幻想这个世界的理想状态。


沿着当年孔老夫子“复周礼”的思路,儒生们发现曾经有一个理想时代居然出现过!


什么时候?


上古周朝!


那个时代没有压迫与痛苦,人人有饭吃,有衣穿。


“社会主义”的理想开始在儒生们的心中不断自我酝酿。


谁说的?


古书之中!


儒生们酝酿的渠道,就是上古流传下来的那些传世经典!


这些经典,其实并不多,到了汉朝,官方经典是五经,所谓五经就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五经看起来并不多,但随便抽出哪一经都需要儒生们耗毕生之精力去穷其究竟。


真这么难懂吗?


难懂仅仅是很小的一方面,更大的原因在于:每一经的各种解释着实不少。


每个混出点名堂的大儒,都有着所谓的自己的一套见解,在他们眼中,古圣先贤的经典,那属于字字珠玑的大智慧啊!


但再是大智慧,你一本书还能解读出花来?


没错,一本书是不假,但版本是众多的。


造成这种恒河沙数般经典解释的,要拜两个牛人所赐。


一个是秦始皇,一个是楚霸王。



在楚汉系列开头时,我们就辟过一次谣了,秦始皇并没有“焚书”,他只是“禁书”,他将诸子百家的几乎所有典籍全部搬到了阿旁宫并限制民间修学与持有,这些诸子百家的典籍还是有专门的皇家学者来研究的。


说到底,秦始皇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初衷绝非是灭绝灿烂的文化。


但是在封建时代,每当国家力量参与到文化工程时,尤其是所谓的“修书”时,基本上都会造成巨大的文化浩劫。





其中一个巨大的原因,就是海量的民间典籍因此被聚拢到国家手中,中间的遗失、损毁、人为销毁使得大量的孤本、名篇因为政治原因和人为灾害而永远失传了。


主导此次灭绝文化的,是纵火犯项羽。


二十多的小伙子啥都敢干啊!要不说年轻人手中最好不要有权力呢!


项羽的一把大火把咸阳烧了个底儿调,太多的先秦古籍从此失传,导致了上千年的中华文明变成了真空断代,你丫灭绝文明啊!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最终失去天下也有着很强的因果报应原理,活该你让刘兔子给窝囊死。


不过,天还是不会绝人之路的,因为总会有读书的种子留下文明的火种。


很多大学者和爱书的文化人在秦始皇禁天下书的时候,选择了将自家的典籍藏起来,很多都藏在了墙壁的夹缝中。


他们相信,世道不会总这样,知识与文明的力量是永远不会断绝的。


这就像哪怕在某些特殊的年份,在完全没有教育体系的那个年代,还是会有很多明白知识力量的有识之士选择在黑暗的夜里,燃一盏油灯,忍受着饥饿默默的苦读。






很多人知道,文明之光会再度照耀乾坤。


这些读书的种子,古往今来,为中华文明灿烂文化的薪火相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牺牲!





所以,在什么时候,都要尊重文化,要尊重知识,要尊重一个个的巨人为我们贡献出的那一个个强壮的肩膀!





虽如此,我又要转折了。


这次的转折很无奈。


在秦绝天下书时,有很多读书的种子保存了各种典籍的星星之火,但真到了改天换地的时候,拿出来解禁的典籍一看,傻眼了。


很多都残破了,甚至压根就没法看了。





那时的文字保存载体是竹简,是禁不起糟糕保存环境下的时间推敲的。


这就导致了,先秦的很多古籍流传到了汉朝,要么是口传心授下,学者们默背出来的,要么就是保存下来的残本孤卷。


换句话说,官方版本根本没有,民间版本更不可靠。


圣人们的教诲是伟大的。


但圣人们说的那些话现在全都“断片儿”了。


这就导致了整个有汉一代儒家经典的各种幻想与篡改。


我们今天看到的五经,和当年先秦百家搞出来的那些原著,极有可能都不一样了。


以《尚书》举例吧。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书》,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汇集,相当于上古朝代的国家档案,其中最年轻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样是古书的《春秋》、《论语》的时代更早几百年。


本来时间一久,很多东西就都禁不起推敲了,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复印机,所有文件在传抄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有错字,或者曲解。


一本书被手抄一百遍后很有可能跟原版就不一样了,再加上那时候雕版印刷也没有,不能同时出上百部一个批号版本的书籍作为底本去留给你做官方印证。


所以说,原书就很有可能有出入了,更不要说经历了千年的风霜后突然被嬴政和项羽两位同志黄金搭档般的把所有书归拢到一堆然后一把大火彻底给烧没了。


到了汉朝天下一统,国家开始了各种文化经典的抢救工作,这个时候,政府向天下征集《尚书》的原版,没有一个能应征的。


眼看《尚书》就要成为历史的尘埃了,忽然听说济南有一个叫做伏生的老先生,在秦朝曾经当过博士,据说他有真经。


这又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文化拯救,在那个平均寿命三十多的年代,尤其还经历了始皇帝时期和楚汉争霸这段“万物为刍狗”的燃情岁月,这种高寿的老文化工作者可以说是生命的奇迹了。


幸天不绝此书,西汉政府派出了去东土大济南求取真经的人。


这个人大家很熟悉,挑起七国之乱的晁错。


晁错到了东土,发现伏生的这个“真经”要打引号,因为伏生的这个版本《尚书》就是当年冒死砌在墙里流传下来的,等到天下大定再取出来时,发现竹简朽烂了不少,大段大段的断篇儿。





伏生把断简残篇拼凑起来,一共凑成二十八篇,后来伏生就拿这二十八篇在齐地开班授课传教门徒。


残也比没有强,晁错把这二十八篇抄录下来,带回了西天长安。


这就是最早的官方版本的《尚书》。


后来,民间又从墙里挖出了《尚书》当中叫做《太誓》的一篇,和伏生版本凑在一起,整了个威力加强版。


当时的学术界很有意思,管这“28+1”叫做“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二十八星宿和北斗星)





说完了它的存世不易,下面他说说带来的争议了。


晁错求来的这个《尚书》实在是太难读,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这么形容过它:佶(jí)屈聱(áo)牙。”


后来这个成语专门形容拗口艰涩压根搞不明白的东西。


别说后人了,就是离的比较近的写出《史记》的西汉第一文坛泰斗司马迁先生对于这个《尚书》也搞不明白。


再往前倒,看过“真经”的善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大圣人对于《尚书》也是存疑存惑的,孟圣人有句话流传很广,叫做:“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句话被很多人曲解过,孟圣人不是说让你别全信书里的东西,而是这里的“书”,指的是《尚书》。


你要是尽信《尚书》还不如没有这《尚书》了!


这句期望几百年后差点就被纵火犯项羽先生实现了。


《尚书》在孟子那个年代只是叫《书》,到了汉朝才叫它《尚书》,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上古的书”。


孟圣人那个时候由于看过原版再加上自身辈分高所以有绝对自信可以批判性的看书,但到了国教后的汉朝,后世学子们的态度则是:你读不明白是你的事,但不能说这部书不伟大!


这里可都是先代圣王们,尧舜禹汤们的治国纲领呀!


看得懂的要好好用,看不懂的地方也得可劲琢磨,琢磨完后再可劲用!


这就导致了西汉一朝的学术大混乱。



单单是伏生的“二十八星宿”的尚书版本,后来就分出了三大流派,在各种抠字眼上你争我夺,这也就罢了,大体上还都是一个祖宗。


但后来没过多久民间又从墙里搞出来了一部《尚书》,这部《尚书》又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这一部《尚书》文字古奥,是始皇帝统一文字之前的版本,历史更悠久,年份更醇厚。


不过在那个年代又没有那么多文字学家,所以这一版就更加难懂了,当然,可供揣测与遐想的地方,就更多了。


《尚书》由伏生版本的一个祖宗的三个流派打成了两个祖宗的古派和今派。


这还没算完呐!


《尚书》后来又现世了几个版本。


整个学术界随之乱成一锅粥,你说是这个意思,我说是那个意思。


再后来历经战乱,到了胡马南下,永嘉之乱时,又差点把这部老经典给整绝版了。


一直到了唐太宗一朝,为了统一学术思想,毕竟要搞科举了,教科书不能杂七杂八的,李世民下令为儒家经典作标准注释本。


《尚书》用隶书《古文尚书》做底本,让学者卫包用当时通行的楷书再作一次改写。


过去了千年,卫包对千年前学者们都蒙圈的《尚书》就更不明白了。


不过官僚主义的粗暴之美开始引领风骚了。


你可以不明白,但皇上交给你的任务你必须得完!


少废话这背着指标呢!


至于改没改对就不管了,反正你咋说都行,你不懂别人更不懂。


卫包的这一版本,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十三经注疏”版的《尚书》正文部分。





这是《尚书》的动人故事,其他的四经,虽没《尚书》这么坎坷,但流传的经历也大多可歌可泣,从这个故事,大家想必也可以大概了解到,在西汉一朝,学术界会打成个啥样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且自古就是文无第一,秀才们掐架往往比武夫们动刀更加鲜血淋漓。


这些“墙书”流传下来得那些残缺经书或多或少的都经过了汉代儒生们的改动和曲解阐释。


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再创作”,原因就在于经典说到底仅仅是载体。


这个载体它所承载的,是一个个儒生们想要达成的自身理想与抱负。





看不惯官员与豪族披金戴银,把控大权的儒生们,由于大量的政治欲望得不到释放,他们开始对这个社会与政治产生失望,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消极言论与思潮!


这股思潮慢慢的演变为了“今不如古”!


复古主义的风潮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上风。


残缺的古圣先贤经典,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幻想弹药,他们将上古的周朝描述成了一个更加富裕、平等和充满礼教的社会。


在那个时代,人们全都知书达理,安守本分。


那个年代,是孔夫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的美好时代。


这种说法,现在我们听了会笑笑,因为社会基本的大逻辑就是不断前进的。


因为生产力的不断进化就搁那摆着了。


现在我国的哪怕是最贫穷阶层基本上也不再用担心饿死了,但50年前,全中国都在为生存而疲于奔命。


周代再美好,生产力也摆在那里了,你没有铁器,耕作技术也更粗糙,汉朝的一亩地打出来的粮食绝对要比周朝多得多,这是无法倒退的。


但是周代却被大量失望的汉儒们描绘成了“人人有饭吃,无人不饱暖,每个人都有着相应的社会等级,每个社会等级都有着符合该等级的着装和消费标准,每个等级的人都安分守己的大同世界。


世界上最早的“近共产主义”思潮,萌芽于西汉后期。





今天我们知道了,共产主义实现的最基本一点,就是极其先进的生产力打底。


强如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还仅仅走在初级阶段,而且曾经还走过大段大段的弯路。


这种共产主义理想,放在两千年前,那就是个梦,而且是个不具备操作性的白日梦。


梦做做也就完了,我们每个人往往都做过豪车大宅漂亮妞的梦,但白日梦和现实的差别就是,你不能来真的。


你梦里可以各种YY,但你醒来后一定还是要五讲四美三热爱。


可是汉朝儒生们渐渐要来真的了。


汉朝安排不了大学生工作就业的恐怖危机开始出现了。



周代的“乌托邦”熠熠生辉的在每一个“愤儒”的头脑中闪烁着光芒。


汉末的“社会主义”思潮渐渐成为了人们深入探讨,并在一些文坛领袖的推动下甚至开始尝试干涉法律法规的出台了。


这个时候,我们今天的主角,王莽好人出现了。


他的出现,令所有的“共产主义”儒生热泪盈眶,周代的大同世界真的要在我们这一代实现了!


王莽导师具备了一切实践这个理想的各种要素条件。


王莽同志首先因为家里爹和哥死的早,所以早年发奋读书,读的是啥书呢?


西汉收尾时我们说了,这老小子读了一肚子儒家经典。


不说我们也都知道,儒家的经典早就深入了王莽的骨髓与思想,他一步步的奋斗路线就是遵照着儒家的先进指导思想走的。


在这里,我们还是要说一下,虽然王莽最后臭大街了,但他前半生的奋斗路线绝对是没问题的。


比如他的大孝,比如他的简朴,比如他灾荒时带头戒杀吃素,比如他给老百姓们建救灾的房子···


不排除他很多作秀的成分,但我们还是要公正的说一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能够给迷茫的人们指引方向的。


王莽的道德楷模形象,是在那个时代具有着明灯意义的,正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把肉吐出来而不是咽下去,虽然这也许更费时间,但这示现的是一种恭敬的态度。


像这些都是儒家极其正面意义的地方,也是我们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民族魂魄。


王莽的儒家正能量的做法,也使他古往今来真正的,也是唯一的一次,全阶层的支持他改朝换代。


正所谓“有德者居之”。


成就王莽的,是儒家中闪闪发光的精髓,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魂魄。


也就是我们上一章中说的,千百年来这片土地的伟大共识。


孝亲、简朴、扶老、济贫等等这些伟大共识由于颠扑不破,所以哪怕“教材”残破,也根本没法篡改和发挥!


比如,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比如,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的这些教诲,是没法篡改的,因为这是千百年来华夏万民的共识,你篡改会被看出来你是赝品的。


但那些伟大的上古生活状态,却是虚无缥缈的,是可以拎出来随便开火的。


这就好比洪七公指导郭靖给欧阳锋默写《九阴真经》时的方法:“你可要写得似是而非,三句真话,夹半句假话,逢到练功的秘诀,却给他增增减减”





所谓“秘诀”,就是那些谁也不知道的东西,谁也没验证过的境界。





最终令他王莽跌下神坛的,就是“真经”中的那些“秘诀”。


既然我的所修所学连皇帝的位置都让我拱过来了,那么经典是不会错的,应该让梦想付诸于实践了,应该让梦想中的国度现世了。


王莽前半生的修身齐家治国之路,令他无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太顺了!搁他那,他觉得都他娘是精华!


作为世界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神奇剧本,他上半辈子的百试百灵使他义无反顾的把后半辈子投入到了一个大幻想家的疯狂尝试。


王莽作为一个贵族,在王大姑的高寿下,他王家逐渐由贵族渐渐变成了全天下最大的豪族。


作为一路走来的最大既得利益者,他深知豪族是怎样打造自己的“独立王国”的。


随着他变成了皇帝,全天下的最大“法人”时,他对这一切的知根知底就都变成了想要革命的最大动力。


他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是,皇权的力量与抓手越来越小。


他面临的最大心理问题是,这个世道和他自幼修习的儒家共产主义乌托邦相差甚远。


王莽在继皇帝位后,开始了迫不及待的“跟往事干杯”。





有史以来最大的改革闹剧即将高密度出台,它的力度之大,花样之多,频次之密,后果之严重,都创下了历史之最。


在这场闹剧下,仅仅十多年,中华大地的人口至少消失了二分之一,三千多万人损身殒命。(数字多方比对后取自《中国人口史》)





大幕拉开,丧钟敲响


“德之贼”粉末登场了



我们来看看王莽的旷世改革吧。


王莽的改革,波及面非常广,各种动作特别多,主体上来说有三点影响最为恶劣,我们来一条一条说。


改革的第一刀砍向了土地与奴隶。


王莽要求天下恢复“井田制”,土地收归国有,不准土地自由买卖,而且不允许奴隶买卖,所有奴隶恢复自由身。


王莽同志被调侃为“穿越之子”的重要开会材料就是上面这一条。


改革从名义上结束了土地私人占有制度,自此天下都是他王莽的土地。


家奴与婢女也禁止再买卖,全天下都是自由的人。





王莽的这一刀,直接砍向了过去的铁杆战友,豪族。


他一刀,宣布自己与过去几十年的阶级感情一刀两断。


他既有理想的目的,同样也有着自私的原因。


他不想再出现第二个王莽,而潜在的王莽就藏在他过去的阶级中。





他打算恢复梦想中,古书上的“井田制”,但这个“井田制”到底真的有没有呢?


真的很难说。


通过理性的推断,所谓“井田制”很可能是一个臆想出来的制度。


所谓周代实行的国有土地所有制,其实是封君所有制,也就是周天子将土地承包给诸侯,诸侯控制土地,再把土地分配给大夫,大夫再让农民耕种,农民在自己那份土地之外还要给国家多种一块土地,这块土地即公田,产出完全归封君所有。


但“井田制”则太过于理想化了,而且“井田制”的史料仅来自于《孟子》与《周礼》,在《孟子》之前,没有关于井田制度的记载。


所谓标准的“井田制”,是将土地分成一块块九百亩大小的正方形区块,再在每个区块中横画两道,竖画两道,如同一个“井”字,将土地分成大小相等的九块。





周边的八块分给八户人家,而中间的一块是公田,公田的收成归属封君。


听着就不是很靠谱,这种制度太过于理想,技术上不太可能实现,哪里找这么一块块九百亩的正方形土地去?


再说即便有,在分配与再分配上也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有一户人家劳动力少,种不过来,有一家一大堆儿子,地不够种怎么办?


儿子们长大了分户口单过后新地又咋给安排?


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但王莽并没有深究他的具体可操作性,他只知道,圣贤的经典是不会错的,要错了的话自己不会如此传奇的君临天下。


而且他这么做有着他自己巨大的目的动机。


1、他希望通过把土地重新抓回来,从土地的根源上解除掉日渐膨胀的“豪族势力”。


2、他希望通过禁止人口买卖,解决掉“豪族”的人口红利问题。


他这一刀的方向砍得没错,但他忽略了一点。


不是每一刀你说砍,就一定能砍得动。


而且你对人家动刀后,人家是否会跟你就这么算了。





万一人家回手一刀把你给砍了呢?





土地兼并是“豪族”叫板中央的根基,这也是历朝历代都无法回避的一个大问题。


问题眼睁睁已经产生了,而且地方的势力已经成了,你再让他主动吐出来,无异于痴人说梦。


王莽忘了,他之所以能够上台,不仅仅是儒生集团在为他摇旗呐喊,那些儒生是小角色。


给奶一断全傻眼。


他上台的根基,在于他的广大“豪族”战友们希望他上台后能够形成一种利益互换。


我们当初支持你,是因为你懂事,你各种各样的给我们找个茬就封侯发好处。


你是全国最大的“豪族”,你为我们代言。


苟富贵,勿相忘。


王莽之前的表现也一直非常好,这起到了极大的迷惑性。


他摄政的那些年封了那老些个官位与侯爷。


结果豪族们知人知面不知心,王莽同志苟富贵后确实没有相忘,但变成了你们全都滚一边子去吧,大刀向,地主们的头上砍去。


当年王莽慷的都是老刘家的慨。


角色一转换,很明显拿自己家东西送礼的王莽同志不那么大气了。


自秦以来直到今天,真正出台全国土地国有化政策的只有两个政权,一个是王莽,一个是我们的党。


一个失败到底,一个摸索中成长。





说到底,私有的力量其实是无穷的,因为人性使然。


土地兼并板结化,可以把它定为一个整治方向,逐步的去碎化它。


或者说,往本质上深究这种社会现象,只要出现,基本上就是不可逆的,想解决只能等待天下大乱。


还得是那种乱出圈的大乱。


因为你动的是太多人的“私产”,人家会跟你拼命的,所有地球人聚集起来的元气弹总量是极其吓人的。





你直接生拉硬拽的搞一刀切,后果就可以比较容易预料到了,谁家那地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咋可能给你退出来。


在土地国有的同时,王莽还打着圣人的思想大旗:“天地之性人为贵”,禁止人口买卖了。


无论王莽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接下来要讨论一个问题。


道德力量的使用层面

我们的文章中,很大的篇幅是在描写历史长河中的“现世报”和“子孙报”。


不停的在劝善,在弘扬正气,在描写历史上这帮聪明人是如何一遍又一遍的冒傻气的。


这是我们这个系列的初衷,不为了这个我就不动笔了。


但是,“劝善”是否就可以全维度,无时限,强制性的铺开宣传呢?


尤其这个“善”还是那么的毋庸置疑!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所谓的“善”,一旦到达了一个受众巨大的社会层面,就很难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了。


比如说王莽的“废奴运动”。


当年他因为一个奴仆逼死了自己的儿子让天下归心。


他认为他这次将再次站在道德之巅获得底层人民的疯狂推崇。





但实际上,当年他之所以能够火起来,不过是因为被逼死的那位少爷,是他自己的儿子。


别人家的事你管一个试试?


且不说“废奴”这事能不能实现,就说被解救的奴隶们压根就不会领他的情。


在当时,每个豪族的家奴与婢女们并非全都对主子们充满着仇恨与抵触,“杨白劳与黄世仁”在中华大地上并非处处上演。


现实是,这些家奴和婢女绝大多数对自己卖身的宗族很有感情,他们感激在这样一个强者为王的社会中,有人能够收留他们,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活儿做,让他们成为这个宗族的一份子。


也许会受到老爷的打骂,也许会受到少爷的调戏,但这和独自在世上顶梁过日子比起来,还是幸福的。





自己顶梁过日子,不仅要受到官府各式各样的盘剥,各种名目的徭役,还要自己对抗各种天灾人祸,而且最根本的是,地几乎都被豪门大族兼并完了,哪有你立锥之地呢?


王莽当年因为一个婢女之死而逼死了自己的儿子,他认为全天下的奴隶都活在水深火热中。


但他并没有想到,之所以人口兼并会如此盛行而且愈演愈烈,自有他的道理。





假如每一个豪族的家奴们都处在水深火热中,那么人民群众们自然会怒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然后揭一竿子又起来了!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


人口自汉初就一直稳定增长,武帝过早离开大汉人民霍光扛腰软着陆后汉王朝稳定平静的就像一滩死水。


反而是王莽的“利民政策”一搞出来,饥民,盗贼开始遍布横行。


“废奴”听上去,绝对是大善事,还人家以自由嘛!


但在当时的现状下真的就值得去大规模推广吗?真的就具备大规模推广的软件与硬件吗?


咱们的这个系列,大量的读者朋友是牛人和未来的牛人,未来我估计会有更多的朋友甚至小朋友加入进来。


这其中的大福大报者不会是少数。


具有着大能量者,能轻松造福万民,往往也能轻松为祸天下。


当你手中有着“签一字而动万民”的巨大能量时,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不能从单纯的“善与恶”去考虑了,而要从社会的“秩序”和“总成本”去斟酌思量了。


因为“社会的秩序”牵扯到万民的人心。


因为“社会的成本”牵扯到万民的福祉。


让万民能够踏踏实实安下心来过日子,创造财富,是每一个位高权重者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善良。


很多行为,属于“私德”,但不能进行社会范围内的强制推广。


因为它会对现有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破坏。


“社会秩序”“社会成本”,如果这百战下来,哪怕朋友们全忘了,就记住俩词,我也希望是这个。


1920年,在美国妇女组织和宗教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为了避免因酗酒所造成的罪恶和大量家庭暴力问题,禁止酿造和发售酒类的《沃尔斯特法令》在美国生效。





大名鼎鼎的道德法律“禁酒令”生效了。


但随后是始料未及的全社会范围内的秩序大乱与成本上升。


正规市场被禁后,酒品黑市开始飞速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黑社会开始找到了摇钱树,因为私酒的暴利,黑社会组织有了经济基础开始迅速壮大。


为了维持治安,国家又不得不在安保层面加大投入力度,大量的耗费了国家财政,但却根本没有效果。


黑社会和警察因为国家干预下产生的灰色暴利而狼狈为奸,警察系统的腐败大案层出不穷,总体犯罪率开始节节攀升。





印度的“房租控制法”规定:“一旦房客在一处住房住满一年,那他就有优先权购买这处住房的权利,即使不购买他只要交房租就可以无限期居住”。


这是保护穷人的好政策啊!


但结果呢?


那就每年住十个月就给你轰出去呗,那我就不租这房子了呗,省的跟你废那个劲。


印度的社会秩序季节性的大混乱,租房的总体交易成本大幅度上升。


从保护劳工的角度,出台最低工资标准,防止无良企业主对工人进行压榨。


结果导致了大量本来可以靠低工资维持生计的人因为最低工资的提高而打不上工。


硬性的男女同工同酬表面上看上去保护了女性权益自由公正。


最终却变成了在很多行业女性找工作的难度和付出的成本要比男性高的多。


很多从善恶的角度上出发衡量的法律法规,往往都有着事与愿违的结局与后果。


“天下”层面的大善,是井然的社会秩序,是减小的社会总成本。


每年都会出现“滴滴出行”上遇害的受害者,我们都很悲痛。


不过人们在大骂“滴滴”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在“滴滴”出现之前,每年会有比这“滴滴”多好几个数量级的黑车涉案与失踪遇害人员。


“滴滴”的出现:


让“临时恶意”的门槛上升了。(社会秩序变好)


让“黑车”的不透明市场萎缩了。(社会秩序变好、成本降低)


让追查的刑侦成本下降了。(社会成本降低)


让用车人群的等待时间减少了。(社会成本降低)


悲剧出现后,我们都很悲痛。


但莫以“小恶”,忘人“大善”。


总比“黑车时代”要强。



我有一些高层次前辈和朋友,谈道“吸烟”这个问题时总是痛心疾首,说咋就不“全民禁烟”呢?这是百利而无一害啊!


买烟的钱可以花在更好地方刺激消费,国民身体素质全面上升,医疗成本可以大幅度下降。


甚至真的会在人大提出相关建议和诉求。


其实真要是“全民禁烟”了,上述那三点没有一项能达成。


买烟的钱还是会用来买烟,不仅花费更多,而且这钱还到不了国家手上。


就算烟民的身体素质上升了,但已经吃力的国民养老保险此时会更加捉襟见肘。


烟草这东西简直就是国家保障制度的最伟大战友。


它的贴心之处在于,你青壮年有钱时能够源源不断的进行消费,它的危害一般要在60岁以后才显现。


一个烟民抽一辈子烟,纳一辈子高额的烟草税支援国家建设,然后比非烟民少拿平均8到10年的养老保险,比非烟民一生少消耗大约30%的医保基金(因为寿命和发病时间都较非烟民短)。


烟民们都不知道自己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减掉了多少负担。(为了自己戒烟吧)


如果全面禁烟,那每年占国家财政总收入6.5%的一万亿亏空去哪里堵?


多出来的那8到10年养老金和30%的医疗资源谁来买单?


大量黑市层面的非法烟草要增加多少警力去平这事?


如果突然间的“全民禁烟”了,将会是全社会层面的浩劫灾难。


那是不是涉及到烟的问题就不能碰了?


很多朋友嗤之以鼻形容形同虚设的“公共场所禁烟”其实就是个很智慧的方法。


每年下降2%,能50年中国无烟化,就是伟大的胜利了。


社会的秩序和成本,最好的朋友,是时间。


作为个人,我们个人可以践行多吃素、勤运动、少饮酒,不抽烟,并劝亲戚朋友也这样,看见儿子抽烟喝酒我还得打一顿解解气。


但我们无法出台法律强制全民如此。



很多“私德”都是无法硬性的,迅速的去普及,去推广的。


横刀立马,怒目申斥,高声疾呼,坚决强硬,这也许并不是善。


承认现状,正面丑态,徐图缓进的换零件而不是换机器,反而是最大的善!


王莽的土地人口改革推出后,社会开始剧烈动荡。


皇权能够触及的关中,很多豪族被打成了反动派,很多根子硬的豪族开启了反抗皇权之路。


出了关中,很多地方势力开始和中央顶牛,王莽的那些地方官们根本无计可施,而且更重要的是,很多地方官本身就是当地最大的豪族,更拿你当放屁了。


两个阶级间开始充满火药味,大量的被迫或者主人们本来就不想要的“奴隶们”以国家的名义被轰了出来。





整个社会的所有阶级,没有一个人领你王莽的情。


旧有社会结构被迅速打乱,天下大乱就此被夯实了基础。



在王莽的土地人口改革后,接下来,是两条很要命的财政改革。


一项财政改革,叫做“五均六筦”之法。


这项财政改革,同样大有来头,理论依据着实扎实,这是大儒刘歆以古文经《周礼》、《乐语》为依据而提出来的,同样是恢复古制。


所谓“五均六筦”,其实本质就是继续加大“新有企业”盘剥,政府管控物价,官营贷款业务。


根据儒家理论,“士农工商”这个排位意义重大,农业是天大的事,也是除了读书做官外最重要的行业。


老百姓就应该去规规矩矩的种地,经商做工啥的都是罪恶的行业,这种罪恶还是让政府出头替人民去背黑锅吧。


王莽为“新企”垄断找了一个极其高大的说词。


“六筦”好理解,在盐铁外,已经放还老百姓的“酿酒”和“山泽营生”等行业又被国营收回,“汉企”的故事我们在武帝时就详细讲述过了,反正就是让老百姓们收入越来越少,负担越来越重,我们接下来要详细讲讲“五均”。


“五均”全名是“五均赊贷”,是政府对城市工商业经营市场物价进行统一管理。


除此之外,王莽还出台了官方贷款业务,可谓一竿子插到底。


“五均”主要在六个大城市中施行,当时这六大城市都有谁呢?


它们分别是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和成都。


要牢记住这几个城市,它们还将活跃大几百年。


而且这里有一点也很值得我们注意,除了天府成都外,没有一个南方城市。





整个帝国的中心仍然是关中与关东,理解了这个,我们就能够为后面光武的中兴思路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





同志们全在我国地理分界线北面呢!


老刘家这两位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的所谓统一“天下”,其实在于他们遇到的通关地图比后世轻松了不少。


我没说通关难度啊!


论难度哪怕没开全图刘兔子主任也是历史前三的。


刘家这两位,全都不用考虑淮河水网缓冲区长江天堑阻击带。


曹操先生的历史排位被活生生挤出了历史前十,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晚生了二百年。





“五均”是规定各市以每年的二、五、八、十一月的商品价格作基础,按商品质量分为上、中、下三等标准价格。


市场价格超过标准价时,政府按标准价格出售商品,促使价格回落。


市场价格低于标准价格时,则自由买卖,对于重要民生产品比如五谷、布帛等,如果价被砸的太厉害,则政府按成本价进行收购,使经营者不致亏折。


听着挺是那么回事的,但很多这种顶层设计最终落地后都成为了祸国殃民的坏政策。





真到了实施时就全变了味。


推行“五均六筦”措施的地方政府与豪族们继续着轻车熟路的狼狈为奸,他们沆澄一气,虚设账簿,将政策变为敛财的工具进行妖魔化的篡改,打着大王的旗号大肆牟取私利。





啥是市场价?


谁去做市场调研?


谁特么又会做市场调研?


谁特么的又有功夫去给你做市场调研?


我买你东西的时候市场价就是一块,我卖你东西的时候,市场价就是一百!


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不卖就封你的摊!不买就抄你的家!


等市场上没有粮食你活不下去时再高的价你也得买!





最终就变成了官有资本强买强卖。


地方上赚了一大堆钱,往中央报数的时候却又是另一套悲天悯人父母官的账本。


最终的结局是,官府的钱库没有充实多少,天下百姓被袭扰的苦不堪言。

除此之外,贷款方面也很有意思。


王莽是这么规定的:对于非生产性的消费,如祭祀丧葬就不收利息了,短期内还上就成;对于生产性借贷,收取年息百分之十(也有说月息百分之三)的利息。


按理说这个利息确实是不高,很多朋友可能会大骂:年息百分之十!月息百分之三还不高!


真不高。


在古时候,是不存在金融信用体系的,即便放到今天,我们的抵押性民企贷款的综合成本都要在8%左右(注意黑体字哈),这还是有抵押的,信用型贷款基本上都要在15%以上,这还是现代社会。


在农耕时代,这个利率绝对是良心价,所以王莽的这项政策从初衷上来说还是好的。


但还是那个问题,他这一套顶层的设计完全是搞那啥经济,忽略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大手。


市场这只手,会自动的调节出合适的利率,配置出合适的贷款人,哪怕这个利率看起来很高,但基本上都会物尽其用。


社会运行的重要规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王莽这一插进来后,就很容易变成了一个愿打,另一个不愿挨,却没法不挨。


地方官员在得到政策后,会让不需要贷款的人也贷款,会让10%的年息变成10%的月息,反正地方上全都是他说的算,上边的红头文件大老爷们又不会给你小老百姓看,他咋说都有理,反正上面确实下来贷款的国策了,你不贷就是刁民!


越来越多的贷款由救命的钱变成了要命的钱,最终老百姓骂街时,王莽成为了最终的荣誉买单者。





“五均六筦”最终结果就是将民间最后仅存的工商业和富农中农全部挤成了贫农,把贫农彻底挤成了盲流,把各种各样的有产者变成一模一样的无产者。


传统的豪族人家则趁如此天下大乱开始了招兵买马的自我保护。


还记得东汉第一篇时说的吗?


每当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流民,最终的获利者往往就是各地的豪族。


继武帝千古后,新莽开始再次以一己之力派发人口红利了。


比较悲哀的是,王莽这份学费纯属白交,千年后,这堆原话还得再重讲一次,主角也是个嘴角扑哧扑哧的道德模范。





这还没算完,王莽的改革还远远没有结束。


他还有致命的第三刀。


他的前两刀分别将社会稳定的两项基础,“土地和工商业”被砍的一塌糊涂,算是为后面的天下大乱奠了基。


这最后一刀,则彻底要了这本来太平世道的命。

王莽的第三刀,砍向了影响最为广大的一项,货币。


我们还是先来说一下王莽这次胡搞的理论和群众基础。


对于货币,儒家的学者们同样也是有很多看法的,比如有一个叫做贡禹的学者,他就提出过建议:要废除货币!


理由是国家垄断货币怎么能行?而且钱这东西压根就是祸害!周朝时候哪有什么货币!太不自然,太不美好了!要回到以物易物的时代才是好时代!





这货家里可能供着商鞅的像。


还有一个大儒叫做师丹,他很是同意某些先进思想,比如:在古代,人们曾经使用龟壳和贝壳来当作货币,这些东西也很美好嘛!


这书算是读进狗肚子里去了。


胡说八道的越来越多,总之他们摇头晃脑的那么一嘚嘚,就把货币这个全世界最应该谨慎处理,最应该循序渐进需要市场来检验真理的东西变成了一个风风火火亟待改革的问题导向。


可怕的是王莽又上心了!



王莽在篡位后,不对,是篡位前就已经把眼光瞄向了货币,这一次,他的借口并没有先想着回到美好古时候,而是赤裸裸的先直接改抢了。

当时的市场流通货币,是已经流通了一百多年的五铢钱。


公元7年,还在当代理皇帝的吃饭都吃素食的寡欲王莽,突然意识到缺钱花了,他于是开始搞货币贬值洗劫百姓的那一套。


一百多年后,继汉武大帝的一连串货币洗劫的流氓行径后,又一次更为无耻的大清洗开始了。


这次的“王莽币改”共有四次。


王莽第一次币改,很有跨时代的创意,他又一次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的大面额货币。


还记得当年武帝的“龙币、马币、龟币”吗?





这回变成“大钱、契刀、错刀”了。


第一种“大钱”,重十二铢,分量上相当于2.5个五铢钱,但它的面值却被规定为五十个五铢钱。



第二种“契刀”,钥匙的祖宗,面值五百个五铢钱。





还有更值钱的。


第三种是错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金错刀“。这种钱与契刀类似,但用错金工艺整出了“一刀直五千”的文字。



顾名思义,人家值五千个五铢钱。


瞅给他能的。


由于后面那两把刀的面值太过离谱,王莽先生怕人们动歪心思造假币于是在铸币时采取了当时最为先进的防伪技术。


这也导致了王莽一朝的钱币成为了后事钱币收藏爱好者赞不绝口的业界良心,中华五千年来工艺之最。

王莽认为,他把工艺调高就能够防止假币出现了。


他太天真了!


还是那句话!我们可是中国人!


我从8岁就能模仿我爸签字,啥东西能难的倒我们呢?


真好笑。


广大心灵手巧的群众们开始疯狂的融化原来的五铢钱去铸造“金错刀”,而且假币做出来就能去流通,因为难分真假。


一百多年后,中原大地再次蜂拥而出了蝗虫过境般盖也盖不住的假币犯。


赔本的生意没人做,杀头的生意有人做,当利润达到十倍百倍时,全社会都会疯狂起来。


当这个市场上已经真假难辨时,当整个市场上五铢钱越来越少,当金错刀你不认它值这个价的时候,古老的黄金闪烁出璀璨的光芒,如诺亚方舟般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开始起到了保值与交易的作用,在大额交易中,人们开始自动使用黄金进行结算。


生命开始自己寻找出路,但王莽为了让自己的金融改革落地,又强令禁止黄金流通。

堵是堵不死的,但所有的交易成本被放大,全国的金融系统开始瘫痪,王莽感觉到了势头不对,紧跟着进行了第二次“币改”。



公元9年,王莽废除了两种大面额刀币,他给自己找的台阶是:汉家的“劉”字就是由“卯金刀”三个字组成的,既然老刘家失去了天命,那么刀币也应该停止使用了。


不仅刀币被废,通行了一百多年的五铢钱也被王莽废掉了,新朝新气象,全都换新的。


第二次改革中,他发行了一种重量只有一铢的小钱作为基本货币取代五铢钱。


此时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只剩下两种,分别是重十二铢价值五十文的大钱和重一铢价值一文的小钱。


明明就是12比1,你非说50比1,老百姓们又都不是傻子,不仅融化掉已经“非法”的五铢钱去私铸大钱,而且还熔化掉新上市的小钱去私铸大钱,十二枚小钱在重铸后就可以当五十文花,你说你王莽糊弄的了谁?


第二次币改后没多久,整个市场上又全都是五十文的大钱了,市面上没有了零钱,零钱一少,毛细血管般渗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小交易就全都无法进行了,很多地区真的回到了以物易物,华夏大地再次一朝回到解放前。


第二次币改再次演变成闹剧导致了王莽在转年又一次的卷土重来,这次他的脑洞开到了极致,你们不是总在分量上跟我抖机灵吗?我这次非把你们整迷糊了!


纵观整个宇宙的历史长河中,一个国家所能够诞生的最复杂的货币系统现世了。


这次王莽的幻想理论来自于上古时代,像龟甲,贝壳啥的全都出来了,再加上后来出现的金、银、铜,以此为基础他发行了六类货币,分别叫: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和布货。


王莽这货把钱币改名叫了“货”。


这六个货中,金、银、龟、贝的原料我们可以顾名思义,钱货和布货则是以铜为原料的。


仅仅发明六个货对于王莽这货来说是不够的,这六种货又被分成了二十八个品级。





有高面额的,有低面额的,每一类货币都有各种面值,每一类货币之间的换算也不尽相同,这28个品级间的换算难度超过了现在美国人的人均数学能力。





王莽复杂算法下的货币体系忽略了当时社会上百分之九十五文盲率的现实,人们压根就不会换算,在这种荒诞且复杂算法下的货币压根就不具有着流通的可能性,更不要提龟甲与贝壳的可怜防伪属性了。


在王莽的胡搞下,老百姓们再次自我寻找出路,私下里用传统的五铢钱进行交易,历经一百多年洗礼的此时已经“非法”的五铢钱再次成为了人们呼唤和拥抱的对象,人们纷纷又开始私铸起了五铢钱。


市场上,百姓们开始拒绝烂七八糟的“莽币”,只认铜钱,尤其五铢钱,最是硬通。


没过多久,王莽看到了他的第三次改革成果再次被市场抽了大耳光后,下令敢使用五铢钱而不用他那六个货的将被发配边关!


在王莽的各种打击下,整个市场彻底崩溃了,应该说是彻底萎缩了。


因为通贷紧缩下市场上的交易变得枯萎,在他的三次币改洗劫下,整个社会出现了死一般的气息。


最终,王莽不得不再次妥协,恢复了大钱和小钱两种货币,龟、贝、布币等烂七八糟的被停止使用。

公元14年,无奈的王莽进行了最后一次货币改革。


这次,他认怂了,他废除了大小钱和那对龟甲贝壳啥的,发行了货布和货泉两种货币。


但这次,货泉重五铢,一个货布等于二十五个货泉。


终于简单好算不瞎定汇率了。


货泉在重量上回归了五铢钱的重量,也画上了王莽币改的句号。


但此时此刻,他的幻想家实验基本上也走到尽头了。


他已经把整个中华大地的全体国民全部“精准致贫”一遍了。





他该作到头了。



从公元7年到公元14年,不到八年的时间里,王莽在货币上动了四次大手术,其中前三次币改全部都是要人命的大动作。


王莽这个胡说八道的庸医不负责任的在“天下”这个人身上进行着各种崩溃疗法。





一次又一次的胡来严重的扰乱了社会和市场的结构与秩序。


政府的信用彻底破产,社会上人心惶惶,怨气冲天!


土地国有,奴隶政策,国企垄断,工商定价,国家贷款,货币试验,一项项荒诞的政策在短短的几年里在中华大地上集中爆破。


王莽以超凡的能力极其罕见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得罪了全部的社会阶层。


王莽从有口皆碑的人间楷模到人人喊打的老杂毛仅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如此罕见的超级高点民意跳水,不仅空前,而且绝后,美国的某些臭街总统跟莽爷一比那就是个渣。


王莽同志堪称世界范围内的孤本。


土地,工商,货币,上述的王莽三大改革,仅仅是他众多荒唐中的基础三项,但这这三大荒唐是王莽最终垮台的内核原因。


没有这三大荒唐,我们无法理解为何虽然谈不上盛世但却平稳富庶的汉末会在短短的十多年间就死了上千万人,乱成了那个样子。





其实王莽的荒唐远不及于此,他登基后做的每件事,看上去精神都不正常了。


他进行了空前绝后的各种复古,全方位致敬自己的理想国。


比如莽爷在改名上颇有造诣,不仅奇思妙想,而且精力旺盛,像官名,地名,建筑,没有他改不到的。


郡由汉末的106个被他扩编成116个,然后名字被他改了91个,一千五百多个县有七百多个被王大师换名,其中搞笑者我试举一二。


南阳郡叫前队,河内郡叫后队,颍川郡叫左队,弘农郡叫右队,河东郡叫兆队,荥阳郡叫祁队。


这是豫州六队,听名字确实像生产队干部穿越过去的。


曲梁改成直梁,曲逆改成顺平,襄阳变成相阳,无锡变成了有锡,辽阳变成了辽阴,亢父变成了顺父,沛县改成了吾符,刘邦听见非从地底下爬起来抽他。


再来听听威猛的,东面琅邪变填夷,南边长沙变填蛮,西方天水变填戎,北面最猛,填狄(雁门)、厌狄(北地)、仇狄(白狼)各种描述“狄”们臭不要脸爷踢死你的地名层出不穷。


王莽在国内一通胡搞完又去国外一通胡搞,他把这番幻想和旺盛的精力还用在了国际上。


在他的眼中,他的这个神圣王朝已经远远的伟大于他所篡夺的汉朝,因为他的国度是有着神圣纲领的,是依据古圣先贤的教导建立起来的,所以这么伟大的王朝必须从各方面都体现出他超凡脱俗的领导地位。


在国际上,王莽是这么干的。


他在篡位之前首先强迫羌人献出了青海湖一带的土地,这块土地在今天的产值都比较艰难,更别说两千年前了,汉武帝他老人家一辈子看谁家的地都像自家的地都没动那块地方的心思。


但王莽动了,他要在这里设立一个叫做“西海郡”的行政区。


为啥?


因为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我都有了,就差你一个就组成“四海”了。


我可是四海俱全的大咖!


随着“西海”回归祖国怀抱,王莽为了使这块荒地更像一个郡开始了强制移民,好多罪犯和壮丁全都移民到青海湖戍边看牦牛去了。





那地方之所以没人去,是因为土地低产出,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


你非得薅那么多人过去的结果就是大多数人死那呗。


如果王莽光欺负欺负羌人也就算了,但他看谁都觉得是野蛮人,总恨不得踩人家脑袋上来体现自己的天命优越性,他以超凡的政治天赋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几乎所有的邻国全部得罪了。


他觉得周围的这帮国家压根就配不上“王”的称号,也就算是个“侯”,他收回了原来的“匈奴单于玺”,改授“新匈奴单于章”。


他还有着当所有人爹的欲望,在国内各种改名不过瘾还要出国给人家改,匈奴单于被他改为“降奴服于”,高句丽被改名“下句丽”,你特么在我面前还敢高?


反正宗旨就是我很牛然后你们都不是人。


王莽的幼稚自大使得原本臣服于汉朝已经几十年的匈奴、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统治者全部反叛,拒绝臣服新朝,西汉后期经营了几十年的和平环境被王莽的一套王八拳全部葬送。


匈奴首先就各种不服,就算我们江河日下了,也不能这么拿我们改着玩啊!“匈奴”这词儿本来就有侮辱性,结果现在这都不行了,得“降奴”还特么得“服于”!


你才降奴了!你们全家都降奴!


公元10年,和平了已经几十年的边塞开始再起烽烟,“降奴服于”遣将十余,兵万骑,入侵朔方郡。


虽然实力现在是不行了,但恶心人的能量还是有的,作为老牌军事强国,匈奴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要用快马弯刀捍卫自己的尊严。



王莽也怒了,咋就给脸不要呢!


王莽的捍卫方式是征召天下囚犯、壮丁,加上正规军队,号称三十万人,分六路大军自张掖,西河,五原,云中,代郡,渔阳沿整个北方边境线大举北征。





王莽的作战意图是待六路集结完毕后同时出击,将匈奴一举平定之,把他们驱逐到丁令(今贝加尔湖以西附近地区),然后将那块更加不毛的土地分为十五小块,然后立老女婿呼韩邪的子孙为十五个单于,他来个“分而治之”,让匈奴人们“以夷制夷”。


梦想很美好,但三十万人的后勤动员不得了,再加上六路大军同时出击,当年专业军事筹划者汉武帝先生都没筹措过这么烧脑的作战计划。


再加上士兵素质较低,成分都是罪犯和抓来的壮丁,这三十万人在整个北方边境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首先就是几十年没上过战场的将领们根本就不想出征,以各种借口拖着,结果三十万的庞大部队在绵延上千里的北方国境线上成为了巨大包袱,给养渐渐出了大问题。


再加上军队整体缺乏军纪,素质不高,北方的老百姓们倒了大霉,匈奴人没看见,自家这帮臭流氓就够受的了。


内地各郡为了配合北方作战开始拉壮丁催税费,苛刻惨急,没有豪族庇护的老百姓们被迫抛弃家园成为流民,有的干脆就沦落为盗贼成为反政府武装。





原本边郡人民已经数代不见烽火,近百年下来人丁兴旺,田园茂盛、牛马遍野,自从王莽与匈奴撕破脸以来,仅仅数年之间,几十年繁衍生息的成果就毁于一旦,整个北方边境一片荒凉,史书记载“缘边大饥,人相食”


汉语的精炼往往会掩盖很多可怕的现象,比如刚刚可能在我们眼中没有什么感觉的“人相食”。


随便搞成电影扔到银幕上那就是能拿国际金奖的话题之作。


如果再看一下这“一条线一大片”背后的给养供给逻辑,就是这辈子活就活一全面的王莽先生再次把中国北方全祸祸一遍。




(具体水网物流图我就不细画了,大家了解这货不要怂就是干就行了)


对于匈奴的这次备战闹剧前后达四年之久,整个汉末北方还剩的那点家底儿被消耗殆尽。


高句丽自武宣二帝以来就是汉之属国,王莽发兵击匈奴时,向高句丽征兵人家不给,再加上人家好好的“高句丽”让你改成了“下句丽”。





高句丽也叛乱了,人家发表了强烈谴责!





东北边疆也乱了。


西南夷的那堆部落自武帝打服了之后,也名义上都是大汉的属国,骨子里不一定,但面上都还过得去,最起码认你这个老大。


到了王莽这时候,西南夷诸国中,一个叫做“句町”的部落非常强,王莽的“降王为侯”政策后,人家句町王不服,凭啥这么多年祖上传下来的王位到我这成侯了?忒欺负人了!你这个老大我还不认了!


一反全反,西南诸部落也乱了。


王莽还往西南夷下了好几次手,每次都是“士卒疾疫死者什之六七,赋敛民财什取五,因之益州虚耗,而不能克”





王莽对西南夷的用兵前后达七年之久,其损耗之惨重,类似于匈奴于北方。


王莽一南一北,不偏不向的疲敝天下。


国内的种种政策,再加上国际的种种失智导致了王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将天下折腾的面目全非,民怨沸腾,但这仍然并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


新朝作为有史以来唯一一个一代而亡的王朝,它的灭亡除了人祸外,还来自于天谴。


你瞅瞅,多全科儿。


下面看一下王莽上台后这几年的时间轴吧。


8年,各种胡说八道的政策落地。


10年,得罪匈奴,30万大军伐匈奴。


11年,继续北伐匈奴,青州并州盗贼多。黄河改道,蝗虫四起。


12年,西南夷,高句丽反叛。


13年,西域都护被杀,失去西域控制。


14年,四月降重霜,草木死,沿海灾重,六月黄雾弥漫。


16年,地震,大雪,雪深一仗。关东重灾,王莽继续屯边准备击匈奴。


17年,荆州大灾,绿林军诞生。


18年,赤眉军诞生。


19年,又击匈奴。


21,关东大霜,王莽调谷、帛物资到边郡,备击匈奴。


22,关东大饥,人相食,蝗虫自东而来,遮天蔽日。


这里面,很多地震、蝗灾、大雪的奇异天象被写入了史书。


也确实,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天象不好也是必然,不过在这段时间最可怕的大灾害出现了,成为了加速王莽亡国的最剧烈催化剂。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百灾之首”降世!


公元11年,黄河改道!



很多话语我们感受不到它的可怕。


比如刚刚说的短短三字“人相食”。





比如“蝗虫自东而来,遮天蔽日”





比如刚刚的“黄河改道”


我们的母亲河一直脾气不好,每年几乎都闹灾,但每次黄河闹灾往往我们还能扛得住,为啥?


因为河灾的波及面往往不是很大,再加上只要上面不折腾,老百姓们往往是能缓过来的。


但这次黄河闹灾,叫做“改道”!





啥叫“改道”呢?


就是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自己又找了一条新道。


从原来没有的航道上自己一路“试错”找出一条新航道奔流如海,你想想这一路会淹多少地方,死多少人,产生多少灾民?


一般来说,改道这种现象是极其罕见的,毕竟旧有的河道是经年累月产生的,多少年都这么默默的流淌着,到了你这还就招不开了是咋的?


到王莽这还真就招不开了。



绝大多数的河流,基本上都遵循着旧有的河道大河向东流,决堤在特殊年份可能会出现,但绝大多数情况不会出现改道。


唯一的一个个例,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由于含沙量太高,大量淤泥顺流而下,所以它的流量自带重塑河道效果。




瞅瞅这家伙黄的。


在西北上游还好说,因为水流湍急,劲大,沿河淤泥往往呆不住。





但黄河一进入大平原也就是中下游,水流就缓慢了,淤泥沉底,越往下走沙土泥石带的越多,越容易使河道变浅,旧有的堤岸就越来越起不到约束河流的作用,好多“地上河”就出现了。





经年累月后,忽然一年龙王不开心闹大水,中下游地段就非常容易出现决口,两岸就彻底完犊子了,然后就变成我们主席著名诗句中说的那样“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了”


决口一般来说隔三差五的就会发生,黄河在有记载的历史上决了一千多次口,几乎每年都会有可怜的百姓受灾。


但往往决口的影响都是局部的,大量的上游水量还是要从旧有的河道去代谢,所以决口属于在生态与社会的自我修复范围内,尚可以接受。


但改道则不同。


1、改道是原有的河道压根不再走了,不能用了。



2、出现了超大规模的决口,整条黄河的全部流量全部冲向了大平原。



3、然后开始随机选择地形,自我生成新的河道。


决堤和改道的区别在于,决堤有可能会祸害几个县,但改道则往往是几个省受灾。


这种黄河改道所带来的灾害,往往是毁灭性的!


黄河下游曾经有几次重大的改道,这是历次黄河改道图。





基本上有一个规律,黄河只要出了荥阳,就奔放异常。





看这张图知道为啥人家泰山能出“石敢当”了吧。


后面讲到信仰结构的佛法、道教、五大仙时我们会详细的阐述一条逻辑:中国人信仰的关键是必须得灵!


能在中国走过千年的信仰和神灵全都是经历过大量“真灵”验证过的。


泰山山脉对于山东人民那真是守护神的存在,人家是帮山东半岛抵御过黄河泛滥的。


作为五岳之首,祭天圣地,有机会去泰山游玩的时候千万别偷人家石头,整什么到此一游或凭高远眺豪气干云的来段胡说八道。


这是咱们的民族图腾之一,恭敬的给这座神山鞠俩躬,没坏处。


看看此次黄河改道的“直接受众群体”吧。(蓝色区域)






顶级天灾再配合王莽新政下的一系列祸国政策,导致了整个关东地区根本无能力去承受如此大面积区域的海量灾民涌入。


当无荒可逃时,当方圆千里已无粮时。


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关东地区的全面大崩溃!


再来看看东汉后期已经休养生息缓了一百二十年后的人口密度吧。





这两张图让我怀念起了我非常喜欢的一位球星。





据《中国人口史》给出的数据,在王莽十年浩劫中,至少有三千万人损身殒命。(很保守了,按史载来说应该是五千万)


说回黄河,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年),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


第二次是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时隔了一百四十多年后,黄河再次怒张龙口,出现了有史以来,波及最严重,影响范围最广,受灾人民最多的黄河改道。


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


之前的黄河河道是从沧州区域出海的,而这次改道后的黄河就已经和今天的黄河出海口相差不远了,等于是黄河的这次改道生生的是自己冲出了一条五百多公里的河道!





它并不像武帝的那次改道,上次改道由泗水入淮河,大量的河道是现成的,所以两岸沿途百姓受灾还不算太过巨大,重大灾区只有下图的那条蓝色线。





南方河道众多,黄河哪怕出现改道往往也能迅速找到别的河道奔流,这也是为什么在上面图中我把南方灾区写成了轻灾区。


这一次的黄河大水灾,其泛滥之迅猛,冲毁之严重,受灾的地域之广,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次。

神奇的是,老天给了两个好大喜功的大折腾巨大的苍天示警,你说多巧。


在这里插个题外话,班固在《汉书》上说,黄河流经王家祖宗发祥之地元城,决堤改道后整好把他家祖坟给让过去了,他害怕治河后把自家淹了,所以不去堵决口,任其泛滥,这样才造成了水灾。


这有点冤枉王莽了,因为这种级别的天灾谁碰着也没辙。


纵观上下五千年,对于黄河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在我们新中国成立后才获得的,还是得益于科技爆炸后的重工业突飞猛进,对于黄河长江这种如此浩瀚的自然力量我们才有了所谓应对的本事。


在封建时代,大江大河这种崩溃型天灾谁也没有办法!


还记得98年的那场全国性特大洪水吗?


当时全国各地防线上每天出动的解放军日均20万人次,最高峰时仅长江大堤上就矗立着近19万子弟兵!





那年我虽然仅仅9岁,但每天的新闻联播和各种媒体报道以及我爸的那句“这种大水灾全世界除了中国谁也抗不过去”让我印象至今深刻。





咱们的人民子弟兵,名副其实啊!


在古代,能抗的“洪”,那都不叫“洪”!


“洪”真来时,你只能去看着,然后赶紧跑,然后祈求上苍开恩,等灾过去后进行下小修小补,力争在下次大灾前损失小一点,仅此而已。


王莽很冤,但也不冤。


如果你不胡折腾,哪怕是如此天灾,凭着汉末的老底子他的政权还是可以扛过去的,比如这次黄河改道后安澜了800余年,下次大改道是北宋宋仁宗的景祐元年(1034年),但仁宗就处理的很好,丝毫没耽误人家一带仁君的后世之名。


他王莽在上台后的短短几年内,由内而外的没有一刻闲着,而且每件事全部荒唐至极,劳民伤财最后弄得天怒人怨,最终由这次黄河大改道给了王莽最致命的一击。





决堤的黄河大水所到之处对当地造成了彻底的摧毁!


粮食被冲坏,水源被污染,千里皆泽国!


受灾百姓们吃不上饭,庄稼被冲垮了,瘟疫传染病横行,海量的灾民开始逃灾,但外地往往也不比灾区强到哪去,供应的物资不足以供养难民,根本承接不了如此海量的灾民涌入。





未受灾的地区在灾民涌入后被抢劫粮食,破坏秩序,又都丧尸传染般的变成了新的灾民。




越来越多的灾民变成了眼镜饿蓝了的饥民。


大量的饥民为了活下去开始揭竿而起!


开始抢劫官府!开始打家劫舍!开始啸聚山林!





越来越多有组织的团伙涌现,自秦末纷争后,时隔二百年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再次上演!





公元11年,黄河改道的同年,由于不堪征匈奴驻军及各种横征暴敛的骚扰,并州东部地区(山西东部,河北西部,内蒙少部分)大量的百姓相继流亡为盗贼。


公元15年,包头人民(五原)和张家口弟兄们(代郡)也不干了,当地百姓不堪北征匈奴士卒的骚扰,数千人起而造反。


这是王莽篡汉后第一起有组织的反政府武装,就这么仅仅几千人的反叛武装,官军整整经过一年多的围剿才将其平定下去。



公元17年是一个量变引发质变的年份,整个天下开始盗贼风起云涌,各地百姓纷纷起而反抗。


瓜田仪在会稽长洲(苏州)率众起义,坚持长达数年之久。


琅琊海曲(日照)有一个女汉子吕母为被县宰冤杀的儿子报仇,率众造反,破城杀官,自称“将军”,然后到海上当上了海盗,势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吕母女士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老大。


公元18年,徐州地区,力子都数万人率众起义,王莽遣使者发郡国兵击之,不能克。


张霸在南郡(今湖北江陵东北)的起义。


羊牧在江夏(今湖北云梦)的起义。


王州公在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的起义。


受黄河水灾最严重的河北地区也最乱,出现了数十支起义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铜马部、青犊部、上江部、城头子路部等。


上述的这一大堆起义的,都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真正成为左右整个西汉末年走向的力量是两股。


山东的赤眉军和南阳的绿林军。



自秦并天下后,山东的老百姓们第一次在正式的历史舞台上显示出了他们巨大的战斗力,拜王莽和黄河所赐,青州地区变成了水深火热的修罗场,山东北部夹在黄河两条新河道之间,整个北境都是灾区。


公元17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众仅百余人,这伙小武装逃进了石敢当的泰山,仅仅一年的时间,这伙人就发展到了一万人。


万人规模的樊崇又得到老乡逢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等起义军的支持与拥护,合兵数万成为了山东半岛的第一大起义力量开始攻城略府。


山东盗盛,渐成不可收拾之势。





公元21年,王莽遣更始将军王党击赤眉,无功。


转年王莽再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军十余万大举东讨。


樊崇恐混战中与王莽兵无法区分,下令用朱砂涂抹眉毛作为辨别。


这也是“赤眉军”的由来。


21年秋,王匡军与威武造型的赤眉战于成昌(今山东东平县西),王匡逃走,廉丹战死,官军一败涂地。





赤眉军声威大震,增至数十万之众。


赤眉军可以说是整个汉末农民起义军中最凶猛的一股力量,山东大兄弟们迸发出了让人咋舌的战斗力,赤眉军的首领樊崇等人最初仅仅是因为穷困而为盗寇,根本没有攻城略地的打算。


后来队伍渐渐扩大,也并没有什么组织建制,简简单单的约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伤;以言辞为约束,没有文书、旌旗、编制、号令。


管事的就是职位最高的号为“三老”的三个领导。





其次为从事,再次为卒吏,一般的泛称为"巨人"。


就这么一伙无组织章法的“乌合之众”,后来从东打到西,几乎战无不克,逮谁干谁,成为了汉末纷争中无法忽视的搅局力量。

虽然这么厉害,但“赤眉”这个词却并没有成为后世起义的代名词,却是同时代的“绿林”成为了后世啸聚山林的统称代表。





因为最终把握历史走向的,是绿林军这伙人。


公元17年,南郡,江夏郡闹大饥荒,老百姓为了活命,纷纷来到野泽中挖野荸荠充饥。


乱世中,野菜都不够抢的,饥民多野菜少,大量的纠纷产生,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风出面调解,深受饥民的拥护,后来走投无路的荆州流民推举王匡、王凤做首领,造反起义了。


起义军迅速由数百人一下子发展到七、八千人,王匡、王风带领这支农民军走进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绿林军"之名也由此而来。


公元21年,绿林名头越来越响,王莽派兵两万官兵围剿绿林山,被绿林军大败。得胜后的绿林军趁势攻占了竟陵(湖北天门)、安陆等几座县城,然后开仓放粮。


绿林军军威大振,大量饥民灾民投奔绿林山,众至五万余,州郡不能制。


好汉们开始劫掠大量妇女进入绿林山中压寨,在天灾皇瘟下过着没羞没臊的生活。


转过年来,缺德的土匪窝子绿林军发生瘟疫,五万多人死一半,绿林军不得不撤离绿林山,分作两路,寻找新的根据地。


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号称"下江兵",这部分是小股份。


大股份是由王匡、王风率领的,北上南阳,号称"新市兵"。


在绿林军下山后,平林(湖北安陆)人陈牧、廖湛也聚兵起义,号称"平林兵"响应绿林军。


这是绿林军的最初三伙队伍。


参加革命最早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是最终获得革命果实的,这是条经历了历史大数据检验后的定理。


这一次,也不例外。


虽然不例外,但绿林军匪帮却在某些特殊人物的爆发小宇宙下短暂的成为了夺取革命果实的那只小螳螂。


在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的影响下,一个已经隐忍了很久的阶层也站出来了。


豪族们出手了。


越来越多的地主豪强看到了天下已经彻底乱套后纷纷趁机起兵,其中有一支地方豪强,南阳的汉室宗亲刘演刘伯升策动族人和宾客凑了七、八干人起兵于舂陵(湖北枣阳),号称"舂陵兵",成为了绿林军的第四路兵马。


这支绿林军的“新四军”中,出现了一个彻底改变历史格局走向的人物并最终延续了汉室的国祚感恩


非常巧,他也姓刘。


而且排行老三。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


user avatar   yu-yi-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元前195年,刘邦逝世,匈奴冒顿单于竟然向皇太后吕雉求婚,致书汉朝政府: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我这个孤独无依的国王,生在荒山草泽之中,长在平野放牧牛羊的地方,多次到过边境,想到中原去玩一玩。如今我一个人住着,你也是一个人守寡,我们两个国君都寂寞得很,没有什么可以使自己娱乐。现在,我想用我身上有的东西,从你身上换来我所没有的。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吕后收到这份外交文书,大怒,召集群臣商讨国策,想杀掉送国书的使者,并且发兵攻打匈奴。

樊哙说:“臣愿得十万兵,横行匈奴。”

  于是吕后问季布,怎么办?

季布说:樊哙说出这样的话,应该斩首。平城之围(公元前200年),汉军三十二万士兵被围困在平城,樊哙是上将军,却不能解围,歌谣说:“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现在还有人在唱这样的歌,樊哙竟然说自己能率领10万军队横行匈奴,简直就是狂妄自大。夷狄就是禽兽,他说好话给我们听,我们也不要喜悦,他说脏话骂我们,我们也不要动怒。

  吕后说:“善!”

于是命令大谒者张泽回了一份国书,说:“单於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日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於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吕后在这份国书中说,单于没有忘记敝国,还赏赐我们书信,我们诚惶诚恐,我年老气衰,头发牙齿都已脱落,走路也不稳,不值得单于为我屈尊玷污自己,敝国没有做错什么,还请单于宽恕。现在只能送你两辆马车,八匹马用作陪伴你的座驾。

堂堂大汉朝的太后,不可一世的吕太后,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竟然愿意做如此屈辱之事,不得不说吕雉这个女人虽然对待政敌对待竞争者,手段确实非常毒辣,可是为了国家的休养生息,为了天下百姓,她又愿意让自己受如此侮辱,换取了汉朝生息的机会,真是令人感概。


user avatar   zhang-ju-zheng-20-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刘邦平定韩王信后回来,见到萧何支持营造的未央宫雄伟壮观,极尽奢华,很是生气,对萧何说道:“天下动荡纷乱,苦苦争战好几年,成败还不可确知,为什么要把宫殿修造得如此豪华壮美呢?”

萧何说:“天下方未定,故可困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秦始皇听到后,冷冷的对李斯说:哎哟朕槽!这么好的说辞怎么你就想不到呢?


user avatar   jin-gu-29-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我楚舞,我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所载刘邦晚年的一件事。读《史记》时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幕,那种英雄迟暮的悲凉感扑面而来,让人唏嘘不已。 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也因此喜爱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常有废太子刘盈而改立如意之意。吕后茫然不知所措,问计于留侯张良。张良起初不语,万般无奈之下才献出一计。(像不像三国里刘琦问计诸葛亮,上房撤梯?孔明常自比张良,看来这手傲娇是真学来了) 张良说,有那么四个高士,陛下非常仰慕,但用尽各种办法也招致不来,陛下深以为憾。其实这四个人也不是多么不理世事,只是因为陛下是有名的轻慢辱人,瞧不起知识分子,所以才藏入深山,义不食汉粟。您要是能不吝金银,以太子的名义,派能言善辩之士把这四位老先生请来侍奉太子,让陛下看到,那太子就基本无虞了。 吕后依计,终于请来了这四个奇人——后世成为高洁隐士代名词的商山四皓。 之后一次宴会,刘邦看见太子的身后站着四个七老八十的老头子,衣冠甚伟,仙风道骨,不觉好奇,就叫到面前询问名讳。四人一说名字,刘邦大惊失色,说,我请了你们那么多次,你们都不肯来,为什么会随侍我儿子呢?难道朕还不如太子吗? 四人说,陛下轻慢侮人,我们不想受您侮辱,所以义不奉召。但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谁人不知,争以效命太子为荣,故而我等四人愿辅佐太子。 刘邦听了,默然无语,许久才说:太子以后就拜托四位了。 四人举杯为刘邦祝寿,饮罢转身离去,刘邦怅然若失。 刘邦凝视着四个人的背影,对戚夫人说,我想废掉太子,他们四个人却要辅佐太子。太子羽翼已丰,我动不了他啦。我死以后,你好自为之吧。(神预言,戚夫人和如意后来果然惨死于吕后之手,而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真是一个慈孝的好皇帝) 戚夫人泪如雨下,刘邦说:为我楚舞,我为若楚歌。(这句话读之让人落泪,此情此景,我已无能为力,只能和心爱之人共抒哀情了。又见天道果然轮回,想当年霸王垓下别虞姬,也是此番心境吧?) 戚夫人强忍悲伤翩翩起舞,刘邦唱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缴,尚安所施! 唱了数遍,戚夫人终于忍不住了,颓然倒地,放声大哭。刘邦扶起她来,默然无语,许久才说,散了吧。(上起之,罢酒)从此再不提更换太子之事。 想刘邦布衣起家,斩白蛇,抗暴秦,怼霸王,九死一生,屡败屡战,终得天下,何等英雄,在这一刻,也突然意识到自己终已老去,身为天子也有不如意事,茫然无助了吧。 英雄迟暮,何其残忍。

顺便说一句,这件事发生在高祖十二年,距离刘邦一生宿敌,做梦梦见也会惊起的项羽死去已经六年啦,当年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韩信、彭越、英布们也已经剿灭殆尽啦,紧接着就要衣锦还乡,唱那首流传千古的《大风歌》啦。联系这件事来看,刘邦晚年的寂寞、悲凉,跃然纸上,太史公好文笔!

项王身已没,

天下罢兵戈。

寂寞生寒意,

独唱大风歌。


user avatar   lin-wei-p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_╰)╭无论去过多少次都很难,星巴克店员总是特别热衷于纠正我在点餐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我要个小杯……”

-“您是说中杯吗?”

-“对对对,的冰红茶”

-“您是说红茶冰摇吗?”

-“对对对,加桃浆,不加糖”

-“您是说冰摇桃桃红茶吗?”

-“………今天可以不问这么多问题吗?”




  

相关话题

  中国的孝文化在英国被称为什么? 
  所谓的一天几次变色的舍利子是否真实? 
  游客游玩偶遇穿汉服的 77 岁老爷爷,古代官员的服装有什么特点?汉服对现代人的影响有多大? 
  崇祯年号在朝鲜沿用二百余年的说法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吗? 
  西州回鹘和喀喇汗国有什么关联? 
  解放战争期间双方的装甲部队都有哪些?坦克在战役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如何给临高启明写腰封? 
  明末崇祯皇帝为什么不派锦衣卫去抄那些京官的家,用他们的银两充作军费? 
  在未来,宗教有可能会撕裂中国社会吗? 
  反董卓联盟,为什么无刘表,刘焉,刘虞? 

前一个讨论
朱镕基为何卸任一些年以后又成为热门话题?
下一个讨论
戴尔和华硕哪个好?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