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字:时间的沉淀。
一部好的电影需要什么?
需要好的演员、好的导演、好的剧本、好的编剧、好的摄影、好的配乐、好的灯光、好的烟火、乃至好的特效、好的替身、好的司机、好的道具、好的场务……
一部好莱坞大片,最后片尾的工作人员有几百上千,一部优秀的电影,需要在各个方面都有一流的人才。
中国电影市场好起来不过也就十来年的历史。在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的时候,萝卜快了不洗泥,实际上加入这个产业的人,什么样的都有,高水平的有,低水平滥竽充数鱼目混珠的更多。这些不入流的人,实际上拉低了电影工业的水平。
人才怎么成长?
第一,是经验,只有拍了几十年,有一整套经验积累和传承,才能保证人才队伍的高素质,这需要大量的拍片来沉淀,而十年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是竞争,这就需要观众有足够的审美能力,将不合格的人淘汰出电影工业界。而观众的审美能力,也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现在中国观众的审美,很多还停留在看小鲜肉和嫩模的颜值上,能靠脸吃饭的时候,谁又会努力呢?
我一直在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是007系列。很多人觉得奇怪,一个剧情老套的直男癌种马片,无非就是推推妹子,救救世界,怎么就伟大了?可是,正因为每部片子的结构都被定死了,所以才更加能体会到细节的考究。每一部007基本都代表了当时电影工业的诸方面的顶尖水平,007拍了50多年,20多部,经久不衰,靠的就是英美电影工业深厚的内功和积淀。举个例子:《007明日帝国》,制片方对剧本关于中英关系的处理拿不定主意,直接找到了基辛格,基辛格亲自操刀对剧本进行了修改。在一个不是关键剧情的部分可以调动最顶级的外交家做顾问,中国电影做得到么?
当然,大家也不要着急。现在电影工业火了,有钱赚,自然就会有优秀的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只是需要时间积累。我估计再过十年二十年,电影工业就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毕竟观众是不断进步的,不信就去看看《摆渡人》和《长城》的票房和评分。
前几天在知乎看到有人说:你看中国最近几年有什么好的小说和剧本么,这些作品才是电影的基石。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正确,不过我是挺认同的。因为我自己真的很多年没看国内小说了。平时看各种年度书单,上榜的国内文学类作品,散文、杂文好像更多一点。
如果韩寒像东野圭吾一样,每年写出《解忧杂货铺》、《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之类的作品,即便让李易峰和景甜演男女主角,让张艺谋当导演,我想评分也不会比《长城》低吧。
当然我有可能高估了中国导演和编剧讲故事的能力,比如《白鹿原》拍的就很垃圾,可原小说应该挺好吧。
而且再不济,你可以买剧本,翻拍人家的老电影也行啊,比如《12公民》、《夏洛特的烦恼》,这些电影的评分也不低。。。
我本人没什么审美水平,不是懂分镜头之类的,更不会关心《绣春刀》的道具是否符合时代。我唯一能懂的,就是导演是否清楚的讲明白了一个故事。
然而我真搞不懂中国很多电影的故事为啥那么糟糕。。。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从业人员素质太低,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和文化,电影业这个圈子里充斥的要么是近亲繁殖垄断资源的团体,要么是素质低下其他行业不要的人员,大部分连基本的文化课都完不成连基本的高考都通不过的玩意来拍电影,你说能拍出来什么东西?
蝗虫投资方抢钱掠地扰乱市场
跟风营销号捧杀棒杀心怀不轨
肉猪脑残粉刷赞撕逼只为爱豆
脱节电影人自我感动不接地气
人造小鲜肉通告不断全无演技
电影市场现在明显是坏人赚蠢人钱,有良知的电影人大多会饿死。另外捧小鲜肉没有问题,否则新生代上不了位几年后就会有断层,不信看看现在的香港。可大部分小鲜肉一没演技二没岁月沉淀,还天天接烂剧本,只有消耗自身人气。本来花个十年慢慢锤炼演技,也能脱胎换骨,然则抵不过你喜欢换老公的脑残粉。要命的是短视的资本方专门靠这种方式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