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张艺谋为什么没能获得奥斯卡? 第1页

  

user avatar   magas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张艺谋为什么没有获得奥斯卡,下面就事论事,根据每年的具体角逐影片来讨论。

张艺谋要想拿奥斯卡,尽管在其他奖项也可以有资格,但真正有机会的还是外语片,所以这里围绕外语片来说。

张艺谋的作品第一次被选送冲击奥斯卡外语片是在1989年,《红高粱》前一年获得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国际国内都极为轰动,是西方世界认识新时期中国电影的起点,顺理成章被国内官方机构选送。但美国人对中国电影还是太过陌生,《红高粱》没能入围最后的提名,在当时也被一些媒体视为遗珠,这一年得奖的是丹麦影片《征服者佩尔》。

1991年,《菊豆》是张艺谋第二次冲击奥斯卡,这部影片的投资来自日本,后又得到西方电影节的青睐,这在当时的中国官方看来很敏感,由于文化政策的收紧,影片也未能和中国的广大观众见面,而电影局在向奥斯卡官方提交了这部影片之后又生悔意,以繁忙为由代张艺谋辞掉了出席颁奖礼的邀请。或许这种微妙的政治因素反而助推《菊豆》入围了最佳外语片的五部提名名单,成为中国电影的第一次。但它最终输给了瑞士、英国、意大利及土耳其跨国联合制作的写实电影《希望之旅》,这部影片描写偷渡移民的辛酸经历,改编自真人真事,由非职业演员出演,平实而不煽情,正是奥斯卡投票人最喜欢的那类外国电影,相比之下,《菊豆》用夸张的色调讲述了一个耸人听闻的奇情故事,或许能令少部分人极为喜爱,但对多数人的吸引力显然就不如《希望之旅》。今天从马后炮的观点来看,《希望之旅》不算什么影史杰作,《菊豆》输给它有点可惜。

1992年,张艺谋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度入围最终提名名单,只不过这次是代表香港,它最后输给了意大利电影《地中海》,今天已无人再谈论《地中海》,也无人再谈论该届提名中的其他几部影片。其实单从影片质量而论,《大红灯笼》原本是有机会的。又从马后炮的观点来看,今天西方影评界都在高度评价《大红灯笼》,如果重新来评,那张艺谋机会极大。但可惜,回到当时那一年,正赶上《大红灯笼》的美国发行商Orion公司陷入财政困难,只能将全部资源集中主推「亲生儿子」《沉默的羔羊》,于是《大红灯笼》被冷落,结果导致这部影片在美国冷冷清清上映了几天,根本没什么人看过,入围提名已是奇迹,无法再奢望得奖。

《秋菊打官司》在1993年代表中国出征奥斯卡,但影片没有入围提名名单,最终得奖的是法国片《印度支那》,其余提名的还有米哈尔科夫《蒙古精神》等,这本是奥斯卡对东方情调最感兴趣的一年,但朴实无华的农村法制题材《秋菊打官司》显然无法满足奥斯卡投票人对中国的想象。在90年代初的那几年,中国电影官方出于某种考虑,不愿将表现落后、负面的中国形象的影片选送至奥斯卡供西方猎奇欣赏,结果一些在艺术上更加高明的作品让位给官方眼中更加「正确」的影片,例如1994年《凤凰琴》取代《霸王别姬》被选送,而后者最终代表香港反而杀进了最后的五强。

至于《活着》,此片在国内遭禁,没有被电影局选送,也就谈不上参加了。奥斯卡本来就是一个国际文化政治游戏,没办法脱离政治因素来看待。

《秋菊》落选后的近十年中,张艺谋因为个人创作调整,一度远离奥斯卡的舞台。直到2003年,他的转型之作《英雄》重新被选送参加奥斯卡外语片竞争,并入围提名名单。与国内对这部影片有很大争议不同,西方人其实很认可《英雄》,尤其是它的视觉美学,但是《卧虎藏龙》刚刚得奖,奥斯卡怎么会这么快奖励一部来自相同文化背景的跟风之作呢?所以最终获奖的是德国片《何处是我家》,此片亦不算上佳作品。

2005年,《十面埋伏》又代表中国被选送至奥斯卡外语片单元,这部影片比起《英雄》可说是全面劣化,《英雄》尚且失败,何况是它?那年的西班牙电影《深海长眠》、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都极受欢迎,《十面埋伏》没有可能杀出重围。

2007年轮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汲取前几年的教训,的确在故事上花了不少功夫,可惜这部影片着力展示的阴暗、无情的宫廷杀戮简直和奥斯卡外语片崇尚温情和感动的宗旨背道而驰,又一次没进入围名单,最后得到外语片奖的是宣扬谅解、同情、反思的德国电影《窃听风暴》。

从《英雄》到《黄金甲》,加上中间两年穿插的《天地英雄》和《无极》,是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刚开始时盛行的古装大片潮产物,观众口碑普遍不佳,但票房却部部高升,大约官方也误以为这些影片能代表中国电影的最新成就,于是频频选送至奥斯卡,除了最开始《英雄》被提名,之后完全无人问津,这些千篇一律的历史武打题材,连中国观众也很快看腻,何况美国?

再后来《金陵十三钗》落选,也不是意料之外的事,大致浏览美国媒体评论可知,同一个题材他们更喜欢《南京!南京!》,认为《十三钗》选择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以外国传教士的视角来讲这个故事有讨巧之嫌,且认为展示妓女裸体和艳丽旗袍还未脱二十年前卖弄软性色情的老调,所以并不卖帐。

综上,张艺谋距离奥斯卡最近就是《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两次,《英雄》也有一点机会,但最终都没有拿到,有主观客观的因素,也有运气的关系,世间事本就如此。


user avatar   cyberknigh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极不同意

@安然若枫

的回答。

首先,他分析说:“奥斯卡本身就是一个以美国文化视角为核心、以西方价值观为标准的奖项。”这话对不对呢?你不能说它错误,但角度是不恰当的,实际等于没说:所有美国的影视奖项都是以美国文化视角为核心,以西方价值为标志的奖项。你能设想一个美国的电影奖是以韩国/印度/中国文化视角为核心,以东方价值观为标准的奖项么?欧洲三大电影节是不是也是以欧洲文化视角为核心,以西方价值观为标准的奖项?不要什么都套到殖民后殖民那套理论上去吧。

实际情况是:奥斯卡是一个美国电影的行业奖项!它是以褒奖美国电影产业为目的产生的(后来可以认为拓展到整个英语电影产业),并不以世界电影作为其考量范围。

从美国影艺学院成员,也就是所谓奥斯卡评委的组成就能看出这点。五六千名成员中,虽然有一些外国电影人(比如张艺谋巩俐),但绝大多数是美国电影从业人员,包括导演、编剧、演员、摄影、服化道、特效等等工会人员。其奖项设置也是如此,最佳外语片只是奥斯卡奖中一个不太重要的小奖。几乎所有奥斯卡奖项都要求参选影片在美国商业院线公映一周以上,这就很明确地与一些电影节奖项区别开来。

所以答主安然若枫后面的分析就完全不成立了——张艺谋的《活着》送去奥斯卡参选了么?虽然影片在纽约电影节和美国有限上映过,但有没有美国的发行公司把它推选到奥斯卡,并做宣传公关了么?奥斯卡有自己的流程、规则、渠道,你都没有进入赛道,取得参赛资格,却大谈赛制不公平所以拿不了冠军,岂不荒唐?(注,关于外语片评选规则,请参照

@舌在足矣

的答案,和我的回答放在一起就比较完善了)

答主谈什么“美国人接受他们更为了解的欧洲文化要比其他“遥远而神秘的”大洲文化容易得多。”还有“具体到电影中,最直接的就是来自亚洲的故事美国人从最开始就听不懂——或者说虽然看懂了,但是无法引起共鸣;即使故事能看懂,而具体表达方式,比如:镜头语言的选择、隐喻的手法又和美国的评委不在一个频率。”我认为,这些分析判断都是相当主观的臆断和似是而非的。是小看甚至无视美国这样一个电影大国中电影人的专业素质——尽管确实有不少美国电影人可能对亚洲电影没有兴趣或无法共鸣,但总体上,我认为他们绝对可以跨越文化障碍,看懂、欣赏亚洲优秀电影的电影语言、文化内涵。就像中国很多观众和电影人可以完全无障碍地看懂、欣赏欧洲电影、美国电影一样。

《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首先就是它进入了奥斯卡的比赛赛道,遵从游戏规则来玩,并且有索尼经典在推——看看最近些年韦恩斯坦公司在奥斯卡战役上的成就,就知道这是一个复杂但专业的行业游戏。《英雄》之所以能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重要的就是它在北美进行了大范围公映,而且发行公司环球和华纳肯为其做宣传公关——《英雄》有北美版海报,你能找到《活着》的北美版海报么?

也完全不赞同答主的这段分析:“张艺谋前期的片子都是有坚实的现实性的,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他的人物都是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最真实的中国人的形象。而《卧虎藏龙》则是一部全然抽离于中国的具体时代,以西方认同的价值观(人心)为基础,包裹以所谓的(西方世界所希望看到的)东方元素做出的东西。本质上跟美国人最喜欢的所谓“中餐”李鸿章杂碎一个味道。”《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真的是“有坚实的现实性“,”最真实的中国人形象”么?要知道,莫言、苏童的小说原作,都不能说是现实主义的作品,莫言更以东方魔幻现实主义著称。这些深受西方现代派影响的作家,更像是在讲述新的寓言故事,是把中国历史、传说等进行了现代性的重写。它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端化的情境和极端化的角色。张艺谋的这几部电影,更像是文化的传奇。它与谢晋的《牧马人》、《天云山传奇》等电影的现实性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第五代导演的特点。

至于说《卧虎藏龙》,我不明白一部历史感(包括地域特色)如此清晰的电影,为何会被描述成“全然抽离于中国的具体时代”的:贝勒爷、九门提督、新疆;市井、官府、江湖……影片确实有中西融合的风格,但把它形容为“李鸿章杂碎”式的不中不洋,我只能惋惜答主不能欣赏一部佳作了。

最后回到正题上来,张艺谋的电影显然不能参选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因为这个奖基本是为英语片特别是美国电影设置的;至于最佳外语片呢,在张艺谋全盛时期,他的电影并没有能进入奥斯卡奖的评奖轨道,没有在北美得到发行公司的推广宣传,后来也很少有机会作为大陆的最佳外语片参赛影片推出。要说文化方面的因素,只能说他早年那种浓姿重彩式的文化传奇风格放到现在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上也已经不太符合潮流。看看最近些年的获奖影片:《一次别离》、《入殓师》、《爱》、《修女艾达》、《绝美之城》等等,更多着眼于具有全球性的文化问题,从个体出发对历史进行重构和反思,情感的深度体验与个性表达等等。张艺谋导演的《千里走单骑》和《归来》都更接近这些影片,但水准和深度上较之确实颇有不及。

最后,还看到有答案说“一部活着,已经超过奥斯卡水平太多太多了”,我实在不知道《活着》怎么就比《彗星美人》《阿拉伯的劳伦斯》《教父》《公寓》《乱世佳人》超过太多太多了?(别误会,我同意《活着》完全可以达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水准)




  

相关话题

  如何优雅地剧透? 
  你看过最狗血的电视剧/电影情节是什么? 
  为什么现在电视剧里很难见到类似林青霞这样的美女? 
  如何评价电影《胡佛》? 
  如何评价电影《信条》(TENET)? 
  如何看待 DC 推出新超级英雄猴王子? 
  为什么《冰雪奇缘 2》的评分这么低? 
  超能陆战队最后的大白还是原来的大白吗? 
  一提到夏天,你会想到什么电影? 
  电影天堂落网后,我们该何去何从?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美剧字幕翻译成古诗?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电影《极速风流》?





© 2024-06-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